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芬



【摘? ?要】單元啟動課是單元整體教學的先行課,對整個單元的學習起著定向、統領的作用。“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單元啟動課尤為重要。教師要在單元啟動課上,通過情境引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通過統籌規劃助力學生形成單元整體思維,通過評價先行使學生內化單元學習目標。
【關鍵詞】單元啟動課;單元整體;情境;“教—學—評”一體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首次提出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語文課程內容,促進學習方式變革,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根據現行統編教材的特點,實施單元整體教學能夠更好地落實這一課程理念。
單元啟動課,又稱單元起始課、單元導讀課等,是單元整體教學的先行課,是學生開啟單元學習之旅的“導覽圖”,對整個單元的學習起著定向、統領的作用。“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單元啟動課尤為重要。讀通每篇課文,學習整個單元的字詞并不是單元啟動課的任務。教師要在單元啟動課上,通過情境引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通過統籌規劃助力學生形成單元整體思維,通過評價先行使學生內化單元學習目標。
一、情境引路,激發單元學習動力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創設情境,應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因此,單元啟動課上,教師要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
(一)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只有真正喜歡學習,才能得到持續的發展與進步。在單元啟動課上,教師應創設滿足學生需求、能給學生帶來成就感的任務情境,促使學生的思維進入最佳狀態,讓學習成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圍繞“一花一鳥總關情”的主題編排了四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寫一種事物,表達自己的感情。由此可見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借物抒情”。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夠把領悟到的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那么,什么樣的任務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單元習作給出了提示:辦一期“我的心愛之物”習作專欄,貼上習作和圖片,和同學分享。分享心愛之物的故事,是一個值得用心創設的任務情境。單純貼習作和圖片,也許學生的興致不是很高。為此,教師創設了這樣的任務情境:“五年級每個班級都要創辦一個‘我的心愛之物展覽館,展示每個同學的心愛之物的照片(圖片),并配上文字解說。不同班級的同學可以互相參觀。”學生聽到這樣的任務,一下子來了興趣,都躍躍欲試。這樣的任務符合學生的內心需求,激活了學生的言語智慧,他們學習起來就更加主動了。
(二)喚醒生活經驗
學生是帶著經驗來學習的。單元啟動課上,教師要創設情境,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其與學習主題建立聯系,讓學習生活化。
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鄉村生活”為主題,從不同角度展現了鄉村生活的多彩。語文要素是“抓住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寫喜愛的某個地方,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本單元安排的習作主題是“我的樂園”,與語文要素密切聯系,旨在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樂趣,并表達自己的快樂感受。
單元啟動課上,教師創設了“我為樂園代言”的學習情境,引入學生在音樂課上欣賞過的《走在鄉間的小路上》這首歌,引導他們瀏覽這一單元的課文內容,走進作家的樂園——“獨特迷人的鄉下人家”“給‘我慰藉的天窗”“令人沉醉的三月桃花水”……文本喚醒了學生的生活體驗,他們感受到了鄉村生活的美好。接著,教師出示學生平時愛去的公園、圖書館、草地、操場等圖片,進一步喚醒學生對這些地方的回憶,把樂園的樣子、在樂園里做過的事情以及樂園帶給自己的快樂記錄在準備手冊上。由此,學生自然而然地沉浸在單元學習之中。
二、統籌規劃,形成單元整體思維
“教師要明確學習任務群的定位和功能……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依托學習任務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安排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課程標準》中的這段話提示教師,要對單元學習活動進行統籌規劃,讓學生形成整體思維,完善知識結構,更好地提升核心素養。
(一)規劃學習資源
《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指出,要積極利用和開發各類課程資源,不斷增強課程資源意識。因此,單元啟動課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規劃單元學習資源,有目的地搜集需要的信息。
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以“走近魯迅”為主題,指向閱讀的語文要素是“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單元啟動課上,教師引導學生在瀏覽單元內容之后,選擇其中一篇課文,邊讀邊思考需要搜集哪些資料來幫助理解課文內容,然后小組合作分享、整理信息,并將其寫在板貼上進行展示。接著,師生共同整理,把相同的內容放一塊兒(如圖1)。這樣學生就對整個單元要搜集的學習資料有了整體了解。
此外,學生還談到了可以閱讀魯迅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作家寫魯迅的作品、觀看關于魯迅的電影、參觀魯迅故里等。
通過規劃單元學習資源,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自主建立知識體系,豐富認知,拓寬視野。
(二)設想實踐活動
單元整體設計中,教師預設了貫穿整個單元的連續的實踐活動。在單元啟動課上,要引導學生了解這些活動。到了高年級,根據教科書中提供的信息,學生還可以自主參與設想相關實踐活動。
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以“重溫革命歲月”為主題,是典型的讀寫結合單元。其語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景的”和“嘗試運用點面結合的寫法記一次活動”。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并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讓學生在對作品的品讀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啟迪。通過這一單元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革命者英勇斗爭、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以及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表現出來的積極向上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學中,教師創設了“打造紅色傳承館”的任務情境。師生通讀這一單元的內容之后梳理出了三個板塊:回顧革命歲月、再現歷史場景、描繪多彩生活。在“回顧革命歲月”這個板塊中,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對課文講述的歷史事件進行梳理。在“再現歷史場景”和“描繪多彩生活”這兩個板塊中,學生根據課后習題、作業本中的提示以及自己的學習經驗,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設計、整理實踐活動。之后,師生共同討論梳理,形成這一單元的整體活動架構(如圖2)。這樣,把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結構化,顯然有助于提高單元學習的效率。
三、評價先行,內化單元學習目標
《課程標準》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重視評價的調節、導向功能。為此,要做到評價先行,即把評價設計提到實踐活動開展之前,使評價真正發揮引導的作用,讓學生在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利用評價工具,實時管理、反思自己的學習。這樣教師也能夠及時為學生提供反饋。
(一)預見學習成果
單元啟動課上,圍繞學習目標設想了語文實踐活動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預設單元學習成果,以及成果呈現的方式。
如上文提到的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單元啟動課上,師生共同梳理了整個單元的實踐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可以展示哪些學習成果呢?學生通過討論梳理,列出了可以展示在“紅色傳承館”中的成果:有關長征詩歌的書法作品、長征詩歌朗誦會的照片(視頻)、紅色故事宣講會的照片(視頻)、“我心中的英雄”讀書感受卡、演講稿、展現多彩生活的照片及習作等。為了更好地記錄,根據學生討論的結果,教師整理出了一本“紅色傳承館”資料冊(如圖3)分發給學生。這樣邊學習邊展示邊交流,對學習成果進行系統整理,能讓評價真正發揮診斷、調節的功能。
(二)共商評價標準
設計過程性評價,要考慮評價反饋的效果,提前制訂較為科學的評價量表,這樣在教學中能夠有依有據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隨著年級的升高,編制評價量表時,可以預設與生成相結合。在單元啟動課上,借助教科書中的助學系統,師生共同商定評價標準。
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民間故事單元,本單元安排了“快樂讀書吧”欄目,推薦閱讀中國民間故事以及歐洲、非洲等地的民間故事。單元啟動課上,教師帶領學生從篇章頁和“快樂讀書吧”中找到了民間故事的特點,并創設了學習情境——爭做民間故事傳講人,讓學生不僅要讀故事,還要講故事。本單元要落實的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內容,創造性地復述故事”和“提取主要信息,縮寫故事”。提升學生的復述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道德情操,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學生的精神成長,是本單元教學的重要意義。復述故事在統編教材中不是第一次出現,那么“創造性復述”與以往的復述有什么不一樣?怎樣復述才達到創造性復述的標準呢?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課后習題、學習提示、“交流平臺”等內容,寫下創意講故事的秘訣,貼在黑板上。最后,師生共同梳理秘訣:講故事的時候可以適當豐富故事的細節;可以把自己設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講;變換情節順序;配上動作、表情;繪制連環畫,配上文字。在此基礎上,還制訂了“民間故事傳講人”評價量表(如表1)。
這樣將核查要點與評價尺度相結合,方便操作,同時也給任務的完成提供了支架。學生在單元學習過程中以評價量表為依據,更加明確了學習目標。當然,并不是每一項評價都需要量表來支撐,更多的是展示即評價,交流即評價。
評價先行,讓學生參與學習成果的預見和評價量表的制訂,內化了單元學習目標。學生在單元啟動課上就知曉評價標準,在整個單元學習過程中作為評價的主體實施自評與互評,這樣能更好地運用評價結果來調整自己的學習。
單元啟動課作為單元整體學習的先行課,時間上是比較自由的,有的可以安排一整節課,有的則可以與第一篇課文的學習相結合。它立足語文要素,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統籌規劃單元學習資源,組織學生對實踐活動、學習成果呈現形式、評價量表等展開討論,有效地改變了學教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有了明確的方向和動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