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燕
【摘要】鄉村學校的數學閱讀應立足于鄉村實際,從鄉村學校實際情況出發.教師應立足“鄉村”實際,豐富學生的數學閱讀內容,優化學生的數學閱讀方法,疏導學生的數學閱讀心理,培育學生的數學閱讀習慣,在數學教學中將學生的數學閱讀與學生的鄉村生活結合起來.實踐證明,鄉村學校立足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工作,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培育學生的數學閱讀智慧,發展學生的數學閱讀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鄉村”實際;數學閱讀能力
閱讀是學生的認知從狹隘走向廣闊的一條有效路徑.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不閱讀的學生就是一個潛在的學困生.閱讀不僅僅是語文教學的專利、專屬,更是所有學科的“必修”.閱讀應走向全科、全面、全程.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同樣要引導學生閱讀,并且要讓閱讀富有“數學味”“數學特質”.作為教師,不僅要從數學學科課程本體性知識出發,更要立足于學校實際.如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鄉村學校,筆者在推動學生數學閱讀時,就從“鄉村”實際出發,將學生的閱讀與鄉村生活結合起來.下面筆者將以往教學經驗總結、分享給大家.
一、立足“鄉村”實際,豐富學生的數學閱讀內容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讀什么”.在鄉村小學的數學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很多教師的數學教學“以本為本(教材)”“以標為標(課標)”.鄉村學校的學生,往往非常樸素、樸實,其中很多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爺爺奶奶不注重學生的閱讀,認為只要將教材上的知識弄懂就行.作為教師,要自覺地超越這些陳腐的、陳舊的觀念,要有意識地樹立培育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意識,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教材內的閱讀,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教材外的閱讀.俗話說,“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只有將課內外的閱讀結合起來、融通起來,才能助推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相關數學知識的本質,才能擴大學生的數學視野.
在鄉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采用一種“眾籌”的方式,讓每一名學生準備一本數學課外讀物.這些數學課外讀物可以是數學課外書,也可以是數學報紙、數學雜志等,通過眾籌讓鄉村學校學生的數學閱讀內容豐富化、多樣化.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筆者也對學生進行了積極有效的引導.具體來說,就是要讓學生的數學課外閱讀契合學生的認知學情、認知需求、認知興趣等,就是要讓學生的閱讀材料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具有一種閱讀的“學段性”.比如,對于第一學段(主要指一二三年級)主要推介一些數學故事、數學童話等,如《陶小樂玩轉數學》《數學幫幫忙》《神秘的數字》《數學家爺爺講數學童話》《辦法總比困難多》等.盡管第一學段推介的主要是數學童話、故事等,但這些童話、故事卻不同于語文學科課外閱讀的童話、故事,數學童話、故事蘊含著相關的數學知識.不僅如此,這些數學童話、故事也能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啟迪學生的數學想象,讓學生展開數學探究.在第二學段(主要是指四五六年級),教師可以推介《數學新補充讀本》《奧數起跑線》《數學大王》《讀寫算》《數學大世界》《數學小靈通》等.相比于第一學段的數學讀物,這些讀物“數學味”更濃,數學思維力度、強度更大.
立足于“鄉村”實際,教師要豐富學生的閱讀材料.為此,教師在班級可以組織“數學圖書漂流”活動,讓學生手中的數學讀物能及時地交換.“書非借不能讀也”,當學生的課內外數學讀物處于動態的漂流之中時,學生就會珍惜數學讀物,并盡力在較短時間內讀完.有了豐富、多元的讀物,學生的數學閱讀就有了保障.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推介自己印象最深、感觸最深的讀物,還可以鼓勵學生撰寫“導讀”,從而更為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觸發學生的閱讀內需,讓學生產生“我要閱讀”的深層次的數學學習動機.
二、立足“鄉村”實際,優化學生的數學閱讀方法
鄉村學校的學生,其信息往往比較閉塞.有時候,盡管有一些數學讀物,但學生卻不知道該“怎樣讀”.一個普遍的現象是:鄉村學校的學生的閱讀往往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或者是走馬觀花、一帶而過.這樣的閱讀往往是一種“表層閱讀”“淺層閱讀”,這樣的數學閱讀,僅僅能讓學生獲得一些故事情節的文字印象,而不能讓學生對故事蘊含著的相關數學問題作出深刻的思考.立足于“鄉村”實際,教師要滲透、融入相關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的閱讀,讓學生的數學閱讀從淺層走向深層、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單一走向多元,讓學生“會閱讀”“能閱讀”“善閱讀”.
數學閱讀的過程絕不僅僅是用眼睛看,更為重要的是用筆畫、用腦思考,要引導學生學會從數學故事、童話中提煉數學信息、加工數學信息、表達數學信息;要引導學生將數學讀物中的文字語言提煉成圖形語言、符號語言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數學閱讀的過程就是數學語言轉化的過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著名數學教育家斯托里亞爾說,數學教學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在數學閱讀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畫關鍵句子”“標注數學關鍵詞”“用導圖構建數學關系”等.教師要引導學生邊思邊讀、邊讀邊思,通過優化學生的數學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能.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這樣的策略,即課堂上以教材為媒介、載體,讓學生學閱讀方法;而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則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性及閱讀的空間.通過“學閱讀———用閱讀”,夯實學生對數學閱讀方法的理解,讓學生形成一種基于閱讀方法的數學閱讀自覺.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引導學生采用“提煉主干”的閱讀方法,去深刻理解、把握“分數的意義”.借助“提煉主干法”,學生找出三個關鍵詞,即“平均分”“平均分的份數”“表示的份數”.這三個數學術語(范疇),對于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應用分數的意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數學教學中,將數學閱讀方法融入、滲透到學生的數學課堂學習之中,并對學生經常進行數學閱讀方法的啟發、點撥,就能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方法的自覺或不自覺、有意或無意的應用.如此,學生在數學閱讀的時候就多了一份理性自覺.在鄉村學校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將教材的閱讀作為課外閱讀的一個例子、一個引子.如此才能學用結合,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夯實學生的數學閱讀素養.
數學家笛卡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立足于“鄉村”實際,教師要對學生的數學閱讀進行精準化、精致化、精細化的指導,讓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數學閱讀水平等不斷提高.通過數學閱讀方法的融入、滲透,提升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敏銳的識別力,拓展學生的閱讀想象力,增強學生的閱讀推理能力,讓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深度加工、精細加工,從而真正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內涵,把握閱讀材料所體現出來的數學知識、方法和思想.
三、立足“鄉村”實際,疏導學生的數學閱讀心理
調查表明,鄉村學校學生的數學閱讀,較之于城郊、城鎮學生的數學閱讀,存在著更多的閱讀心理問題,如感知模糊、記憶失調、表象模糊、思維淺表等.對于這樣的一些閱讀心理問題,教師要積極地展開診斷,并分析其成因,探尋相關的轉化策略.在鄉村學校小學數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疏導學生的數學閱讀心理,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效能、閱讀品質等.為此,在引導學生數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閱讀盲點、疑點、痛點等,引導學生通過數學閱讀突破數學學習的重點、難點內容.
這里,筆者以矯治學生的感知模糊閱讀心理障礙為例,來談一談如何疏導學生的數學閱讀心理.小學生由于年齡和心理特征等的影響,在數學閱讀過程中通常會出現“顧此失彼”“丟三落四”“斷章取義”等閱讀現象.這些閱讀現象,立足于學生的閱讀心理來看,就是學生的感知模糊.感知是學生閱讀的基礎,沒有精準的感知,學生的閱讀就容易發生理解的偏差.感知籠統、感知粗糙、感知不具體等,都是感知模糊的具體表現.比如教學“認識倒數”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在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過程中發現,不少學生都認為“乘積是1的兩個數是倒數”.這樣的結論,是因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了“強信息”———“乘積是1”的過度影響.為此,筆者強化學生表達“誰是誰的倒數”“誰的倒數是誰”“誰和誰互為倒數”,通過這樣的數學表達,讓學生深刻理解“倒數是相互依存、不能單獨存在的”.在此基礎上,筆者再次讓學生閱讀教材中關于“倒數”的定義.如此,學生就能關注到倒數定義中的“互為”兩個字.在此基礎上,有學生嘗試用不同的重音讀“倒數的定義”,如“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有了閱讀感知的交織,學生就能全面、完整地進行數學閱讀.在鄉村學校數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將對學生的閱讀心理的疏導、矯治作為一種教學常態,以此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品質.
閱讀心理往往決定著學生的閱讀效能、閱讀品質.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樣態、閱讀過程、閱讀結果等去揣摩、洞悉、洞察學生的閱讀心理.只有從學生的閱讀心理層面來矯治、完善學生的閱讀,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閱讀水平.好的閱讀心理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閱讀正確率,而且能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深度等.好的閱讀心理能讓學生的閱讀從感性走向知性、從知性走向理性.
四、立足“鄉村”實際,培育學生的數學閱讀習慣
習慣是學生的一種社會性行為.好的閱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的閱讀過程中漸漸養成的.鄉村學校的學生,往往缺乏有效的閱讀指導、閱讀監督,導致他們的閱讀行為、閱讀習慣不如預期.作為教師,要立足于鄉村學校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對于“習慣”,不能僅從時間層面來理解,更要從品質層面來追求.也就是說,良好的閱讀不僅要求學生在課后、課外能自覺閱讀,而且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行為習慣.教師要通過習慣的培養,讓學生的良好閱讀行為達到一種“自動化”的層面.“習慣成自然”,只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的數學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培育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時間維度就是要讓學生的閱讀與生活融合.當下很多的鄉村學校,學生的閱讀與生活是分離的.在學生的深層次觀念中,閱讀應該是在專門的學習時間內安排的,從而導致學生課后閱讀、課外閱讀式微,僅僅在課內閱讀.而將閱讀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融通,讓學生的閱讀不僅成為學習方式,而且成為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就能培育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就能從外在的脅迫轉向內在的自覺.培育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行為維度上就是要指導學生的閱讀,讓學生擁有良好的閱讀方法,并付諸實際行動.比如,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在數學閱讀中往往就是簡單地“看”,將數學閱讀等同于語文閱讀.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形成了不良的數學閱讀行為習慣.為了矯治、扭轉學生的不良數學閱讀行為習慣,筆者在教學中通常會出示相關的問題、任務等,引導學生的數學思考、探究.“不動筆墨不讀書”,筆者在數學教學中還要求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圈畫,并將圈畫的內容聯系起來進行思考,以此逐漸培育學生閱讀分析、理解,揣摩數學學科知識本質、關聯的良好習慣.這樣的一種閱讀習慣,能通過學生的“讀”帶動學生的“思”“探”,從而讓學生的數學閱讀成為有效的數學閱讀.如教學“認識負數”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就向學生提供了相關的“負數史”資料,引導學生在閱讀“負數史”資料的過程中,圈畫出“人類認識、探索負數的關鍵階段、關鍵步子”.如此,學生不僅能認識到人類“探索負數”的整個歷程,而且能深刻認識“0”在人類探索負數歷程中的功能、作用、意義和價值,深刻理解、把握負數的意義、本質,即“正負數是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積極主動地“圈畫”“關聯思考”等良好習慣之后,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就能得到顯著提高,學生的數學認知、思維等就能獲得不斷進階.
“習慣成自然”,良好的習慣依靠教師一以貫之、持之以恒的培育.在鄉村學校培育學生的閱讀習慣,不能一曝十寒,而應鍥而不舍、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將習慣的培育貫穿于教師教學的始終,成為教師教學的日常,才能將學生的習慣自然化,成為學生數學閱讀的一種常態、習性.如此,習慣就能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品質.
結 語
在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信息化的社會,閱讀的意義和價值更加彰顯.數學閱讀之于學生的數學學習、之于學生的素養發展、之于學生的學力提升、之于學生的生命成長,其功能、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作為教師,要夯實學生的閱讀基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育學生的閱讀智慧.只有這樣,學生的數學學習才會因為閱讀而充滿生機,數學課堂才會因為閱讀而綻放精彩,學生的生命才會因為閱讀而更加豐厚.
【參考文獻】
[1]丁述華.借助數學閱讀促進說理能力提升[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23(11):101-102.
[2]巫楚泉.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路徑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07):86-87.
[3]朱咸晟.數學繪本,點亮一盞燈[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9(12):12-13.
[4]彭國慶.小學數學學科基礎素養分析與培養[J].教學與管理,2019(14):30-33.
[5]馬艷芳.小學第一學段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6(S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