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棟
摘 要:互聯網“性別對立”等不良社會思潮沖擊主流價值觀,對高校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給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挑戰。高校輔導員要精準研判、快速反應、及時處置、主動作為、積極引導,全面提升自身素質能力,積極應對風險挑戰,推動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性別對立;高校輔導員;挑戰;應對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618(2023)05-0077-04
網絡意識形態安全事關總體國家安全。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高校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肩負著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重要責任。當前互聯網“性別對立”等不良社會思潮沖擊主流價值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傳播、踐行帶來新的挑戰,給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的挑戰。研究互聯網“性別對立”的特點以及對大學生的影響,對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動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互聯網“性別對立”的實質、產生原因和特點
(一) “性別對立”的實質、產生原因
互聯網“性別對立”是一種不良的社會思潮,其實質是利用性別意識上的二元對立,簡單粗暴地將一切問題的根源歸因為性別差異,造成網絡輿情的群體極化。有“性別對立”思想傾向的人群以網絡極端語言為載體,在不同的網絡平臺抱團散發負面情緒,傳播“性別對立”觀點。“不同的互聯網平臺構成了一個個所謂的多元大討論下更加細分的擬態環境,為互聯網‘性別對立境況的形成提供了絕佳的培養皿。”[1]“性別對立”思潮產生的原因較為復雜,其根本原因有營銷號的需要、資本的作祟,更有國外勢力的滲透,當然也有性別角色的不同、社會文化的影響等。
(二) 互聯網“性別對立”的特點
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由于男女性別的身心差異而導致的社會文化差異被推到聚光燈下,圍繞性別關系、權利與義務、婚姻、生育、話語權等話題的對立和割裂讓涉及女性權利的議題變得格外敏感,挑動“性別對立”儼然成了“流量密碼”。2022年4月2日,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發布重大歷史事件圖片,但有些人刻意制造性別對立,轉移話題關注的焦點。為此,共青團中央發文痛批“極端女權”,結果引發爭議。某脫口秀演員因調侃男性為“普信男”而引爆互聯網輿論場。“女拳”“綠茶婊”“下頭男”“國男”等對立標簽層出不窮,割裂和二元對立沖突日趨顯現……“網絡上一旦出現熱點事件,幾乎就會有相關的討論性別內容,進而引發罵戰,相當一部分罵戰因此而起,許多網友因此陷入性別仇恨情緒,男人仇視女人,女人仇視男人,為對方起各種侮辱性的蔑稱,將人們簡單地分為不同的對立陣營互相攻擊。”[2]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當前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亦不可避免會卷入輿論的漩渦。2020年11月,某高校學姐被性騷擾這一烏龍事件被傳到公共網絡平臺后,掀起了“性別對立”大討論。2021年9月,網傳某高校女生不讓男生乘坐電梯,引發輿論關注,事件在互聯網發酵后,逐漸形成了“性別對立”的局面。2021年12月,某高校女生“偷耳機”事件,因女生在該校表白墻“侮辱”失竊男生,事件的討論焦點再次滑向性別沖突泥淖。2023年5月,某高校將校園內部分男廁改為女廁,引起部分學生不滿,有在讀學生向來往男同學發放“紙尿褲”以表達抗議。2023年6月,“某高校扣飯事件”“某高校張某地鐵偷拍烏龍事件”沖頂微博熱搜,互聯網討論的焦點轉移到了男女對立上……通過以上事件可以看到,當前性別議題所面臨的網絡環境逐漸激化,互聯網“性別對立”呈現出群體極化的特點,特別是在個性化的網絡算法和部分大V、網絡勢力刻意拼接性別差異的推波助瀾下,“性別對立”呈現出了多點、極化、消解嚴肅議題、沖擊主流價值觀等特點。大學生作為互聯網參與度最高的群體之一,因具有更加封閉的性別圈層而為社會所關注,使高校也不可避免地成為話題中心。
二、互聯網“性別對立”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 影響大學生對兩性關系的正確認知
大學生正處于“拔節育穗”時期,思想觀念和道德的塑造十分關鍵。當前的高校大學生是互聯網的一代,他們積極參與各種網絡議題,深受網絡文化、網絡道德、網絡觀念的影響。互聯網“性別對立”境況下,“仇男”“厭女”等標簽會影響大學生對兩性關系的正確認知。在人類現代社會中,兩性關系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系,尊重異性是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割裂的互聯網環境會造成大學生的認知偏離,從而形成極端思維。一些原本不歧視異性,能尊重關照兩性關系的大學生被“性別對立”帶動而被迫選邊站隊,進一步惡化了兩性關系的良性互動。線上環境中的攻訐、謾罵,也會影響到現實世界的行為,極端對立的思想會影響現實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
(二) 影響大學生看待評判問題的思維方式
將所有問題拖入性別沖突的二元對立深淵是互聯網“性別對立”的一大陷阱。從共青團中央微博被沖擊,到某高校電梯資源分配調度問題被利用,可以看到問題的討論焦點已經被轉移,取而代之的是將性別差異作為評判問題的標準。看待問題應該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評判問題則應該以法律和道德為準繩,而大學生成長經歷不足、認知不成熟,如果受到“性別對立”極端思想的長期影響,極易掉入非此即彼的思維陷阱,形成割裂式的思維模式,不利于形成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也不利于在碰到問題時向更科學、更平等的方向思考。
(三) 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塑造
互聯網“性別對立”思潮,與當前的主流意識形態相抵觸,對家庭的沖突、社會的撕裂和矛盾的擴大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塑造。“性別對立”通過群體極化,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較明顯的例子是當性別沖突出現時,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評論區,性別對立者會屏蔽事實真相,轉而采用情緒輸出代替事實辯論,用一種極端的言論覆蓋另一種極端的言論,即“‘拋開事實不論,這都是父權的錯!和‘拋開事實不論,這都是“打拳”的錯!,這兩條像畸胎瘤一樣共生著,撕裂的目的就是為了撕裂,就是為了賺取流量和關注,既不是為了女性權利,也不是為了男性權利。甚至性別光譜的兩極都達成默契——共同奔赴消解愛情、親情的崇高,消解家庭的溫暖”。[3]更有甚者,部分敵對勢力借機煽風點火,利用大學生認知尚淺,缺乏理性的特點,激化矛盾,將青年大學生推上沖突的臺前,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的正確認知,更進一步損害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價值認同和共同體認同。“在非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沖擊下,高校學生容易受極端觀點的影響與蠱惑,常常成為不良勢力‘借刀殺人的刀,網絡中部分青年學生辨別能力不強,在受煽動后被不良價值觀念影響,抗拒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甚至對政治體制和政治制度產生懷疑,極大沖擊了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危害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進而危害國家安全。”[4]
三、互聯網“性別對立”對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一) 消解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導性
互聯網“性別對立”會削弱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導地位,消解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導性。一方面,互聯網“性別對立”的內容喧賓奪主。“性別對立”往往離開了議題的焦點,變成了群體極化,所傳播的言論具有極強的煽動性、片面性和虛假性。而網絡輿情群體極化“進一步激化了群體成員的非理性情感,造成網絡環境中負面情緒的放大,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不穩定因素”。[5]另一方面,互聯網“性別對立”的話語表達更快速。“性別對立”泛標簽化的話語表達具有更簡短、更快速、更偏激的傳播特征,具備極強的滲透性、誘導性,迎合了部分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生網絡情感體驗,傳導了與主流價值觀不一致的價值觀念,使大學生先入為主代入不正確的對立觀念,抗拒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甚至對社會制度、政治制度秉承懷疑主義,削弱了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導地位。
(二) 削弱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性
在共青團中央微博被沖擊事件中,因為部分網民刻意制造“性別對立”而導致原有的革命精神傳承教育、榜樣示范教育被忽視。同樣,互聯網“性別對立”也會導致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到挑戰。一方面,互聯網“性別獨立”削弱了典型教育法的有效性。“典型教育法也叫示范教育方法,是通過典型的人或事進行示范,教育人們提高思想認識的一種方法。典型教育法是將抽象的說理變成通過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來進行教育,從而激起人們思想情感的共鳴,引導人們學習、對照和效仿。”[6]在互聯網“性別對立”的環境下,大學生可能受網絡群體極化和“信息繭房”影響,而放大、突出英雄人物、典型事例的性別差異,忽視主要優點和呈現主題,甚至放大個別特征,將其負面化,然后將負面特征格式化到對應群體,將群體負面特征再投射到個人或事例身上。這極易導致大學生對典型教育產生逆反、抗拒心理,懷疑宣教者的目的,進一步損害典型教育的有效性和權威性。另一方面,互聯網“性別對立”削弱了比較教育法的有效性。比較教育法通過將兩種不同現象、事物、理論的性質、特點進行比較,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在美與丑、真與假、善與惡的相互斗爭中不斷比較,從而提高思想認識。互聯網“性別對立”將比較的焦點從美與丑、真與假、善與惡轉移到了性別,本應聚焦的法律、道德、秩序被忽視,導致比較教育失靈,取而代之的是被過度放大的男女性別差異。
(三) 增加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復雜性
高校輔導員要開展大學生日常事務管理,促進學生和諧相處、互幫互助。互聯網“性別對立”在極端條件下會激化學生群體之間的矛盾,造成高校輿情危機甚至是惡性群體事件,增加學生工作的難度。特別是在大學生求職、升學等過程中,學生的實際問題一旦難以解決,現實生活受挫,具有高頻交往、共同認知的大學生群體更容易將問題簡單歸類為性別對立,將壓力宣泄到公共網絡平臺,造成非理性的群體性事件。另外,青年大學生的戀愛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受互聯網“性別對立”的影響。一方面,大學生經常面對戀愛關系過程中的權利義務不對等等問題,特別是在不歡而散的戀愛關系中,有些無法調和的戀愛矛盾,往往會導致大學生產生對異性群體的敵意,造成情緒敵對甚至失控。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受家庭成員影響,特別是家庭關系不和諧,存在家暴、沖突的家庭,往往會導致大學生更加認同“性別對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輔導員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
四、高校輔導員應對互聯網“性別對立”的做法
(一) 精準分析研判,及時處置
高校輔導員應對互聯網“性別對立”要精準研判、分析輿情并且做到快速反應,及時處置。高校輔導員要監測“性別對立”有關輿情,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學生干部隊伍的作用,建立學院-班級-宿舍輿情三級監測機制,開展QQ、微信、抖音、微博等學生常用社交網絡平臺輿情監測,發揮學生骨干作用,及時上報出現在校園生活中的性別沖突事件。當出現涉及學校“性別對立”輿情時,高校輔導員要能夠做到第一時間知曉。輔導員要將學生骨干培養成網絡平臺“話事人”,引領大學生網絡話題。要培育一批學生群體中的意見領袖,通過朋輩教育的特殊作用,發揮其在學生群體中管控分歧、共同進步的引領作用。高校輔導員還要快速反應、及時處置。“性別對立”是當下互聯網輿情熱點,高校輔導員應該提高政治站位,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心和緊迫感及時解決大學生性別沖突,克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拖延懶散心態,將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和解決思想問題結合起來,將“性別對立”的輿情化解在最小影響范圍內。
(二) 積極主動作為,消除隱患
高校輔導員還應該主動作為,開展有效的線上線下互動,解答大學生產生的“性別對立”困惑,及時消除沖突隱患。輔導員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主動開展相關工作:一是要及時和學生說清楚道理,要利用專家學者講座、班會、社團活動、黨團活動等形式和大學生共同探索性別議題背后的歷史淵源、存在的社會矛盾、蘊含的法律風險,輔導員要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對涉及到的社會深層次原因進行剖析,幫助學生傾聽多方觀點,為其打好思想預防針,為建立理性平和、互相理解的溝通平臺打好基礎;二是要引導學生多從正面看待問題,輔導員要宣揚身邊男女同學互助、家庭異性成員相互扶持的典型事跡,引導大學生發現身邊人、身邊事中的積極向上因素,要將性別議題所具有的社會共識、當前進展,特別是性別平等事業的發展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傳達到大學生群體中,讓大學生群體能從歷史和現實中觀照未來,汲取正能量;三是要主動建立情緒宣泄渠道,在部分大學生戀愛受挫、就業升學遇到困難,或者受到家庭成員影響時,輔導員要及時介入,積極疏導,建立情緒宣泄渠道,通過心理咨詢、談心談話、情感支撐等方式,安撫學生,消除隱患,防止學生陷入情緒低落、消極悲觀的心境,防止學生轉投入互聯網“性別對立”的懷抱。
(三) 加強理論研究,強化引導
高校輔導員要提升理論研究能力。理論是行動的先導,高校輔導員要能鑒別性別沖突和“性別對立”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次社會問題,要能從負面信息中發現產生社會輿情的社會根源,就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應對互聯網“性別對立”。與西方二元對立的思維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哲學觀念針對“性別對立”這一議題,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中國哲學對兩性理論的闡釋,更加注重尊重兩性之間的客觀差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傳統,主張兩性成為相互共生的共同體,超越性別二元對立,將兩性看做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從根本上看,有關陰陽關系的理念以及天、地人和諧一體的理念,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性別觀念或性別意識的基石。”[7]高校輔導員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辯證地看待當前的性別議題,要用適用于大學生群體的理論,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引導學生理性看待問題。
總之,互聯網“性別對立”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深層次的,給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高校輔導員只有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質,與時俱進,守正創新,才能化解隱患,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參考文獻:
[1]劉觀玉.互聯網“性別對立”境況形成原因研究——以“楊笠事件”和“丁真事件”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2): 130-132.
[2]趙爽.性別對立的網絡爭吵,還要持續多久?[N].人民政協報,2021-09-27(005).
[3]沈彬.當“性別沖突”成了致富密碼[J].新民周刊,2023,(21):77.
[4]鄭逸凡,江騰飛.互聯網“性別對立”境況下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研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2,(09): 93-95.
[5]王帥.網絡輿情群體極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21,(09):104-109.
[6]?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教材編寫課題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49.
[7]賀璋瑢.東西文化經典中的女性與性別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229.
(責任編輯:田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