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升



【摘? ?要】改善閱讀品質,提升閱讀力,培育成熟的閱讀者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研發學習工具為載體,以實踐與應用為導向,從閱讀目的錨定、閱讀策略甄選、閱讀監控應對等維度引導學生發展閱讀力,提升思維品質。
【關鍵詞】有目的的閱讀;閱讀策略;學習工具
有目的的閱讀是基于閱讀需要、聚焦閱讀任務、自主選擇內容、實施自我監控的高階閱讀策略。閱讀前,根據閱讀目的精選閱讀材料,優選閱讀策略與方法;閱讀中,根據閱讀情況,適時調整閱讀策略和方法;閱讀后,對閱讀成果進行總結和反思。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有目的的閱讀”策略單元的編排,彰顯了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實施難度。研發指向“有目的的閱讀”的學習工具,對幫助學生習得這一策略,改善閱讀狀態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錨定目的:依托定標工具,驅動有目的的悅讀者
(一)循著“閱讀目的地圖”,明確閱讀目的
精準定位閱讀目的,是有目的的閱讀的首要任務。一篇文章的閱讀目的至少包含以下三類:讀者目的、文本目的、環境目的。以多維建構讀者目的為核心,以多元解讀文本目的為基點,以多向分析環境目的為要義,由此可形成一張“閱讀目的地圖”(如圖1)。
1.多維建構讀者目的,遵需選標
閱讀是個性化行為。以六年級下冊朱自清的《匆匆》一文為例,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閱讀目的,有從中獲得認知提升的(懂得珍惜時光),有從中獲得寫作啟示的(可用擬人、排比等手法將時光之無形寫得有形)……教師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幫助他們從讀者的視角多維建構閱讀目的,協同內在需要與外部驅動,讓文本閱讀產生應有的價值。
2.多元解讀文本目的,依文定標
文本會隨著時代發展增添不同的內涵。教師要與時俱進,對文本本身具備的以及作者想要通過文本表達的目的進行合理解讀。《匆匆》寫于1922年3月,“五四運動”之后的現實給朱自清以悵惘與失落之感,但他不甘沉淪,以此文警示自己不要因為現世的無奈而碌碌無為、虛度年華。百年后重讀此文,對當時社會的憤懣已然褪去,留下的是對時光的感嘆、對光陰的珍重,文本顯然具備超越時代的目標價值。
3.多向分析環境目的,循境擇標
環境不同,文本的意義與價值也會不同。就閱讀教學而言,環境目的更多地體現為教材與編者所希望實現的價值意義。分析文本的多重價值與學習目標,能為準確快速選擇閱讀目的提供參考。《匆匆》一文選編在六年級下冊“真情流露”習作單元,其主要教學價值建立在寫了什么與怎么寫上。閱讀目的隨文本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依據六年級學生的認知實際,可以選擇以下三個閱讀目標:理解文字背后作者表達的情感;品味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明確文章的觀點之于閱讀者個體的意義。
(二)參照“過程導航圖”,優化閱讀目的
在不同的閱讀階段,閱讀目的會隨著閱讀的深入而不斷調整與優化,使閱讀的過程充滿趣味與挑戰。教師可參照“過程導航圖”(如圖2),引導學生完善閱讀目的。
1.閱讀前:初步瀏覽,錨定目的
閱讀前,明確閱讀目的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并在閱讀過程中搜集信息,包括文本中的關鍵信息、作者的觀點和論據等。這樣可使學生聚焦文本關鍵處,對重要的內容進行思考和分析。
2.閱讀中:反思評估,優化目的
教師要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引導他們及時反思自己的閱讀體驗,思考自己是否理解了文本內容,是否與作者產生了共鳴,是否生發了新的想法(如表1)。根據反思和評估調整和優化閱讀目的,可讓閱讀變得更加深入,進而強化閱讀體驗和提升理解能力,使閱讀成為一個充滿探索和思考的過程。
3.閱讀后:探究所得,深化目的
閱讀一篇文章后,結合閱讀體會和反思,可以衍生出更多、更深刻的閱讀目的(如表2)。這樣做有助于學生深入挖掘文章的含義,增強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從而獲得更豐富的閱讀體驗和認知收益。
二、甄選策略:憑借閱讀工具,賦能有目的的善讀者
(一)依據不同目標指向優選策略
1. 像獵豹那樣閱讀:為解決問題而閱讀
像獵豹那樣閱讀,就是指快捷、精準地捕獲目標信息,以提高閱讀的效率。比如,對于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可以按照以下步驟展開閱讀。
(1)整體把握,如獵豹掃視原野。了解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依次寫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等處的奇麗景致。
(2)靈活跳讀,像獵豹鎖定目標。圍繞“雙龍洞為何與眾不同”,直接鎖定文章描寫外洞、孔隙、內洞的三段內容。這樣既可以節省閱讀時間,又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3)聚焦細讀,如獵豹直取要害。聚焦目標語段進行細讀,圍繞核心問題找到直接信息與隱含信息,形成自己的觀點。“仿佛到了個大會堂”等語句表明了外洞的寬敞,描寫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的關鍵詞句則直接寫出了內洞的奇特。
2. 像作家那樣閱讀:為發展表達力而閱讀
作家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語言表達力。像作家那樣閱讀,關注作者的創意與表達方式,對提升閱讀者的寫作能力有極大的幫助。
(1)閱讀時,要嘗試理解和體會作者的創意,品味背后的意義。四年級下冊《母雞》一文中,作者運用先抑后揚的表達手法,“抑”母雞無所顧忌的天性,“揚”母雞無處不在的母愛,通過對母雞態度的前后變化,表達了對母雞的敬佩和贊美之情。學會這種先抑后揚的表達方式,就能使文章的中心立意深刻起來。
(2)閱讀時,要留意作品最精彩的部分,關注寫作特點。六年級上冊《窮人》最精彩之處是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要引導學生品味桑娜毫不猶豫地抱回三個孤兒后忐忑不安的心情,感受她的心理變化,體會她的善良,揣摩描寫心理活動的方法、標點符號的妙用,探究作家的寫作秘籍,進而在寫作實踐中遷移運用。
3. 像哲學家那樣閱讀:為思維發展而閱讀
哲學家善于分析和解決問題,善于運用辯證思維對各種觀點進行論證。像哲學家那樣閱讀,對培養理性精神、促進批判性思維等高階思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推理與分析,探索語言文字的深層次含義。《窮人》一文中穿插了多處環境描寫,可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暴風雨夜又黑又冷——漁夫卻不顧安危外出捕魚,窮人真苦;屋內環境雖簡陋,但溫暖而舒適——窮人雖窮,卻依然勤勞而樂觀;西蒙的屋內又濕又冷——西蒙在臨死前把衣服蓋在孩子身上,把舊頭巾包在孩子腳上,那是多么偉大的母愛!
(2)辯證與批判,對文章進行合理的個性化解讀。六年級下冊《學弈》通過兩個人學下棋的故事,告訴人們學習要專心致志。聯系當時的創作背景,可了解孟子要表達的深意:勸諫君主治理國家不要三心二意,否則就像那個想著天鵝的學生,一事無成。如果用現在的眼光去審視這個故事,又會有新的發現。可引導學生針對經典的故事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的閱讀更加有深意。
(二)依托發展型學習任務群優選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課程內容以學習任務群的方式組織與呈現。基于課標理念,教師要改變閱讀樣態,推進教學方式的變革。
1.運用“KWLH”策略,閱讀實用性文本
“KWLH”策略要求學生在閱讀實用性文本時,了解自己的知識儲備,明確自己想知道什么,懂得在哪里找信息,如何快速找到信息。其操作要點見表3。
學生可運用“KWLH”策略閱讀實用性文本,對閱讀目的進行梳理細化,并以可視化的方式寫在表格上。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運用批注等多種策略促成目標的達成,并將思維過程呈現出來,為以后的閱讀提供成熟可靠的經驗。
2.運用“RATF”策略,進行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
“RATF”策略旨在幫助讀者系統地分析和解讀文本,從而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意義和目的。這種策略強調讀者的主動參與和思考,以便實現深入閱讀。其操作要點見表4。
“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獲得語言欣賞力、審美感知力、語言表達力等。除運用傳統的推敲、批注等方法外,“RATF”策略還引導學生換個角度看問題,既為閱讀架設橋梁,也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方向。
3.運用“PIC”策略,推進思辨性閱讀
“PIC”策略即“目的—觀點—聯系”策略,應用在閱讀教學中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思辨力,使其發展高階思維力,改善思維品質。其操作要點見表5。
閱讀前,學生自主選擇閱讀目的;閱讀中,自主探索和理解文本,梳理和整合信息,形成自己的觀點;閱讀后,通過聯結,作出自己的判斷與選擇。在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的同時,他們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得到有效發展。
三、對標監控:對照測評工具,培鑄有目的的智讀者
(一)借“閱讀目的”自評單,提升閱讀目的定位力
“閱讀目的”自評單從閱讀前目的的預設與選擇、閱讀時目的的調整等維度編制評價指標(如圖3)。
1.以標拓標,目標選擇多元化
“閱讀目的”自評單中閱讀目的更多元與具象,是對“閱讀目的地圖”的具體補充與拓展,給予學生多樣化的選擇。它引領學生自主檢視閱讀動機、目的的優劣,使他們對閱讀目的的認知進階,改變無的放矢的現象。
2.自主評測,反思提升定位力
學生通過自主測評與反思調整,發展閱讀目的定位能力,找到自己存在的定位隨意、目標不明等問題,明確自己閱讀取向上的偏差與不足,進而向著更優方向進階。
(二)借“策略選擇”自評單,提升閱讀策略優選力
“策略選擇”自評單可以幫助學生評估自己閱讀策略的選擇和使用能力(如圖4)。
1.提供示范,指導多維實踐
“策略選擇”自評單的評價維度涵蓋了多個閱讀策略,是對上文所述的策略的補充與延伸,給予學生更多的策略選項。這些策略中,有的是學生經常用到的,有的是學生知曉卻不怎么用的。該自評單引導學生熟知各種閱讀策略的應用場景。
2.自主評測,提升選擇能力
通過測評,學生發現在閱讀策略方面的強項和改進點,提高閱讀策略選擇力、與閱讀目的的匹配度、與讀物內容的契合性,進而在閱讀過程中更加有針對性地選擇和運用合適的策略,提升閱讀效率,改善閱讀品質,發展批判性思維。
(三)借“效果反饋”自評單,提升閱讀品質
有目的的閱讀以閱讀目的引領閱讀實踐,其評價的核心是閱讀目的達成度。“效果反饋”自評單從認知的提升、行為的改變、價值觀的樹立、思維的發展等維度對閱讀效果作了立體的評估,以評價倒逼閱讀實踐能力的發展(如圖5)。
1.高位目標導向,促成高效閱讀
通過“效果反饋”自評單,學生對每個維度上的實際表現進行評估,反思自己的閱讀目的達成度,更有針對性地設定目標、調整行為和思維方式,進而改進和提升閱讀效果,獲得成長。
2.激活批判思維,發展閱讀智慧
評測過程是學生審視閱讀行為和效果的過程。“效果反饋”自評單引導學生批判性地思考自己的思維方式與閱讀方法是否對達成閱讀目的有幫助,對主題、觀點、問題的認識是否發生了變化,等等。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習和思考過程,促使其成為一名具有閱讀智慧的獨立而成熟的閱讀者。
“有目的的閱讀”是成熟閱讀者的重要標志。“有目的的閱讀”學習工具的開發與應用,為學生的閱讀實踐提供了動力系統、導航系統與保障系統,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進而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
[2]菲珀.牛教師教閱讀[M].于澤元,譯.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7.
[3]王國均.讀寫教室:語文教學新樣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1.
[4]鐘晨音.從“有目的的閱讀策略”課例看獨立閱讀的重要性:“讀寫教室”的研討視角[J].語文教學通訊,2022(33):78-84.
[5]汪潮.有目的的閱讀:兼論六上第三單元“有目的的閱讀”策略單元教學建議[J].小學語文教學,2021(28):63-66.
[6]溫儒敏.堅持立德樹人,立足核心素養:用好統編本語文教材的兩個前提[J].語文建設,2019(14):4-7.
[7]魏小娜.中國式閱讀策略:存在形式和產生路徑[J].語文建設,2018(34):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