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蕓蕓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教師以“數說宮商角徵羽”為例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通過“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設真實問題情境、培育跨學科思維、科學人文融合互通”等方式,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跨學科主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五音;宮商角徵羽
【課前思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2021年教育部印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提出要在中小學課程中全面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并針對數學學科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跨學科主題學習應成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要讓學生“面對現實的背景,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并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知識的價值,以及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歷經幾千年沉淀下來的瑰寶,它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而且具有公共性、穩定性、歷史性、融通性,無疑可以成為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源泉。如何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有效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發揮其“轉識成智”的作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塑造內在精神力量,是當前值得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五音”——宮商角徵羽,產生于春秋時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不僅彰顯著獨特的審美價值和人文價值,也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元素和思想方法,是有效培育學生科學精神,沉淀學生人文底蘊,增強學生民族自信的優秀素材。
那么,如何結合數學學科知識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將“五音”從文化形態轉化為課程形態,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呢?對此,筆者進行了大膽的嘗試,針對六年級學生開展了“數說宮商角徵羽”的跨學科主題學習。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師: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特別喜歡“五”這個數,你聽說過“五音”嗎?關于“五音”,你想知道什么?
生:“五音”是怎么產生的?具體指什么?
生:“五音”和數學有什么關系?和現代音樂有什么聯系?
(教師出示課題:數說宮商角徵羽)
二、融合不同學科,共研“五音”原理
(一)了解相關科學原理
1.音高(頻率)與弦長的關系
師:“五音”歸根結底是一種聲音,而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以弦類樂器為例,弦長與音高(頻率)成反比。怎么理解這里的“成反比”?
生:弦長越長音高越低,弦長越短音高越高。
師:把初始的弦長看作“1”。如果弦長擴大2倍,頻率會怎樣變化?音高又會怎樣變化?如果弦長縮小到原來的[1/2]呢?
生:弦長擴大2倍,頻率就縮小到原來的[1/2],音高降低到原來的[1/2];弦長縮小到原來的[1/2],頻率就擴大2倍,音高提高到原來的2倍。
2.兩組和諧音弦長的關系
師:樂音比普通聲音聽起來更和諧,人們都喜歡聽和諧的聲音。人類發現的第一組和諧音是兩個相差8度的聲音。如果高音與低音的頻率比是2∶1,在音樂上就稱為相差8度。大家想一想,相差8度的兩根弦長有怎樣的關系?
生:把弦長擴大2倍就得到低8度的音,把弦長縮小到原來的[1/2]則得到高8度的音。
師:人類發現的第二組和諧音是兩個相差5度的聲音。如果它們的頻率比為3∶2,兩個音就相差5度。弦長怎樣變化能得到高5度的音?
生:把弦長縮小到原來的[2/3]。
(二)探究“五音”的產生
1.初步了解“三分損益法”
師:春秋時期的《管子·地員篇》中記載了采用數學運算方法獲得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的科學辦法,這就是中國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三分”“損”“益”各是什么意思?
生:“三分”是把基本音平均分成3份,“損”是三等分后去掉其中1份,“益”是三等分后增加相同的1份。
2.閱讀原文,共探“五音”
教師出示《管子·地員篇》:“凡將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三分而益之以一,為百有八,為徵。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適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復于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適足,以是成角。”
師:大家在第一句里看到了哪個音?
生:“五音”之首——宮。其他音的產生都以它為基礎,就是把它看作“單位1”。
師:“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是指,將一根弦三等分,重復四次,34=81,總共進行九九八十一等分,所以用數值81來表示宮。
師:第二句“三分而益之以一,為百有八,為徵”是什么意思?
生:先將宮平均分成3份,再添上這樣的1份,就形成徵。它是宮的[4/3],數值是108。
師:第三句“三分而去其乘,適足以是生商”是什么意思?
生:把徵平均分成3份,再去掉這樣的1份,就形成商。商是徵的[2/3],也就是宮的[8/9],數值是72。
教師組織小組繼續合作研究“羽”和“角”兩個音。完成學習單后,小組內匯報。
3.深入認識“三分損益法”
師:現在你對“三分損益法”有什么新的認識?
生:每次都要把前面一個音平均分成3份,也就是“單位1”一直在變。
生:“損”和“益”是交替進行的。
生:我明白為什么要規定宮的數值為81了,這樣便于反復平均分成3份,方便后面的計算。古人真的很有智慧!
師:你們很會思考!有了數學的頭腦,就能參透其中的奧秘。
4.整理“五音”的排列順序
師:將“五音”按弦長從長到短排就是:徵、羽、宮、商、角。
生:為什么按弦長排,順序不是宮、商、角、徵、羽?
生:我發現,只要把徵的弦長108和羽的弦長96分別縮小到原來的一半,變成54和48,就得到了高一個8度的徵、羽。
生:這樣重新排序就是宮、商、角、徵、羽(如圖1)了。
5.聆聽音樂,感受五音之美
師:“宮、商、角、徵、羽”相當于現代簡譜中的“1、2、3、5、6”。用“五音”譜寫成的樂曲聽起來是什么感覺呢?一起來欣賞一下。(播放古典民樂《春江花月夜》)
生:感覺特別和諧,聽起來讓人心情很愉悅。
生:能感覺到這種音樂的大氣、高貴、典雅。
師:我們身邊有不少民樂都是用五聲調式寫成的,比如著名的《茉莉花》。
(三)探究數學規律,了解十二音律
師:回顧剛才的過程,你能用數學語言表達其中蘊藏的規律嗎?
生:由宮得到徵用的是“益”,相當于把宮×[4/3]。
生:由徵得到商用的是“損”,就是把徵×[2/3]。
生:“三分損益法”就是反復依次“×[4/3]×[2/3”]。
師:你們不僅掌握了得到“五音”的方法,還能總結出其中的規律,用簡潔、明了的數學語言表達出來,真棒!
生:如果運用這個規律繼續操作,還能得到其他音嗎?
師:你有舉一反三的頭腦!確實,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中就反復運用“三分損益法”,找到了十二個不同的音。
教師利用課件,介紹《呂氏春秋》中如何運用“三分損益法”得到十二個音,以及明代音樂理論家、數學家朱載堉發明的十二平均律。
三、回顧探究過程,交流學習感受
師:回顧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生:除了數學,今天還學到了很多其他學科的知識,比如科學、音樂、古文和歷史。
師:跨學科學習讓我們對一個事物,比如“五音”的理解更全面、深刻。
生:數學不僅解決復雜的科學問題,還能創造藝術,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
生:數學不僅是一些符號、公式和定理,它還是全人類的一種文化。
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謂數不勝數,期待大家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探索!
【課后反思】
一、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歷史文化積淀,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多學科內容,具有價值引領功能。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挖掘、收集、梳理各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古代數學典籍、古代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與傳統藝術、數學與科技等,聯系數學學科知識,結合學生的已有認知,設計合適的教學活動,將其從文化形態轉化為課程形態,主動開發跨學科課程。本節課將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五音”,融入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中,一方面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提高跨學科學習的實效,另一方面能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悠久燦爛,認識到中國古代數學家的智慧和對世界文化發展作出的貢獻,增強文化自信。
二、創設真實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深度學習
跨學科主題學習不應是不同學科知識的簡單疊加,而應是多學科內容的有機結合與深度融合。教師要通過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感受到跨學科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
本內容教學圍繞傳統“五音”開展了系列探究活動,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帶著數學的眼光深入研讀《管子·地員篇》,讓他們感受到音樂中蘊藏的數學知識。教師引導學生先運用“三分損益法”,即數學中有關分數和比的知識,逐步得出“五音”,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思維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在找到“五音”后及時回顧反思,總結出其中蘊藏的數學規律,用簡潔的數學語言準確地表達規律,并運用規律去探索更多的樂音。這樣的學習過程是深度學習的過程,也是形成核心素養的過程。
三、培育跨學科思維,體會數學多重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就具有融通性,與不同學科內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還有利于培育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多重價值。
在本內容學習中,學生借助數學認識弦長與頻率的關系,彰顯了揭示客觀規律的科學價值。學生借助數學的“三分損益法”得到“五音”,得到其他更多的音;聆聽數學家朱載堉運用數學知識發明十二平均律,音樂家在此基礎上發明現代樂器、譜寫大量樂曲的事跡。這些活動讓學生對數學的人文價值有了深刻的認識。美妙的樂曲陶冶著學生的心靈,學生聆聽著悅耳的音樂,體會到數學之瑰麗,數學的審美價值也蘊藏其中。
四、科學人文融合互通,踐行學科育人使命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數學學科同樣肩負這樣的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兼顧科學技術元素和中華人文精神,蘊含數學的理性精神與人文精神。在本內容學習中,學生圍繞“五音”,運用數學運算方法開展了多項探究活動,這些活動有助于他們感悟數學與自然科學、人文精神之間的深層關系。數學在學生眼里不再枯燥、冰冷,而是能創造美妙的藝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生文化基礎的“科學精神”與“人文底蘊”在本內容中融合互通,數學學科的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實現。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發數學跨學科課程,體現了時代的呼喚,能厚植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新時代培養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