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總量提升,就業質量對于中國高質量增長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采用2003-2020年全國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通過構建就業質量指標體系,建立計量模型,研究經濟增長對就業質量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在全國層面,經濟增長顯著促進就業質量水平的提升。異質性研究表明,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對就業質量的影響顯著為正,東部地區的影響效應大于西部地區,中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對就業質量沒有顯著影響;南北方地區的經濟增長對就業質量的影響都是顯著為正的,且南方地區的影響效應大于北方地區;相較于2012-2020年,2003-2011年間的經濟增長對就業質量的影響更大。因此,應該加快產業變革、縮小區域差距、促進經濟快速的發展,完善市場機制,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崗位,同時加大教育投入,為市場提供更多的優質勞動力,從而提升就業質量,實現就業量質協調。
關鍵詞:經濟增長;就業;高質量發展
一、研究背景與文獻綜述
國強則民強,國富則民富,經濟增長一直是經濟學家密切關注的問題之一,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大力發展經濟,提出新的發展戰略,從此中國經濟開始走上迅速發展的道路。但是遇到了內需不足、產業結構不平衡、產能過剩等問題,很多地區特別是內地和偏遠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第二、三產業還需要更多的投入,擴大發展,國內很多產業和技術的發展都依靠發達的一線城市,經濟發展存在嚴重不平衡的現象,出現城鄉差距、東西差距等區域問題,就業市場也存在一些問題。
就業一直是民生之本,是社會穩定器,就業質量更是就業的重要內容。但是隨著畢業生人數的增長,就業問題也成了社會的焦點問題之一,所以經濟增長和就業問題一直引起各界人員的關注。2022年,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這進一步使得就業問題凸顯,但是就業被視為民生之本,充分的就業更是社會和國家的發展目標,解決就業問題有利于社會穩定。
早期經濟是粗放型發展的經濟,就業的關注點也側重于就業率的提升,忽視了就業質量的提升,隨著科技發展和教育普及,近些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就業率明顯提升后,對就業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此時提升就業質量就顯得更為重要,協調好就業質與量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改善民生,使人們生活得到保障,也有利于國家平穩快速發展。
目前現有文獻研究中關于經濟增長和就業的成果頗豐。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學術界對經濟增長的研究多從人口老齡化(楊建仁等,2023)、社會保障(王國洪和楊翠迎,2023)、收入差距(邵嘉琳和彭定赟,2022)、教育水平(李志森,2022)、產業結構(李玲和姚建兵,2022)、數字技術(梁晴等,2022)等方面展開。從就業的角度看,學術界對就業的研究多是研究就業規模和就業結構(劉國亮和盧超,2022),且對就業質量的研究較多是考察農民工就業質量和畢業生就業質量(林龍飛和祝仲坤,2022)等方面。就業質量是用來衡量勞動者狀態的綜合指標,展現其在勞動市場的工作狀況,沒有固定的測算指標,所以對于就業質量的研究,可具體根據研究需要構建指標體系,目前多從就業狀況、就業水平、勞動報酬、勞動保障等幾個方面選取相關指標進行研究。目前關于經濟增長對就業質量影響的直接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上研究經濟增長對就業質量的影響。本文第二部分為理論分析,詳細分析了經濟增長對就業質量產生作用的路徑;第三部分為研究設計,進行樣本選取和介紹數據的來源,構建就業質量的綜合指標,并對變量的定義方式及數據的處理加以證明,然后建立計量模型;第四部分為實證結果,通過基準回歸,發現經濟增長的正效應,其促進就業質量提升,然后進行異質性分析;最后一部分為政策啟示,為促進中國經濟快速且穩定地發展和人們高質量就業提出建議。
二、理論分析
經濟的發展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點,因為經濟增長會帶動各產業的發展,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然而在當前背景下,就業市場崗位需求不斷增長,畢業生數量也快速攀升,但是卻出現“招工難”“就業難”的現象,是什么原因使得這兩種問題并存呢?這就涉及就業質量的問題,薪資低、就業環境差、人職不匹配、擇業者預期高但是就業能力水平低、就業機制不完善等都可能是引起這一民生問題的原因。所以,為了 “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考慮經濟和勞動力兩個方面,那么經濟增長對就業質量是否有影響呢?如果存在,又是通過何種途徑作用的呢?
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可以從速度、方式、趨勢三方面研究其對就業質量的影響。第一,經濟增長的速度影響就業質量。經濟增長速度快會積累大量的社會資金,提升企業和國家的財政實力,也提升了抗風險能力,有利于就業市場穩定和加大就業補貼。第二,經濟增長的方式影響就業質量。相較于依賴資本和勞動力的增長方式,依賴科技進步引起的經濟增長更加高效,有利于提升勞動生產率,對就業質量發揮促進作用。第三,經濟增長的趨勢影響就業質量。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先進的技術、不同的教育理念及工作生活方式等都會對經濟市場產生較大影響,在相互交流學習中,經濟市場越來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外資的引進也會對經濟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繼而影響就業市場。
從就業質量的角度看,經濟增長對其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經濟增長影響就業環境。隨著經濟增長,企業經營規模擴張,盈利能力增加,相關企業可能會為員工提供更好的環境,提高員工的生活幸福感與工作滿意度。第二,經濟增長影響工作強度。經濟增長意味著科技快速發展,推動生產效率提升,避免“加班”現象頻發,讓勞動者有更多的閑暇時間。第三,經濟增長影響薪資待遇。經濟增長帶來更多效益,社會的工資水平就會上升,而且基于良性循環,企業可能還會為員工提供培訓,提升就業能力,影響員工的薪資待遇。第四,經濟增長影響勞動保障。經濟發展得越好,社會各部門的職能才會更健全,勞動力的各種社會福利才能得到保障。但是經濟增長一定要把握好“度”,防止引起通貨膨脹,引發經濟危機,使經濟與就業的關系失衡。
綜上所述,經濟增長可以從增長速度、增長方式、增長趨勢三個角度對就業質量的就業環境、工作強度、薪資待遇、勞動保障四個因素產生影響,協調好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問題,有利于社會穩定和高質量發展。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基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2003-2020年中國31個省份(港、澳、臺除外)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對象,數據來源是中國統計年鑒、地方省份統計年鑒,對于缺失數據,運用線性插值,對缺失部分進行填充,對于異常的數據利用各指標之間的關系進行修正,最終本文得到了558條數據作為樣本數據。
(二)變量定義
1. 解釋變量
本文選取人均GDP作為解釋變量,衡量經濟增長水平(eco)。
2. 被解釋變量
就業質量(employ)是一個衡量勞動者工作狀況的指標,所以從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力資本水平、平均工資、勞動力占比、醫療保障五個方面建立一個綜合指標體系。
其中,人力資本水平用人均教育年限表示,即人均教育年限=(6歲及6歲以上小學人口數*6+6歲及6歲以上初中人口數*9+ 6歲及6歲以上高中人口數*12+ 6歲及6歲以上大專及以上人口數*15)/(6歲及6歲以上小學人口數+6歲及6歲以上初中人口數+6歲及6歲以上高中人口數+6歲及6歲以上大專及以上人口數);平均工資用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表示;勞動力占比用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表示;醫療保障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年末參保人數(萬人)/城鎮就業人數表示;城鎮就業率用城鎮就業人數/城鎮人口數表示。為消除量綱不同的影響,對各個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其計算公式如下:
x*=■
式中,x*、x、max、min依次代表各指標經標準處理后的數值、原數值、原數值中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然后用熵權法綜合衡量就業質量指標權重,算出綜合得分。
3. 控制變量
借鑒相關研究,本文的控制變量選取如下:產業結構(indus)用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表示;教育支出水平(edu)用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表示;人口規模(pop)用年末地區總人數表示,老齡化(age)用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數比重表示。
(三)模型構建
本文以現有相關研究為基礎,結合前述理論分析,構建如下計量模型:
Employit=α+βln(gdp)it+γControlit+νi+μt+εit
其中,i表示地區,t表示時間,α是截距項,β是解釋變量的系數,νi和μt是地區固定效應和時間固定效應,εit是隨機擾動項。
四、實證結果
(一)基準回歸
為了更準確地研究經濟增長對就業質量的影響,本文對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基準回歸結果如表2列(1)所示,可以看出結果是顯著為正的,表明假設經濟增長可以提升就業質量水平成立。
(二)穩健性檢驗
從兩個方面進行檢驗:第一,將解釋變量的原指標滯后一期作為解釋變量的新指標進行回歸,結果如表2列(2)所示,表明人均GDP增速這個指標對就業質量的影響也是顯著為正的。第二,借鑒趙新宇和朱銳(2022)的研究,剔除四個直轄市樣本進行再回歸,結果如表2列(3)所示,結論具有穩健性。
(三)異質性分析
考慮到中國各區域要素稟賦的不同,經濟增長會存在明顯差異性,呈現區域發展不平衡,使其對就業質量的影響不同,參照張軍等(2020)的做法,本文從三個方面,即先將總樣本分為東、中、西三個區域進行考察,結果如表3列(1)所示;再將總樣本分為南、北兩個區域進行考察,結果如表3列(2)所示;最后按照時間異質性,將總樣本分為2003-2011年和2012-2020年兩個時間段進行考察,結果如表3列(3)所示。
1. 東中西部
從估計結果看,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回歸結果是顯著的,中部地區的回歸結果不顯著,且東部地區的影響效應大于西部地區。可能因為東部是最發達的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就業競爭力大,對勞動力吸引力大,從而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帶動就業質量的提升。但是西部地區發展比較落后,經濟發展比東部緩慢,故對勞動力的吸引力相對較小,就業環境還有待改善,以至于對就業質量水平的提升不顯著。
2. 南北地區
從估計結果看,南部地區的回歸系數大于北部地區的回歸系數,且顯著為正,表明經濟增長有利于提升就業質量,且南方地區的影響效應大于北方地區。首先,南方資源優勢比北方強,如氣候、水利等天然優勢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其次,南北經濟基礎的差異性,改革開放后,南方隨著市場化改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最后,南方的營商環境、企業家的經營觀念等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3. 時間異質性
從估計結果看,相較于2012-2020年,2003-2011年間的經濟增長對就業質量的影響更大。因為本文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是人均GDP,所以,一方面,中國加入WTO,經濟迎來快速發展期,GDP增量大;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國家提出高質量發展戰略,我國經濟開始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階段。
五、政策啟示
本文基于2003-2020年全國31個省份的數據實證分析經濟增長對就業質量的影響,通過研究發現,從全國層面看,經濟增長能提升就業質量水平;從區域層面看,東西部經濟增長對就業質量的影響顯著為正,且東部地區的影響效應大于西部地區,但中部地區不顯著;南北方地區的經濟增長對就業質量的影響顯著為正,且南方地區的影響效應大于北方地區。從時間異質性看,與2012-2020年相比,2003-2011年間的經濟增長對就業質量的影響更大。基于上述結論,得到如下啟示:
第一,通過異質性分析,發現地區間經濟增長對就業質量影響存在差距,說明區域間存在不平衡的問題,可通過政府財政支出、發展新興產業等政策傾斜,實現共同富裕,保持社會均衡發展,經濟才能健康持續運行。
第二,擴大投資,建立高效資本,提高資本利用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經濟快速發展,改善就業環境、提升企業的盈利和抗風險能力,繼而影響勞動力的就業質量。
第三,完善教育機制,盡量是崗位和人才雙向選擇,培育更高質量的勞動力市場。首先,要保障公平競爭,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其次,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要學以致用;最后,當地政府可以根據城市資源稟賦,發展優勢產業,提供優質崗位。
第四,疫情對各行各業就業人員的影響很大。短期看,如需求減少、業績下滑、防控引起培訓暫停、員工實操不熟練、福利下降等都對就業質量產生巨大沖擊;從長期看,經濟需要恢復期,減緩了經濟發展的進程。放眼未來,從宏微觀相結合的角度全面考慮并制定政策,從教育、培訓、保障等多方面扶持、鼓勵經濟快速發展,發力關鍵環節,有利于就業質和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楊建仁,何芳健,陳濤.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23(02):125-129.
[2]王國洪,楊翠迎.社會保障支出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空間計量檢驗[J].統計與決策,2023(01):142-147.
[3]邵嘉琳,彭定赟.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的倒煙斗型變化規律——基于跨國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5(03):57-68.
[4]李志森.高職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實證分析——以廣東省為例[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2,21(05):67-73.
[5]李玲,姚建兵.產業結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基于我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界,2022(01):35-40.
[6]梁晴,吳志軍,吳翠青.數字經濟對城市經濟增長影響的中介機制分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06):532-537.
[7]劉國亮,盧超.數字經濟背景下新要素動能對就業結構的影響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22(12):132-151.
[8]林龍飛,祝仲坤.“穩就業”還是“毀就業”?數字經濟對農民工高質量就業的影響[J].南方經濟,2022(12):99-114.
[9]趙新宇,朱銳.數字經濟與非正規就業——基于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的實證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62(05):72-83+236.
[10]劉軍,楊淵鋆,張三峰.中國數字經濟測度與驅動因素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20(06):81-96.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