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潔 羅霞
[摘要]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體現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素結構與時空變遷。分析三屆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獲獎項目發現,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在要素演進方面呈現結構性要素穩健引領、貢獻度要素提質增效、現代性要素激發挖潛的特征;在時空分異方面呈現省域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成效規模梯度鮮明、速度分化明顯的特征。據此提出促進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關鍵路徑:推進職業教育類型化、系統化、國際化,推動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關鍵詞]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要素結構;時空分異
[作者簡介]藍潔(1981- ),女,廣西博白人,南寧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羅霞(1999- ),女,廣西崇左人,南寧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在讀碩士。(廣西? 南寧? 541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廣西職業院校專業群發展評價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GXGZJG2022A039,項目主持人:隆廣慶)和2021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基于專業群的廣西職業院校教學創新團隊建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GXGZJG2021A055,項目主持人:藍潔)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21-0036-09
我國始終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構建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的教育格局,實現了從學校為主舉辦到多元參與辦學、從規模擴張發展到高質量內涵發展的轉變。政策領域,黨中央、國務院與時俱進地對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方向目標與實踐路徑做出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特別是2019年以來,國家連續頒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教育在國家戰略體系中的地位,有利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學術研究領域,對于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關注宏觀層面的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戰略意蘊、要素特征、建設路徑,主要進行演繹式的分析;二是關注微觀層面的職業院校內涵建設模式,主要進行歸納式的論述與證明。已有研究為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但對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考察與深度分析的文獻仍然比較缺乏。
本文在借鑒和參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2014年、2018年、2022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以下簡稱教學成果獎)的獲獎項目進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基于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與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成效的相關性,構建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素結構,分析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素演進特征,揭示促進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關鍵路徑;二是對比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在不同省域的動態分布數據,分析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時空分異特征,探索推動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路徑。
一、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體現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素結構與時空變遷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是原國家教委于1989年啟動的獎項。根據國務院1994年頒布的《教學成果獎勵條例》,教學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學規律,具有獨創性、新穎性、實用性,對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實現培養目標產生明顯效果的教育教學方案”。從內容向度看,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重視國內首創的內生性和新穎性,強調實踐檢驗效果及其實用性。從時間向度看,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限定2年以上的實踐檢驗期限,設定4年一屆的評審周期,指向內涵式發展在關鍵時期的階段性重點任務,以及在整體戰略上的連續性進階發展。因此,基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獨創性、實用性、連續性特征,分析歷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信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詮釋特定階段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典型樣態和變遷規律。
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于2014年單列,是教育部設立的國內職業教育領域最高級別獎項,也是推動和展示內涵式發展成效的重要措施之一。截至2023年,教育部已經開展三屆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評審。綜合考察三屆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在成果主題、產業分類、區域分布等方面的豐富信息,有助于了解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素演進特征與時空分異特征。
(一)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彰顯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關鍵要素
內涵式發展是“以內生性、協調性的發展,實現事物內部結構的優化、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及發展潛力的最大化挖掘”。在依據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宏觀政策導向,參考已有研究成果和現有職業教育實踐領域熱點的基礎上,本文從內生性、協調性、拓展性三個方向,將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劃分為內生的結構性要素、面向社會協調發展的貢獻度要素、與時俱進拓展的現代性要素三種類型共13個主題(見下頁表1)。歷屆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工作安排,體現了特定關鍵期內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點任務;歷屆獲獎名單,展現了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成效的整體樣貌,以及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實踐樣態。
1.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結構性要素既是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內容要求的重要維度,也是獲獎名單的重點板塊。對比歷屆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工作安排以及獲獎名單,可以看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實訓基地建設、教師隊伍建設5種主題是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遴選的主要內容。這些主題對于提高職業教育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具有內生的推動作用。在歷屆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以專業為單位的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等改革探索;課程改革主要包括公共課改革、專業課程體系和結構改革探索;教學改革主要包括教學模式改革、課堂革命、教法改革等;實訓基地建設主要包括實踐教學體系、實訓基地、賽訓結合等;教師隊伍建設主要包括“雙師型”教師專業化成長和教學團隊建設等。
2.凸顯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貢獻度要素的重點主題是綜合改革、社會服務、學生素養及其他。綜合改革主要包括專業設置與專業群建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產業需求的探索;社會服務主要包括服務鄉村振興、民族文化共同體建設、育訓結合、非遺傳承等方面的探索;學生素養主要包括文化育人、職業素養、勞動教育、綜合素質等方面的探索;學分銀行、學習型城市建設等未納入上述歸類的主題,納入“其他”的范疇。
3.彰顯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現代性要素的重點主題是信息化、質量保障、創新創業、國際交流。信息化主要包括虛擬仿真、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教學環境與資源等方面的探索;質量保障主要包括考核評價改革、標準建設、內部質量保障體系診斷與改進等方面的探索;創新創業主要包括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創新創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等方面的探索;國際交流主要包括職業教育資源開發、技術交流、標準研制、師生培養培訓等方面的國際合作的探索。
(二)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展現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階段變遷
歷屆教學成果獎的獲獎名單中,成果在不同要素類型、所屬專業大類的數量演變,展示了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在不同階段的重點任務與實踐路徑變遷。一方面,從產業需求看,隨著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以及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相關行業和產業對從業人員的知識能力要求不斷提升。獲獎名單中,不同專業大類的項目數量變化情況較為真實地反映出不同專業大類、不同層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成效。另一方面,從職業教育發展階段看,我國職業教育在21世紀10年代后進入內涵式發展、外延式發展、高質量發展疊加的關鍵階段,在不同的時間節點上需要著力于解決特定的重點任務,因此會在結構性、貢獻度、現代性的不同要素類型中形成不同的實踐路徑。考察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信息,能夠了解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成效的概貌及趨向,凸顯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的核心任務與邏輯主線。
(三)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體現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時空分異
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來源于不同省域的職業教育實踐。依據《教學成果獎勵條例》,教學成果申報的程序包括“按照其行政隸屬關系,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教育管理機構提出申請,由受理申請的教育行政部門或者教育管理機構向國家教育委員會推薦”。因此,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既展現了全國范圍內職業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前沿的最高水平,也體現了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成效在不同省域的時空分異。
受到經濟發展水平、地方財力高低和國家政策扶持等因素的影響,各省份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呈現差異化的結構、質量、效益和速度。通過分析省域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差異,能夠有效引導資源流向,夯實教學成果的實踐基礎,推動各省份主動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提升職業教育水平和實現人才高質量發展,從而更好地服務國家需求。
二、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素演進
表1對三屆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獲獎名單進行了對比,從三種類型獲獎項目的結構比例和變化趨勢數據中,可以解讀出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要素的明顯演進特征。
(一)結構性要素穩健引領
從結構比例和變化趨勢看,結構性要素呈現穩健引領的演進態勢。
1.從結構比例看,結構性要素的獲獎項目數量占比高。在三屆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中,結構性要素的獲獎項目數量占總數的2/3。三屆入圍特等獎的5個項目,其中4個項目均從結構性要素的主題中產生。究其原因,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實訓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屬于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基礎性要素,是促進職業教育教學水平提升、培養目標實現的內生推動力。
2.從變化趨勢看,三屆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結構性要素主題分布體現了職業教育階段性重點任務的引領作用。(1)以“人才培養模式”為主題的成果項目數量和比例呈逐屆上升的趨勢,這一方面體現了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對于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核心任務的引領;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從論證、確立到優化的階段性進展特征。例如,2014年第一屆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獲獎項目中,校企合作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舉措;與2014年相比,2018年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主題的獲獎項目中,現代學徒制、崗課賽證融通等成為創新的增長點;2022年第三屆的獲獎項目中,橫向融通、縱向貫通、協同培養等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優化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的實踐經驗成為主流。(2)以“課程改革”為主題的成果呈現從微觀轉向宏觀的趨勢。2014年基于單門課程改革的獲獎項目有10項,2018年僅有4項,2022年趨向于以模塊化課程、課程思政等內容為主導,引領職業教育課程迭代改革的趨勢。(3)以“教學改革”“實訓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為主題的成果數量占比穩定,但是實踐的革新趨勢明顯。特別是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三教”改革的任務后,課堂革命、精準教學、教學創新團隊等內生于職業教育的實用性、創新性教育教學方案不斷被挖掘,并在實踐中得到檢驗。
(二)貢獻度要素提質增效
貢獻度是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維度,體現出一段時期以來“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的核心任務達成成效。基于三屆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數據,本文從兩個方面來考察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在貢獻度要素上的成效。
1.貢獻度要素的結構與趨勢。綜合改革、社會服務、學生素養及其他4類主題的貢獻度要素形成提質增效的發展樣態。從結構比例看,貢獻度要素的獲獎項目數量占比約為總數的1/5。從變化趨勢看,貢獻度要素占比變化的幅度不大,提升質量、增顯效益的特征主要在主題內容的影響力中體現。在“綜合改革”主題中,“產教城融合”“產教全鏈條融合”等職業教育對接職業教育外部宏觀需求、服務區域經濟社會與產業發展趨勢的實踐經驗,成為第三屆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職業教育內涵建設效益增顯的亮點。在“社會服務”的主題中,鄉村振興、社會培訓、非遺傳承、區域協調發展、民族團結共同體建設等實踐成果涌現,影響力持續擴大。在“學生素養”的主題中,職業素養、文化育人、勞動教育、藝術教育等實踐成果體現較強的輻射力。
2.專業對接產業的結構與趨勢。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對接產業的程度與趨勢,代表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一定程度上,某個專業大類獲獎項目占比越多,表明職業教育在這個領域的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質量越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支撐所對應行業人才需求與技術技能積累創新的能力越強。本文將三屆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按照專業類型分為“面向專業大類”“面向所有專業”和“其他”3種,并依據中高職專業目錄對專業大類的劃分,分別統計中職、高職各專業大類獲獎項目的分布情況。通過分析統計數據獲知三個方面的主要信息。
第一,面向對應行業企業崗位需求開展針對專業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是職業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試驗田”。對比三屆評比結果的統計數據,“面向專業大類”獲獎成果占比穩定在60%左右,“面向所有專業”獲獎成果占比為34%,“其他”獲獎成果占比數據有輕微浮動,主要范圍在5%~8%。
第二,從對接產業的人才培養層次結構看,中職、高職獲獎比例的變化趨勢符合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從建立到完善的階段性發展特征。中職“面向專業大類”的獲獎項目比例從第一屆的20.8%下降到第二屆的13.5%,第三屆穩定在13.6%;高職“面向專業大類”的獲獎項目在第一屆占比為40.4%,第二屆上升為44.8%,第三屆繼續上升到46.7%。究其原因,一方面,隨著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善,中等職業教育逐步定位為職業教育類型中的基礎教育。在貫通培養的職業教育體系內,中職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念式微,其功能更多聚焦于“服務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由此,中職專業對接產業培養人才的內生性、獨創性、實用性教育教學改革成果逐年壓縮。另一方面,高等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層次與類型也逐步增多,亟須挖掘、總結有創新性、可輻射推廣的典型經驗。專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在2019年、2020年、2021年實行了三年“百萬擴招”專項工作,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逐步從頂層設計落地到具體實踐。大步伐推進的宏觀改革,為各級各類高等職業學校提供了創新發展的土壤。
第三,從對接產業的人才培養專業結構看,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貢獻度逐年提質增效。職業教育的“專業大類”對應產業,“專業類”對應行業,“專業”對應職業崗位群和技術領域。據此,分析獲獎項目在專業大類的占比,可以從重合度、協調性兩個方面了解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質量效益。從重合度的視角看,專業大類人才培養成效體現為對接產業結構的全覆蓋與重點支撐兩個特征。一方面,教學成果獎覆蓋各專業大類的人才培養創新性實踐。另一方面,在三屆教學成果獎評比中,高職的裝備制造大類、財經商貿大類2個專業大類的獲獎項目占總獲獎項目的比例均超5%,與我國重點發展的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需求形成對應和銜接。從穩定性的視角看,交通運輸大類、農林牧漁大類2個專業大類的內涵建設與產業需求結構形成協調發展,具有典型性。交通運輸大類在第一屆、第二屆教學成果獎的獲獎項目占比為4%,在第三屆的獲獎項目占比增長到9%,體現了職業教育與近年高速發展的軌道交通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職業形成緊密呼應,為交通運輸領域培養了大量技能型人才;農林牧漁大類的獲獎項目占比穩定在4%~5%,體現了職業教育在助力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背景中探索和形成了具有實用性和創新性的教育教學改革經驗。
(三)現代性要素激發挖潛
由信息化、創新創業、質量保障、國際交流4類主題組成的現代性要素,形成激發挖潛的成長態勢。
1.從結構比例看,現代性要素的獲獎項目數量占比相對不高,需要進一步挖掘潛力。在三屆教學成果獎的獲獎名單中,現代性要素的獲獎項目數量占總數的1/10左右,增長幅度有限。究其原因,在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三種要素中,現代性要素的功能在于拓展和突破。無論是信息化、創新創業、質量保障的改革實踐,還是國際交流的改革實踐,只有建立在課程、教學、實訓、教師等要素的良好結構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探索和創新。
2.從變化趨勢看,三屆教學成果獎在現代性要素中的主題分布,體現了“先試先行、率先突破”的內涵。以“國際交流”的成果演進為例,本文將相關成果分為“引進國外先進模式”“國際合作與國際化人才培養”“銜接國際標準”“推廣中國經驗”4個維度進行分類統計。統計數據顯示,職業教育國際交流體現了從“引進來”向“走出去”的視角轉換。(1)“引進國外先進模式”的成果數量遞減。2014年共有3項學習德國“雙元制”的成果,2018年以引進國外職業教育理念和模式為主要視角的成果僅1項,2022年沒有獨立引進國外職業教育理念的成果。(2)“國際合作與國際化人才培養”在2014年、2018年僅有3項,2022年增加到6項。以“銜接國際標準”為主導的選題逐屆增多,2014年獲獎項目僅1項,2018年擴展到3項,2022年增加至9項。(3)“推廣中國經驗”的選題在2014年未有相關獲獎項目,2018年有3項,2022年增至9項。并且2022年關于“推廣中國經驗”的獲獎項目具有代表性,一方面是獲獎級別高,如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多年實踐的成果“模式創立、標準研制、資源開發、師資培養——魯班工坊的創新實踐”獲得第三屆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特等獎。另一方面是聚焦的視角有所突破,如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中外融通、標準融匯、校企融智跨境電商在地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項目,基于電商行業和數字化發展的特殊性,通過實踐檢驗“在地國際化”的有效路徑。
三、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時空分異
從省域層面對比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時空分異特征,可以了解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在需求、資源上的時間演進與空間布局特征。
(一)省域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成效的規模梯度鮮明
統計和對比三屆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參評省份的獲獎數量(見下頁表2),發現省域層面的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成效形成四個鮮明的梯度。三屆教學成果獎的獲獎總數,均分到各參評省份的平均項數是45。以平均數為對比的基點,第一梯度的獲獎總數是平均數的2倍以上,包含江蘇、北京、山東、廣東、浙江5個省(直轄市);第二梯度的獲獎總數是平均數的1~2倍,包含湖南、重慶、廣西、上海、四川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第三梯度的獲獎總數是平均數的0.5~1倍,包含陜西、天津、福建、河南、遼寧、安徽、湖北、江西、吉林、河北10個省(直轄市);第四梯度的獲獎總數低于平均數的一半,包含黑龍江、新疆、貴州、山西、云南、海南、甘肅、寧夏、內蒙古、西藏、青海11個省(自治區)。
(二)省域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成效的速度分化明顯
統計和對比三屆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參評省份獲獎數量的變化趨勢,發現省域層面的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速度分化為加速、波動、滯后三種類型。加速發展包括穩步加速與蓄力加速兩種。穩步加速體現為,在三屆教學成果獎的獲獎名單中,獲獎項目占獲獎總數的比例持續上升。天津、山東、陜西、西藏、四川、安徽、山西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數據可納入穩步加速的類型。蓄力加速體現為,在三屆教學成果獎的獲獎名單中,獲獎項目占獲獎總數的比例呈現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如江蘇、浙江、重慶、湖南、河南5省。波動發展的速度特征體現為加速與滯后的交叉出現,如北京、海南、湖北、貴州、江西、甘肅6個省(直轄市)第二屆的獲獎數據上升,第三屆則未能超過第一、第二屆的占比水平。另外,上海、廣東、廣西、福建、吉林、河北、新疆、內蒙古、云南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獲獎占比呈現波動或者微弱下降的情況。速度滯后體現為,在三屆教學成果獎的獲獎名單中,獲獎項目占獲獎總數的比例持續下降。黑龍江、遼寧、寧夏3個省(自治區)發展速度呈現相對滯后的特征。
四、促進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關鍵路徑
已經開展的三屆教學成果獎評比,彰顯了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素演進特征與時空分異特征。當下,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進入再提升的關鍵階段,需要進一步明確職業教育類型化發展的目標定位,持續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一)推進職業教育類型化、系統化、國際化
持續改革創新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結構性要素、貢獻度要素、現代性要素,成為推進職業教育類型化、系統化、國際化的重要路徑。
1.以結構性要素為基本依托,推動職業教育類型化發展。提高職業教育育人水平,需要依托結構性要素的改革與創新,實現職業教育的自立自強,推動職業教育類型化發展。
第一,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是鞏固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根基。一是進一步對接崗位需求,依據技術發展與工藝流程重構或改造專業課程體系,革新專業課的課程模塊和課程內容。二是縱向貫通,即從初中到高中和大學實現全面貫通,形成系統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橫向融通,即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緊密銜接,統籌培養人才。三是推動在線課程、精品課程迭代發展。四是改革高職院校通識課程、中職學校公共課程。
第二,重視與生產過程對接的教學改革是鞏固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抓手。職業教育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必須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不斷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從教學制度和教學管理看,對接生產過程的工學交替,將成為不同專業培養模式中最為活躍的變量,如涉農類專業“依農時”開展工學交替,旅游類專業根據淡季和旺季的周期靈活進行教學管理。從教學組織形式看,對接真實生產場景的“課堂革命”成為重點任務,如第三屆教學成果獎的獲獎名單中出現的“大地課堂”“民宿實景課堂”“耕讀課堂”,都顯現了職業教育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重點。從教學手段看,重視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職業教育教學評價改革趨勢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改革“重選拔與淘汰”的評價目標,重視過程性評價;二是豐富評價方式方法,探索課賽融通、課證融通的評價改革。
第三,深入推進實訓基地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是鞏固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保障。實訓基地建設的重點方向包括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基于實踐教學、社會培訓和技術服務的共享功能,聚焦于政府搭臺、多元協同的探索路徑;生產性實訓基地、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則具體落實到技能人才培養的場景支持、流程再現。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方向包括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建設、教師實踐能力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等方面,具體到“雙師型”教師的企業實踐、名校長名師(名匠)培育、企業兼職教師管理等創新性實踐探索。
第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鞏固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手段。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需要緊盯產業鏈條、市場信號、技術前沿和民生需求,在專業設置口徑、設置方向、設置時間和空間等方面進行形態變化設計,理性確立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價值、功能任務、活動原則,并在操作層面上創新人才培養程序與環節,形成結構化、可效仿的人才培養理論模型和操作樣式。
2.以貢獻度要素為拓展重點,推動職業教育系統化發展。在新階段,需要將綜合改革、社會服務、學生素養作為拓展重點,堅持系統思維,推動職業教育系統化發展。
第一,職業教育改革直面產教融合中的堵點問題,以及普職融通的痛點問題。一方面,深入探索職業教育與行業進步、產業轉型、區域發展協調并進的路徑,促進多元主體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提高人才培養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匹配度,形成政府主導、多元參與、需求驅動、開放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另一方面,深入探索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彼此通聯的育人結構,推動職普協調發展、相互融通。
第二,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需要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兩個維度謀劃部署。一方面,立足于區域優勢、產業基礎和人才需求,通過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和區域布局;另一方面,立足于服務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制造強國、科教強國、鄉村振興等國家發展戰略,統籌發展職業教育。
第三,職業教育加強學生素養教育,重點是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超越單純的“就業教育”,推動職業教育從“謀業”轉向“人本”,促進“人人出彩以及人的可持續發展”,為不同稟賦和需求的學生提供多形式銜接、多通道成長、可持續發展的梯度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創新能力、綜合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以現代性要素為突破路徑,推動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信息化、創新創業、質量保障、國際交流等現代性要素,是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突破路徑。其中,加快推進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成為當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任務。要建立健全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打造職業教育國際合作平臺,通過課程國際化、教師國際化、評價國際化、跨境合作與交流等具體舉措,開發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標準、課程標準、教學資源、教學設備,建設高水平國際化職業學校,優化“教隨產出”“產教同行”的實踐路徑,服務國際產能合作和中國企業“走出去”,推動職業教育國際化高質量發展。
(二)推動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省域職業教育體系是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組織支撐。要推動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積極探索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落地路徑,促進職業教育面向產業、面向人人,更好地服務人的全面發展。
1.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在省域空間布局上的多樣性將成為常態。國家在區域功能的頂層設計中,一方面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另一方面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等旨在縮小區域差異的區域發展戰略。各省域之間職業教育發展體現異步性,與各省域的現實產業條件、產業需求形成強關聯。同在一個主體功能區內,有的省份已經具備產業集聚、校企合作的充足條件,而有的省份夯實中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基礎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因此,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在省域空間布局上的多樣性將成為常態,需要客觀、理性地看待規模與速度分化。
2.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有利于推進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一方面,教育部優化制度設計,實施“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擬選擇“有迫切需要、條件基礎和改革探索意愿的省(區、市)”,探索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新經驗新范式,形成政策“工具箱”。2023年,已有天津、山東、廣西等省(直轄市、自治區)與教育部簽訂部省共建方案。部省共建方案列出教育部、各省的任務清單,并單列省際互補、省際協同的發展舉措。另一方面,各省份主要依據國家的政策目標、政策內容和政策工具,探索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模式,制定推動職業教育與現代產業的融合發展戰略,以指導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和人才培養,實現產教需求的快速匹配。
[參考文獻]
[1]周建松,陳正江.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基本要素、主要特征與實現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4):122-126.
[2]楊建新.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及其推進策略[J].教育研究,2016(3):79-83.
[3]藍潔,徐婧文,劉雪妮.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現實效度分析——基于兩屆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比較[J].職業技術教育,2018(27):16-22.
[4]崔瑞霞,謝喆平,石中英.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概念來源、歷史變遷與主要內涵[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6):1-9.
[5]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向縱深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就[EB/OL].(2022-05-24)[2023-07-01].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487/sfcl/202205/t20220524_629748.html.
[6]董澤芳.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界定與要素解析[J].大學教育科學,2012(3):31-36.
[7]趙雪倩.他塑視域下的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形象——基于外媒2000—2020年歷時話語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9):59-67.
[8]本刊編輯部.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 不斷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專訪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