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繼秋

摘要:人才的培養需要與時俱進,緊扣時代脈搏。了解時代需求后,需要根據時代特征,創新培養路徑,方能培養適合時代發展的人才。近年來,隨著國際格局的變化、中國影響力的提升以及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中國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也亟需創新,以便更好地提升中國國際傳播能力,推動中國國際傳播的實踐。
關鍵詞: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創新
近年來,我國國際傳播理論研究迅速推進,我國國際傳播能力也顯著提升。在中國國際傳播人才的創新性培養方面,也可以看到各高校因材施教,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體差異出發,提出“新聞+”模式,在原有新聞傳播專業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發揮學生的長處,打造新聞和國際關系、外語、數媒等專業的融合,培養多專業復合型人才,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與此同時,在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新興科技幫助下,新聞傳媒也朝著智能化趨勢發展,對我國國際傳播人員的培訓也提出了新需求。在智媒浪潮的影響下,目前我國國際傳播人才的數字媒體教學與社會要求不適配,很多學院數媒設施和教學設計滯后于目前社會需求。在復合人才培養上,現有跨學科培養模式不健全,缺少國際傳播跨文化交際中政治內容的學習。除此之外,我國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范圍大部分限于國內人員,涉及外籍傳播人才的培養較少,缺少了在海內外提升中國傳播影響力的重要助手。為化解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難題,應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推動培養目標向智能化、精準化、多元化轉向,構建國內人才和外籍人才協同培養模式,加快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工作。
一、創新中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需要
(一)當前國際形勢的需要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我國為代表的新興世界和發展中國家正在迅速崛起,第三世界國家的全球吸引力日益提升。在國際輿論“西強我弱”的情況下,中國如何打破刻板偏見和虛假消息,在全球化浪潮中宣傳豐富多彩、立體生動的中國形象,成為我國國際傳播面臨的重大課題。目前我國國際傳播大都以官方賬號發布官方新聞報道和紀錄片為主,海外受眾在西方“銳實力論”的宣傳下,認為中國政府在海外進行信息滲透,對中國的官方賬號普遍有警惕和防備心。在此情況下,我國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應重視個人素養的培養,提高其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能力,以民間力量來與官方互補,以此拉近與海外受眾的距離,增強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
(二)技術革新的需要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科技進步,技術革新不斷影響傳媒行業,也促進了全媒介時代新聞傳播方式的發展。與常規傳播方式比較,現有媒介信息的滲透性更強、傳遞范圍更寬,而技術的革新也使全媒體新聞傳播更具可行性。[1]在當前媒介環境下,網絡正轉變民眾的閱讀模式與生活習慣,民眾也越來越偏向于采用新型媒介去傳遞信息。
因此,新時期的國際傳播者還要學會使用新型技術設備,針對各種新媒體產品的特色對新媒體素材進行加工處理,并根據觀眾喜歡的藝術形式進行制作設計,打造符合新時代特點的文化宣傳產品。鑒于移動互聯網的各種新興媒體已成為國際傳播的主要陣地,要想占領國際輿論高地,國際傳播人才需要擁有對新興媒介技術快速上手的能力,這就對國際傳播人才的實踐培養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與設備要求,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路徑也需要隨之調整和更新。
二、中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現狀及創新
(一)關于理想信念、國情社情教育培養
學界目前對于中國國際傳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還未形成統一的路徑,但對于培養國際傳播人才的理想信念并對其進行國情社情教育的認識是比較一致的,并且有許多論文就開展理想信念、國情社情教育進行了充分論述。
第一,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意識形態世界紛繁復雜,要在國際輿論場上堅持正確態度、認清目標,就必須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曉虹、冷爽、趙希婧等認為,對海外受眾來說,“具有愛國心、滿懷愛國情,才能從中華民族的角度考慮,但是,關于黨和國家的熱情,關于家國宿命、國民福祉的關切,并沒有某種天生的情感,必須經過教育和培養才能形成的觀念”。所以,對國際傳播人員的培訓必須有外化于言、內化于心的思想立場和家國情感教學。[2]李星儒等認為國際傳播并不是單純的事實陳述,而是對事實闡釋權的爭奪,并且伴隨著大量與事實相關的意義闡釋與價值觀輸出。國際傳播人才首先需要堅守的理念是厚植家國情懷,堅守國家立場,因此國際傳播人才的培育需與思政課程以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有機結合,讓家國情懷與國家立場融進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底色之中。文秋芳和上述學者的看法不盡相同,她提出國際傳播人才包括了國內宣傳團隊和知華友華宣傳團隊,因為他們的文化背景不同,利益也有別,所以對其政治素質的要求和理想信念的培養也應有所差別。對于國內海外宣傳團隊來說,主要的培養對象是中國國內大學畢業生,他們都應具備強烈的家國情懷,堅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在捍衛中國國家權益之際,敢于斗爭,不畏西方輿論的惡意攻擊和人身危險。對成員都是外籍人士的知華友華團隊來說,其至少應對華抱有友善心態,才能真實報道關于中國政府的狀況,不會被西方輿論所收買,或者出于個人的經濟或政治利益故意破壞中國的國家主權與形象。[3]
第二,傳播我國社情知識方面。按照各專業不同的需要進行國情與形勢政策培訓,有助于國際傳播人員在全面掌握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的同時,正確地掌握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國內學者趙希婧、張曉明認為組織開展深入基層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引導國際傳播人員充分認識我國方針、社情民意,正確把握我國的發展趨勢。[4]郭書含等也認為要將政治理論學習用于培養國際傳播人才,通過開展開展領學講座、深度研討,讓其了解和學習國際時勢熱點、國際輿論斗爭焦點和國外媒體輿論引導案例,最終提升把握國際局勢以及分析研判的能力。[5]
(二)關于復合型人才培養
國際傳播與國際政治、國際經濟、國際文化關聯緊密,國際傳播人才不僅需要掌握至少一門外語,還需要培養相關復合型知識與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國際傳播工作。
第一,國內高校認同應優化課程設置,推行“外語+專業”模式。具體而言,國內學者王蕾認為應注重外語與專業的結合,通過跨學科的合作,實現外語學科與其它專業之間復合交融,通過增設供學生個性化選擇的跨學科課程,讓國際傳播人才在外語的課程中,也能穿插學習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6]周瑩也贊同在大學培養框架內引進復合型人才,通過雙學位、雙學科的形式,以“外語+”為載體,建立起外語、學科和小語種間的合作教育方式。[7]
第二,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上,國內還應推行小語種復合型人才,以語言專業為主體,在小語種專業的基礎上復合國際傳播專業。[8]然而光是進行小語種教學不夠的,在海外宣傳中各國的情況不同,所需的宣傳方式也不同。國際傳播人才應根據對象國的實際情況,仔細分析各個國家的文化特色,并運用不同對象國的文化,針對性地進行母語或跨文化宣傳的“一國一策”精準傳播。只有這樣,國際傳播人才才能貼近外國受眾的需求,貼近外國受眾的思想習氣,了解其對國內資訊的需要。[9]
(三)關于全媒體技能人才培養
全媒體是傳統媒體與新型媒介融合發展的多元化新成果,為了更好地實現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要促進傳統媒體的轉型與新型媒介整合傳播,運用新科技新應用的媒介傳播方式,增強對外宣傳功能。因此在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時,應加強中國國際傳播人才的新媒體業務能力。國內學者郭書含認為創新的方式有兩個,一是通過“實戰項目+交叉輪崗”、分類分層集訓等方式,讓國際傳播人才參與針對國際熱點話題形成的“實戰+復盤”的全媒體報道項目,在輪流擔任全媒體各個職位后快速掌握視頻拍攝、剪輯等新媒體基礎技能。二是通過中長期跟蹤培養,挖掘國際傳播人才的專業特長,并按照國際傳播新媒體業務的細分領域,如視頻、直播、數據分析、交互設計、海外社交媒體賬號運營等,實現全媒型人才培養的差異化。[10]代芳芳認為應加強高校新聞傳播學院與新聞媒體合作,為國際傳播人才提供實踐的機會,使理論知識和實踐更為緊密地聯系起來。[11]除此之外,關于培養全媒體技能人才的創新還有推動傳統采編人員轉型,如建立健全全傳媒人才庫,對普通采編工作者進行全面傳媒理論與知識培養,包括策劃采訪編輯播管、技術、生產操作等,提高從業人員滿足傳媒融合轉型需求的水平,從而促進全員轉型。[12]
三、中國國際傳播人才的進一步創新性培養
(一)關于外籍人才培養
截至2023年5月9日,中國知網平臺上以“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為主題的研究文獻共210篇,但“外籍媒體人才”相關研究屈指可數,僅有如文秋芳提出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雙輪驅動”策略等少數研究。因此國際傳播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還需重視外籍人才培養,在研究主體的多樣性等方面繼續加強。
關于外籍人才創新性培養,要先提高外籍人才中文語言運用能力。正如文秋芳所述,應該重點培養外籍人員理解中文字詞、掌握中文篇章的技能,而不需將其訓練為“聽說讀寫譯”的中文全才。由于外籍人員并不要求用中文寫作政府新聞公報,故中文的寫作技巧也不必要求很多,只需要增加其對中文的閱讀理解能力,使外國籍人員可以熟練地使用中文直接查閱有關中國的資料,從而掌握第一手信息。[13]
創新性培養的內容還包括應結合外籍人才個人特點,培育其深度參與傳播的能力。楊芳、周敏以中國日報社為例,提出要重視“外力”,打造“外”字的特色專題,根據外籍人員的特殊優勢,運用豐富多樣的新型媒介展示手段,形成多個系列專題,讓外籍人員深入淺出地解讀中國現象、介紹中國文化。[14]姜雪麗也以在新華外事處的工作經歷為例,提出要使外籍人員充分發揮其國際性和專業性,從國外觀眾的角度提供服務,用國外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敘述好的故事,從外籍人員親身經歷的點滴小事出發,借助國外社交媒介向國外網友介紹他們在國內活動中的所見所感,從而真正地傳播中國的文化事業。[15]
筆者認為在培養中國國際傳播外籍人才時,還應重視留學生的參與,廣泛地邀請各專業留學生或外籍人才參與中國文化活動,豐富在華外籍學生對中國本土特色文化的了解,并設置對外展示活動,鼓勵外籍人才在自己擅長的方面進行對外傳播。可以聯合國內知名短視頻平臺,設置外籍人才博主的獎項,鼓勵外籍博主拍攝和記錄在華日常生活并上傳分享到海外平臺。
四、結束語
先行研究在論及中國國際傳播創新型人才培養時,多分析當前國際形勢下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全媒體時代下培養創新的必要性。其中人才培養路徑的創新多于現狀總結和路徑歸納,主要為“國情世情教育+全媒體新聞+外語+媒體實戰”模式,包括理想信念、國情教育、全媒體技能培養、多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傳媒外語等。另外,基于案例的實證研究多論述國內高校與政府媒體,從歷史經驗總結國際傳播創新型人才培養,忽略了現實中民營媒體與海外公司的力量,在研究的系統性和全面性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提升。因此,后續研究應從海外視角切入,以外籍人才和海外合作為切入點,系統分析高校與民營媒體合作的可能性,探尋我國創新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路徑。
參考文獻:
[1] 李星儒.全媒體時代高校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使命與路徑[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22(03):72-84.
[2] 高曉虹,冷爽,趙希婧.守正創新:中國特色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編輯,2022(07):4-9.
[3] 文秋芳.國際傳播能力、國家話語能力和國家語言能力:兼述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雙輪驅動”策略[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7(03):17-23.
[4] 趙希婧,張曉明.國際新聞傳播教育的路徑與平臺創新:基于中國傳媒大學國際新聞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19(03):165-172.
[5] 郭書含.國際傳播全媒型人才培養的創新路徑[J].對外傳播, 2023(01):51-54.
[6] 王蕾.“一帶一路”倡議下多元化外語人才培養面臨的新挑戰[J].理論觀察,2021(08):158-160.
[7] 周瑩.國際傳播視域下高校外語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4):57-59.
[8] 李星儒.全媒體時代高校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使命與路徑[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22(03):72-84.
[9] 胡邦勝.論中國國際傳播的理論轉型和實踐轉向[J].國際傳播,2016(01):1-9.
[10] 郭書含.國際傳播全媒型人才培養的創新路徑[J].對外傳播, 2023(01):51-54.
[11] 代芳芳.論全媒體時代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的創新培養[J].新聞愛好者,2018(06):91-94.
[12] 孫翠冉.新時代國際傳播青年人才的能力要求與培養路徑解析[J].對外傳播,2022(08):46-48.
[13] 文秋芳.國際傳播能力、國家話語能力和國家語言能力:兼述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雙輪驅動”策略[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7(03):17-23.
[14] 楊芳,周敏.用好外籍媒體人才 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日報社外籍人才隊伍建設經驗與思考[J].國際傳播,2021(01):40-47.
[15] 姜雪麗.新華社外籍員工 積極擁抱全媒體 講好中國故事[J].國際人才交流,2022(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