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
現代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則是“以學生為主體”,即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角色和地位,將課堂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交還給學生。而教師的功能則更多地體現為創設問題和情景、布置任務,引導學生進行協作交流、問題解決和知識建構,以此實現知識培養、能力培養和素養培養的深度融合。
任務驅動法(TBL,Task-Based Learning)和問題導引教學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近年來比較熱門和實用的教學方法,兩種教學法都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和問題作為驅動導引,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講求探究式、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應用理論知識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TBL+PBL教學法有效結合應用于《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中,能為培養新型傳播人才探索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學模式。
《傳播學概論》是新聞傳播類專業開設的核心基礎必修課,對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具有重要的作用。
傳播學主要研究人類社會的信息傳遞以及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規律[1]。作為一門基礎理論課,《傳播學概論》涉及知識點多,內容龐雜,理論抽象性較強且應用性較低。抽象龐雜的理論知識似乎與媒介的各項實際運用與操作關系相距甚遠[2]。再加上近幾年人才培養方案中對各門基礎課程所占的學時數在不斷刪減,《傳播學概論》從48學時縮減為32課時。任課教師如果僅僅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一味地用“PPT+板書”的傳統授課形式單純講授知識點,學生參與討論的時間則嚴重不足。學生在課堂的45分鐘只是聽了卻沒有進行思考,學習熱情無法被調動,有可能導致學生的獲得感較差。如今傳播學課程面對的學生都是“00后”,他們成長于網絡信息時代,思維活躍,習慣于接收碎片化信息,對各種新的傳播技術、傳播形式都特別感興趣,并能快速掌握使用,具有較高的培養潛力,應當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同時,在傳播環境和傳媒生態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信息社會對傳播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復合型傳播人才也成了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的應有之義。教育部“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也強調要培養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人才,注重知識、能力與素養之間的深度融合[3]。在此背景下,《傳播學概論》課程也必須進行教學改革,不能再局限于教材上的內容和傳統的課堂講授方法,要改變以往重理論輕應用的傳統教學模式,不斷更新課堂教學內容,嘗試新的教學方式,注重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注重實踐育人。
任務驅動教學法TBL源于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以實用主義哲學作為教育理論基礎而提出的“Learning by doing”的教育模式[4]。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核心內容是:教師根據課程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提前設計好一個或多個不同的具體任務,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按要求完成任務。在任務的不同階段,設置具體的評價指標,教師可根據學生完成的質量予以評分,成績可以作為課程平時成績的重要構成部分,建立課程的過程性評價體系和對學生有效的激勵方法[5]。
在“任務”指標的驅動下,學生會主動進行問題的探索、分析和解答。在任務的執行與實踐過程中,學生以團隊形式分工合作,通過團隊成員間的相互學習與相互促進,保證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
PBL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依托、以探究為導向的學習模式。PBL教學法由教師提出問題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的形式,相互討論、彼此合作來解決問題,發展學生自我導向學習的能力[6]。
在以項目、任務、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導者和行動者,而教師則主要擔任組織者、答疑者、引導者的角色。TBL+PBL教學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任務為驅動,團隊合作為基礎,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為了讓教學改革取得切實的效果,主講教師將TBL與PBL的教學理念貫穿到課前、課中與課后各個環節。
課前,主講教師完成了《傳播學概論》課程的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利用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將本課程的教學大綱、課件、教案、習題庫、經典案例、參考書目等資源全部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并精選愛課程、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等平臺上的相關課程優質資源,通過QQ課程群發給學生,方便學生利用課下時間查閱學習。同時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學習互動板塊,如答疑討論、在線測試、課程問卷等板塊與學生線上交流并跟進了解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和對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
課中,主講教師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置了兩到三個貫穿整個學期并需要學生通過團隊合作完成的任務,充分發揮PBL教學法的優勢。教師在課中講授相關知識點的時候也要結合設置的任務,做到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比如可以先展示往屆大賽獲獎作品,以獲獎作品作為案例,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其獲獎原因與具體元素。還可以要求學生關注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等與專業相關的賽事,按照賽事要求,引導學生分組完成任務。課程要求每小組至少完成一個作品參加一次比賽。這一學習任務綜合了傳播學“符號與意義、能指與所指”、受眾、傳播效果等知識點。通過特定符號(特別是能指)引發受眾某種意義、情感、態度等的能力,對于信息生產者特別有用。廣告、短視頻或微電影都是試圖通過能指引發受眾特定的情感,從而對受眾產生影響。上述比賽都是由大賽主辦方給定特定主題,也就是所指,參賽者再根據所指策劃生產出豐富的能指。這些能指如果能成功引發受眾的某種情感或需求并產生較好的傳播效果,那么學生完成的作品就能獲得大賽組委會的認可并獲得獎項。
在學生分組完成上述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課程內容引導學生進一步將任務分解成多個問題,如什么是能指所指?大賽主辦方給定的所指具有哪些意涵,其意圖是什么?就此生產出的作品,由哪些能指構成,能指之間是什么關系?目標受眾是誰?他們具有什么特點?能指能夠引發怎樣的情感與需求?希望達到怎樣的傳播效果?為了解答這些問題,學生需要以小組的形式分工合作,以查閱資料、受眾調查、頭腦風暴、寫策劃、視頻的拍攝與剪輯等形式互相討論、互相學習,在協作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完成作品參加比賽。
同時,在任務完成的不同階段,教師要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匯報各小組完成的階段性成果和分工合作的具體情況。如各小組選擇的參賽選題、選題依據、搜集準備的資料、創作思路等。在每次匯報之后,先由其他小組提問題和建議,然后由教師給予點評打分,同時各小組之間以及小組成員之間也要互評打分。這樣既起到了督促的作用,又能讓各小組之間形成競爭局面,教師也能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修改建議,保證各小組都能按時完成任務。
課后,在改革傳統考核方式的同時,教師要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課程任務的參與度、滿意度、對教師的評價及對課程改革的建議等;學生也要總結分析自己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的收獲、不足及努力的方向。在筆者參與的《傳播學概論》課程改革中,調查顯示,學生對于本課程的滿意度較高,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對TBL+PBL教學法的評價
83.68%的學生認為TBL+PBL教學法能讓他們較好地通過實踐掌握課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95.84%的學生表示自己積極參與了任務完成的整個過程,較好地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問題的解決過程。而在本課程新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對比中,86.93%的學生表示TBL+PBL教學法使課堂氣氛更活躍,自己學到了更多,能力得到了提升,更喜歡這種教學模式。
2.關于授課教師的評價
85.62%的學生認為任課教師能很好地應用TBL+PBL教學法,課程設置的任務具有可操作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為教師具有較強的組織學生參與任務、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3.關于學習體驗的評價
86.97%的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過程和結果表示比較滿意或非常滿意。具體表現為:其中88.71%的學生認為小組分工合作能督促自己主動學習;86.89%的學生表示完成任務的壓力驅動自己主動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積極與小組其他成員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89.21%的學生認為TBL+PBL教學法提高了自己的自學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的能力。
由此可見,TBL+PBL教學法不僅能幫助學生按要求完成課程任務,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一部分學生的作品還能在比賽中獲獎,進一步正向強化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TBL+PBL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任務和問題作為驅動導引,教師作為參謀,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兼顧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在應用于《傳播學概論》課程改革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首先,小組學生人數不能太多,一組以4-5人為宜,不要超過5人一組,讓小組成員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才能較好地完成課程任務。小組人數太多容易出現個別成員渾水摸魚的情況。另外,分組過多也不利于教師的統籌兼顧,可能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
其次,要組建教師團隊和課程群。《傳播學概論》作為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基礎理論課,與人才培養方案中后期開設的其他課程關聯密切。只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組建教師團隊,加強與其他專業課如攝影攝像、采訪寫作、視頻剪輯等課程任課教師的協作配合,才能使學生在課程學習和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得到更全面的指導和幫助。
最后,加強對學生的督促和管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對任務成果精益求精的責任意識。在課程教學與任務完成過程中,絕大部分學生都能按要求積極參與并完成課程任務。但也有少數學生參與熱情不高,學習的主動性較差,不能按要求完成布置的任務。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關注與鼓勵,幫助他們在團隊中找到最合適自己的位置,最大限度發揮其所長,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成長,也有助于團隊成員互相協作。
隨著課堂教學方式的合理優化及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傳播學概論》課程的理論教學將與實踐教學進一步融合,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水平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營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