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養朝
【摘要】教學資源作為支撐日常教學工作的重要元素,直接影響教育事業的育人實效.因此,全方位整合、梳理教學資源已經成為新時期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文章以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育人目標為前提,實踐研究并提出了多資源整合一體化的小學數學教學資源體系,研究結果表明:小學數學育人目標可劃分為學科意識、數形結合、解題能力及創新思維四個維度.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資源;育人目標;整體建構;實踐應用
引 言
隨著教育事業的深化改革與創新發展,教育目標也呈現愈加人性化、多維化變化趨勢,傳統教育背景下的“雙基”育人目標已經不再符合現代社會的人才需求,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教育目標導向的新型育人目標逐漸成為指導素質教育工作的“指明燈”.具體在小學數學課程中,教師應積極探索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教學的育人目標具體內涵,探尋利用新時代教學資源更好地落實學科育人目標的策略,通過細致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隱含教學資源,建構并實踐探索育人目標導向下的教學資源新體系.
一、核心素養導向下新時期小學數學育人目標具化分析
作為一門系統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規律的科學門類,數學不僅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要素,而且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對應到小學數學課程中,更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思維與創新能力的發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從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課程實施六方面完整地概述了如何才能更好地推進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小學數學課程作為培養公民素質的根底課程,具有根底性、普及性和開展性,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根底知識和根本技能,培養其抽象思維、推理能力、創新意識和理論才能,更能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相關方面的啟蒙發展,進而為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基礎.由此可以看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更加注重面向學生的基礎知識普及工作,育人目標也以基礎素養和能力發展為主.
具體而言,小學數學課程主要包含“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部分內容,統籌上述課程具體內容,育人目標最終集中于知識技能、數學考慮、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四個維度,以此為基準,近年來提出的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明確指出了具體的育人目標,主要表現為:數感、量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意識、數據意識、模型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筆者認為上述育人目標具體要素可分為學科意識、數形結合、解題能力及創新思維四個方面,即為文章所認定的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新時期小學數學具體育人目標.
二、以育人目標為導向的小學數學教學資源整體建構與應用
(一)育人目標導向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資源整體建構體系概述
能否巧妙地整合、應用各類教學資源為學生搭建科學合理的教與學環境,直接影響小學數學育人綜合效果.基于此,筆者從上文獲得的小學數學育人目標具體要素出發,經過細致剖析、教學現狀反思和多維思考,提出了集游戲資源、互動資源、信息資源、實踐資源、問題引導資源、錯誤資源、主題活動資源于一體的小學數學育人導向下的教學資源體系,具體應用探索過程如下.
(二)育人目標導向下小學數學教學資源體系應用途徑
1.學科意識培養:趣味游戲,互動感知
學科意識作為小學數學育人工作中的基礎要素,直接影響學生數學興趣發展.有研究發現,造成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數學時興趣泛泛的原因主要歸咎于他們不能發現數學語言和符號的趣味性,從而一直被動、按部就班地完成數學學習任務,長期的被動學習也加劇了學生對數學學科的抵觸感.因此,筆者在探究落實數學教學育人功能背景下的資源應用方法時,針對學科意識培養設計了整合游戲資源和互動資源在內的趣味教學活動.
以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二)”這部分教學為例,由于一年級學生年紀較小,更容易產生貪玩、缺乏學習耐心、好奇心強等階段特征,而小學階段又是培養學科意識的最佳時期,筆者據此設計了趣味動手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具體流程如下:教學前期,筆者根據一年級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水平、興趣和性格特點將其劃分為多個具有異質化特征的學習小組,每個小組人數控制在四人左右,基于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數學游戲.在課程導入環節,筆者將事先準備好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圖形模具分發給各個小組,要求小組成員在合作討論的基礎上得出圖形模具的擺放方案,配合拼擺創意作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開展了觀察、討論與動手實踐活動.由于每個小組通過合作討論形成的方案各不相同,擺放出來的作品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隨后,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了拼擺作品賞析活動,鼓勵各個小組在課堂上分享本小組的作品創意點.至此,教師又對學生說:“同學們設計的作品都很棒,不過拼擺的作品不易收納與分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辦法將作品呈現在圖紙上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又自主開展了實物作品紙質版繪畫與呈現的課堂探索活動.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入各類圖形模具資源,配合游戲化資源和多維互動隱形資源,為學生營造了歡快的游戲化探索與學習環境,幫助學生逐漸理清了圖形實物和紙質版形狀的關系,加深了他們對數學圖形符號的理解與認識.
2.數形結合習慣:信息輔助,動手實踐
數形結合是將數與形之間建立對應關系,借助“形”研究“數”的關系,同時利用“數”探索“形”的規律.數形結合思想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學生一旦掌握了這種基本的數學思想,將會對數與形產生跳躍式的認知,進而促進數學素養的提升.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數形結合習慣的培養,發揮出信息技術在輔助教學中的優勢,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增強教學效果.
(1)巧用信息技術,幾何直觀呈現
數形結合思想作為數學問題解答中必備的輔助工具,是數學學科性質的直觀展現.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形結合思維習慣,不僅有助于其更加順利地解決幾何類數學問題,還能拓寬學生的問題解決渠道,是新時期小學數學課程必須發展的素養之一.傳統教育視角下,雖然教師一再引導學生結合數形結合思維分析與解決問題,但由于缺乏系統的教學活動,再加上小學生年齡較小、數學基礎較為薄弱,絕大多數學生并未從本質層面理解數形結合的原理與優勢,限制了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普及與應用.因此,筆者在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接受與掌握數形結合思想的過程中,將信息資源作為學生理解數形結合思想的有效載體.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這部分教學為例,筆者在備課階段準備了長方形轉變為長方體的動態模擬視頻及從不同角度觀察長方體的動畫,在正式授課時首先提出如下問題:“長方形變為長方體需要經過哪些過程?已知長方形的長和寬,當其變為長方體后,哪些條件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部分如何計算得出?嘗試聯想思考任意圓如何變成球.”隨后,教師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并在反復觀看后自主思考回答上述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依托信息資源,將二維圖形轉化為三維實物的過程直觀呈現在學生面前,配合相關提問引導學生細致地探究了數形結合思想的本質定義和幾何直觀觀念的廣泛用途,為學生后續學習奠定扎實基礎.
(2)引導實踐分析,鍛煉空間觀念
本著知識源于生活更服務于生活的教學理念,教師在探索高效落實學科育人價值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時,必須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通過為學生提供跨空間的教學活動,指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學習與應用數學知識,這也是數形結合思想的另一種應用觀點,對學生空間觀念、實踐應用能力等育人要素的發展意義重大.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空間觀念時,最終決定引入實際生活案例作為實踐資源,以此為契機鍛煉學生的空間觀念并幫助其養成基本的數形結合思維習慣.
例如,當完成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確定位置”這部分課程教學后,為了幫助學生養成使用數學語言描述位置信息的良好習慣,教師可以引入實際生活案例,組織學生開展實踐分析與鞏固活動.首先,教師以學校為坐標原點,與學生一同交流、繪制了周邊區域二維位置圖,其中包含學生經常去的圖書館、書店、公園、游樂場及部分學生家庭位置等.隨后,教師向學生示范了上述位置圖的使用方法:先用一段話描述某一行駛路線,并將路線途經或到達的地點分別用字母“A,B,C”等代替,要求學生自主探究、推理得出不同字母分別代表哪些地方.當學生熟悉位置圖使用方法后,教師可鼓勵班級學生圍繞位置圖開展“趣味猜一猜”活動,幫助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逐漸熟練應用空間觀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以生活中的實際場景為教學指導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充足多變的空間觀念鍛煉機會,使得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與空間聯想能力逐漸得到發展,確保了小學數學教學的育人成效.
3.鍛煉解題能力:多維擴展,錯誤反思
解題能力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培養要素之一,一直是相關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視的育人目標之一,絕大多數教師都會通過反復的習題練習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然而,“題海戰術”雖然能夠幫助學生熟能生巧,但卻缺少對解題能力的多維度細致分析.事實上,數據分析和運算能力作為解題能力的分支要素,學生是否具備全面、靈活的數據分析觀念和熟練的運算能力會影響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發展.因此,筆者在探究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教學創新方案時,基于現有練習題多維擴展隱形教學資源與錯誤資源,對原始習題訓練環節進行了創新設計,引導學生逐步養成全面的數據剖析思維與熟練的運算能力,最終助力解題能力發展.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簡易方程”中一典型練習題為例,題目如下:
甲、乙兩輛汽車在一條筆直的公路上同時從同一地點出發,相背而行,2.4小時后相距216千米,甲車的速度是42千米/時,求乙車的速度.
上述習題是一道較為經典的車輛行駛問題,學生只要能夠理清汽車的運動方向,就能順利解答.為了深入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在完成練習題基礎解答后,圍繞上述題目進行了擴展練習:
如果兩輛汽車在一條筆直的公路上從不同地點相向而行,2.4小時后相距216千米,在甲、乙速度都已知的情況下,兩輛汽車最初相距多遠?
這一問題是對原有習題的創意重構,學生需要重新梳理已知參數,并重新列方程求解問題,這一過程涉及了數據分析與運算能力的培養,達到了小學數學解題能力的深入培養效果.
此外,在日常習題訓練過程中,教師要格外留意學生的“錯誤解答”,并將學生的“錯誤示范”作為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的切入點,通過習題錯誤解答緣由剖析、錯誤解答思路記錄與討論、錯題本反復記憶與鞏固等方法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錯誤資源”查漏補缺,最終達到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目標.
4.激發創新思維:主題活動,創新引導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創新思維已經成為優秀人才的必備技能,進而逐漸演化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育人目標之一.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創新思維主要體現在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數學模型思想兩個方面,不同于數學解題能力能夠依托習題訓練得到充分發展,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培養必須滲透到日常教學各個環節,并配合針對性的教學引導才能達到創新思維能力發展目的.因此,筆者在探索以創新思維發展為目標導向的小學數學教學資源建構方法時,引入了主題活動資源和互動引導資源作為落實創新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以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平移、旋轉和軸對稱”這部分課程為例,教師首先與學生一同探討了什么是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入車輛行駛過程中路邊的樹木移動現象,電風扇旋轉、課堂座位排布等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幫助學生初步明確上述數學概念的主要內容.隨后,教師又引導學生想象生活中常見的平移、旋轉或軸對稱實例,并在小組內討論物品設計成這樣有什么優勢和功能.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意識到生活中常見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事物的應用優勢.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引出“小小設計師———課堂環境虛擬設計”主題活動,要求學生以課堂為研究對象,結合教室使用便捷性、人性化與美觀性,應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等數學知識設計虛擬創新課堂.這一環節應用的主題活動資源為學生搭建了靈活合理的創新思維鍛煉平臺,進一步保證了小學數學教學育人的實效性.
結束語
總之,小學數學學科育人目標主要涉及學科意識、數形結合、解題能力及創新思維四個方面,相關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學科育人目標的本質內涵,科學認識并合理運用游戲化、互動類、信息化、實踐類、問題引導類、錯誤類、主題活動類多元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教學環境,全面落實小學數學育人工作.
【參考文獻】
[1]何璇.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要素與內涵研究———基于美英等五國數學課程目標比較[J].數學教育學報,2019,28(05):84-91.
[2]孟麗娜,張婧,孫露.徽文化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資源的開發[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08):100-101.
[3]顧興民.試析信息化教學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