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焱
[摘 要]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數學,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也是助力學生探究深入、感悟深刻的重要手段。在“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基于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千克和克的知識,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他們深入探究提供動力,又可以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使他們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和感悟,實現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實踐活動;探究;感悟;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30-0021-03
盡管千克與克的知識在生活中應用廣泛,但對學生來說是抽象難懂的,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常用不到它們,故而會形成一種熟視無睹,甚至是充耳不聞的感覺。在“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基于學生的學情,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從源頭上引導學生感知千克和克的存在,并通過不同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和感悟,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充盈智慧、充滿靈性,從而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情景感受,初建質量感知
利用合適的生活情景,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感受到質量的存在,能最大限度地改變克和千克學習較為抽象的局面,使學生較為理性地去感知質量單位。在本課教學中,教師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感受質量的差異,并由此產生學習質量單位的迫切需求。
師:小朋友們,在今天學習的開始環節,我們先來做一些游戲活動,好不好?
生:好!
投影顯示活動要求:一是相互背一背同伴,感受同伴的體重;二是背一背書包,感受其重量,并說一說與背同伴的不同;三是拿起數學課本掂一掂,體會這次活動與前面兩次活動不一樣的地方。
生1:同桌還真重,背著他就像背著一座大山似的,而背書包則感覺比較輕,沒有同桌那么重。
生2:數學課本比較輕,掂一掂感覺沒有什么分量。
生3:我的感受是同桌太重了,書包不輕也不重,數學課本則比較輕。
師:物體有的是比較輕的,有的是比較重的。你們還能舉一些例子嗎?
生4:那桶純凈水就是比較重的,一個人是搬不動的,即使搬得動也很吃力。
生5:黑板擦就是非常輕的。
生6:大西瓜也是比較重的,比我的書包還要重一些。
師:那表示物體的重、輕,要不要用到相應的質量單位呢?你們見到過嗎?
……
基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不同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千克和克的知識,意在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審視上述教學片段,很容易看出教者的匠心思考。教師先設計背一背同伴、書包和掂一掂數學課本等實踐活動,再通過交流分享,有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他們的感知,使得物體有輕重的感悟得以生成,為引導學生感知質量單位提供經驗支撐。同時,這樣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二、實踐體驗,感知克的存在
實踐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途徑,能獲得比較好的學習效果。在“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中,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設計相應的實踐活動,引導他們通過實踐活動感知克的存在,獲得真切的體驗和感悟。這樣能為學生建立克的概念奠定基礎,促進整個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
師:說說看,你們見過非常輕的物體有哪些?
生1:我感覺一瓶眼藥水很輕的,只有那么一點兒分量,拿在手上就像沒有東西一樣。
生2:一張紙也是非常非常輕的,用嘴一吹,還會飄起來。
生3:雞蛋也是比較輕的,1個雞蛋拿在手上一點兒也不重。
……
師:很好!看來,你們的學習積累還是很厚實的。現在來看看你們收集到的一些小食品的包裝袋,讀讀相關的信息,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生4:這是一桶薯片,看起來很多的樣子,可包裝盒上寫著“凈含量80克”。
生5:這是一瓶眼藥水的包裝盒,上面寫著“凈含量2克”。
生6:這是一袋鹽的包裝袋,上面寫著“凈含量300克”。
生7:這些外包裝的說明中都有“克”這個字,這是什么意思?
師:克,就是表示物體質量輕重的一種計量單位,通常用字母“g”來表示。
生8:看來,“克”是用來表示比較輕物體的計量單位。
師:那1克有多重呢?大家想不想研究一下?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生9:我們小組先用2克重的眼藥水瓶盛滿了水,然后往下滴,發現一共有30多滴,估計1克水大約有20滴。
生10:我們稱出5克的黃豆,數了數共有30顆,所以得出黃豆1克有6顆的結論。
……
引導學生建構克的認知表象,就要為學生提供實踐體驗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感知,形成感悟。回顧上述教學片段,教師先從舉例開始,引導學生從實物的外包裝上讀一讀信息,讓學生較好地感知克的存在,認識到克是用來表示比較輕物體的計量單位,在與同伴互動、教師引領以及自我反思的過程中建構克的認知。然后繼續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1克的物體質量,讓他們在量一量、數一數、稱一稱、算一算等實踐活動中積累豐厚的經驗,形成較為扎實的學習基礎,從而較好地建立1克的表象。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學生對1克的表象建構變得更加厚實,有效培養了學生觀察、思考、推理以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三、操作比較,感知千克由來
比較,能突顯數學知識的本質,更好地建構抽象的數學概念。如教學“克和千克的認識”時,教師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知千克的存在,體驗1千克的重量,使學生順利構建1千克的表象,并在克和千克的比較中形成更為鮮明的認知。這樣教學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比較意識、分析推理能力,使得整個教學活動更加高效。
師:除了前面學習克的這個質量單位,你們還見過不一樣的質量單位嗎?
生1:我和奶奶去買水果,老板說蘋果2千克、桃子1千克、葡萄3千克,所以這個“千克”應該是新的質量單位吧?
師:對。那你認為1千克多,還是1克多呢?
生2:應該是1千克多吧。1克的水才有20滴左右,1千克的水肯定不止20滴;從買的桃子數量就能看出,1千克桃子有10個,1個桃子遠遠比20滴水重得多了。
生3:當然是1千克重。我在預習中發現,2袋500克的食鹽合起來的質量就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
生4:是的,1000克=1千克。
師:想不想體驗一下1千克的物體質量?拿出老師為大家準備的學具,去拎一拎、掂一掂、數一數,看看有什么新的收獲。
(學生紛紛投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之中,感受千克的存在)
生5:這是1千克的蘋果,有5個,拎一拎還是覺得蠻沉的。
生6:書包有2千克重,拎起來感覺重。
生7:這是1千克的可樂,滿滿的一大瓶,感覺也是有分量的。
……
實踐是積累感知的首要途徑,比較是促進思考深入的重要方式。回顧上述教學片段,教師先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尋找不一樣的質量單位,再通過認知千克、體驗1千克的存在等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構建1千克的認知。這樣能將千克和克的學習融為一體,深化學生對1千克的認知,使學生對1千克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應用鞏固,促進認知建構
眾所周知,有效的數學學習需要相應的練習來保障。只有在不斷的練習中,知識才會得以鞏固,理解才會得以深刻,才能形成相應的數學技能,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如教學“克和千克的認識”一課,教師精心設計練習,意在讓每一個學生都在思考探究、鞏固訓練中更好建構千克和克的認知,獲得深刻的學習感悟。
師:今天羊村小學的小朋友們也在學習克和千克的知識,看看懶羊羊在干嘛呢?
生1:懶羊羊在抓耳撓腮,唉聲嘆氣呢!因為他今天的作業沒有做對,且每一道習題都被老師畫上了大大的問號。
生2:他們的作業還是蠻有趣的。
多媒體呈現習題:小羊聰聰早上一起來,就先拿起8(千克)的牙刷和1(千克)的牙膏開始刷牙;然后端起200(千克)的牛奶,吃著60(千克)的雞蛋;最后背著3(克)的書包,高高興興地上學去了。
生3:括號里都是懶羊羊填寫的單位,全部都錯了。
生4:這還不簡單!全部都錯了,就把單位換一下。如把千克換成克、把克變成千克,這樣就一定全對了。
師:就這么簡單?看來,克和千克的學習還是蠻簡單的。誰有新的想法要補充?
生5:不是換一下單位那么簡單的!生4說的不對,不是將千克換成克、將克換成千克就行了。如果我們再學習其他的質量單位,還能這樣嗎?
師:你真是一個愛思考的孩子!對呀,如果還有其他的質量單位,也這么簡單地換一換,就能確保是正確的嗎?那該怎么辦?
生6:可以用剛學習的知識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如那個牙刷就是一個非常輕的物體,相當于8個2分硬幣那么重,所以不可能是8千克,應該是8克。
生7:對的。我們自己的書包背起來都是覺得比較重的,如果是3克重,那還沒有一塊橡皮重呢!所以,這一定是錯誤的,應該是3千克才對。
生8:經過分析,我明白了要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問題解決之中,這樣才能體現學習的價值。
……
“不是換一下單位那么簡單的!”這是學生學習后發出的感慨之聲,從中能夠發現學生對克和千克的學習已經進入到一個較為理想的狀態。由此可見,教師設計的練習不應是單一的知識鞏固,促進技能形成,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分析與思考的意識,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回顧上述教學片段,教師利用學生喜愛的動畫人物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讓他們在思辨中形成感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要讓學生較好地感知克和千克的存在,構建較為扎實的認知,教師就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相互交流、分析,獲得深刻的學習感悟。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把學生放在首位,引導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發生思維碰撞,進行思想交互,從中得到更多的學習啟迪,最終促進他們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實現深入學習。
[ 參 考 文 獻 ]
[1] 徐建東.掂出質量觀念:“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實踐與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16(7):43-44.
[2] 祁順成.《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1(9):63-64.
[3] 金萍.優化實踐操作? 促進觀念建立:“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與思考[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3(Z1):44-46.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