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郡縣治,天下安”,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著眼于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河北省縣域經濟仍面臨著綜合實力有欠缺、產業優勢不明顯、城鎮化發展不均衡、生態環保壓力大等問題。通過借鑒全國百強縣(市)遷安縣域經濟高位謀劃、質效推動、創新驅動、貫通融合的高質量發展經驗模式,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提出了加強宏觀調控、突出政府主導、創新發展模式、融合發展路徑等對策措施,旨在推進河北省整體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強省;美麗河北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R? ?[文章編號]1009-0169(2023)11-0037-06
[作者簡介]徐淑玲(1972—),女,河北遷安人,中共唐山市委黨校科研處高級講師,主要從事政法、經濟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縣一級承上啟下,要素完整,功能齊備,在我們黨執政興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1]河北省委書記倪岳峰強調指出:“突出抓好縣域經濟發展”,著力“打造立縣興縣特色產業集群”[2]。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十四五”規劃的具體行動,是貫徹落實河北省委十屆四次全會決策部署實際行動,是推進河北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建設的有力支撐。
一、河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狀與挑戰
河北全省面積18.88萬平方千米,下轄11個地級市、167個縣(市、區)。縣域包括縣級市21個、縣91個和自治縣6個,共118個。河北縣域產業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遠古商周時期的蠡縣毛皮、明代的安平絲網,直到改革開放以來的白溝箱包、鹽山管道、香河家居等。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不確定性、復雜性、多變性,也為河北省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挑戰。
(一)綜合實力有欠缺
首先,河北縣域經濟總體實力不強。近年來,河北縣域地區GDP持續增長,但總量仍然不高。2022年河北國民生產總值達42370.4億元,比上年增長了3.8%[3]。全省118個縣(市)實現生產總值23453.6億元,同比增長了3.9%,占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55.4%,全省縣域經濟GDP總量占全省的55.4%。2022年,河北省GDP排名前三的縣市分別為遷安市(1281.10億元)、黃驊市(813.80億元)、武安市(801.60億元),只有遷安破了千億元[4]。與著名的縣域經濟強省江蘇、浙江比,江蘇省2022年產生了21個GDP千億縣,浙江省產生了9個GDP千億縣。另外,河北縣域經濟發展也存在著不均衡、不完備、科技含量低的困境。由于河北具有西北有山、東部海洋、中南部平原,北部草原的獨特地理特征,資源基礎、文化風俗、經濟運行都存在較大差異,河北省內118個縣市經濟各具特色、互不相通、差距明顯。隨著我國從工業化階段逐步發展到高效益、高營收、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一關鍵時期,全省各個縣域地區都在互相競爭,爭奪人才、資金、資源、地域、政策的合理配置,推動各自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產業優勢不明顯
河北縣域經濟受限于國際、國內及省內政策支持、基礎建設、發展動力、投資預期、發展前景等因素制約,2022年全省服務業受到沖擊較大,市場消費水平持續低迷,遠低于計劃預期。供給和需求兩方面都受到經濟形勢萎靡的波及和影響。經濟運行指標、財政收入和人才就業、資源供給等指標都沒有完成年度計劃任務。2022年,城鎮失業率為6%,高于5.5%的原定目標任務;服務業增加值增長3.3%,低于8%的原定目標任務;進出口總值低于5%的目標任務;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7%,低于10%的原目標任務[3];河北很多縣市都面臨著人口流失問題,優質人才、技術能手、科技精英、研發團隊多數流失到就近的京津地區或南方發達地區。一些縣市工業欠發達,難以吸引外地優質人才創業或本地優質人才返鄉創業,比如說,環京津的河北的雙一流學校畢業生一半以上都沒有回到家鄉創業。主要原因是河北縣域經濟相對來說,就業機會少、福利待遇低、生存環境受阻、發展機遇受限、社會認同感低。近年來,河北部分縣市逐步探索形成縣域特色產業,如清河羊絨、沙河玻璃、安國中藥、辛集皮革、霸州都市休閑食品、沙城葡萄酒、景縣橡膠等特色產業。但是基本上都各自為戰,不具備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下屬的縣域經濟的集團優勢,難以形成經濟規模優勢,難以形成縣域經濟的集聚效力,難以合力形成產業集群產業優勢[5]。
(三)城鎮化發展不均衡
縣域綜合治理能力不足,支撐高質量發展難度大。首先,河北縣域城鄉差距逐漸加大。比如說2022年遷安、黃驊、武安的縣域經濟GDP都超過了800億元,而臨城、柏鄉、陽原的縣域經濟GDP不足60億元。近年來,河北縣域城鎮化建設加速推進,城鎮化率不斷提升,2022年河北城鎮化率61.65%,距離全國65.22%的平均水平還有差距。河北城鎮化水平低,對縣域經濟發展產生了制約。城鎮化發展,可以使城鎮內的各個生產要素得到合理配置,人們的生產活動得到合理分工,先進的生產技術得到推廣使用,最大限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物質分配水平、提高人們的生活待遇,從而提高縣域經濟水平。可以說,城鎮化的進程與縣域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5]。2022年,人均GDP高于河北的省份,城鎮化率也高過河北,可見,城鎮化對于縣域經濟的帶動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廣東的城鎮化率為74.79%,江蘇的城鎮化率為74.40%,浙江的城鎮化率為73.40%,遠高于河北的61.65%。由此可見,城鎮化率低,導致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低。另外,河北的城市首位度排名較低,石家莊、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均排名全國中下游,城市輻射力弱,難以對周邊形成輻射效應。像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周邊均形成了昆山、常熟、江陰、宜興、溧陽、張家港、太倉等千億元以上的縣域城市,輻射效應非常強,帶來了極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而河北的城市周邊輻射效應很弱,對縣域經濟的發展帶動作用不明顯。
(四)生態環保壓力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河北縣域內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素日益復雜。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河北省占地面積最大。河北擁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資源。但是,煤炭、鐵礦石、石油、石灰石等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使河北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水土流失使城市的水資源短缺,重工業企業的無節制排放令大氣環境中的PM2.5嚴重超標,曾出現過嚴重的霧霾和大氣污染問題。20世紀90年代,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之下,全面打響了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不斷修復治理區域生態環境。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不斷推進,退后十、退后二十的壓力也與日俱增,河北縣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客觀上遲滯了縣域經濟發展。
二、遷安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啟示
遷安作為全國“雙百強”,河北省縣域發展的排頭兵,具備縣域經濟高質量樣板的潛力和優勢,奮力扛好全省縣域首強大旗,作為“雙百強”的高質量發展模式,為河北其他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經驗啟示。
(一)高位謀劃,在高質量發展縣域經濟上與中央、河北省布局高度契合
遷安明確“15678”基本思路,提出“北方水城、美麗遷安”現代化建設構想,與河北省委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和“六個現代化河北”總體工作布局高度契合[6],在加快產業轉型、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生態建設、生態環境、實現共同富裕等方面帶好頭、領好路、做示范,打造工作創新亮點,在高質量發展縣域經濟的道路上走在全省前列,率先走出一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2022年,遷安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81.1億元,同比增長5.5%,列全省縣域經濟第1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3.8%。在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排名榜名列第14位、較2021年上升了2位。遷安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列2022中國縣級市品牌評價綜合影響力指數第34位,榮獲全省縣域特色產業振興工作2022考核第1名[6]。遷安的富裕程度較高,市場化程度高,發展均衡性好,具備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勇擔共同富裕縣域“排頭兵”的潛力和優勢。
(二)質效推動,在惠企業、促達產、穩運行上提供政策支持
一是出臺政策助企紓困。遷安圍繞細化落實國家、省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出臺《扎實穩定全市經濟運行的一攬子政策措施》(22條)、出臺《促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五條政策措施》,出臺“春雨扶企40條”等配套政策,完善“政策找企、服務上門”工作機制,開展入企幫扶和一對一精準服務,還制定出臺了針對企業的減稅降費、租金減免、專項資金扶持等一系列保生產、穩增長、保供給、惠民生的政策措施[7]。聚焦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優化交通管理,提高貨運通行效率,確保貨流暢通。主動為企業搭建保生產、擴規模、促流通的“綠色通道”。二是政銀企對接助力市場主體。通過制定出臺政銀企對接、貸款貼息、企業融資投資實體經濟、民營資本投資辦法等措施,為企業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和資金政策支持,持續為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輸血供氧,提供動力支持,提振消費信心,促進物價指數平穩,促進消費水平提升[6]。
(三)創新驅動,在抓投資、上項目、穩增長上提供增量支撐
一是招商引資拉動。遷安用好線上、線下兩種資源,新繪制精品鋼鐵、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加工4張產業圖譜,全員、精準、鏈式招商引資。用好國家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專項補貼政策,以最高1億元補貼的“真金白銀”,加速招引制氫、氫能重卡整車制造等全產業鏈項目落地達產增效。二是項目建設推進。抓招商、上項目,成功聯手國電投、清華大學等優質企業、優質高校院所,新簽約、開工產業項目躋身省市重點。全面落實穩定經濟運行一攬子政策措施,2022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5家、服務業企業12家,推動縣域經濟形勢加速回暖、持續向好。加快推進首鋼智新電磁高性能取向硅鋼和普恒奧科共聚酯等科學發展示范等項目,引導英諾特等優質企業打造鏈條延伸項目,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成勢、持續拉動縣域經濟增長。三是營商環境保障。落實“拿地即開工”“投資承諾制”等舉措,推陳出新政策找企、并聯審批、全程代辦等招引機制,推動更多事項“一網通辦”“一事一次辦”。強化信息共享共聯共通,制定出臺互聯網+監管模式促進企業發展。持續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檢查抽查,加強對管理服務部門的行政監督,促進土地、能源、資本、人才等要素加快向重點項目聚集。優化簡化服務程序,對于擬落地有投資意向的企業實行領導包辦領辦、包聯干部幫辦代辦的工作服務機制,不斷擴大電子證照和電子簽章使用范圍,增加使用頻次,讓企業少動嘴、少跑路,持續打造“到遷安、事好辦”品牌效應[6]。
(四)貫通融合,在守安全、保民生、穩預期上凝聚強大合力
一是千方百計穩就業。用好“智匯遷安”優惠措施,針對高校畢業生、復員退役軍人和外地務工人員、本地返鄉人員等就業群體,靠上去幫帶、主動排憂解難,達成就業意向、促進平穩就業。主動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放創業擔保貸款,主動為中小微企業發放社保補貼。二是全力以赴促融合。創新出臺重點產業貸款貼息專項政策,2022年助企融資總額達到197億元,存貸比達到62.06%,較上一年提升8.7%。推進校園改擴建、供水系統更新和城中村改造等總投資70億元的80多個城市更新項目,切實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不斷提升城區功能品質、助力繁榮城市經濟新業態。三是分類推進補短板。持續做好農業生產,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和“非糧化”,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投入2.7億元推進240個村補短板工程,創建省級美麗鄉村33個。“扶持鄉村振興產業促進共同富裕”公益金得到實質性運作,獲評河北省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縣,并成功躋身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名單[6]。
三、河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縣域強則全市強,縣域興則全市興。就縣域經濟發展而言,必須主動識變應變,敏銳發現機遇、捕捉機遇,全面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河北省委十屆二次、三次、四次全會和河北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充分銜接全省“十四五”規劃,落實河北省委省政府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設置的8個方面、7大類26項指標[8]。充分借鑒遷安的經驗啟示,深入探索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新模式新路徑,推動河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一)加強宏觀調控,推進縣域經濟聯動發展
遷安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經驗各有分工、各有側重、各有特色,形成了較為分工明確、相互關聯、優勢互補的“一盤棋”經濟體系。一要對標對表。河北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了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為縣域經濟發展明確了方向和路徑。推進各縣(市)黨委、政府切實肩負起政治任務,扛起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責任,認真梳理《河北省特色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河北省“1+20”政策體系及相關政策,把具體要求落實落細落地,不斷提振縣域經濟,努力使縣域各方面工作行有方向、做有遵循、干出成效。二要統籌指導。在省、地市級層面成立加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負責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規劃指導、政策制定、日常調度和督導考核等工作。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推進發展全省構建的107個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產業,構建縣域、省級、國家特色產業集群梯度培育體系。定期召開縣域經濟形勢分析會,及時通報發展情況,研究協調幫助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三要規劃布局。按照《河北省縣域特色產業提質升級工作方案(2021—2025年)》《河北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領跑者”企業培育行動方案》規劃要求,對縣域經濟發展做到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確定每個縣(市)項目建設的主導方向,明確發展目標任務,實現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協同發展。實施企業上市行動、科技賦能行動、產業升級行動、金融助力行動、強鏈補鏈行動和冀有特色行動,培育壯大河北省確定的首批137家“領跑者”企業,如豐潤軌道交通、武安精品鋼焦、寧晉電線電纜等產業集群,清河縣、黃驊市、定州市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張北新能源產業鏈條、武安新能源產業集群,引領縣域企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根據河北在環渤海、環京津發展中的定位,以統籌項目建設為重點,指導縣市逐個制定集群發展計劃和長遠規劃。四要拓展互聯。構建國有企業建設新格局,讓國有企業和國資企業有市場、有活力、有前景,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市場主體中的主力軍作用,推進構建國企現代化新格局。加強高新產業園區建設,讓園區承擔企業孵化器的作用更為明顯,讓園區內的企業資本運營實力更加雄厚,讓企業的運營模式更加科學。加速培訓和引進高科技人才,引進高水平研發隊伍,打造卓越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隊伍,為企業增添科技活力,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加速培養出更多的“大國工匠”,讓園區人力資源持續得到優化,服務保障水平更為精準、更為精湛。不斷加強開發區、示范區建設管理,探索完善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與北京和天津對接,充分吸納醫療衛生、健康養老、體育文化、素質教育等領域在京津周邊的縣域投資建設,共同提高公共服務水準,充實健全公共服務體系。以深入推進健康河北建設為抓手,加強醫療資源科學融合,實現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共享、功能強大、均衡布局,不斷提升縣域經濟醫療產業服務水平,提高縣域醫療救助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8]。
(二)突出政府主導,構建高質量發展產業布局
根據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河北省縣域高質量發展“領跑者”企業培育行動方案》的要求,大力培育創新卓越的“領跑者”企業,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一要強化項目建設。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緊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抓招商。搶抓國家開展“新基建”的戰略機遇,解放思想,拓展領域,爭取把更多縣域經濟發展亟須的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國家“新基建”范圍,以新平臺支撐新發展,促進新要素資源加速向河北縣域經濟聚集。積極對接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推動一批疏解項目落地縣域經濟。用好京津市場資源,在環京津縣域地區建設一批蔬菜供給基地、家畜養殖基地,建設一批適應京津的康養頤養項目,既滿足京津養老康養需要,又為縣域經濟提供就業和資金支持。加強與北京聯合,加快“北三縣”與通州區一體化發展、同步發展、融合發展。二要優化園區布局。推進縣域工業園區、科學發展示范區、高新產業園區等園區智能化建設水平,加快產業數字化升級改造,實現工業、營銷、用戶、平臺的互聯互通融合,支持企業智能化升級改造直至智慧化轉型。重組現有產業領域各要素資源、運營模式,重新布局垂直細分的產業跨界賽道,重點關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消費電商、智能機器人、5G等領域,推動縣域經濟產業價值鏈的延伸或突破;深入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三年“倍增”計劃,推進園區服務數字化,構建園區的智慧管理和智能化“云平臺”,包括線上辦公、人才服務、科技金融服務等專業云平臺,通過舉辦“云辦公”“云活動”,匯聚行業上下游客戶資料,儲備客戶產業鏈意向。積極推進品牌線上營銷化,科學搭建自媒體平臺,包括官網、抖音、APP、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序等,充分利用自媒體渠道,發布園區政策、服務、動態、招商等信息,建立與客戶的線上線下溝通與互動機制,提升園區品牌影響力。三要優化營商環境。加快互聯網萬物互聯服務步伐,完善“一網通辦”“立即辦、馬上辦”工作模式,不斷提升對企業的服務水準。行政服務單位為企業服務模式,讓用戶全程可查可見。支持河北省內優勢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對符合條件的用戶放行“綠色通道”,加強同世界各國的航運貿易。不斷推行“放管服”改革和政府機構職能改革,為河北企業出海貿易創造優良的營商環境。深化直通放行制度,推動河北企業對外開展“深海貿易”。進一步簡政放權,不斷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持續降低企業行政成本,推進簡政便民、公平公正、穩定透明的市場環境,為縣域企業投資發展激發信心創造活力[8]。
(三)創新發展模式,打造完整可控的高質量發展產業鏈條
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等問題已引起國家高度重視。在維護產業鏈安全方面,遷安提供了寶貴經驗可以借鑒。一要優化產業鏈。按照強化優勢、扭轉劣勢、彌補缺失的原則,鼓勵支持縣域智能化軌道交通、機器人、裝配式建筑、先進裝備制造等有基礎、有空間、有龍頭、有環境的優勢產業在縣域聚集,盡快形成若干個綜合競爭力強、專業化水平高、具有規模優勢的縣域經濟完整產業鏈條。二要打通供應鏈。著力打通縣域經濟全產業供應鏈,推進供應鏈集聚延伸發展,持續改善供應鏈。充分利用區域塊、云計算、大數據萬物互聯等供應鏈運行模式,加快建設懷來、張北、香河、鹿泉、固安等五大數字經濟及信息產業群,加速各縣域數字化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構建集重點產業、電商平臺、智慧物流為一體的高質量縣域供應鏈體系。由政府牽頭,統籌協調相關部門,組織河北省和省外專家力量,對縣域優勢產業的配套產業發展狀況進行深入全面細致的調查分析研究,把我們的劣勢環節和缺失環節摸清楚,哪些可以由本土企業配套,哪些必須從外面引進來,做到心中有數,逐一提出具體解決方案和相應操作措施,努力構建閉合的供應鏈體系。三要打造創新鏈。堅持技術攻關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堅持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積極推進產品研發與產業化鏈條有序銜接。對圍繞拓展產業鏈形成的科研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項目,在獲得國家有關政策獎勵的同時,縣域地方財政設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門用于縣域優勢產業的核心技術攻關,支持配套企業實現技術轉型升級[8]。
(四)融合發展路徑,打造高質量發展產業品牌
按照遷安“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思路,圍繞畜產品、種植產品、旅游工藝品等土特產品,挖掘深層次產品文化內涵,統一策劃、規劃、包裝、設計,實現產品地域化、特色化和唯一性。一要培樹品牌產業。依托優勢產業,改造提升邱縣食品、定興休閑食品、遵化金銀器加工及紅木家具、灤南鋼鍬、高陽紡織、曲陽石雕、平鄉自行車、元氏裝備制造等新的市場發展引擎,通過技術更新、標準創新、產業延伸、行業引領等方式方法,不斷開創現代農業產品品牌體系。做大做強盧龍甘薯、樂亭海鮮、平泉食用菌、館陶禽蛋、昌黎紅葡萄、大名面業、山區健康食品等農產品品牌,不斷提升縣域農產品的競爭力以及品牌價值[9]。二要發展電商經濟。做大做強電商經濟。積極推進“直播帶貨”線上銷售新模式,培育、支持、引進一批電商主體在河北省縣域發展壯大。引導具有實踐經驗的電商從業人員返鄉創業,扶持農村青年、未就業大學生、軍隊復退人員、農村致富帶頭人和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企業開辦網點,培育發展網店、網商、物資供應商。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聘請專家顧問,對龍頭企業、產業大戶、網商店主等開展針對性培訓,培養網上銷售人才。三要挖掘旅游資源。河北省毗鄰京津兩個特大城市,這對縣域經濟的發展和城鄉建設帶來了難得機遇。立足資源稟賦,突出抓好“這么近,那么美,周末游河北”文旅宣傳推廣活動,推進大廠影視、蔚縣剪紙、武強西洋樂器、曲陽石雕等文化產業發展。圍繞平山西柏坡、淶水野三坡、安新白洋淀、遵化清東陵、正定古城、勝芳古鎮、蔚縣暖泉等旅游資源,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系統設計和打造景點景區景觀帶,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10]。
實干成就夢想,奮進譜寫輝煌。推動河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全面落實河北省委十屆二次、三次、四次全會要求,在解放思想、奮發進取中搶抓機遇,把確定的“規劃圖”和“路線圖”變成“施工圖”“驗收圖”,把“任務書”變成“成績單”,努力投身“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建設,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河北篇章新征程上干在實處、走在前列[11]。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40.
[2]四建磊,吳韜,尹翠莉.深入貫徹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建設經濟強省 美麗河北 中共河北省委十屆三次全會在石家莊召開[N].河北日報,2022-10-29(1).
[3]楊永君.關于河北省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書面)[N].河北日報,2023-01-20(6).
[4]米彥澤.河北291個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去年實現營收3.55萬億元,同比增長11.8%[N].河北日報,2023-02-25(2).
[5]張靜蕊,李婷.河北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與對策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1(13):12-14.
[6]遷安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EB/OL].(2023-01-30)[2023-07-11].http://www.qianan.gov.cn/content/97257.html.
[7]吳海民,田紅祥.遷安出臺“春雨扶企”40條等措施[N].河北日報,2022-11-17(11).
[8]林福盛,方童.河北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關于河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的決議[N].河北日報,2023-01-16(3).
[9]米彥澤.河北省縣域特色產業規模持續壯大[N].河北日報,2023-02-24(2).
[10]王戈.河北省加快建設旅游強省行動方案(2023-2027年)[EB/OL].(2023-03-29)[2023-06-23].http://info.hebei.gov.cn/hbszfxxgk/6898876/7026469/7026511/7026506/7061553/index.htm.
[11]王思達.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N].河北日報,2023-01-12(6).
責任編輯:籍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