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木榮

摘要:本文通過調研大學生心理危機特點,用流程較為簡化的德爾菲法中多輪專家問卷和層次分析法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評價指標體系,確定一級評價指標、二級評價指標單層次權重及其組合權重,構建心理危機預警評價模型,并以問卷調查來評價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做出預警。可以分析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存在問題,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更好地開展班級教育工作,及時與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溝通,幫助學生調理好心理狀態,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與自我調節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危機;評價指標;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
近年來,大學生面臨著學業、就業、人際關系等多重壓力,導致心理健康問題普遍存在。為了更好地了解和預警大學生心理危機,本文采用了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構建了一套預警模型,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研究發現,大學生心理危機具有普遍性、隱蔽性、復雜性、突發性和危險性等特點,構建的預警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學業壓力、經濟壓力、就業壓力、家庭問題、情感問題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為更好地了解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依據。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特點
普遍性。大學生心理危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他們常常面臨學業壓力、就業壓力、人際關系壓力等。這些壓力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普遍的影響,導致他們出現焦慮、抑郁、自卑等心理問題。統計數據顯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1]尤其近三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大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有所提升。
隱蔽性。大學生心理危機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大學生常常將自己的心理問題隱藏起來,不愿意與他人分享,這可能是因為社會觀念的束縛、面子問題、缺乏信任等原因。[2]這種隱蔽性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往往不容易被察覺,給他們的心理健康帶來了更大的風險。因此,大學生心理危機需要引起社會的重視,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幫助。
復雜性。大學生心理危機具有復雜性。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往往是多方面的,涉及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3]比如,學業壓力可能導致焦慮和抑郁,人際關系問題可能導致孤獨和自卑。這些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危機變得復雜而困擾。因此,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解決需要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并提供相應的綜合性支持和幫助。
突發性。大學生心理危機具有突發性。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往往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突然爆發出來的,比如考試失敗、戀愛問題等。這些突發的心理危機給大學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困擾,需要及時干預和支持。突發性的心理危機需要引起學校和社會的重視,提供及時的心理健康服務和支持。
危險性。大學生心理危機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得不到及時的關注和解決,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如自殺、自傷等。統計數據顯示,盡管我國大學生自殺死亡率較低,但從大學生自殺意念報告率、自殺未遂報告率和心理危機發生率來看,我國大學生自殺預防工作形勢嚴峻,大學生正成為自殺風險的高危人群。[4]因此,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危險性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需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預防和干預。
大學生心理危機是一個復雜的現象,它涉及的問題非常廣泛,包括學業壓力、經濟壓力、社交壓力、未來職業規劃的焦慮等。很多情況下,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可能會導致他們情緒低落,甚至產生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郁癥和焦慮癥。為了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為大學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幫助他們應對心理危機,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二、構建預警評價指標體系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評價指標初選
根據關于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評價指標體系的國內外文獻研究,得到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涉及六個指標維度:學業壓力、經濟壓力、就業壓力、家庭問題、情感問題和人際關系。在此基礎上,對文獻中的心理危機評價指標進行收集、篩選和對比分析,結合分項歸納指標維度及評價指標,初步得到了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一級評價指標6個 (學業壓力、經濟壓力、就業壓力、家庭問題、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和二級評價指標60個 (自覺能力不足、對考試有焦慮感、記憶力較差、存在厭學情緒、缺乏恒心與毅力、害怕不能如期畢業、不滿意就讀專業、與老師關系不友好、害怕考試不及格、害怕被退學、學費和學雜費較貴、社交和娛樂費用壓力、無法承擔生活費用、無法承擔交通費用、學習資源購買壓力、購買個人用品壓力、助學貸款還款壓力、進修課程費用壓力、兼職工作帶來壓力、緊急情況資金需求、就業技能匹配度低、就業資源匱乏、缺乏工作經驗、就業前景不明朗、薪資待遇不理想、求職技巧不足、就業地域受限、就業時間壓力、缺乏職業規劃、繼續學習的壓力、家庭是單親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父母身體狀況較差、無法滿足父母期望、需承擔家庭經濟負擔、家庭文化沖突、父母關注度不足、家庭不太和睦、與家庭觀念不合、無法提供學業支持、存在孤獨感、平時情緒消極疲憊、缺乏自信心、陷入失戀不能自拔、存在比較和自卑感、近期存在情感失衡、自我調節能力較差、有自殺輕生意向、過度依賴他人、恐懼和不確定感、害怕社交場合說話、近期存在分手和離別、存在社交焦慮、缺乏知心朋友、與室友相處不融洽、經常與人意見不合、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存在羨慕和嫉妒之情、與同學相處不融洽、存在文化差異和代溝)。
(二)通過德爾菲法計算篩選指標
本研究邀請了30位心理學專業或從事相關工作的專家,其中10名為心理學相關領域教授及副教授,另20名為輔導員和碩博研究生,對現有初擬指標進行專家建議,為保證預警評價指標修正過程的連續性,采用了德爾菲法中評價、重審和復核步驟為調研基準的三輪問卷 (李克特5級量表),三輪次的參與專家均為同一批成員。經過三輪問卷調查,專家們的觀點基本得到了一致,確立了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評價指標體系。
(三)篩選后評價指標的內容分析
1.學業壓力。包含不滿意就讀專業、害怕不能如期畢業、害怕考試不及格、與老師關系不友好、存在厭學情緒和害怕被退學6個評價指標。大學生面臨著較高的學業壓力,包括學習任務繁重、考試競爭激烈等,這種壓力可能導致焦慮、失眠、自卑等心理問題。
2.經濟壓力。包含學費和學雜費較貴、社交和娛樂費用壓力、無法承擔生活費用、購買個人用品壓力、助學貸款還款壓力和緊急情況資金需求6個評價指標。大學生可能面臨經濟困難,如支付學費、生活費等,這樣的經濟負擔極有可能促使焦慮、憂慮和安全感的缺失。
3.就業壓力。包含就業技能匹配度低、缺乏職業規劃、缺乏工作經驗、就業前景不明朗、薪資待遇不理想和求職技巧不足6個評價指標。大學生畢業后面臨著就業壓力,擔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面臨就業困難,這樣的壓力可能喚起自我懷疑、自尊心受挫等問題。
4.家庭問題。包含家庭是單親家庭、父母身體狀況較差、需承擔家庭經濟負擔、存在家庭暴力、無法滿足父母期望和家庭不太和睦6個評價指標。大學生離開家庭獨立生活,可能面臨家庭變故、親人健康等問題,這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消極影響。
5.情感問題。包含存在孤獨感、平時情緒消極疲憊、存在比較和自卑感、陷入失戀不能自拔、自我調節能力較差和有自殺輕生意向6個評價指標。大學生可能面臨感情問題,如戀愛困惑、失戀等,對情感的處理能力較弱,容易產生自殺傾向。
6.人際關系。包含存在社交焦慮、近期存在分手和離別、與室友相處不融洽、缺乏知心朋友、與同學相處不融洽和經常與人意見不合6個評價指標。大學生面臨著與同學、室友、教師等各種人際關系,其中,人際沖突、孤立感、友誼變化等問題或將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四)確立預警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
為了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評價指標體系權重,本研究運用了層次分析法[5]計算每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先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應的層次結構模型,再根據層次結構模型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請專家對各個評價指標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并賦值,計算單層次被比較因素的相對權重,計算評價指標的組合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最終確立預警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
本輪實證邀請了20名專家,整合專家的同層因素兩兩比較判斷數據,共得到兩兩比較判斷矩陣140個,并通過AHP層次分析法軟件對所有的兩兩比較判斷矩陣進行單層次權重計算和單層次一致性檢驗計算。為了使計算得到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更具科學性和權威性,又對兩兩比較判斷矩陣的求權結果進行了加權平均計算。根據上述過程計算求得預警一級指標單層次權重、二級指標單層次權重,計算出各二級指標相對于整體的組合權重,最終得到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評價指標體系的各指標權重系數。
三、預警評價模型的實踐應用
(一)預警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分標準
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評價指標體系力求從學業壓力、經濟壓力、就業壓力、家庭問題、情感問題和人際關系6個方面全面判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采用5級李科特量表形式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的各指標現實情況進行打分,分為A(非常符合)、B(比較符合)、C(一般符合)、D(不太符合)、E(很不符合)5個等級,每個等級分別對應20分、40分、60分、80分和100分,再結合每個指標的指標權重系數算出總分。
(二)預警評價模型的數據對比分析
本研究選取了比較有代表性的某省Y市X院校進行實踐調查,調研與測評時間為2023年7月,在該校老師及學生的協調與支持下,在統一的時間,隨機抽取了四個班級的65名學生作為調查樣本,在經過檢查和篩選后,得到有效的學生評測樣本60份,有效率為92%。最后,對回收的60份 (男女各30份)有效評測答卷進行統計分析。下面從6個維度的平均得分及總平均分方面,對Y市X院校不同性別的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分析結果詳見表1。
由表1數據分析可知,男女學生在 “學業壓力”“經濟壓力”“家庭問題”“情感問題”和 “人際關系”這5個維度沒有表現出顯著性差異,而在 “就業壓力”這個維度女生明顯有更高的就業壓力。
四、結束語
近幾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率進一步上升,需要引起學校的重視并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幫助。雖然本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信息和觀點,但預警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可能受到樣本大小、方法論和研究范圍的限制,存在一些限制和局限性,希望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討論,促進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問題的深入研究。通過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疏導大學生的思想和情緒,幫助他們應對心理危機,促進他們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響.大學生心理問題變化中的教育管理策略探析[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2022,20(4):64-67.
[2] 高媛媛.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危機特征、成因及干預[J].北京教育,2023(3):83-88.
[3] 杜瓊.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識別與干預探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2(5):217-220.
[4] 吳才智.我國大學生自殺現狀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8,36(5):95-99.
[5] 郭金玉.層次分析法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08(5):14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