周海洋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英語教學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使命,一方面,教師要打破應試教育帶來的影響,重構學生的學習習慣與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傳統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已不符合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求。因此,如何構建豐富的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眼界,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形成正向的人生信仰,成為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本文將從具體的教學案例出發,深入分析德育與智育的結合方法。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立德 樹人
從英語的學科特點來看,它不僅是一門學科,還是一門語言。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致力于在傳遞具體知識點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人生態度以及學習興趣。在豐富的教學內容中,學生一邊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一邊感受其中的文化特點和生活習慣、方式。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堅持“立德樹人”的理念,將德育與智育結合起來。
一、構建教學情境,提升思維品質
(一)創新教學理念,構建良好語境
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常常以自己為教學主體,依托豐富的教學經驗劃定重難點,傳遞知識點。雖然這一教學模式看起來是將知識精華的部分傳遞給學生,但是從英語學習的規律來看,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會讓學生喪失學習積極性,還難以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英語語感。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同時也為了加強德育滲透,教師要基于教材內容以及教材中的德育要素構建教學情境。通過生動、有趣的課堂引入或課程講解,讓學生們在快樂、寬松的氛圍中感受英語學習的魅力,提升英語能力以及思維品質。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Look at me為例,從Story time的內容來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既要學習Look at…?這一句型,還要學會用great等詞匯,真心夸獎其他人。基于這一德育內涵,教師構建了一個小游戲。根據游戲內容,學生將兩人為一個小組組織對話。比如,其中一名同學利用“Look at my shoes. I paid for them with my own labor.”分享自己的經歷,如果另一名同學沒有類似的經歷,就要用“Great!”作為回答。如果另一名同學有過類似的經歷,就要用“I had a similar experience.”作為回答。
適當的小游戲,要以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為前提,通過有來有往的互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為了貼合學科核心素養以及德育教育的要求,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擬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小游戲。
(二)利用多模態表達,加深知識理解
在新時期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如何促進知識點的應用與遷移,成為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意識到思維品質、英語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過程。當學生憑借教學情境調動學習積極性后,教師應利用多模態表達,培養他們的情感感知。小學英語教材圖文兼備,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們能夠完整地理解教材內容。針對一些較為復雜的部分,教師要借助豐富的視聽資源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教師通過肢體語言、口語表達、多媒體技術的合理應用,可以讓學生從淺層理解過渡至深層次的理解。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In the library為例,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夠借助教材內容明晰祈使句的用法。為了貼合單元主題情境,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開展了一次知識問答。根據競賽的內容,學生將運用PPT中的標志,用英文解釋其含義。考慮到競賽的觀賞性,教師首先把學生按照座位有序地劃分為六個學習大組。接下來,各學習大組分別派出八名同學參與比賽。本次比賽以接力的形式進行,即所有大組的第一名成員回答第一道題,第二名成員回答第二道題。通過搶答,答對者積一分,答錯者扣一分。通過有來有往的生生互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幫助他們了解、掌握更多的與生活有關的注意事項。比如,It is forbidden to talk loudly in public.由于英語誕生于特定的文化、生活環境,所以,深層次的理解,旨在打破教材內容的限制,將生活內容與英語知識點連接起來。通過適當的教學活動以及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調動,既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還可以提升對生活的感知。
二、依托育人內涵,提升英語能力
(一)挖掘教材內容,提煉育人內涵
從小學英語教材的特點來看,各版本的小學英語課本,都圍繞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學習心理擬定具體的內容。比如,中、低年級的學生傾向于圖片多、文字少的對話式閱讀。因此,在中、低年級的小學英語教材中,對話類、話題類的內容偏多。在此過程中,學生將生活經驗與教材內容連接起來,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并修正自己的錯誤習慣。與此同時,高年級的學生傾向于文字多、圖片少的故事性閱讀。因此,在高年級的小學英語教材中,繪本類、童話類、寓言故事類的文本增多。基于上述規律與特點,教師要深入教材內容,提前提煉育人內涵,并在課程講解階段加以引導。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I can play basketball為例,在備課階段,教師深入分析本單元的內容,并提煉育人內涵。本單元除了講述諸多與運動有關的詞匯、句型、語法,還包含“如何鼓勵他人”以及“勇于嘗試”的精神。Story time中的Liu Tao起初并沒有自信,他認為自己是不可能玩好籃球的。同學們積極鼓勵他,并引導他嘗試投籃。經過一系列的心理斗爭,Liu Tao成功投籃。結合這一故事,教師致力于引導學生結合本單元的育人點,設計教學活動。比如,學生們可以結合實際生活,分享自己被鼓勵的案例。
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不強,所以,教師在擬定教學活動時,需要解放他們的時間以及大腦。通過充足的思考時間,學生們積極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實現知識點的應用、遷移,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加深對育人觀點的理解。
(二)加強示范作用,培養學習習慣
受年齡的限制,小學生習慣于跟隨老師的思路進行知識的探索以及應用。所以,教師需要起到示范帶頭的作用。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重構教學習慣,并構建起自由、民主的溝通氛圍。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樂于、能夠提出自己的疑惑,還會暴露自己日常的學習習慣、流程。根據他們的反饋,教師積極加以引導,并鼓勵他們重構學習流程。此外,教師要擬定清晰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既代表了英語教學的方向,又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參考。基于清晰、明確的教學內容,可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Good habits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首先要求學生針對Story time中的內容,總結Wang Bing、Liu Tao的好習慣。考慮到他們的英語能力,教師在PPT中展示了一個空白的表格。在此過程中,有的同學表示,Wang Bing often goes to bed early and gets up early.也有的同學表示,Liu Tao always makes sure that the room is clean and tidy.這時,教師將他們的答案提煉成詞組或詞匯。通過有來有往的師生互動,學生既能明晰了課本內容,又能感受教材中蘊含的人文要素。然而,從教材內容來看,Liu Tao還存在一些不好的習慣。基于這些不好的習慣,教師要求他們從親身經歷出發,分享相應的改正方法。在課程講解的最后,教師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定一張周計劃表。為了起到帶頭示范作用,教師也展示了一張周計劃表,并要求學生們與自己一起體驗自律的樂趣。
言傳身教是教育的本質,當教師發揮好帶頭示范作用時,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價值觀以及道德觀念。此外,良好的英語作品中也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要素,所以,教師可以在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后,適當擴充教學資源,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三、創新教學內容,培養文化素養
(一)引入節日文化,提升文化理解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師認識到文化素養以及跨文化意識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文化素養的培養,作為核心素養的重要表現,以及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被納入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提煉其中的文化要素。憑借多元的教學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樂于參與課堂互動,還能在課堂教學中感受中外文化的差異,提升文化理解力。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Chinese New Year為例,在課程導入階段,教師首先帶領學生演唱英文版的《新年快樂》。“When we hear this song, what festival do we think of first?”結合上述問題,有的同學想到了Christmas,也有的同學想到了New Years Day,但很少有人聯想到中國春節。這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財神到》等中文歌曲。隨后,學生迅速聯想到中國春節。針對這一反饋,教師快速引入本節課的Story time,并邀請學生結合教材內容以及生活經驗,分享“春節的習俗”。考慮到個體差異,學生被有序地劃分為六個學習小組,結合自己的所觀所感,分享相應的所思所想。
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且系統的過程,所以,教師要重視每一個涉及節日習俗、生活習俗的育人點。通過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逐步提升對節日、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
(二)擴充教學資源,弘揚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包含兩部分,一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輸入。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堅持本土文化的輻射地位,并適當地引入英語國家的文化。通過合理、有效的引導,讓學生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二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輸出。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擬定豐富的英語實踐活動,依托特定的文化情境,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Chinese festivals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春節中任選其一,進行節日習俗、節日起源、節日發展方面的講解。從巡視來看,雖然學生間存在個體差異,但小組合作這一教學形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縮小這一差距。因此,教師并不急于干涉他們的思考,而是記錄下他們存在的問題。在成果匯報階段,每一個小組都選出一名成員進行結果的分享。通過有來有往的師生、生生互動,學生們逐漸明晰了“如何介紹一個傳統節日”以及“介紹一個傳統節日有哪些框架”。在課程講解的最后,教師播放一則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紀錄片。通過豐富的視頻內容,幫助學生逐步提升文化素養以及語言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于傳統文化的展示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化。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致力于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通過大量的知識點積累,讓學生逐步提升英語能力以及學科核心素養。
在新時期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核心素養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內容,與此同時,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英語教學的內涵得到拓展,“五育并舉”成為教學趨勢。通過多元的教學策略以及新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逐步提升自己的學科核心素養以及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石瀟瀟.學科育人導向下的小學英語教學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1,388(26):47-48.
[2]劉金花.學科育人導向下的小學英語教學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24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