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蘭 孫岑穎 周舒婷



摘? 要:在文旅市場繁榮發展的背景下,將原型理論應用于紅色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思路和方法值得研究。紅色文化資源分類及紅色文創產品現狀可以通過文獻查閱、市場調研進行分析和整理。這一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確定設計目標,并提取目標產品的感性意象詞匯,作為所匹配原型的特征屬性;構建原型表層特征基因庫,結合原型中層及深層特征實現紅色文化元素的視覺轉譯。以日用類燈具產品的文創設計予以驗證,結果表明該方法能指導設計有紅色文化情感映射的特色產品,增強紅色文旅競爭力,凸顯紅色文旅教育功能,創造出符合時代特征與用戶審美的紅色文創產品。
關鍵詞:原型理論;紅色文化;文創產品;創新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河北省文化藝術和旅游研究重點項目研究“紅色文化產品創新設計研究”(HB22—ZD003)研究成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深入開展革命文化宣傳教育,強調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2021年以來,紅色題材影視作品出現多個爆款,《覺醒年代》等受到年輕群體的廣泛關注,相關話題微博閱讀量22.4億次。相關數據顯示,重走革命路線、感悟革命精神的紅色旅游景區預定量同比增長超兩倍,預定者中“80后”“90后”占比達七成。隨著紅色文旅市場的繁榮發展,充滿文化元素、具備潮流特色的紅色文創產品開發也在不斷升溫,正在成為全國紅色文化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紅色文創的發展總體上仍然面臨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深層次文化內涵、時代性和創新性不足、未形成品牌效應等問題。尤其,文創產品大多給人“生硬”的感性意象,這是因為紅色文化元素只是簡單地附著于產品之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文中將原型理論引入紅色文創產品設計中,在概念定位階段,采用主客觀相結合的方法確定目標產品,分析提取目標產品的感性意象詞匯,作為所匹配原型的特征屬性。在創新設計階段,通過構建原型特征基因庫,結合創新設計方法生成基于紅色文化元素的文創產品設計方案,并以日用類燈具產品的設計予以驗證。本文提出基于原型理論的紅色文創產品設計方法,以期為紅色文創產品開發提供新思路,為設計師提供可行的設計路徑指導。
一、紅色文創產品設計現狀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群眾實現民族解放與自由、建設現代中國的歷史實踐中發展形成的。它在觀念、意識和形式上均屬于中國紅色文化概念范疇,包括紅色革命歷史遺址、遺物和各種紅色革命主義精神等[1],紅色文化資源的常見分類(如圖1)。紅色文創產品作為紅色文化與設計相結合的產物[2],是以中國紅色文化為主題,經過設計師創意轉化后,借助現代工業制造手段對紅色文化資源再造而產生的高附加值產品。紅色文創產品作為我國紅色旅游文化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與普通文創產品具有同樣的社會經濟價值屬性,又肩負著審美和實用功能,承載著對紅色精神的宣傳和傳承。為了明確紅色文化元素如何實現轉譯應用于產品形態上,筆者會從產品分類的角度對市面現有的紅色文創產品進行分析。
紅色文創產品按一般產品分類的角度,可歸納為日用類、服飾類、裝飾類、模型類以及文具類(如表1)。其中,日用類貼合實際生活以突出產品實用功能為主。但產品配色單一,容易造成消費者的審美疲勞,如搪瓷杯、保溫杯、餐具等;服飾類大多取樣于具有紅色文化背景的文字樣式,經過排版后印刷于特定產品之上。這類產品在設計中往往迎合年輕人的時尚審美,但相較于同類產品做工粗糙、華而不實,如衣服、帽子、手鏈等;裝飾類產品多應用琺瑯工藝制作而成,造型精致且寓意祥福。然而,此類產品在設計中缺乏深度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導致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如冰箱貼、徽章、鑰匙扣等;模型類文創產品通常來說是對紅色人物形象或革命場景雕塑進行簡單地一比一縮小復制。雖然人物形象生動立體,具有收藏紀念價值,但作為銅制擺件可玩性較差,如鄧小平同志的坐姿銅像等;文具類多選用紅色作為產品主色調,以表征革命的象征意義,并通過套件形式突出產品價值,如書簽、筆記本套件等。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發現紅色文創產品普遍存在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
(一)同質化現象嚴重。不同地域的文創產品在類型及創意上趨同,例如文具類和模型類的產品本身并不具有特定文化或精神意義,設計師只是將歷史故事、愛國事跡的紅色元素提取出來,稍作修改或直接簡單附用于產品中,從而形成“泛紅色”文創產品。
(二)缺乏文化內涵。設計師在文創產品開發中沒有深度挖掘紅色文化內涵,甚至出現過度濫用紅色元素,造成紅色文創產品形成膚淺、流于表面的口碑。此外,部分服裝類產品選材粗糙,包裝廉價,缺乏吸引力,嚴重破壞了消費者對紅色文創產品市場的信任。
(三)創新理念不足。紅色文創產品開發者對于創新性、時代性認知不足,導致產品在設計理念、工藝、材質等方面十分滯后,并且產品所展現出的實用性無法與現代生活相融合。而更具時代感和創新性的紅色文創產品已然成為新時代紅色文創產品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紅色文化教育不斷深入人心,在紅色文旅市場中,也涌現出一些令人拍案叫絕的設計產品。圖2是以鄧小平同志的生平事跡為原型創作的紀念徽章,結合當代漫畫構圖的風格形式,以時間為線索,記錄了鄧小平同志重要的生平事跡,同時也代表著新中國發展歷程中每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徽章采用琺瑯工藝制作,造型精致美觀,并且每一個徽章都代表一個完整的故事畫面,可將整個徽章套裝看作是鄧小平同志一生的縮影,非常具有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圖3的“鴻運來手鏈”,將鄧小平同志的題字“福”作為設計元素,紅繩是中國傳統飾品,裝飾的玉蘭花是鄧小平同志親手栽種的六棵樹之一的白玉蘭,其花語為高尚純潔、寧靜舒遠,搭配“福”字金屬小配件時尚簡約,是贈送親友的佳選。此外,還有備受熱捧的“鼓舞中華套裝禮盒”,在設計上以延安地區安塞腰鼓的原型為靈感,整體采用陶瓷鍍金的材質工藝,將安塞腰鼓造型及顏色恰如其分地融入餐具中(如圖4)。
二、原型理論在紅色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一)原型理論如何為設計所用
“原型”的研究起源于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發現,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此基礎上提出并賦予了其心理學的特定意義,從集體無意識的角度闡述了原型。根據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理論,原型是集體無意識的主要構成要素和外在顯示方式,是人類原始經驗的集結與積淀,是通過大腦遺傳下來的先天心理模式,會無意識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在許多時候,原型會導致人們在知覺、領悟和想象等心理過程中產生相似的反應和行為方式[3]。例如,當我們想起家具這個概念時,椅子會比板凳更容易被提及。此后,美國認知心理學家的代表人物羅施提出側重于認知過程的原型概念,認為原型是一個類別或者范疇內所有個體的概括性表征,即一類成員或事物所擁有的該類群的所有基本特征。例如,對“鳥”這個詞進行概念表征,麻雀比起企鵝而言更具有典型性,盡管企鵝也屬于鳥類,但前者較后者而言,能夠更快、更準確地被類別為“鳥”。
從以上可以看出,心理學家把原型理解為人們心里最初的無意識印象,認為“原型”是人們進行創造性想象時對解決問題起到啟發作用的事物。隨著對原型理論的深入研究,“原型”這一概念已經滲透到了語言學、文學、設計學等多個領域。從設計的角度分析,原型可以是物質層面的,也可以是非物質層面的。設計師可以通過專業的設計方法將“原型”轉化為大眾能夠感知并真實存在的產品形態,同時運用原型理論可以更好地識別文化特征,并使設計出的產品更好地表達文化內涵,從而獲得用戶的喜愛與認同。
設計中的“原型”主要應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基于認知心理學的原型理論,將“原型”作為實物概念的初始標準,并成為相關設計參考的基準模型。由于消費者通常能夠對所需產品的具體特征做出局部形容,卻很難準確地進行全貌概括。因而,設計師可以通過專業的設計手段將其轉化成人們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產品形式。這種原型一經確立就會成為某個階段的物理存在,與其同一范疇的設計作品往往會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和提高。另一方面是以分析心理學的原型理論為設計依據,將設計中的“原型”作為從不同角度或者維度來感知的意象。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對于特定事物的形態和類別都有一定的初始認知印象,這些印象會使人們針對某個事物集體生成共同的心智模型。
(二)紅色文創產品設計中原型理論的應用
紅色文創產品設計被認為主要是處理紅色文化元素與現代工業產品的關系。因此,將原型理論應用于紅色文創產品設計中,主要研究象征紅色文化的事物原型以及用戶心中對紅色文化的感性意象兩個方面。其中,象征紅色文化的事物原型指紅色文化資源在形式上所呈現出的典型性,這在紅色文創產品設計中起到指向設計原型、引發用戶共鳴的作用。原型理論希望通過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外在特征進行分析,篩選出紅色文化元素的典型特征,進而指導設計師有效構建原型與產品載體之間的匹配關系,以達到紅色文化傳播的教育目的[4]。另外,原型理論認為用戶感性意象的形成基礎是人們對熟悉事物的識別能力,這是建立于過往經驗的“無意識行為”。因此,在紅色文創產品設計中產品與原型之間的相似度不宜過低,否則會導致用戶無法理解紅色文創產品的內涵和意象。
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領域,物質的以及非物質的紅色文化資源均可以作為啟發當前設計活動的原型?;谠O計的角度,從表層、中層、深層3個方面研究事物原型,提取原型的典型特征,并融入紅色文創產品設計中,以形成初步的設計思路(如圖5)。表層是原型本質特征的傳達,通過提取原型的形態、色彩、材質、肌理,作為初始設計的元素;中層是指原型基本使用方式的表達,用于指向原型的結構與功能;深層是指原型表達的意象,用于引發用戶的情感共鳴。通過對表層、中層、深層三個層面進行特征聯動分析,設計師將原型中提取出來的紅色文化元素符號化,并將目標產品與所選的原型特征屬性進行逐一對應,進而完成紅色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
三、基于原型理論的紅色文創產品設計路徑
(一)原型理論應用于紅色文創的設計思路與方法
紅色文創產品設計可以分為概念定位和創新設計兩個階段。在概念定位階段,往往用到主客觀相結合的設計方法,包括目標產品確定、感性意象收集、感性詞匯評價等步驟。在創新設計階段,為了使文創產品更具感性之美,避免技術手段造成的“機械化審美”,設計師采用偏向主觀的設計方法,將文化元素與產品基本屬性相融合,從而創造出符合時代特征與用戶審美的紅色文創產品(如圖6)。
1.確定目標產品。通過網絡搜索和線下資料收集,對市面現有的文創產品進行歸類整理分析,從中篩選出5個不同類別的文創產品。邀請10名設計專業的學生及教師作為被試,以問卷調研的形式,在不考慮產品文化價值的前提下,根據文創產品的實用性、美觀性、創新性、紀念性、經濟性,從樣本中選取最具代表性的產品作為設計目標。
2.獲取產品感性意象詞匯。分析歸納與目標產品相關的感性意象詞匯,邀請20名目標用戶針對目標產品進行感性評價,通過語義差分法(method of emantic differential,SD)進行感性意象量化分析,從中篩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感性詞匯,將整理出的感性詞匯作為目標產品所匹配原型的特征屬性。
3.匹配原型。從現存的紅色文化資源中篩選出與所得特征屬性相匹配的產品原型。針對原型進行相關圖片搜索,篩選出包含典型元素的原型圖片。
4.提取原型特征元素。從原型圖片中提取出象征原型特征的簡化圖形元素,必要時可對原型圖片進行去色處理。邀請10名目標用戶通過感性評價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圖形元素,構建原型表層特征基因庫,為后續文創產品的設計提供參考。
5.實現視覺元素轉譯。設計師從表示原型特征的圖形元素基因庫中選取符合目標產品意象的視覺符號元素,將其作為紅色文創產品外觀的表現形式。在產品創新設計的過程中,將文化元素與產品形態、色彩、質感、功能等基本元素相融合,把握產品情感屬性定位,形成新的視覺感受,為紅色文創產品設計提供新的設計視角。
(二)紅色文創產品設計方案生成與效果評估
根據表1對紅色文創產品的分類匯總,結合問卷調研的分析結果,將設計目標定義為日用類燈具產品。通過信息搜索從產品評價網站搜集到10組燈具產品感性評價意象詞匯,通過SD針對目標用戶建立問卷調查表,邀請20名目標用戶通過使用七階李克特量表對目標產品感性意象詞匯進行打分評價,量度1—7表示產品意象感性程度逐漸增強。經過用戶篩選后得到的感性意象詞匯為:明亮的—昏暗的、溫暖的—冷清的、簡約的—繁雜的、柔和的—硬朗的、優雅的—庸俗的。
將上述整理出的感性詞匯作為目標產品所匹配原型的特征屬性,并從現存的紅色文化資源中篩選出與特征屬性相匹配的產品原型,搜索并整理原型圖片。針對原型的表層特征,分別從原型圖片中提取出形態元素、色彩元素、材質元素以及肌理元素。提取形態元素時,可將原型圖片進行去色處理,通過線條勾勒出簡化的圖形元素。提取色彩元素時,可以采用取色器捕獲主色。
隨后,邀請10名設計專業的學生通過感性評價篩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原型特征元素。記錄評價過程中每個用戶的評價數據并進行統計分析。根據分析統計的結果,選取最具代表性的原型特征元素建立原型表層特征基因庫(如表2)。設計師最終從原型表層特征基因庫中選取窯洞窗柩的視覺符號元素,將其作為紅色文創產品外觀的表現形式。
在產品創新設計的過程中,將窯洞窗柩的“推拉”與燈具產品的“開關”相映射,以實現原型中層特征在目標產品結構與功能中的表達。為了增強產品營造的意境,設計師在窗柩內增加了革命先烈伏案點燈的人物剪影,以此象征紅色革命在轉危為安之際偉人思想的初成,警示后輩重溫艱苦榮光歲月,堅守初心,不忘熱忱。
從原型表層特征的提取到原型中層特征的映射再到原型深層特征的融合,最終設計師生成了紅色文創產品《窯洞剪影·懷舊夜燈》設計(如圖7)。
紅色文創產品設計最終效果形成后,通過問卷調研的形式,從文創產品的文化性、實用性、美觀性、創新性、紀念性、經濟性6個方面來進行用戶滿意度評價,采用5階李克特量表,量度1—5表示用戶滿意度逐漸增強。由于紅色文創產品消費的主力軍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故本次調研對象主要為在校大學生。最終,共回收有效問卷87份;問卷分析結果(如表3)。
通過上述評價結果可知,青年學生群體對該紅色文創產品設計較為滿意,設計作品基本滿足目標用戶的需求。其中,評分最高的是美觀性和文化性,說明原型理論應用于紅色文創產品設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了文創產品外觀樣式“生硬”、缺乏文化內涵的問題。其次,評分較高的是創新性、紀念性和實用性,可以反映紅色文創產品設計中運用原型理論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創新,并且設計結果也基本符合用戶對文創產品紀念價值和實用價值的預期。評分最低的是經濟性,這是由于所選取的設計載體價格相對較高,同時文化創意屬性賦予了產品高附加價值。因此,在設計中除了關注產品的呈現效果外,還需要對選材成本予以重視。
四、結語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2周年之際,大力弘揚“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等豐富的紅色文化內涵,是全國人民的心之所向。將原型理論應用于紅色文創產品設計中,不僅避免了文創產品外觀樣式上,因圖案的隨意疊加和造型的簡單復制而導致的雷同想象,更是解決了設計師脫離時代背景、忽視紅色文化內涵,從而導致用戶無法從文創產品中聯想到與之相關的文化精神,無法達到情感共鳴的問題[5]。在設計領域研究原型理論,并應用于紅色文創產品創新設計中,為設計師更好地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提供了解決思路和實踐道路。在新時代利用創新設計,將促使革命文物“活起來”,從而推動紅色旅游“熱起來”,最終實現紅色基因“傳下去”。
參考文獻:
[1]李婷昱,陳旻瑾.紅色旅游文創產品設計研究綜述[J].大眾文藝,2018(16):57-58.
[2]鄭欣欣.基于沂蒙紅色文化視角下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22.
[3]張力麗,趙淑華.基于原型理論的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四川戲劇,2017(7):173-176.
[4]程輝,邱筱,劉炳建等.國內文創產品設計方法研究綜述——基于對《包裝工程》所刊發的文創產品設計主題論文的分析[J].包裝工程,2022(12):339-347.
[5]杜杰,臧惠方.中國邊塞詩文化元素提取及文創產品設計[J].設計,2022(16):123-125.
作者簡介:
張芳蘭,博士,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創新設計方法與文創設計。
孫岑穎,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創新設計方法與文創設計。
周淑婷,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創新設計方法與文創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