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科學課堂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樂于探索世界的奧妙。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如何構建小學科學課堂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內容。文章探討新課標下如何構建“減負增效”的小學科學課堂,旨在為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帶來更多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減負增效;新課標
作者簡介:許葉雷(1991—),男,江蘇省如皋市下原鎮下原小學。
科學是義務教育階段一門重要的學科,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學生手腦并用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在傳統的科學課堂中,部分教師用的是灌輸式教學方式,將課本知識直接講解給學生,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大,制約學生的長遠發展。在新課標和“雙減”的教育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需要做好減負增效的工作,開展更為高效的課堂教學,并在此基礎上優化課后作業的設計,真正構建優質的“減負增效”科學課堂。
一、精簡小學科學課堂教學
(一)精簡課堂,重建課堂結構
當前小學科學課堂主要是以閱讀、探究與實踐三方面的活動為主,意在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此外,常規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多以逐層遞進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學常識。
為強化減負增效的效果,教師應該重建課堂結構,重組教材的內容,將原本碎片化的教材知識點進行有機整合,從而為學生構建更加高效的課堂[1]。
以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為例,第一單元“植物的一生”與第二單元“植物與環境”的內容均以植物為主。筆者整合這兩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從中尋找有關聯的部分,重建課堂結構,讓原本松散的教學結構更為整體化。筆者圍繞重點內容“不同環境里的植物”開展教學設計,在此基礎上分別以沙漠中的、水里的、石頭上的植物為例,為學生講述這些植物的發芽、長大、開花以及結果等生長過程。筆者的教學設計刪減無用的教學環節,讓課堂結構更為精簡,從而達成高效教學的目的。
在小學科學課堂構建的過程中,教師應考慮如何精簡課堂,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點,從而構建減負增效的科學課堂。
(二) 精簡提問,構建有效互動
為全面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教師應該設置課堂提問環節,構建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通過提問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與主動探究意識。在課堂提問環節中,教師需要做到精簡提問,考慮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為學生提出真正有教育意義的科學問題。
教師需要在明確課堂核心內容的基礎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強調問題的針對性與引導性,并在課堂中掌握提問的準確時機與節奏。此外,教師需要避免無效提問,在課堂上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引發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效思考,從而全面提升科學教學質量[2]。
以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月球”為例,筆者在明確此課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設計有效的課堂問題。在課堂導入環節,筆者找到學生的興趣點,并結合教學目標設計問題。筆者提問學生:“同學們知道月球上有環形山,那么有沒有同學能夠說一說環形山的具體形態呢?”在學生給出明確回答后,筆者提出下一個問題:“月球表面有眾多環形山,請同學們思考,這些環形山是怎么出現在月球上的呢?”在環環相扣的問題中,學生針對“環形山的形成原因”進行思考并討論。
精簡提問能夠引發學生的有效思考,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課堂學習的重點;同時,精簡提問能夠高效利用課堂時間,避免在課堂中出現不必要的環節,影響課堂節奏。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要想真正做到小學科學課堂的減負增效,就需要把握課堂的整體節奏,精簡提問,構建師生、生生的有效互動。
二、重視小學科學課堂實踐
(一)開展科學實驗
小學科學課堂需要結合課堂實驗同步進行,讓學生在親自動手完成新奇有趣的小實驗的過程中,深入體會科學課堂的奧妙與樂趣。當今的時代與科技發展腳步飛快,教師應該在科學課堂的設計中融入新的技術手段與實驗工具,為學生帶來更好的科學課堂體驗。
一方面,實驗教學的效果比傳統的口授教學更好,有利于促使學生在有趣的實驗過程中學習知識,加深對課堂所學內容的印象;另一方面,實驗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舉一反三,促使學生關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科學現象,從而充分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科學、應用科學[3]。
以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把鹽放到水里”為例,此課的教學建立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固體和液體的基礎上。此時,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足以讓學生充分了解“鹽溶于水”這一過程,因此筆者將鹽和水帶到課堂,帶領學生開展科學實驗,讓學生親身觀察鹽溶于水的過程。通過簡單有趣的課堂小實驗,學生激發了對科學課堂的興趣,深化了對“物質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物質在相同體積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的理解。
教師在科學課堂上開展科學實驗,能夠讓學生加深對課堂所學內容的印象,有效提升課堂效果,構建高效科學課堂。
(二)結合課外實踐
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科學的現實意義,做到將課堂所學運用到日常生活中,落實“生活走向科學,科學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結合課外實踐的科學教學能夠更好地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讓學生學習如何在生活中發現科學、領悟科學,從而提升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4]。
以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巖石與礦物”為例,筆者為學生講授常見的巖石種類,并帶領學生認識礦物以及礦物在生活中的應用。雖然巖石與礦物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但多數學生不明確巖石與礦物的分類。因此,筆者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科學學習的趣味性。結合校園資源,筆者帶領學生探索觀察校園中存在的巖石與礦物種類,如建筑物的花崗巖幕墻、玻璃窗等。此次課外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生活化的學習素材,讓學生了解了礦物與生活的聯系。
教師帶領學生開展課外實踐,能夠激發學生對學習科學的興趣,讓學生更樂于體驗新奇有趣的科學課堂,從而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規劃小學科學課后作業
(一)合理布置作業
在減負增效的教學理念下,教師需要把握好課堂作業的布置。課堂作業在減負過程中有著重要意義,教師應該全面關注課堂作業的合理性,拒絕長時間、無意義的作業形式,全面提升小學科學課堂作業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課堂作業是服務于課堂教學的,教師需要注意二者之間的關系,明確二者的主次。在設計課堂作業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以教學目標為主線,結合學生的學習進度與教學內容,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設計符合學生當前學習情況的作業內容,使作業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拒絕枯燥、單一的課堂作業。此外,教師需要合理地為學生規劃完成作業的時間,真正減輕學生的課后負擔[5]。
在新課標引領下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改變課堂作業的內容與形式,在原本的以書寫、習題為主的作業形式上加以創新,讓學生以更新奇、科學的方式完成作業。教師可以布置觀看科普類視頻、開展家庭科學實驗等作業,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讓學生更好地鞏固課堂所學內容。
以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探索宇宙”為例,筆者安排學生在課后觀看以“宇宙”為主題的科普視頻和科幻電影,讓學生在觀看視頻和電影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的科學知識。筆者還布置科學手抄報、科學思維導圖等形式的課堂作業。學生通過繪制太陽系、大熊座、火箭等模型,更好地理解了課堂內容,體驗了宇宙的奧妙。
教師在為學生設計作業的過程中,需要全面結合教材的內容,同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控制好作業的難度與強度,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進行高效思考,以此提升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重視合作作業
合作作業是一種常見的作業形式。教師為學生布置需要合作完成的課堂作業,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促進學生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在互相合作的過程中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教師應該以學生的能力與水平劃分學習小組,讓學生在課后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合作作業。這能夠讓小組內的學生互相監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不愛寫作業而隨便糊弄的情況,提升學生的參與感。
以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常見的力”單元為例,筆者為學生布置合作課后作業,讓學生通過合作完成作業。在“浮力”一課中,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設計一個浮力力學模型。另外,在學生合作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筆者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況,確保各學習小組都能夠完成任務。學生合作完成設計方案,共同尋找制作模型的材料,有效鍛煉了自主探究能力和溝通協作能力,并充分感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三)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為學生設計科學課堂作業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通過作業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確保學生能夠自愿、自發、自主地完成作業,從而全面提升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以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晝夜對植物的影響”為例,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筆者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為目的設計課堂作業。在為學生布置作業的時候,筆者提問學生:“同學們有觀察過家里的植物在白天和夜晚會出現什么樣神奇的變化嗎?”以此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對生活中植物的晝夜變化產生探究興趣。隨后,筆者為學生布置觀察作業,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周圍有哪些植物會隨著晝夜交替而變化,并要求學生分別在白天、夜晚給植物拍攝照片。有的學生選擇夜來香、曇花、紫茉莉等夜晚開花的植物,觀察并記錄它們的開花過程;有的學生根據周圍植物的開花時間,繪制“花鐘”。
教師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作為設計作業的中心思想,將科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善于觀察并思考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構建減負增效的科學課堂。
結語
減負增效即要求教師優化課堂,整體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合理布置作業,盡量減輕學生的課后學習負擔和壓力。因此,教師需要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科學設計教學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推動減負增效的小學科學課堂的構建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任麗珺.課堂學習共同體視域下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探究[J].天津教育,2021(15):130-131.
[2]邱曉妮.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探討[J].新課程導學,2021(20):25-26.
[3]仲毓.核心素養下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21(32):63-64.
[4]潘光品.讓開放性、創新性教學真正回歸小學科學課堂[J].第二課堂(D),2021(11):9-10.
[5]袁惠菊.基于微視頻的翻轉課堂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J].家長,2021(35):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