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幼兒園 姜恕
觀察是幼兒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幼兒借助觀察感知事物并建構自己的認知網絡。而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中的觀察是指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或工具,有目的地去感知和探索周圍事物和現象的過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科學探究子領域中有15處提到了“觀察”,并明確了不同年齡段幼兒觀察的內容和要求。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與實際操作獲得學習與發展,而這三種方式都離不開觀察能力的運用。
觀察是幼兒認識與理解周圍世界的基本方法,而觀察的核心經驗發展可以有效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提升,進而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為幼兒后續發展奠定基礎。種植活動是幼兒園常見的科學探究活動,中班幼兒通過參與種植活動可以促進其觀察核心經驗的發展。
如果沒有經過有意識的引導,中班幼兒觀察事物時便會表現出很強的隨意性、觀察興趣也很容易轉移,使用的觀察方法以看、摸、聽為主,聞與嘗的方式使用較少,對工具的使用少的特點,因此這將導致幼兒在觀察中獲得的知識經驗較為單一、零散。
【案例一】玉蘭花開
春天,幼兒園的玉蘭花競相開放。戶外活動時,中班的小朋友們發現了地面上掉落的玉蘭花瓣,他們好奇地撿起來相互展示并仔細觀察,“你看我的。”“我也有。”……
“你們知道這是什么花的花瓣嗎?”老師問。
“玉蘭花瓣。”看來個別幼兒認識玉蘭花。
“你觀察到的玉蘭花瓣是什么樣子的?”
“白色的。”“長長的。”“扁扁的。”“像小船。”“軟軟的。”“很光滑。”……幼兒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幼兒觀察玉蘭花是隨機發生的事件,而且幼兒在自主觀察時并沒有對花瓣的特征產生興趣。在教師的提問、引導下,幼兒自發地通過看、摸、聽等方式觀察花瓣,但沒有主動去聞花瓣,發現其味道特點,這也反映了中班幼兒常用的觀察方法以看、摸、聽為主,很少使用聞或者借助工具進行深度觀察,因此中班幼兒在自發的觀察過程中獲得的有關玉蘭花的相關經驗是零散而不全面的,這種現象時常發生在日常活動中。
【案例二】給小魚一個家
幼兒園的魚池要進行改造,每個班級可以認領魚池中的小魚進行飼養,我們班的小朋友認領了一大一小兩條魚。為了給小魚建造一個舒適的新家,老師請小朋友和家長一起觀察小魚的生活環境,然后進行討論。
“小魚的家里都有什么?”
“有水。”“還有水草。”
“給小魚建一個新家需要什么?”
“需要一個魚缸。”“還有水。”“需要魚食。”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發現,中班幼兒使用的觀察方法以看和聽為主,方法單一且觀察內容具有局限性。受已有經驗影響,幼兒認為小魚的新家需要水和食物,而忽略了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后來教師出示了小魚生活的環境,引導幼兒發現了該環境中存在的植物、石頭以及水中的生物水草、珊瑚等其他生物,了解了小魚生存必不可少的、用眼睛無法直接觀察到的氧氣——通過討論幼兒獲得了比較全面的知識經驗。
《學前兒童科學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中指出:“幼兒觀察核心經驗的發展包括觀察目的、觀察方法與觀察內容。而觀察目的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即以興趣為指向的觀察,以外在任務為指向的觀察,以自身目的為指向的觀察;觀察方法會經歷運用感覺器官感知物體、嘗試學習基本的觀察方法、掌握運用多種觀察方法三個階段;觀察內容由對事物現象外在特征的觀察到對事物現象之間關系的觀察再到對事物隱蔽特征的觀察。”幼兒觀察核心經驗的發展經歷了由少到多、由外到內、由簡單到復雜、由孤立到聯系的過程。種植活動是幼兒非常喜歡的科學探究活動,活動中幼兒可以進行長期跟蹤觀察,因此通過種植活動促進中班幼兒科學核心經驗的發展,可操作性強且具有連續性與探究性。
積極情感在中班幼兒科學核心經驗的發展中具有明顯的助推作用。教師在開展種植活動前與中班幼兒一起投票選出需要種植的植物,可以激發幼兒的觀察興趣,引導幼兒逐步由以外在任務為指向的觀察發展到以自身目的為指向的觀察。
【案例三】種草莓
播種時節快到了,今年的種植箱中該種點什么呢?三位老師經過討論決定將選擇權交給幼兒。于是幼兒提議種植辣椒、草莓、蘿卜、白菜,最終在集體投票環節草莓以23票獲得勝利。
城市幼兒因為種植經驗有限,所以只說出了四種想要種植的植物,而草莓獲選是因為幼兒非常喜歡吃酸酸甜甜的草莓,他們都很期待吃到自己種的草莓。種植草莓是由幼兒投票選出的,因此他們在種植草莓的過程中表現出了高度的參與性與積極性,在每周的觀察日,總會有幼兒主動提醒老師今天要觀察草莓。由此可見,調動幼兒的觀察興趣,可以有效促進幼兒觀察目的由外在任務轉向自發主動的觀察。
中班幼兒的種植經驗不足,剛開始都是由教師每天組織幼兒照顧草莓。為了調動幼兒觀察的主動性,班級采用了認領草莓的方式——種植箱中一共有12株草莓苗,每1株由2~3名幼兒認領并負責照顧,自此幼兒對自己認領的草莓苗格外用心。經過三個月的長期跟蹤觀察,幼兒發現草莓苗在開出白花之后才會結出小果子,果子由綠色漸漸變成紅色,在這個過程中葉子逐漸長大,占滿了整個種植箱。在采摘草莓的過程中,幼兒發現草莓葉子摸上去有點扎手。在觀察過程中,幼兒運用感官了解了草莓的生長過程——用眼睛觀察,用手觸摸,用鼻子聞,用嘴品嘗草莓甜甜的香味,同時發現沒有及時采摘的草莓會被蟲子吃掉。接下來,幼兒品嘗自己種植的草莓,認為這比在外面賣的草莓更加香甜。為了記錄草莓的生長變化,幼兒學會了使用放大鏡觀察細節,用水彩筆首尾相接地測量草莓苗的高度變化。因為最近雨水較多,很多草莓都被泡壞了,幼兒發現有人用木板將草莓架起來,于是他們找來了更多的木板,讓草莓懸空而不挨在泥土上。在種植過程中,幼兒掌握了綜合運用看、聽、聞、摸、嘗的觀察方法,并學會使用工具進行記錄,例如,用放大鏡觀察草莓的細節,用水彩筆測量記錄草莓苗的生長高度。在長期的跟蹤觀察中,幼兒掌握并運用了越來越多的觀察方法。
日志記錄法是一種有效促進幼兒觀察核心經驗發展的方法。每位幼兒均有一本屬于自己的日志,每周的觀察日,幼兒都會分組對自己認領的那株草莓苗進行觀察記錄,用圖畫和符號表征記錄草莓苗的生長過程(見圖1~圖4),以及葉子的大小、是否開花、果子的顏色與數量、草莓苗的高度(見圖5、圖6)……教師將幼兒的發現用文字記錄在旁邊并念給幼兒聽。每周一次的記錄,幼兒不僅直觀看到了草莓苗的生長過程,還看到了自己的觀察過程。

圖1.2 月22 日,播種

圖2.3 月25 日,開花了

圖3.4 月14 日,結果啦

圖4.4 月24 日,第一次摘了5 顆草莓

圖5.發現莖與葉子的特點

圖6.使用工具觀察與測量
每周的討論與分享可以將個體經驗上升為集體經驗,幫助幼兒獲得相關的信息與知識經驗。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觀察內容先組織小組討論,再進行集體的總結性交流。每組幼兒在介紹中分享的經驗,有些是共性經驗,有些是個別幼兒發現的新經驗。例如,在一次分享中,一名幼兒介紹了自己觀察草莓時發現了3只螞蟻,于是他推測可能是螞蟻吃了成熟的草莓,而另一名幼兒發現綠色的草莓沒有被吃掉,紅色的草莓則被吃掉了,于是他推測螞蟻喜歡吃成熟的草莓。經過不同幼兒觀察到的信息,他們決定以后每天早上來園后就去觀察哪些草莓成熟了,然后及時采摘下來,這樣就不會被螞蟻吃掉了。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相互遷移觀察中的知識經驗,促進觀察核心經驗的發展,而教師則積極引導幼兒厘清概念并合理推測,支持幼兒進行有效決策。
發展中班幼兒的觀察核心經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科學的、有目的的、持續的培養。其實,除了種植活動,幼兒園的其他活動也離不開觀察的參與,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熟悉幼兒的學習方式,了解其所處的觀察核心經驗的發展階段,從而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支持幼兒觀察能力的提升,幫助他們不斷豐富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以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