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是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核心素養的重點培養目標之一。教師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深度思維,能有效落實課程標準,在課堂上營造活躍的思辨、探究氛圍,有助于課堂質量的提升和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基于此,文章以優化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為目標,結合統編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從深度思維培養目標、活動、認知、效果、體系等維度出發,探究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深度思維的有效策略,以期為一線教育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深度思維;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28-0050-03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思維能力,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熱門研討方向。小學生正處于身心高速發展的重要時期,思維水平受認知經驗和身體發育的局限,對語文知識的認知呈現碎片化、零散化狀態,同時思維深度的局限性又會影響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對此,教師需深度了解小學生最近發展區,借助多元化教學模塊與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思考、探究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深入分析,化知為行,使淺層思維能力逐漸向深層應用思維過渡,形成系統、完整的語文學科思維體系。
一、小學語文深度思維教學概述
“思維”是人腦借助語言,對客觀事物進行概括或間接反應的過程,包含形象思維、邏輯思維、抽象思維、靈感思維等。“深度思維”則是在此基礎上更接近事物本質的思考。學生在語文學科學習過程中萌生的自主性分析、評價、質疑、創新思維過程均是深度思維的存在形式。相較于淺層思維,深度思維能使學生具備更高的認知水平與認知能力,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產生更系統的理解。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深度思維的意義
(一)有利于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將“思維能力”作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在語文學科中,思維能力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等。深度培養學生上述思維能力,使學生思維更具深刻性、獨創性和靈活性,能有效落實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教育目標,提升學科教育實效性。
(二)有利于營造活躍、思辨氛圍
培養學生深度思維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有重要意義。教師在課堂上培養學生深度思維,需要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活躍思維,借助交談或習題綜測等方式調動學生的思考積極性,使學生長久處于高頻率思考狀態。在此教育活動下的課堂能形成活躍的思辨氛圍,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深度思維的有效策略
(一)立足教材整體,創設深度思維培養目標
《課程標準》中包括“樂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維方法,辯證地思考問題,有理有據、負責任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態度”這一思維培養總目標。小學生在每一學段的思維能力水平差異較大,因此教師在設計深度思維培養目標時可以將學段作為整體性培養計劃的最小單位。在深度思維培養前,教師需立足教材整體,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處理,結合教材與《課程標準》,探究該學段學生深度思維培養的具體目標,并結合獨立課時的教學內容性質,科學細化深度思維培養目標,將子目標融入教材教學體系,形成前后關聯、全面、完整的學段深度思維培養體系[1]。
例如,在統編語文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泥塘》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段梳理小學第一學段(1~2年級)的思維能力培養目標如下:
(1)分析:初通文意,了解語境中詞句的含義,能用不同標點符號表達語氣,能對感興趣的人、事、物表達個人感受與想法。
(2)概括: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他人介紹讀過的書,復述大意和感興趣的情節,簡要講述個人見聞。
(3)推理:能寫想象中的事物。
教師結合學段總目標提煉本課深度思維培養目標為鍛煉學生分析文意、概括故事情節、延展想象力、推理故事結果的能力,進而設計如下教學問題:
(1)青蛙為了賣掉泥塘,做過哪些舉動?他都聽從了誰的建議?獲得了怎樣的結果?
(2)請你用簡單的語言嘗試概括這篇故事內容。
(3)假如青蛙建好了泥塘,有小動物一定要來買,他會是誰?青蛙會不會賣呢?為什么?說一說你的看法,給故事增加一個結尾。
具備指向性的課堂問題能有效延展學生課堂閱讀思路,幫助學生深化分析、概括和判斷能力,使低學段小學生的深度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二)立足教學模塊,搭配深度思維培養活動
在確定獨立課時的深度思維培養目標后,教師就需結合教學內容為目標搭配適合的教學活動,使深度思維培養達到理想效果。教師可以立足課堂教學模塊進行梳理探究,根據教學模塊性質差異,靈活組織深度思維培養活動,使教學內容與深度思維培養目標更契合。從《課程標準》角度來說,小學語文學習模塊可分為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四個維度;從教學活動角度來說,常見的思維培養活動包括表演類活動、辯論類活動、探究類活動、復述類活動、讀寫類活動、游戲類活動、競賽類活動等。教師可以結合教學模塊與深度思維培養需求有機搭配,強化深度思維培養效果[2]。
以統編語文三年級(下冊)“口語交際:勸告”課堂教學為例,本課教學內容如下: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用恰當的語氣和內容勸告別人。深度思維培養重點在于如何立足他人角度思考問題,提升個人說服力。從《課程標準》出發,本課教學屬于“表達與交流”知識模塊。教師可結合口語表達教學性質,設計包含表演類、探究類的活動。教師首先可以請學生自主思考后在小組內輪流嘗試勸說,選出最優代表在班級進行情境表演。在學生表演結束后,教師可提出探究類問題,詢問學生組織語言的依據及設計勸告話術的心路歷程。學生結合個人經驗,從多個角度說明勸說他人的思路,教師做適當補充。在集思廣益后,教師可以請學生重新設計勸告內容,并在組內交流。
(三)創新教輔工具,構建深度思維學習認知
小學生思維能力有限,難以通過自主理解生成抽象、理性或系統思維。此時,教師需運用多樣化教輔工具,為學生搭建思維支架,幫助學生從理解個人知識內容到認識個人思維能力,再立足宏觀角度認識學科思維框架,使學生對個人思維能力、思維培養方向產生清晰、系統的認知。常見的教輔工具包括圖片、思維導圖、模型動畫等。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化、情境化的圖片及模型動畫,類比相關內容,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析,理解抽象思維內涵,提升課堂理解力。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學習過程中較分散的內容,使學生深化零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對知識體系產生深刻認知[3]。
以統編語文四年級(下冊)《墨梅》為例,本課教學內容為一首古詩,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教師可以結合常見的古詩詞鑒賞角度,幫助學生梳理鑒賞思路,引領學生分析、概括思維向深層次延伸。為提升學生理解能力,系統梳理學生鑒賞探究思路,教師可以采用思維導圖形式整理該古詩的鑒賞角度,如圖1所示:
教師借助思維導圖將本詩的六個鑒賞維度以子標題的形式明確羅列出來,子標題之間呈現清晰的并列結構。教師可以沿思維導圖中的鑒賞順序進行精講,邊講邊向學生展示該鑒賞角度在整體鑒賞層次中的位置,使學生通過讀圖對本課教學重點有整體把握。
(四)組織訓練活動,鞏固深度思維培養效果
指向深度思維的語文訓練活動需擺脫書面作業的扁平化模式,向更創新、更復合型的方向展開。教師可以從小學生語言能力的四個維度出發,以聽、說、讀、寫與思深度結合,優化深度思維訓練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例如,聽與思的結合訓練包括聽書概括大意、聽力答題等,著重鍛煉學生的概括與分析思維;說與思的結合訓練包括辯論、演講、話題探究等,旨在鍛煉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思維;讀與思相結合的訓練包括延伸閱讀、拓展閱讀、對比閱讀、閱讀話題談論等,旨在鍛煉學生的對比、分析、概括、推理思維;寫與思的結合則包括觀察日記、讀寫專練等,重在培養學生概括、推理思維。豐富的深度思維訓練能調動學生多元感官體驗,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與實際生活緊密關聯,有助于鞏固深度思維培養效果,為學生課外應用做好意識鋪墊[4]。
以統編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紅樓春趣》為例,本課教學內容為名著導讀中的《紅樓夢》導讀篇目,旨在激活學生名著閱讀興趣,向學生滲透名著自主閱讀方法。本課教學重點在于創設多樣化閱讀訓練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自主閱讀體系,掌握自主閱讀該名著的能力。具體內容如下:
(1)聽思結合訓練:教師為學生播放《紅樓夢》影視作品片段,請學生通讀課文后,閉上眼睛聆聽聯想,通過每個人物的語言、音色感知性格特征差異,嘗試概括、分析、比較人物角色性格特征,深化學生人物解讀思維。
(2)說思結合訓練:結合事例,探究寶玉的人物形象,并說明分析依據。
(3)讀思結合訓練:朗讀課文,在閱讀過程中捋順句意,解決基本斷句、字音問題,在分角色閱讀中融入個人情感,深化情境理解能力。
(4)寫思結合訓練:批注閱讀,借助批注深化閱讀理解能力,以寫促讀捕捉閱讀思維靈感。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將課堂深度思維訓練與啟迪學生閱讀方法這一教學目標結合,設計指向學生自主閱讀思路的聽說讀寫結合訓練。學生能從課堂訓練活動中獲得自主閱讀與深度思考的閱讀啟示,思維能力獲得深度鍛煉和培養。
(五)鼓勵實踐應用,建立語文深度思考體系
“學以致用”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教師應明確小學語文深度思維能力培養的最終目標:幫助學生脫離教師的思維束縛,形成深度思維能力,具備在語文學科中獨立探究知識內容的能力;讓學生能靈活調取已學知識輔助新知理解,建立自主思維運轉體系。實踐既是深度思維培養的最終目標,也是達成目標的必要方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實際應用的方式鍛煉深度思維,如設計主題活動月,引領學生開展征文撰寫、讀書交流、公益宣傳、社會實踐、生活調查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多維深度思維融合應用的機會[5]。
以統編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為例,本單元教學內容緊密圍繞魯迅先生展開,教師可以結合本單元教學主題設計“魯迅周”主題活動,在為期一周的時間里引領學生參與表演、競答、征文、拓展閱讀等任務群,在任務完成過程中鍛煉深度思維。例如,在拓展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在課下收集整理資料,寫作文稿,以“我眼中的魯迅”為題進行小型演講活動。該活動能鍛煉學生分析、概括與辯論能力,使學生緊扣論點、論據和論證展開話題探究,在熱烈的探究中培養思維能力,鍛煉深度思維。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落實深度思維培養目標,需要教師從遵循創設培養目標、搭配培養活動、構建學習認知、鞏固培養效果、建立自主體系五個維度出發,對學生進行引領和點撥。建立深度思維框架是一個從無到有、從理解到應用的過程,教師可以立足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塊,借助教輔工具和訓練活動強化學生深度思維,最終將教學目標指向生活應用,幫助學生形成自主深度思考的能力,以獨創性思想為下一學段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代建國.深度思維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轉向[J].學苑教育,2021(31):23-24.
巢利莉.深度思維視角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教師博覽,2021(24):37-38.
陳英華.發展深度思維 落實語文要素[J].試題與研究,2021(15):195-196.
崔蕾.深度思維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轉向[J].小學語文教學,2021(3):18-20.
楊瑩菲.邂逅部編版,深度思維:借文本解讀、趣味拓展促語文課堂深度學習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2020(9):95.
作者簡介:蔡蘭華(1981.1-),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東海東沙小學,教導主任,一級教師,專科學歷,曾榮獲莆田市“先進教師”、莆田市城廂區“優秀教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