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蔣玉梅 張麗
摘? 要:作為新時代背景下專業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思政對推進教育教學體制改革有關鍵的作用及價值。為了充分體現專業課程的育人作用,許多學校開始站在宏觀發展的角度依托專業課程開展思政教育,不斷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使學生在掌握專業課程知識的前提下,還能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樹立正確的三觀以及職業理想,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此,文章以“發酵機械與設備”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建設思路、思政元素挖掘等為依托,對該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進行初步探索。
關鍵詞:課程思政;建設思路;思政元素;發酵機械與設備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9-0134-04
一、研究背景
教育帶有鮮明的政治性、思想性與主體性。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環節。作為教書育人主陣地,黨中央一直以來都特別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與落實,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以鑄魂育人為根本任務,確立了系列指導方針[1]。課程思政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共同構成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已逐漸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發布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要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國民教育始終。
“課程思政”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將思政教育元素與專業理論知識內在關聯,在專業課程中融入“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理念,增強課程的思政內涵,推動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的發展[2]。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中,也提出了要建設過硬高校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發揮課程德育功能,扶持打造一批示范引領課程,聚力打造“三全育人”新局面。
在發酵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新技術,新方法在“發酵機械與設備”課程中逐步應用,技術的研發與升級不僅是其發展歷程的縮影,更是科技進步在生產革新中的具體表現,思政元素的融入,能激發學生對科學問題更加強烈的求知欲,但這對該課程的教學工作和學生培養工作也提出了挑戰。怎樣進行課程教學,把理論知識和思政元素有機結合,在傳授知識技能、加強知識領悟的同時,還能實現價值引領,促進學生成長,已成為該課程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課程思政與“發酵機械與設備”融合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曾說:“高校教師80%是專業教師,課程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80%是專業學習。”[3]由此可見,應拓展專業課教學功能,使其在新時期教育教學中承載思政教育環節。特別是新時代涉農高校的發展方向要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和服務“三農”發展的理念保持一致,肩負為農業強國戰略培養卓越農林人才的時代使命,亦是教學培養的目標所在。不過應該注意的是,課程思政不是思政課程的重復,也不是簡單地將“課程”與“思政”拼湊,更不是通過在專業課程中劃分出幾節課時去專門講授思政內容,或是設置單純的教學活動[4],而是借助專業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挖掘各類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構建“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深挖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價值觀引領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傳道”與“授業”相結合、“育人”與“育才”相結合的全面育人模式。通過課程承載思政,實現專業課程的學理性與思政價值功能性的統一。
“發酵機械與設備”是甘肅農業大學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課程特點突出,既有一定的基礎理論,又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特性。教學內容涵蓋發酵工業發展概述,發酵生產相關機械設備的結構、性能、相關理論以及國家標準和國際規范等基本知識,旨在培養學生掌握處理設備選型、初步設計等實際問題的能力。課程內容較多,知識點較復雜,對實踐操作方法和技能的要求較高,因此常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較差。在專業理論內容中挖掘出蘊含的德育元素,借助課程思政的開展,利用先進事例、名人故事、道德宣講、勵志典型等環節的穿插,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主流價值的引領,既可以調節課堂沉悶的氣氛,又能使德育教育具體化、生動化,形成“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新機制,最終保證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為此,依據本課程的內容和特點,本研究從該課程的思政建設思路以及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兩個主要方面進行本門課程思政教學的融入嘗試。
三、“發酵機械與設備”課程思政建設思路
在“發酵機械與設備”教學改革中,課程思政的融入勢在必行。因此,結合該課程的實際以及課程思政的教學特點,初步形成以下建設思路。
(一)梳理課程的思政理論主線
與傳統側重知識灌輸與技術技能培養的專業教學相比,課程思政的落腳點是“思政”,關鍵點是思政基因與專業元素的無縫融合。因此,必須首先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主線。需要教師挖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憲法法治、職業理想與職業道德等理論與實踐中的思政介入點,梳理其相關性,形成適合本課程的思政理論主線。例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根本性質、基本特征和本質要求,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精神指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價值導向,是全體人民堅守的價值觀立場[5]。因此,可結合公民職責和義務,從國家、社會、個人各個層面展示價值認同,為大學生提供辨識各種價值觀正確與否的依據和方法,促其形成明確、積極、健康的價值觀認知[6]。
(二)凝練課程的思政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育活動預期要取得的效果,是課程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屬點。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并將教學目標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相結合,整個教學活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為此,可針對課程思政的教學特點,重新構建適合開展“發酵機械與設備”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例如,本課程原有的教學目標中要求通過介紹發酵生產中各物理單元操作過程,以及常用設備的結構、工藝尺寸及設備選型問題,幫助學生了解工程研究方法,掌握工程語言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為科研轉化為生產力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教學目標可與培養學生面對科技發展的工程觀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相聯系,形成專業教學與思政引導的新目標。盡管現代工程技術多強調自動化與信息化的融合,但是其中也蘊含著“工匠精神”和“匠人傳承”。還可借助專業知識與愛國信念的融合,專業知識與倫理道德、品性教育的融合,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法律法規素養的融合以及專業知識與系統思維、情感處理能力的融合,制訂有針對性的、有側重點的課程思政目標及相關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三)設計課程的思政教學方案
確定了指導的主線和教學的目標后,授課方案的設計則是接下來的一步。因此,授課教師要在充分理解教育傳承和教育創新的重要使命前提下,做好課程方案的頂層謀劃,主動挖掘優秀的思政資源。例如,在發酵工業發展概述環節可通過酒精發酵過程引入我國古代酒精釀造事例;利用青霉素的發現和制備引入樹立科研工作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借助中國傳統醬油、食醋的制作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等。
(四)選擇課程的思政教學方式
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師既要靈活應用傳統的課堂講授,又要熟悉多媒體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授課方式,以及問題導入式、遞進式和類比啟發式等教學方法,確保教育教學內容的豐富化以及多元性。例如,采用翻轉課堂講授模式,讓學生主動學習,提升學習效果。以知識點為核心,舉一反三,引領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團隊協作和溝通表達的能力。利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將發酵技術、產業發展融入思政教育體系,并以此作為重要模塊,不斷豐富思政元素,將視頻、音頻、微課、翻轉課堂相結合,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確保學生能夠在課程學習的基礎之上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還可通過建立微信群、QQ群等方式,把專業課題延伸到課堂外,為思政課堂融入專業課教育尋找和創建了新的途徑[7],對課堂授課中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進行補充和優化,使學生在日常就能收到相關思政教育資訊,受到影響。
(五)提升課程的思政教學能力
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將專業知識的講授內容與教書育人的常態化發展融為一體,做到鹽溶于水、有味無痕,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要充分理解教育傳承和教育創新的重要使命,為專業教學和課程思政的開展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和德育鋪墊。盡管每門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但往往受專業知識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專業課教師在思政元素挖掘和升華方面還有缺陷,仍待提高,這就需要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程教師“結對子,互幫扶”,共同研究課程中的思政要點和教學元素,探索課程思政的融入與融合。授課教師還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實踐,深入實際,體驗企業的生產、管理工作并參與問題的討論,不斷提升學生個人的創新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強化。
(六)優化課程的思政考核模式
由于課程思政的融入和教學的需要,所以現行的課程考核方式也要跟隨思政教學改革有所調整,將學生在教學中的思政參與反饋情況納入考核環節體系,并最終根據成績分析結果,調整課程思政的內容、授課方式和方法,進一步加深課程思政在教學過程的融入[8]。
四、“發酵機械與設備”課程思政元素挖掘
食品發酵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較早就利用了天然發酵現象進行酒、醋、醬油等產品的生產。《尚書》中記載“昔者儀狄作酒,禹飲而甘之”。到了商代,靠谷物釀酒開始流行。北魏時杰出農學家賈思勰編著的《齊民要術》中,已有不少關于制曲釀酒的簡介,對傳統的制曲,釀酒方法進行了綜合概述。而面對新冠疫情的肆虐,中國也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自2020年1月開始向全球共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用于疫苗研發至2020年4月份,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例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采用發酵工程的方法實現了疫苗的量產。通過對這幾方面的學習和介紹,鼓勵學生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同時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使傳統產品不斷地得到發揚與發展,使學生認識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并提升學生文化自信與愛國主義情懷[9]。
我國發酵行業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從之前以產品產量為中心,發展到今天以質量提升為目標,從以往的資源型,逐漸轉向綠色制造型。當前我國已經是國際發酵大國,生物發酵產品和產量均居全球首位,但像酶制劑以及其他產業中關鍵核心菌種的知識產權問題,仍是制約我國發酵產業發展的瓶頸因素。國內產品多以中低端為主,附加值低,環境污染風險較大。在政府大力倡導綠色發展的今天,開發中高端發酵產品和環境友好的清潔生產技術,通過彌補產業鏈不足,是實現創建發酵強國,提高中國發酵產品國際上競爭力的必然舉措。教師可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刻苦學好技能,提高職業素養,為實現我國發酵產業轉型升級貢獻力量,實現人生價值。
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物發酵這一理念也正在逐步轉變。傳統發酵主要利用微生物的生長及代謝活動批量生產人們需要的制品。通過與新技術、新理論的不斷結合,現代發酵工程概念已擴展到涉及基因組學、轉錄組學、代謝組學與代謝網絡調控技術等龐大的技術體系,并將工程優化和傳統發酵有機結合,擴大了傳統發酵的應用范圍。因此在課程學習中也應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地將新技術、新方法在課程中進行補充介紹,并以此為介入點,鼓勵學生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終身學習的求知熱情。
發酵設備的發展體現了先進制造技術的革新,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在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勤勞好學的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許多與食品生產相關的工具和設備。例如方便液體物料輸送的龍骨水車,進行稻谷麥類等加工的用石磨、石臼,糧食除雜用的風車,甚至還有最早的“冰箱”雛形冰鑒用來儲藏食物等[10]。盡管在近代,我國的食品發酵工業很長的一段時間主要以手工操作和作坊生產為主要特征,但是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我國在發酵機械設備方面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教師可利用這些生動的素材案例,緊密結合中國天眼、中國高鐵、中國探月工程、中國海底深潛等方面的成就,巧妙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內容,讓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發展歷程的艱辛,并傳遞敬業與精業的精神,面對“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跨越,青年一代必須弘揚奉獻精神和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五、結語
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新方法,在專業課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趨勢下,教師一面傳授課程知識,一面將課程思政無形地納入其中,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教師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忠于祖國、人民,潛心本職工作,提高思政素養,做好教書育人,培養和訓練學生愛國理念,求知精神,工匠情懷,以及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從而使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使思政教育改革后的課程教學更加完整、更加專業。當然,課程思政工作的全面推進離不開學校黨委對教育部有關課程思政建設文件的積極落實,離不開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的積極配合,離不開學校廣大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的不懈探索,只有這樣,課程思政才能激發課堂活力,形成協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讓思想教育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1] 伊娟娟,魯吉珂,朱家慶,等. “一流課程”導向下“生物工程設備”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探索[J]. 科教文匯,2022(12):110-113.
[2] 顧丹丹,趙星,馬聞師,等. 專業認證背景下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 石家莊學院學報,2022,24(06):29-35.
[3] 周文君.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與實施路徑[J]. 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05):135-139.
[4] 敬思群,朱建華,劉日斌,等. 課程思政視角下“糧油加工概論”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 食品工業,2022,43(08):257-260.
[5] 劉詩含. 黑龍江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效性研究[D]. 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21.
[6] 劉蘊蓮. 論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05):106-109.
[7] 陳曉芳. 淺析《國際法》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設計[J]. 法制與社會,2020(09):185-186.
[8] 任丹丹,何云海,武龍,等. “食品工藝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 農產品加工,2021(16):106-107+111.
[9] 劉亞平,王愈,石建春. “食品包裝學”課程思政融合教育探索實踐[J]. 農產品加工,2019(19):110-112+115.
[10] 路婉秋,王北海,李亞娜,等. 《食品包裝安全》融合“課程思政”的探索實踐[J]. 包裝工程,2021,42(S1):67-70.
(責任編輯:莫唯然)
基金項目:甘肅農業大學校級課程思政項目“發酵機械與設備”(批準號:202152055);甘肅農業大學專業綜合改革項目“葡萄與葡萄酒工程”(批準號:202009304);甘肅農業大學校級教學成果培育項目“新工科視域下地方高校《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與實踐”(批準號:202204021)。
作者簡介:張波(1983—),男,博士,甘肅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葡萄酒化學與釀造;蔣玉梅(1973—),女,碩士,甘肅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食品風味化學;張麗(1979—),女,博士,甘肅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畜產品貯藏與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