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珍妮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程思政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在該背景下,職業院校對課程思政的研究逐步深入.文章以“平面向量”這一章為例探究符合職業院校特征的數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尋找職業院校數學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切入點,旨在以此在教學實踐中實現數學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拓寬數學學科課程育人的研究范圍,創新教學思路.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數學;教學實踐
【基金項目】南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職業院校數學課程思政實踐研究,課題編號GH2021039.
引 言
已有的數學課程思政研究大多面向大學數學與高職數學,從各個方面闡述了課程思政與數學教學結合的措施,并提出了在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措施,但往往停留在理論層面.此外,職業學校與其他學校教育不同,大環境重專業、重技能,忽略了高職數學課程對學生的思政教育,課堂實踐較少,因此迫切需要開展課題研究,以研促教,推進培育高職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數學課程思政研究.筆者以參與過市級教學比賽的課題“平面向量”一章內容為例,談談課程思政融入高職數學課程教學的實踐探索.
一、整體教學設計
(一)服務專業———構建專數結合與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模塊
平面向量作為一種數學工具,是代數和幾何的紐帶,是聯系多項內容的媒介.就來源而言,向量的概念來自對物理學中的力、速度及加速度這一類矢量的研究,具有豐富的物理和實際背景,對學生后續學習圓錐曲線內容將產生重要的影響.該部分內容以數學服務專業為核心,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向量知識和經驗發現問題的意識及運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和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增強創新意識,因此平面向量在數學和物理學、專業技術技能中被廣泛應用.根據數控專業崗位對人才的需求,筆者所在團隊開展了“專與數結合”“數與形結合”教學,真正落實夯實基礎、專數融通、實際應用、課程思政,借助學習平臺整合各類教學資源,有序安排學習資料及任務推送,開展視頻學習、問卷調查、討論、測驗、搶答等教學活動,延伸學習時空.電子課本資源的建設,有利于學生隨時查看課本,形成“行走的課本”;使學生可以利用平板或手機在平臺直接上傳作品、參與討論、實時展示作品,師生互學互評,充分實現了資源的共建共享.“平面向量”這部分內容分為12課時,是一年級第二學期開設的內容,因為學生在第一學期已經學了力、位移相關知識,所以該單元內容的學習不會顯得突兀.該章節首先介紹了向量的概念;其次是帶領學生學習向量的加法、減法和數乘向量;再次是向學生呈現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及內積相關內容,從形到數、數形結合;最后是單元復習,通過思維導圖讓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鏈,為后續學習兩點之間的距離及夾角等內容做好鋪墊.具體內容分布如圖1.
(二)數據支撐———分析崗位需求高與實際應用程度低的學情特征
文章中涉及的授課對象是數控技術專業學生,他們處于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轉化期,好奇心強,思維比較活躍.目前數控技術崗位要求學生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還要有嚴謹、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有較強的責任心,并且思維邏輯清晰,有創新意識.但實際上學生還完全處在理論學習階段,不能將所學知識很好地與專業結合應用到具體實際案例中,出現了知識與實際脫節的現象.具體學情如下:學生學習過平面幾何、物理中的矢量和力、三角等知識,具備本單元學習的知識基礎;他們在專業課(機械制圖)和實訓課的學習中能夠精準繪圖,動手能力強,能較熟練地使用GeoGebra軟件作圖;他們能夠通過教師提供的網絡資源和學習平臺,積極參與討論活動,自主完成相關學習任務;他們習慣于從直觀形象的生活經驗入手解決問題,但是數學運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有所欠缺.
(三)素養本位———確定知識易內化與綜合素質增強的四維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要求以及數控專業學生具體情況,筆者所在團隊制訂了如表1所示的教學目標.
(四)學習升華———創新“三階、五步、一主線”的大單元教學模式
基于對學情、目標和重難點的分析,筆者所在團隊根據平面向量單元知識與專業崗位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以學生為主,傳授學生基礎知識和課程思政,創新設計了“三階、五步、一主線”的大單元教學模式.如圖2所示,“三階”包括課前準備、課中實施、課后拓展;“五步”包括情境引入、探究新知、應用新知、檢測反饋、總結評價;“一主線”主要是指整個單元按照從形到數、數形結合的思路進行教學.該教學模式強調經歷與體驗、重視過程與方法.
(五)課堂主導———開展“多元、全局、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采用多元化、全方位、線上線下混合的方式,課前學生線上上傳答題成果至學習平臺,教師給予線上點評,學生之間可以互評;課中學生展示,教師給予點評,學生自評、互評,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積極性或參與度進行及時評價,也可以在小組討論時集體評價;平臺檢測系統自動給予評價;課后線上答疑、線下課堂作業批改同時評價.
二、具體教學過程
(一)單元教學———開展“從形到數、數形結合”的大單元教學
為了跨越學科、學年的界限,筆者所在團隊把物理知識、電工知識與平面向量知識上掛下聯,形成從點到面的遷移,實現知識教學的有序性、整體性.在教學流程上,教師先消化整個單元內容,再根據學生特點重新編排,把營養反芻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實踐相互交流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在“自主消化”的過程中將其轉化成能力和素養.
這一單元注重讓學生感受平面向量的“數”與“形”,教師可通過探究思考、交流解決問題等方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綜合運算能力.整個單元內容按從形到數再相互結合的順序編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第一部分介紹概念,第二部分是概念的應用,第三部分是用數表示形,第四部分是數的應用.
(二)教學片段———演繹“雙向互動、三階五步一主線”的教學模式
以“平面向量的加法”第1課時為例,教師在課前發布任務:找到并回顧以前做過的物理實驗———力的合成的平行四邊形法則視頻,除此之外,復習回顧相等向量、相反向量及零向量的概念及畫法.由于學生在校期間每周都會在班級耕種園里給農作物除草、澆水,接受勞動教育,所以教師讓學生先觀看班級同學辛勤勞動的視頻,并指出兩名同學提水桶的畫面中水桶所受的力有哪些.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物理中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畫出合力,并及時點評.借此引出課題,用學生已學的物理知識中力的合成來類比數學中向量的加法,從而引出平行四邊形法則,再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的作圖步驟和作圖規則,以學生的練習作圖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向量的加法的三角形法則,再通過分析三角形中的向量的特征,小組探究三角形法則的作圖規則.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類比平行四邊形法則.這一過程實現了從平行四邊形法則到三角形法則的過渡,教師可以舉例讓學生小組探究,并到黑板展示匯報.這樣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評互動.
新課教學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列舉三角形法則在生活中的應用.此時,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提到位移,從而順理成章地過渡到向量加法的代數運算,由兩個向量相加推廣到n個向量相加,從而實現由點到面.“從起點出發,一步一個腳印,最后回到終點,那么得到的和就是零向量.”教師可把問題用一句話概括出來,以此鼓勵學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課堂教學最后,教師可帶領學生歸納總結本課所學知識點及思想方法,并進行課堂檢測,及時點評糾錯.布置課后任務時,教師應結合學生學習能力差異,通過閱讀、書寫、網絡三個途徑布置選擇性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該教學設計中涉及勞動教育及工匠精神的課程思政,注重學生展示這一過程.教學理念是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傳授基礎知識和課程思政這兩個目標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過程.
三、教學總結與反思
(一)知識內化———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線上設置引導性問題可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完成學案、繪制思維導圖,可以理清知識脈絡,完善知識建構,完成知識內化,同時借助微課視頻、在線閱讀等方式可以鞏固所學、探索新知、拓寬知識面.通過軟件作圖、教師設問,學生自主探究,逐步提升邏輯推理、直觀想象和數學抽象等核心素養.
(二)課程思政———嚴謹求精的職業素養得到更深洗禮
線下師生合作探究,教師依據學生平時學習的活躍度和學習基礎,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進行分組,在課前、課中、課后分別設置不同的探究任務,學生參與度高、小組合作充分、討論效果好,實現了組內的互幫互助.各小組派代表展示更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另外,GeoGebra軟件輔助作圖生動形象、更加直觀,讓學生能直接動手實驗.
結 語
上述案例將數學文化與做人做事道理進行了融合,以問題引領、合作探究的形式有效提高了課堂氣氛與學生參與度,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有效地推動了課程思政與高職數學課程教學的融合.在教與學的課堂中,師生共同成長,學生養成了嚴謹、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做人做事態度,提升了學校育人品質.
【參考文獻】
[1]李艷娜.“課程思政”視域下中職數學教學設計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21.
[2]陳九香.數學課堂教學的思政教育探索———以“概率與統計初步”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0(01):76-78.
[3]秦厚榮,徐海蓉.大學數學課程思政的“觸點”和教學體系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9(09):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