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旭 徐共和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構成了中國的產能與產業鏈在全球范圍內的延伸,造就了包括全球公共品供應體系、聯合國體系和非國家行為體在全球的作用以及涉及不同社會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價值觀的共存。十年來,中國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帶動全球互聯互通。中歐班列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大動脈,是推動國際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縮影及見證,為催生國際貿易物流的歷史性變化并帶動全球共存、全球治理作出了有效的探索和貢獻。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歐班列;探討
2013年 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十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從愿景理念、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現實行動、落地生根、持久發展,合作的領域越來越寬廣、程度越來越深入,已成為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沿線國家經貿合作平臺和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取得了扎實的成就。中國與共建國家貨物貿易實現倍增,達到2 萬億美元,雙向投資超過2700億美元,創造40多萬個就業崗位,不少共建國家基礎設施越建越好,經濟發展前景光明。共建“一帶一路”,關鍵是互聯互通,途徑是互學互鑒,目標是互利互惠。中歐班列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和標志性品牌,既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主體和象征,也是政策溝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平臺和保障,憑借全天候、大運量、綠色低碳、高效便捷等優勢,成為中國與沿線國家互助互惠互利的重要載體,被譽為聯通亞歐的“鋼鐵駝隊”,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而不斷壯大,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行穩致遠發揮著積極作用。
一、中歐班列秉持優良傳承力
知往鑒今,繼往開來。當今的中歐班列與往日的“三趟快車”薪火相傳、一脈相承,都是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產物,都是各地各部門單位自覺融入社會發展,堅決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始終堅持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緊密結合實際克難奮進、敢于擔當的成果。
(一)從開行歷程看。20世紀50年代初,香港和澳門仍然在殖民政府統治之下,兩地共有550萬人口,每天需要供市民食用的活豬8000頭、活牛600頭、活禽10萬只,還有大量蔬菜、糧油、鮮魚,這些均需通過進口獲得。當時,新中國百廢待興、物資短缺、資源緊張,還被西方勢力圍追堵截,港澳如此巨大的農產品需求具有戰略意義。如果大陸農產品贏得港澳消費者的青睞,既可賺取新中國急需的外匯,又能保持內地與港澳的情感聯系,為港澳回歸祖國打好基礎。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并要求廣東、廣西、福建各省設法維持向港澳供應農產品,逐步提高內地在港澳農產品進口市場的比例。為了保障供港澳食品的質量,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的品牌農產品也被納入遴選范圍。然而,以新中國成立初的交通和冷庫條件,即使選出優質農產品也往往無法保證安全運抵港澳,活豬死亡率達13%,活魚死亡率達40-70%,導致內地雖然距港澳很近但食品價格卻比東南亞長途運來的還高。直到60年代初期,交通難題還沒有解決,國家預定的農產品出口額幾乎無法完成。此時中蘇關系交惡,我國的外匯和國際形勢更為緊張,決策層決心一定要打通港澳市場管道。1962年 3月 20日,內地首趟“三趟快車”滿載供應港澳鮮活冷凍商品從武漢江岸車站啟運經深圳運抵香港,歷經3 省、運行52小時、行程1254公里,確保港澳同胞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秩序。當時,作為國家戰略級別的港澳“生命線”優先度極高,無需為任何火車讓行,連港英、葡澳政府對內地在自身極為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仍保持向港澳輸出食品感到驚奇!
中歐班列開行以來具有獨特發展歷程,分為市場培育、量質并重、提質增效等階段,走出摸索—完善—快速發展的道路,從最初出口本地貨物逐漸發展為以通道帶貿易,最終通過商品貿易帶動相關國家產業發展與升級。2011年 3月 19日,“渝新歐”國際鐵路滿載電子產品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始發,從阿拉山口出境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到達德國杜伊斯堡,歷經6 國、耗時16天、行駛?? 11179公里,開啟首趟中歐班列全程運行。2012年 4月 12日,由中國、俄羅斯、德國、哈薩克斯坦鐵路以及重慶市政府“四國五方”融資組建的渝新歐物流有限公司掛牌,旨在為沿線國家貨物雙向運輸提供協調平臺。2012年 11月 16日,隨著從重慶直達德國杜伊斯堡,“渝新歐”班列首次使用國際貨約/貨協統一運單,減少換單環節并節約途中7 個多小時;首次實現多品種貨源組合運輸,推動建立統一的標準和規則;首次操作國際貨運班列沿途卸貨,淡化國際間界限,提高通關效率和準點率。2016年 6月 8日,中歐班列標識正式啟用,按照統一的品牌標志、運輸組織、全程價格、服務標準、經營團隊、協調平臺等模式運行,通過集合各地力量并增強市場競爭力,使中歐班列進入高質量、高效率、品牌化發展軌道。2016年 10月 8日,設在國家發改委的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中歐班列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按照合理布局、暢通聯運、統籌協調、區域聯動、市場運作、政府引導、開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原則作出全面部署并提出七大任務。2017年 4月 20日,中國、白俄羅斯、德國、哈薩克斯坦、蒙古國、波蘭、俄羅斯等七國鐵路部門簽署《關于深化中歐班列合作協議》,并成立中歐班列運輸聯合工作組。這是中國鐵路首次與“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鐵路簽署涉及中歐班列開行的合作協議,也是首次由中國鐵路倡導成立的國際鐵路合作機制。中歐班列的快速發展和常態化運營,塑造了中國物流的國際品牌,打開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貿易通道,形成了落實“一帶一路”建設的抓手和促進互聯互通的載體,為有效穩定國際供應鏈和產業鏈發揮積極作用。
(二)從運行模式看。“三趟快車”是我國最早的“五定”班列。1962年,國家外貿部和鐵道部共同開通“三趟快車”,每日滿載鮮活商品經深圳運抵香港。此前,內地輸港鮮活商品靠零散貨物列車運送,運行時間長,作業環節多,線路不固定,設施不配套,沿途活畜禽死亡率很高,鮮果時蔬多有腐爛。為了確保“三趟快車”每天定期、定車、定點、定線發運和鮮活貨物“優質、適量、均衡、應時”供應港澳市場,鐵路部門貫徹確保車源、優先配車、優先裝車、優先掛運的“一保三優先”原則,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切實保證開行率、掛運率和正點率,除中途加水外沿途不停、直抵香港,縮短運時2/3。無論春運高峰,還是遭遇大雪、洪澇等自然災害,“三趟快車”在48年運營期間從未中斷。1997年 4月 1日,通過28個主要城市、港口和口岸間鐵路干線開行53個去向定點(裝車地點)、定線(固定運行線)、定車次、定時(固定到發時間)、定價(運輸價格)的點對點快速直達貨運列車,正式命名“五定”班列,包括集裝箱和普通貨物兩種形式,明確規定發到時刻、運到期限及全程運輸費用,優先配車、優先裝車、優先掛運、優先放行,嚴格按圖行車承運,確保貨運列車限期到達,將過去隨意開行貨運列車客車化,給貨主明確指向、心中有數。
追溯中歐班列的開行思路,應源于上述鐵路貨運“五定”班列,并符合“五定”標準的國際集裝箱貨運直達班列。2011年中歐班列僅開行17列;2018年突破10000列;2020年 12406列,是2011年的700多倍。2022年 16000列,貨運160萬標準箱,同比分別增長9%和10%。目前,中歐班列經過12年發展,已形成“三大通道、四大口岸、五大方向、六大線路”的基本格局,構建聯通東西的網絡。“三大通道”是中歐班列經新疆出境的西通道和經內蒙古出境的中、東通道;“四大口岸”是處在三大通道上的阿拉山口、滿洲里、二連浩特、霍爾果斯,形成中歐班列出入境的主要口岸;“五大方向”是中歐班列主要終點所在的地區和國家,主要包括歐盟、俄羅斯、中亞、中東、東南亞,前三者有最集中的班列線路,后兩者僅有少量班列線路;“六大線路”是西安、成都、重慶、鄭州、武漢、蘇州等六地從開通至今在開行規模、貨源組織、運營穩定性等方面表現較好且質量較高的班列線路,近年來以集團化方式出現的齊魯號表現也很搶眼。
(三)從意義成效看。 1962年 12月 11日,全國形成從武漢始發751次、從上海始發753次、從鄭州始發755次以及季節性運載瓜果757次的“三趟快車”體系,全國28個省份承擔供應香港鮮活冷凍商品的任務,涉及86%國土面積和外貿、鐵路、農業部門及海關檢查機構的上百萬人,常年保證貨源、運輸、檢疫、市場銷售、車輛供應的有十多萬人,參與的押運員八千人以上。從1962年 3月 20日到2010年 6月 16日,“三趟快車”開行48年間經深圳海關驗放 4萬多列,活豬近1 億頭,活牛580多萬頭,凍肉近800萬噸,雞、鴨、鵝等活家禽數十億只,瓜果蔬菜、活魚水產、干貨等更是不計其數,有效保障了港澳同胞日常生活需求和生產命脈,為港澳經濟騰飛和社會穩定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中歐班列的開行,對沿線國家地緣政治和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是政治層面上,中歐班列是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最佳實踐,可再塑區域市場的社會形態,重估基礎資源的應用價值,對沖內陸國家運輸的成本劣勢,增添歐亞內陸與世界的全新有效聯系方式,助推內陸城市“沿海化”式發展。二是經濟層面上,中歐班列運費是空運的1/5,運時是海運的1/4,受自然環境影響小、穩定性高,具有比輪船快、比飛機便宜的物流特性,可比海鐵聯運節省8—20%的成本,對于高附加值、強時效性等特定需求具有比較優勢,有利于降低產業鏈綜合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和產業競爭力,促進分工專業化和內陸獲新機遇,激活區域經濟發展。三是文化層面上,民間溝通在政治經濟合作的基礎上更加頻繁并逐漸延伸至文化交流,有助于增進雙方的理解與認同,形成更緊密的區域間文化認同,反過來促進地緣政治關系和諧和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四是社會層面上,中歐班列依托亞歐大陸橋延伸服務范圍,聯通沿海地區和內陸腹地間的廣闊市場,既是沿線內陸地區的重要出海通道,也是沿線深居內陸腹地供需雙方的最佳運輸工具,平均碳排放量是航空運輸的1/15、公路運輸的1/7,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方面發揮了重要示范作用。五是企業層面上,中歐班列可協助獲取競爭機會,通過合理規劃和先發優勢搶占市場,并擴大至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運輸成本的降低使企業產品在更大區域擁有價格競爭力,產業鏈的重塑、原材料的采購和中間品的交易有利于擁有更多選擇、加快貨物周轉、降低資金占用、優化成本結構;企業可在不同地域設廠,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催生跨境產業園區建設運營日益火爆并逐步建立在可輻射的范圍內。
二、中歐班列凸顯國際影響力
由于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共同需求以及推動亞歐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的加速重構,中歐班列于2011年應運而生。從重慶至杜伊斯堡國際列車的首發,到成都、鄭州、武漢、蘇州、義烏分別直達歐洲班列的開行,再到2016年品牌正式啟用,中歐班列進入統一規范、合作共贏、健康持續發展的新階段,2020年后連續三年超過萬列,物流服務網絡覆蓋亞歐大陸全境,國際美譽度與日俱增并產生巨大溢出效應,成為具有強大輻射力、帶動力和影響力的國際物流品牌。
(一)中歐班列成為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深入發展,中歐班列不斷發展壯大,內陸多個省市構建起全新的對外開放產業格局。中歐班列安全、穩定、高效運行為亞歐鐵路貨運通道和網絡注入了新的血液,帶動了沿線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優化升級,還涌現出許多新的物流、工業、商貿中心、產業園區,有力促進了沿線國家經貿合作與繁榮發展。中歐班列的成功運營為沿線國家帶來新商機,為當地人民帶去更多增收機遇,搭建了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平臺,提供了高效可靠的物流通道,促進了商品和服務的交流,帶動了沿線國家產業升級和就業增長,增添了當地社會進步的生機活力。
(二)中歐班列成為沿線國家交流互鑒的新紐帶
以中歐班列開行為紐帶,中外交流合作日益緊密,越來越多的境外節點城市與中國主要開行城市建立國際友好城市關系。中歐班列也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民的“購物車”,讓沿線人民更便捷共享來自世界各地的優質商品。中歐班列展現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責任擔當,打造了亞歐貿易和人文交流的新通道,將更多沿線國家的文化產品引入中國,也讓富有中國元素的商品走出國門,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中國正在充分發揮多方資源,合力利用鐵路運輸安全便捷、綠色低碳以及運量大的優勢,提升口岸交接能力和效率,更好地服務高質量和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三)中歐班列成為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器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間,中歐班列以全天候、大運量、接觸少等優勢有力保障國際抗疫救援物資和工業原材料、產成品的通暢運輸,助力沿線國家企業復工復產,為全球抗疫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撐。在烏克蘭危機、蘇伊士運河擁堵等重大突發事件中,中歐班列仍保持安全穩定暢通運行,展現了良好的發展韌性和比較潛力,增強了國際物流應急保障能力,體現了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地位,促進了亞歐大陸區域間聯通,凝聚著“一帶一路”倡議下共贏愿景,為促進中歐貿易合作、加強區域聯系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為世界各國提供了便捷的貿易通道。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額大幅增長,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極大的推動,投資合作得到加強,許多國家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獲得了更多的經濟機會和發展潛力。借助“一帶一路”倡議提供的良好政策環境,充分發揮運營主體的積極性是中歐班列發展的基本方向。中歐班列是依托亞歐大陸橋按照固定車次、線路、班期和全程運行時刻開行的國際聯運列車,是應中歐投資貿易穩步發展而產生的國際陸運新型組織方式,是深化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經貿合作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典型項目和載體抓手,是目前我國與沿線國家聯系最緊密的路徑,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扎實落地最成熟的典范,今后將隨“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而進一步擴充和壯大。
三、中歐班列煥發強大生命力
開放合作是各國發展繁榮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將中國對外開放與世界發展聯系在一起,通過尋找各方利益契合點和發展最大公約數,促進全球互聯互通。經過沿線國家共同努力,中歐班列煥發出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探索了凝聚共識、博采眾長、富有活力的模式,架起了中國與亞歐各國互通有無、互惠互利的橋梁。沿線各國將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貫穿中歐班列發展的全過程和各環節。
(一)運行規模繼續增長
開行量高速增長和聯通中外國家和城市不斷增加是中歐班列開行以來一直維持的基本特點,也是中歐班列能夠得到各國重視的關鍵基礎。目前,中歐班列的三大通道聯結中國境內112個城市,通達歐洲25個國家和地區的217個城市,以及沿線11個亞洲國家和地區超過100個城市。其中,德國、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等國深度參與中歐班列運營。中國鐵路牽頭成立的中歐班列運輸協調委員會及聯合工作組,為各方溝通交流、共商發展搭建了平臺;沿線國家外交、商務、海關、郵政等部門加強政策溝通,為中歐班列暢通運行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撐與保障;沿線城市、企業間開展深度交流合作,為中歐班列提供了優質的物流服務和穩定的貨源保障。今后,隨著中歐班列運營公司持續探索,該網絡體系會進一步擴大并將亞歐大陸更多城市納入其中,從而建立起覆蓋范圍更廣的服務體系。中國將務實推進境外重點鐵路建設項目,不斷深化共商規則標準“軟聯通”、共建基礎設施“硬聯通”、共享發展成果“心聯通”。
(二)海鐵聯運繼續推進
中歐班列的發展離不開各參與方的協同創新。在沿線各國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中歐班列建設者積極面對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在鐵路通道建設、運輸組織、通關模式、產品經營等方面突破創新,不斷提升中歐班列服務質量和開行效益,使中歐班列得以生生不息、行穩致遠。中歐班列開通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主要以陸地運輸為基本方式,但隨著業務的開展和市場的擴大,中歐班列服務模式表現出多元化趨勢,最主要的變化是多式聯運的發展以及由此帶來服務范圍的擴張。中歐班列早期海鐵聯運主要借助中國沿海港口體系,將日韓等國接入中歐班列運輸體系;借助地中海、西北歐等沿海港口體系,實現貨物運輸的中繼和分流。近年來,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和發展成為中歐班列海鐵聯運的新增長點,對破解我國西部地區物流難題、激發西部開放潛能具有重要意義。
(三)境外通道線路增多
中歐班列的發展契合各方共同發展訴求,發揮便利快捷、安全穩定、綠色經濟的比較優勢,為亞歐國際貿易提供了除海運、空運之外的物流新選擇,促進了沿線國家貿易投資便利化,構建了更具開放性、包容性、普惠性的“班列經濟”,實現了通道建設成果共享、班列效益成果共享、貿易合作成果共享。中歐班列傳統干線受俄烏沖突影響而遭遇軍事沖突截斷線路、地緣風險危及運行的沖擊,特別是中通道、南通道以及南線的探索和擴大運營,極大改變了中歐班列線路布局。盡管這不足以逆轉以北線為主的中歐班列線路布局,但對服務中國與歐盟的這部分中歐班列線路而言,卻是降低俄烏沖突帶來的風險、維持班列運營的關鍵舉措之一。今后,中歐班列需繼續拓展完善中通道、南通道的運營,依舊是眾多班列公司的重要選擇,這對中歐班列服務模式多元化而言也是一個重要推動。
在過去12年里,中歐班列開行規模由少到多、開行質量由低向高、聯通范圍由小到大、運行功能由窄到寬,運輸服務網絡基本覆蓋亞歐大陸全境,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示范項目,有效擴大了中國與沿線各國經貿往來,深化了國際產能合作,加速了要素資源跨國流動,輻射帶動效應日益凸顯;國內越來越多的城市開通中歐班列,希望借此擴大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為中國與沿線國家合作提供了良好經驗和啟示。目前,15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加入了“一帶一路”大家庭。今后,“一帶一路”倡議還有很大發展潛力,通過加強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有望促進全球貿易增長。
四、中歐班列持續凝聚向心力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愈加復雜,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日益頻繁和緊密,開運中歐班列臂系千鈞、意義深遠,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新的風險挑戰。中歐班列具有覆蓋地域廣、運輸承載量大、綜合成本低等優勢,提升了亞歐大陸互聯互通水平,開創了國際運輸新格局,搭建了沿線經貿合作新平臺,保障了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一)從宏觀角度看,中歐班列的運營任重道遠
只有聚焦中歐班列運營質量提升,才能成為中國在國際物流市場的靚麗名片以及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和基礎設施聯通的示范領域。事實上,中歐班列中通道、南通道的穩定運營需要克服地緣政治、基礎設施等諸多挑戰,完善通道布局依舊艱巨。中歐班列為聯通東西、貿易發展等提供了必要途徑和有效助力,其真正價值具體表現在:首先,中歐班列是東西貨物運輸的重要方式。中歐班列提供的貨物運輸服務,是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往來的積極嘗試,不僅連接歐洲及沿線國家,也聯通東亞、東南亞及其他地區;不僅是鐵路通道,也是多式聯運走廊。其次,中歐班列是東西貿易暢通的重要手段。中歐班列部分早期線路開通的目標,是幫助當地企業將產品運抵歐洲市場。再次,中歐班列是東西設施聯通的重要領域。中國與沿線國家鐵路基礎設施之間的硬聯通和軟聯通,分別是開通中歐班列的客觀前提和現實基礎,軟聯通主要包括鐵路、海關、邊檢等管理措施和標準相互協調統一,保證中歐班列順利到達終點。盡管中歐班列開行前,中歐之間已存在基礎設施的軟硬聯通,但聯通程度相對較低,無法按“五定”標準常態化運營,更不能克服班列集裝箱跨國聯運對時間、成本、效率等的高要求。中歐班列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通關、換裝、監控、安全保障等一系列鐵路運輸領域進行密切合作,推動相互間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和互聯互通的過程。
(二)從機遇角度看,中歐班列的發展前景寬廣
一是我國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助于推動中歐班列沿線經濟發展和國內外市場聯通以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更為緊密。伴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互聯互通深入發展,從東南亞、中亞到歐洲,設施聯通形成疊加效應,將為中歐班列提供更大空間、更優路徑和更多發展機會。二是中歐班列沿線國家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的愿望強烈,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加速發展,“數字班列”“人文班列”等合作前景廣闊。中歐班列可促成部分產業向該地區的轉移、落地,還能將當地貨物以更快方式運抵歐洲市場,加快中歐之間的貨物流轉速度,從而推動我國對歐貿易的持續健康發展。三是中歐班列的開行為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貨物往來提供了除海運、空運、公路等主要方式之外又一種選擇。海運是當前國際長途貨運的主要方式,但遠離海洋的城市把產品從內陸地區運抵港口,再通過海運出口國外增加了經濟和時間成本。四是開行中歐班列對中國內地省份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所覆蓋的歐亞大陸腹地國家而言具有吸引力。這種新的運輸方式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遠離海運港口導致的發展劣勢,以更加經濟合理的方式把貨物送達目的地。隨著中歐班列的不斷開行,為了解決去回程貨源組織以及提升班列運行質量等日益突出的問題,不少地方通過提升始發城市口岸級別、擴大進口產品種類規模、開發集裝箱冷鏈運輸和信息跟蹤技術等多種途徑增強本線路的競爭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從挑戰角度看,中歐班列的困難不容忽視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治理嚴重失序;大國博弈日益加劇,競爭形態更加多樣化;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新科技革命醞釀發生;經濟全球化帶來世界大洗牌,國際力量發生重大變化;多國政局動蕩不定,新科技、新經濟的競爭成為主戰場。從國際政治經濟發展趨勢來看,中歐班列面臨的挑戰尤為突出。一是地緣政治風險。沿線依然不太平靜,俄烏沖突暫無終結跡象,影響過境烏克蘭的中歐班列線路和歐盟企業對待中歐班列的態度,導致中歐班列拓展歐盟市場的難度未消除。二是海運市場擠壓。國際航運市場已出現重大變化,尤其是海運價格不再像疫情暴發后兩年居高不下,這對全球物流市場而言是一項重大的推動調整力量。根據有關研判,海運市場對中歐班列市場的沖擊會更加明顯。三是轉型升級陣痛。中歐班列正處于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關鍵期,迫切要求國內運營主體不斷提升參與市場競爭、應對風險挑戰的綜合能力。今后,具有地理優勢、先發優勢、規模優勢、效率優勢等線路依舊是中歐班列的主力,其集聚趨勢將會進一步增強。四是運營成本增加。由于基礎設施及換裝能力不足等原因,往往造成班列滯留口岸。中歐班列主要目的地杜伊斯堡、漢堡等歐洲主要貿易中心和物流樞紐的貨運場站已接近容量上限,特別是旺季中歐班列滯留口岸時間更長,導致運輸時效降低。 2020年 2月 24日,海關總署為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出臺十條措施力助中歐班列發展,從減少報關次數、降低報關成本、加強樞紐站點建設、促進多式聯運業務發展等方面進一步促進沿線各國經貿往來。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和協同治理理論的廣泛應用,由各領域共同構建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為不同國家(地區)海關提高效能、推進互聯互通帶來難得的契機,海關監管服務的中歐班列必將重現古絲綢之路的輝煌,駛向更加美好與光明的未來。
2023年 9月 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致賀信指出,中歐班列開行以來,保持安全穩定暢通運行,開創了亞歐國際運輸新格局,搭建了沿線經貿合作新平臺,有力保障了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中國將繼續同各方一道,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中歐班列朝著更高質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方向發展,為促進全球經濟發展、增進各國人民福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一帶一路”倡議的顯著成就為深化各國政策溝通、推動全球互聯互通、重塑國際貿易格局、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今后,中歐班列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抓手、平臺和組成部分,將不斷調整優化并在沿線國家互聯互通、互利共贏等方面繼續切實貢獻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