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會翔 劉義兵
[摘要]產業興旺是解決鄉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通過實地調研分析了重慶市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主要經驗和矛盾癥結,從學理和實踐角度界說了職業教育與鄉村產業振興存在的耦合關系,并提出人才培養由“國之能者”向“國之大者”轉變、產教融合由“加式互融”向“乘式互融”轉變、教育理念由“短期培訓”向“終身提升”轉變、環境保障由“理想城市”向“安居鄉村”轉變的邏輯轉向。未來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鄉村產業振興,必須通過價值回歸推動職業教育“鄉村化”、主體融合推動職業教育“產業化”、資本強化推動職業教育“技能化”、生態轉型推動職業教育“數字化”、守正創新推動職業教育“模式化”。
[關鍵詞]職業教育;鄉村振興;產業振興;重慶
[作者簡介]盧會翔(1991- ),男,河北武邑人,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在讀博士;劉義兵(1963- ),男,云南祿勸人,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 400715)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重慶研究院2022年戰略咨詢研究項目“重慶市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戰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CQ-YB-6)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21-0028-08
鄉村振興,職教先行。職業教育作為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一種教育類型,前途廣闊、大有可為。鄉村振興是列入黨章的國家重大戰略,產業振興位于“五大振興”之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是解決鄉村內源性發展問題的基本前提。職業教育囊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與鄉村產業相互依存、融合共生,彼此協同發展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的現實方案。
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從宏觀、綜合的視角對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演進表征、功能定位、內在機理、制度邏輯以及價值追求等進行理論探討。但是,對職業教育特殊的學理性價值以及鄉村振興“重要載體”的聚焦不夠,且鮮有以實證案例進行深度剖析。事實上,不論從結構功能主義視角還是關系主義視角出發,職業教育與鄉村產業振興不僅僅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二者共生互促、相互耦合。基于此,本研究以重慶市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為個案,探究其主要經驗及矛盾癥結,理清新時代邏輯轉向,并提出發展新思路,以供決策者們做好職業教育統籌發展的頂層設計,提高職業教育對鄉村產業振興的“適應性”。
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現實表征
(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重慶經驗
1.教育本位:提供鄉村后備人才支撐。據2022年《重慶教育統計信息摘要》狀態數據,全市共有本科層次職業學校1所,高職專科學校43所,成人高等學校3所,中等職業學校129所,技工校50所;共有職業本科在校生0.77萬人,高職專科在校生48.86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48.48萬人。另據《重慶市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截至“十三五”末,重慶市高職畢業生就業率為92.2%,中職畢業生就業率為98.7%,本地就業率達82.2%。職業教育初步形成了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體系,培養了一批服務地方的技能人才。其中,4所高職專科院校開設園林技術、植物保護與檢疫技術、畜牧獸醫、水產養殖技術、休閑農業、作物生產技術等13個農科專業,在校學生達4100余人;16所中職院校開設畜禽生產技術、特種動物養殖、園林技術、現代農藝技術、觀光農業經營等11個農科專業,在校學生達6600余人。此外,還積極開展鄉村產業從業人員短期培訓,通過線上或線下的形式,累計培訓農業經理人、致富帶頭人、高素質農民等50萬人次,提升了從業者專業技能水平。
2.科技賦能:助推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近年來,重慶市積極利用職業學校資源,對接鄉村產業發展。一是加強學校和專業建設。學校建設方面,立項建設高水平中職學校36所,建成國家示范校30所,10所高職專科學校進入國家“雙高”建設行列,建成國家優質高職校5所。專業建設方面,加大資金投入,打造優質特色專業群。例如,大力培養渝東南片區旅游人才,立項武隆區職教中心、石柱縣職教中心、酉陽縣職教中心的旅游服務與管理等專業為市級優質專業群。二是探索鄉村振興學院模式。通過“職業院校+政府+企業”的辦學模式,圍繞鄉村產業,建立鄉村振興學院56個,面向企業員工、鄉村農民、退伍軍人等開展教育,重點培養現代農業、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方面的技術人才。三是建立鄉村振興培訓基地。結合鄉村產業特色,建立技能培訓基地、創新創業基地、農科教合作基地等各類鄉村振興培訓基地300余個,派遣專業化服務團隊、科技特派員等深入鄉村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帶動鄉村企業和農民致富。
3.服務擔當:建立對口幫扶長效機制。職業學校積極參與助力脫貧攻堅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近三年,重慶市選派400多名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干部赴渝東北、渝東南等相對貧困地區開展幫扶工作。全市職業學校累計投入5000余萬元,通過消費幫扶、技術幫扶等多種形式支持貧困地區發展。通過開展“渝云合作”“渝黔合作”“魯渝教育協作”,建立優質職業學校與相對貧困地區學校結對幫扶機制,提升教師和管理人員水平,拓寬貧困學子就業渠道。此外,還組建了中非、中泰職業教育聯盟,建立7個海外魯班工坊,為培養國際化職業技術人才提供可能。
(二)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矛盾癥結
1.結構性矛盾:結構布局與產業人才需求匹配不優。一是區域結構不盡合理。按照重慶市“一區兩群”區域布局來看,主城都市區、渝東北三峽庫區、渝東南武陵山區的職業學校分布高度不均。以中職學校為例,2022年招生的學校中,主城都市區有91所,渝東北三峽庫區有26所,渝東南武陵山區7所,“兩群”地區的學校數量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重慶市的4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城口縣、彭水縣、酉陽縣和巫溪縣)僅各有1所中等職業學校,均無技工學校、高等職業學校,職業教育基礎十分薄弱。二是層次結構不盡協調。數據顯示,重慶市共有中職學校129所、高職專科學校43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1所。2021年畢業生中,普通本專科11.28萬人,職業本專科10.30萬人,成人本專科3.13萬人,網絡本專科6.81萬人;普通高中20.18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未含技工校)9.52萬人,技工校2.59萬人。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偏少,高職專科學校和中職學校還需穩定,中職培養規模有待進一步提升。三是類型結構不盡完善。43所高職專科學校中,公辦23所,民辦20所;124所在招中職學校中,公辦80所,民辦40所,企業辦4所。其中,國家示范學校29所,國家級重點學校18所,省部級重點學校36所,合格學校41所。民辦學校和學生規模比例有待進一步加強,國家示范和國家重點學校數量還有上升空間,合格學校占比仍需進一步降低。
2.融合性矛盾:專業布局與產業內涵發展互嵌不深。融合性,主要指事物之間或內部要素之間的吸引性①。職業學校專業布局與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融合性是指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彼此以趨向性為基礎,以趨同性為動力,以共生性為目標的相互作用方式及生成共生整體的過程。根據《重慶市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報》,以2020年為例,全年共計招生13.56萬人,其中信息技術類、加工制造類等前五位合計招生9.06萬人,占招生總數的66.8%;石油化工類、資源環境類等末五位合計招生0.13萬人,占招生總數的1.0%。近幾年,重慶市高職專科專業大類在校生中,財經類、土建類、電子信息類、制造類、醫藥衛生類人數靠前,農林牧漁類、水利類、輕紡食品類、公安類、法律類等人數較少。全市無論是中職還是高職,專業辦學高度集中,與城鎮支柱產業匹配度較高,但專業設置過于集中,二、三產業為主,同質化、去農化現象嚴重。鄉村產業相關的專業布局不足,特別是涉農相關專業招生和在校人數較少,服務“三農”的定位日漸模糊。
3.服務性矛盾:人才輸出對產業提質增效助力不夠。職業教育必須且能服務鄉村產業振興各界已然達成共識,但目前在內源性和外源性發展上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三農”情懷缺失,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夠,學生服務鄉村的動力不足。一方面,受城鄉二元結構和老舊觀念影響,“重普輕職”現象較為普遍,加之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在就業方面總體待遇不高、晉升受限,多數人仍認為職業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次等教育”,就讀學生多為文化成績較差、中考分數較低的學生,主動選擇就讀職業教育的學生較少。另一方面,農村吸引學生就業的條件有限,交通、住房、娛樂、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外加工作環境艱苦,對學生的“三農”情懷培養缺失,本來就為數不多的涉農職教學生畢業后離農現象非常嚴重,難以支撐鄉村產業振興。二是專任教師數量不足,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雙師型”教師和兼職教師比例有待穩步提升,學生服務鄉村的能力不足。《重慶教育統計信息摘要》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重慶市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總數2.50萬人,專任教師2.18萬人,在校學生48.48萬人,師生比為1∶22,低于國家1∶20的標準。高職專科學校教職工2.58萬人,其中專任教師1.93萬人,在校學生48.86萬人,師生比為1∶25,也低于國家標準。此外,重慶市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中研究員、特級教師、骨干教師等少于0.20萬人,占比不足10%;“雙師型”教師占比63.6%,兼職教師占比20.9%,均超過了國家規定的最低標準。三是產教脫嵌,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學生服務鄉村的活力不足。受限于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自身缺乏造血意識和能力,職業學校軟硬件設施落后,實踐教學質量不高。與企業的合作多流于表面,合作內容也局限于認知實習、參觀調研、短期實習實訓,對于頂崗實習、現代學徒制等產教相嵌式學習模式探索有限,學生畢業后難以直接上崗,企業的合作積極性降低。更為重要的是,多數合作單位為非農企業、遠離鄉村,2021年63家“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無一家農業企業,學生在培養環節真正到鄉村一線的機會少之又少。
4.持續性矛盾:培訓功效對經營主體綜合素養提升不強。職業培訓作為職業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對鄉村產業振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鄉村產業逐漸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而農民的整體素質還相對偏低。根據國家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9.9年,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年限更低,仍處于“初中畢業”“小學畢業”水平,農村文盲勞動人口依舊存在。新生代鄉村青年、涉農專業畢業生、相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是鄉村產業振興的中堅力量,鄉村留守村民是產業發展的主要勞動力。只有通過做實職業教育、強化職業能力培訓,才能不斷提高涉農人才的知識和技能,塑造出高素質鄉村產業從業者。應通過崗前、崗中、崗后培訓與教育,培養一大批一線高素質農民、中端農技推廣人員、高端農業科技人才,保證鄉村產業振興后繼有人。
二、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邏輯轉向
(一)職業教育與鄉村產業振興的耦合關系
“耦合”本為通信工程等領域的專業術語,后被引申為兩個或多個體系之間通過交互作用,相互影響、產生增力,進而協同完成目標任務的現象。職業教育與鄉村產業振興表現出高度的耦合關系,其實質就是與“人”“產”“興”的融合。
“人”是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的組織者、參與者,教師、學生、鄉村產業從業人員是職業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人”也是鄉村產業振興的主體,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積極踐行者和成果享用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需要包括農業職業經理人、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高素質農民等的共同奮斗。“產”是職業教育功能發揮的載體,人才支持、技術支持、平臺支持等均離不開產業的形式。同時,通過職教域與產業域合作、促進產教深度融合,才能形成利益共同體,發揮出最大的效能。“產”也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和基石,處于核心地位。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最重要的是全產業鏈的形成和發揮特色產業的優勢。職業教育是“興”理論的“學習場”和實踐的“操練場”,對于助推鄉村振興大有裨益。與此同時,“興”還可以反哺職業教育,助推職業教育提質增效。實現鄉村美、農業強、農民富是鄉村產業振興的最終目的,渠道是想方設法提高鄉村農業生產效能、促使產業鏈延長、提升新型農業和生態農業活力與質量,以及充分運用現代農業銷售和組織方式。此外,職業教育與鄉村產業振興的耦合關系,還表現在人與產、產與興、人與興的雙向互動、互嵌共融、融榮與共。
(二)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應然轉變
1.人才培養:“國之能者”轉向“國之大者”。要解決好“招不來、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等問題,需要實現人才培養由“國之能者”向“國之大者”的轉變。一是強化立德樹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通過勞動教育、耕讀教育等增強學生大國三農情懷,充分發揮“三全育人”功能,扶正學生就業觀念,培養學生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能工巧匠,又是能夠“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大國工匠。二是轉向多元培養。鄉村產業振興是一產、二產、三產的組合振興,需要全產業鏈的優秀人才。從職業教育歷史溯源來看,專業招生長期以二產、三產為主,一產相對較少且冷門。在培養過程中過于注重單一崗位能力教育,對于交叉學科領域技能、通用能力培養較為缺乏。鄉村產業振興必須走產業融合發展之路,盡可能地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因此培養“懂技術、會管理、能發展”的多元化人才是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能力的良策。三是突出特色培養。鄉村產業振興要發揮地方資源、人文歷史和產業基礎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特色產業需要特色的職業教育支撐,圍繞產業布局特色專業集群,定向精準對接,將教學和科研成果轉化到鄉村一線,培養具有地區核心競爭力的有用人才。
2.產教融合:“加式互融”轉向“乘式互融”。推動產教融合向縱深延伸和橫向拓展,需要實現由“加式互融”到“乘式互融”的轉變。一是盤活鄉村資源。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只有盤活鄉村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資源,切實立足鄉村、面向鄉村、服務鄉村,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合作效能。要充分挖掘鄉村產業域與城市產業域的異同,明晰鄉村產業是植根于鄉村社會的產業形態,受鄉村文化、社會秩序、人際關系等影響深厚,兼具經濟性和社會性。通過現代鄉村學徒制等模式,以產為方向,以學為基礎,以研為紐帶,實現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二是構建第三空間。校企合作不應流于表面,而應擴大協同,通過深度參與、合作共治,努力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第三空間。例如,采用企業辦學、校辦企業、訂單班等形式,打造協同育人平臺,一方面可加強與產業鏈、創新鏈的對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另一方面還能實現教師和員工互聘轉聘、學生畢業即上崗、成果轉化落地,達到利益最大化。三是形成全新業態。產教“乘式融合”是以“產”和“教”為紐帶,將“產”與“教”進行深度互嵌,實現將“教”融嵌在產前需求和產后發展的縱向結構之間以及一二三產橫向結構之內。這種融合不僅是“職業教育+一產+二產+三產”的產業鏈延長“加式融合”的升級,更是從鄉村實際出發,構建“職業教育×一產×二產×三產”的靈活組合,豐富鄉村產業的新業態,實現人才鏈、產業鏈、價值鏈相統一②。例如,鄉村種植業、養殖業不僅僅是增加深加工、網絡銷售等環節,更重要的是實現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旅游服務業不僅僅是將酒店管理、旅游文化帶入鄉村,更重要的是對接現代康養、休閑觀光農業;財經商貿業不僅僅是增添營銷會計、傳統物流崗位,更重要的是匹配農村電商、互聯網+、人工智能③。
3.教育理念:“短期培訓”轉向“終身提升”。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終身教育,只有將“短期培訓”真正轉向“終身提升”,營造出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環境,才能更好地為鄉村產業振興服務。一是推動“培訓過”向“培訓成”轉變。堅持結果導向、問題導向,確保學習、培訓的效果。依托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全面記錄參學、參訓人員終身學習情況,將相關學習經歷、培訓經歷、技能證書等存儲在案。適當提高準入門檻,對于鄉村干部、農業經理人、鄉村企業負責人、合作社負責人等核心力量,必須獲得相關技能資質或學分才能上崗。二是強化“工學結合”“半耕半讀”學習方式。職業教育的對象70%以上來源于農村,承擔著千萬家庭的生計重任。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大力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推進彈性學習制度,允許學生通過工學交替、半耕半讀等多種形式完成學業。三是完善崗后技能培訓與認定。要努力彰顯技能從業人員的身份和貢獻,打通職稱職級晉升、待遇地位提高的“最后一公里”。制定不同類型技能人員崗位職稱職級晉升標準,讓通過職業教育就業的人員有奔頭、有盼頭、有甜頭、有勁頭。
4.環境保障:“理想城市”轉向“安居鄉村”。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是推進鄉村振興的一項重點任務。要努力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改變先生產后生活的觀念,實現向往“理想城市”到“安居鄉村”的轉變。一是建造高水平住宅。通過劃撥專項資金,在縣域或鄉鎮高標準建設或改造鄉村產業振興人才住房。采用農家院式別墅、四合院、洋房等形式,吸引有志之士向鄉村聚集。與此同時,教育、醫療等配套條件進一步向縣域傾斜改善。二是增加公務員編制、事業編制等基層就業指標。根據鄉村實際需求,設立一定數量的公務員編制和事業編制,從事鄉村管理、農技推廣、產業發展等工作,并適度向職教學生傾斜。通過定崗定編,吸引青年人才“安居鄉村”。此外,在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等落后地區,給予企業和相關從業人員稅收減免。三是挖掘鄉村文化價值。激發鄉村主體活力,充分挖掘鄉村文化價值,讓文化自信在鄉村生根發芽。感受鄉村地域文化特色,創建“有靈魂”的新鄉村,體味農耕文明的魅力和風采,重拾“誠、孝、儉、勤、和”風尚,讓鄉風文明成為留住人才的“金鑰匙”。推動文化興農、人文助農、品牌強農,促進鄉村與城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鄉村現代化、品位化、獨特化、差異化發展。
三、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未來圖景
(一)價值回歸:推動職業教育“鄉村化”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提出“要化農民,必先農民化”④。服務鄉村產業振興,需要發展面向鄉村的職業教育,必須推動職業教育的“鄉村化”。
1.職業教育區域布局要靠近鄉村。我國長期城鎮化的過程導致城鄉差距擴大,職業教育整體上也形成了趨近城市的空間布局。遠離鄉村的職業教育會導致職業教育農村生源供給不足、技術服務鄉村成本增高、農村勞動力培訓廣度和深度不夠,難以長效服務鄉村產業振興。根據政府區域規劃定位,通過調整職業教育區域布局,整合資源,優化存量,提高質量,打造以區域為中心的職教聯盟,形成一聯盟服務一區域的職教格局,并建立區域與他域的溝通范式⑤。職教質量不高的區域,通過引進優質資源、建立分校等形式向鄉村靠近。
2.職業教育專業布局要貼近鄉村。以市場為導向,鄉村產業振興需求哪類人才,職業教育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職業教育機構要動態調整專業結構,形成服務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專業群,特別是加快家政、康養、互聯網+、新能源等領域的新興專業建設。
3.職業教育培養方式要適應鄉村。農民是鄉村產業振興的主體勞動力,面向農民的主要培養方式應該是職業培訓,或方式更為靈活的職業學校開放教育。職業教育應剖析培養對象特征,選取適合鄉村、適合農民的培養方式,有效解決“外溢效應”,培養富有“三農”情懷的高素質農民。
4.職業教育從業人員要回歸鄉村。職業教育從業人員只有從思想上、方法上、行為上回歸鄉村、弘揚傳統、率先垂范、理實結合,才能扶正就業導向,培養出真正為鄉村產業振興服務的有用人才,吸引“走出去”的鄉村成功人士回歸,實現“空心化”鄉村“造血”。
(二)主體融合:推動職業教育“產業化”
教育屬于第三產業,職業教育也具有突出的生產性,與市場有明顯的互動。通過職業教育“產業化”,可以解決當前鄉村職教面臨的教育投入不足、經費短缺、就業負擔等問題,實現教育供給與教育需求平衡。
1.形成多元辦學格局。大力推動“地方政府+行業企業+職業學校+鄉村+農民”的合作模式,實現資源和要素整合,形成政府統籌、行業企業舉辦、社會力量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充分發揮校政企協同育人功能,將職業教育教學、科研、教師、基地等與鄉村產業緊密對接,形成專業共建、學科共融、師資共培、基地共享、人才共育的互惠良好生態。
2.構建協同發展聯盟。以縱向貫通、橫向融通、外部聯通為方向⑥,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圍繞鄉村產業振興所需人才,構建包含普通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高等職業學校、職業本科、普通高校為一體的縱向貫通協同發展聯盟,以區域經濟圈或功能產業帶等為服務對象的橫向融通協同發展聯盟和以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為一體的外部聯通協同發展聯盟。第一,確保中職“雙優計劃”、高職“雙高計劃”、職業本科“促進計劃”中含有能為鄉村產業振興大力服務的學校與專業,貫通其教育協同培養鏈條,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產業服務能力。第二,加強各學段普職融通,通過勞動與農耕技能啟蒙教育、理論與實踐性課程互選及學分互認、農民社會化培訓等形式,延伸職業教育辦學空間,形成服務鄉村產業振興人才終身學習的職業教育體系。第三,以高質量就業為導向,建立“學校學習—就業創業—回爐培訓”的聯通渠道,統整學歷與非學歷教育,推動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一體化,增強就業、從業人員的崗位適應力、勝任力、創造力。
3.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產業化離不開國際化,職業教育“走出去”⑦,打響中國特色品牌,鄉村產業才能“走出去”。一方面,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形式,打造高水平國際化職業學校,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能服務國際產能合作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加強與國際和地區組織的交流與合作,積極組織或參加相關國際培訓、技能大賽,將職業教育放入國際經濟大環境中去,厘清優劣,順勢而為,謀求鄉村產業發展。
(三)資本強化:推動職業教育“技能化”
鄉村振興必須以實體經濟作為支撐,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推動職業教育“技能化”,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鄉村就業創業的重要渠道。
1.營造技能社會認知⑧。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學歷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追求,但高學歷并不等同于高能力。要大力弘揚大國工匠精神,推動社會由學歷認同向技能認同轉變,選培一批“田秀才”“土專家”等榜樣典型,重塑“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認同,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
2.改革招生錄取方式。嚴格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制度,采用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招生錄取辦法,根據地方教育條件,平衡好城市生源和農村生源比例、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比例。完善“職教高考”制度,優化“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招生錄取方式⑨,原則上職業技能成績占比不低于50%,同等情況下,優先錄取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探索技能優異的學生免試入學職業教育本科政策,錄取比例力爭達10%,并給予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專項資助。
3.健全技能成果認證。國家資歷框架制度是目前全球160余個國家采用的良好范式。通過多種形式對個體不同技能予以認證,并積極納入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實現技能成果認證,同時確保涉農技能證書比重。此外,還應科學規范行業標準,進一步嚴格職業技能等級考核與證書發放,探索鄉村產業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制度,激勵莘莘學子走技能成才、技能服務鄉村之路。
(四)生態轉型:推動職業教育“數字化”
2022年和2023年教育部工作要點分別提及,實施和縱深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加快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在此背景下,職業教育走向數字化已是大勢所趨⑩。
1.豐富數字教學資源。一方面,通過開發鄉村產業振興相關數字課程、數字融媒體教材、虛擬仿真實驗實訓項目和基地,推動職業教育學校信息化建設水平。另一方面,通過提升數字化學習能力,構建形式豐富、內容定制、時間靈活、方式多元的“鄉村產業振興技術技能學習中心”,使學生能夠利用更為廣泛的優質教育資源,提升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綜合素養。
2.賦能數字農業產業。Malek認為,現代農村要發展,必須把學校建成信息與交流技術遠程計算機中心11。圍繞鄉村產業振興所需要的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等領域,新增或改建相關專業,為鄉村數字農業產業賦能,為打造農業發展新引擎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
3.充裕鄉村數字文化。職業教育承擔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和創新鄉村文化內涵與表現形式的重要使命,能夠為鄉村產業振興鋪就一條“文化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將數字化技術應用于鄉村文化資源稟賦,創作展現鄉村特色風貌的文化作品,通過時間與空間跨越、虛擬與現實交融,轉化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農、文、旅新場景;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鄉村古韻、田園風光、民俗活動、農業生產等場景轉化成數字場景,為人們提供“訂單式”“菜單式”“配送式”文化信息服務。
(五)守正創新:推動職業教育“模式化”
我國職業教育萌芽于19世紀60年代,經過160余年的探索歷程,一些教育的創新范式對于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大有作為,值得在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中大力推廣。
1.“公費農科生”模式。近年,受疫情影響,就業壓力持續增加。但與此同時,鄉村農技推廣、鄉村產業發展等人才缺乏,“進不來、用不上、留不住”現象嚴重。通過“公費農科生”政策,不僅能夠吸引家庭相對貧困的農村學子就讀職業教育,還可以為鄉村產業振興定向輸送高質量人才。當然,“公費農科生”需要多部門協同保障,才能真正起到振興鄉村的作用。
2.“特色訂單班”模式。根據地區鄉村產業需求、企業需求,訂單式培養職業教育人才,鋪就了學校到鄉鎮或企業的“立交橋”,為學生搭乘了畢業即就業的“直通車”,激活了基層就業活力。這種模式可以促進校企、校鎮等深度合作,更大限度地以“工學交替”的方式進行專業技能人才培養,同時還能減輕學生的思想和經濟壓力,幫助他們牢固掌握技能本領。
3.“田間課堂”模式。把課堂搬進田間地頭,讓學生深入鄉村生產一線,讓科技成果直達千家萬戶,“田間課堂”已然成為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主戰場、新方式。在“田間課堂”上,既可以進行田園思政教育,又可以進行現場實用技術培訓,實現了助農和人才培養的雙贏。田間學院或鄉村振興學院便是眾多“田間課堂”的集成。
4.“農業眾創空間”模式。作為鄉村產業的“孵化器”,“農業眾創空間”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充沛的動力和創新的源泉。職業院校要加強與政府部門、行業企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等的合作,通過市場化、資本化、專業化運作,為鄉村產業振興聚焦創業資源,帶動周邊產業發展。
5.“現代鄉村學徒”模式。“現代鄉村學徒”模式是中國特色學徒模式的有效實踐,針對鄉村產業特點,采用學徒制,到涉農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鄉村傳統手工藝工作坊等場所,以“工學結合”方式進行實踐操作,增強職業教育學生動手能力,為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注釋]
①鄒成效,衡孝慶.論融合性[J].學習與探索,2016(3):27.
②徐小容,李炯光,茍淋.產業振興:職業教育與鄉村產業的融合機理及旨歸[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4.
③田真平,高鵬.職業教育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實踐困境和服務模式[J].教育與職業,2021(9):7.
④晏陽初,賽珍珠.告語人民[M].宋恩榮,編.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44.
⑤曾陽.鄉村振興戰略下職業教育服務城鄉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2):26.
⑥胡斌武,陳朝陽,吳杰.“中國制造2025”與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路徑探索[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91.
⑦陳放.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建設:邏輯、困境與進路[J].現代教育管理,2021(6):121.
⑧王揚,樂晶.技能資本:鄉村內生發展視域下農村職業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世界農業,2021(7):85.
⑨陳江.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招生改革樣態:問題與策略[J].高教探索,2019(2):101.
⑩朱德全,熊晴.數字化轉型如何重塑職業教育新生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2(4):12.
11Malek J.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elecentre and Lifelong Learning for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A Malaysian Experience[J].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4(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