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明
[摘 要]學生對實踐性學習活動有特殊的參與熱情,教師可結合美術學科的特點,從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角度出發,針對學生的學習需要,設計更多適合學生的實踐性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在實踐探索中展開美術創作,促進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學生對觀察、寫生、手工、雕塑、繪畫、調查等活動有較高的認同感,教師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適時開展實踐性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動手操作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7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30-0045-03
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從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能給學生帶來更多實踐的機會,讓學生獲得豐富且深刻的認知體驗。因此,教師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通過設計寫生任務、規劃鑒賞方案、組織操作活動、拓展延伸訓練等策略,在實踐性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美術學科的內容眾多,如剪紙、編織、寫生、鑒賞、木版畫、粘貼、拼接、觀察等屬于實踐性的教學內容,教師要根據需要精心設計實踐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一、設計寫生任務,激發學生的動手意識
寫生是繪畫中直接以實物為對象進行描繪的一種方式。學生需要深入生活之中,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深入思考,產生繪畫靈感,在實踐探索中提高美術素養。因此,教師要精選寫生內容,傳授寫生方法,為學生提供技術支持。
1.精選寫生內容
學生對寫生活動比較感興趣,教師在設計生活化的寫生任務時,要做好內容的篩選和程序的安排。美術寫生對象豐富,如美術道具、身邊實物、自然風景、人物形象等,都可以成為寫生的對象。教師要對學生的美術寫生基礎展開調查,以提高寫生任務設計的針對性。學生的美術寫生基礎各異,教師對此要有理性認識,可設計不同的寫生任務,讓學生自主選擇,以激發學生的動手意識。
例如,教學人教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下冊《“五谷”作畫》前,教師要求學生收集一些色彩鮮明、顆粒飽滿的農作物種子。上課時,學生都能夠展示收集到的農作物種子,教師讓學生自行選擇一顆種子進行觀察,并用畫筆將其描繪出來。這是比較典型的生活化寫生任務,因為這些農作物種子是學生自己收集的,他們自然有深刻的觀察體驗,任務布置后都能夠積極響應。教師對學生的觀察、寫生過程進行跟蹤指導,協助學生順利進入創作環節。學生收集了玉米、小米、黃豆、綠豆等種子,教師從種子的形狀、顏色等角度進行介紹,幫助學生展開美術觀察。在色彩搭配時,教師及時給予學生建議,確保寫生活動順利展開。美術寫生未必要走出教室,教師科學安排與設計,也能夠獲得預期的效果。
2.傳授寫生方法
不管是靜物寫生,還是動態寫生,都具有極高的訓練價值。學生雖有參與寫生的主動性,但大多缺少方法,導致寫生的效果不夠好。教師要從寫生方法傳授的角度設計寫生任務,給不同群體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方法支持,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寫生任務。美術學習本身帶有動手操作的特點,教師深入調研學生的動手操作情況,及時傳授學法,能給學生帶來學習啟示,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學科能力。
例如,教學人教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下冊《主題與背景》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一幅圖:“圖上的運動員是誰?她在什么地方?這幅圖主要表現什么內容?背景有什么特點?”問題提出后,學生開始仔細觀察,很快就有信息回饋。“這個運動員叫谷愛凌,是北京冬奧會冠軍,她正在進行自由式滑雪,畫面背景是北京冬奧會賽場。”教師繼續提問:“主題和背景有什么關系?”學生大多對主題和背景不是很了解,解讀也不是很準確,教師及時補充說明,引導學生展開深度思考。為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師開展模仿寫生訓練:“仔細觀察這幅圖,并嘗試臨摹,畫出人物的風采,注意背景的襯托作用,看誰臨摹得更成功。”學生接受任務后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在主動實踐中建立學科認知。
二、規劃鑒賞方案,提升學生的動手效率
美術鑒賞不是簡單地進行觀察和評價,需要融入動手操作內容,如模仿操作、鑒賞討論、成果展示等,這樣能夠為學生帶來動手操作的機會。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活動,根據學生實際規劃鑒賞方案,提升學生的動手效率。
1.設定鑒賞角度
美術鑒賞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找到鑒賞的角度,通過集體討論展開模仿性學習,利用動手操作的機會創作美術作品,實現鑒賞方法的順利遷移。在鑒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教師既要讓學生分析點評,又要鼓勵學生借鑒與模仿,只有將鑒賞和實踐相結合,才能體現鑒賞的價值。
例如,教學人教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下冊《色彩的漸變》時,教師利用畫板,演示操作背景顏色的漸變性,給學生以學習啟示。為了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主動性,教師提出合作創作的任務:“同桌兩個人合作,利用色彩漸變的涂色方法,共同設計剪貼合成一幅服飾畫,參與展覽評選活動。”學生對漸變色彩的涂色活動很感興趣,教師適時開展活動,成功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美術鑒賞活動的內容豐富多樣,教師從實踐的角度設計和組織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的機會。特別是合作性的實踐活動,學生會積極響應,在集體互動中形成學科認知,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優化鑒賞討論
美術鑒賞需要深入分析和思考,學生自發展開鑒賞討論,能夠深化鑒賞的體驗和認知。在組織學生互動時,教師要適時給予提示,讓學生順利找到鑒賞的思維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互動交流中,不僅要探究美術技法的運用,還要現場做一些模仿操作,這樣的鑒賞學習才有更高的含金量。小學生的學法積累有限,美術鑒賞學習活動能夠促進其技法的成長,這對學生學科綜合能力的培養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例如,教學人教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下冊《色彩的情感》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一些名家的美術作品,從情感體驗的角度出發,要求學生從對色彩的感覺進行鑒賞分析。學生對冷色、暖色有一定的認識,自然形成色彩的情感認知。為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教師出示生活觀察任務:“觀察身邊的色彩,并選擇其中一種顏色,說說這種顏色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學生開始觀察分析,如穿紅色的外套,會讓人聯想到紅色的火焰,有喜慶的感覺;窗外的樹葉是綠色的,會讓人聯想到寧靜、舒適、優雅、清新等詞語。學生交流展示自己的鑒賞結果,教師及時給予引導,并對學生的感知體驗進行點評,使學生順利觸及知識的核心。
三、組織操作活動,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
在美術教學中開展實踐性學習活動,教師可從情境創設、活動組織、方法傳授等角度,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實踐,在探索中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1.創設操作情境
組織學生展開美術創作時,教師要借助一些輔助手段,對學生的多種感官形成沖擊,以激活學生的學科思維,使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接受鍛煉。如美術作品展示、手工操作演示、成果集中展覽、媒體信息投放等,都可以起到教學激發作用。教師將操作任務融入活動中,要求學生進行創意性實踐,能夠為學生帶來一些啟示,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
例如,教學人教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下冊《我畫的動漫形象》一課,教師可在課前出示操作學習任務:“自行尋找適合的材料,制作自己喜歡的卡通人物卡片,參與課堂集體展示活動。”在課堂導學環節,教師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學生積極主動地拿出卡片。教師要求學生在小組內展示和評價,評選出最佳作品。學生進入展示評選環節,課堂學習氣氛火熱起來。孫悟空、豬八戒、熊大、光頭強、海綿寶寶、喜羊羊等角色的卡片被集中到一起,教師引導學生深入觀察,對這些美術作品進行點評。一個課前的制作任務,有效激發了學生創造的主動性,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優化操作活動
美術實踐性學習活動的內容豐富多樣,組織學生展開活動時,教師要對活動組織進行優化處理。美術實踐性學習活動大多帶有合作屬性,教師要精心設計活動,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學習需要,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促使學生主動進行合作探究。在互動交流環節,教師要適時深入學生群體之中,與學生一起分析和研究,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服務。
例如,教學人教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下冊《對稱的美》時,教師組織學生收集生活中的對稱圖形,并選擇典型的圖形進行介紹,解讀對稱之美。學生對信息收集任務比較熟悉,都能夠積極響應,很快就找到了一些對稱圖形,并能深入分析其工整性、對稱性、整齊性的特點,在班級互動中完成信息交流。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師出示剪紙任務:“選擇適合的對稱圖形,利用彩紙和剪刀,嘗試進行操作,看誰剪出的對稱圖形更標準。”學生對剪紙活動比較熟悉,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教師觀察學生的操作情況,及時提供技術輔助,指導學生操作的方法。在成果展示環節,學生的剪紙作品各具特色,教師給予專業評價,肯定學生的剪紙成果。學生對美術圖畫信息比較敏感,教師借助圖形、實物進行教學調度,能夠對學生形成觸動,在主動觀察和深度思考中提升美術素養。
四、拓展延伸訓練,深化學生的動手體驗
美術訓練設計時,教師要注意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美術訓練提供技術支持。如生活美術元素發掘、網絡美術信息搜集、美術創作軟件應用等活動,都帶有濃郁的美術操作色彩,教師要拓展延伸美術訓練,深化學生的動手體驗。
1.開展生活化訓練
開展美術生活化訓練時,教師要對訓練任務做優化處理,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如生活觀察、信息搜集、美術鑒賞、作品展覽、社會調查等活動帶有動手操作屬性,教師要精心設計操作方案,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強訓練效果。如果有需要,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利用生活條件展開美術創作活動,使學生創作出更多個性化的美術作品。
例如,教學人教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上冊《走進春天》一課后,教師要求學生課余時間對身邊熟悉的環境進行觀察,選擇一處美景,以“走進春天”為主題,創作一幅美術繪畫作品,參加班級美術展覽活動。學生深入生活之中進行細致的觀察,選擇適合的內容展開寫生活動,積極準備美術作品。在這個訓練設計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組織學生開展生活觀察活動,要求學生選擇適合的對象,創作美術作品,這是典型的生活化寫生活動。讓學生用美術的眼光對身邊熟悉的環境進行觀察,確定創作主題,能夠獲得顯著的訓練效果。美術生活化訓練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師可從教學實際出發展開設計,要求學生以生活景物為描寫對象,自行創作美術作品。任務提出后,學生積極響應,在主動創作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學生對生活化訓練比較熟悉,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訓練任務,能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交流的機會,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開展網絡化訓練
開展網絡化訓練,這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如美術信息收集、美術鑒賞、網絡交互討論、網絡學習評價、美術軟件應用等任務的完成都需要運用網絡技術,教師要做好篩選設計,提升學生的訓練效率。學生有網絡訓練的主動性,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設計網絡學習任務,促進其學科綜合能力的發展。
例如,教學人教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下冊《設計文化衫》時,教師出示這樣的訓練任務:“大家對文化衫都比較熟悉,這里有一些文化衫圖案,仔細觀察后,初步制訂自己的創作方案。課余時間利用信息渠道搜集相關信息,自行設計一款有關文化衫的美術作品,參加班級集體展示活動。”為了便于學生展開互動交流,教師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美術作品以圖片的形式上傳到家校微信群,并對其他同學的作品進行專業評價。任務布置后,學生迅速行動起來。教師進入微信群,組織學生展開互動交流,獲得了顯著的訓練效果。這樣一個創作活動,成功激發學生美術創作的熱情,特別是網絡互動,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美術是一門視覺性藝術,富有實踐意味,因為所有美術作品的誕生都離不開實踐操作。教師針對性的設計動手操作任務,能夠為學生帶來學習啟示,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學生對美術寫生、手工制作、雕塑、剪紙、紙版畫、美術軟件應用等活動有較高的參與興趣,教師要做好學情調查,設計更多適合學生的實踐性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吳靈華.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對策[J].教師博覽,2022(3):81-82.
[2] 徐娟娟.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策略分析[J].名師在線,2022(7):88-90.
[3] 胡幸.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J].安徽教育科研,2022(7):75-76.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