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燁 覃莊

摘要:在“互聯網+”視域下,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的課堂教學正發生顯著變化,教師要著力開發與利用數字化資源,推動公共基礎課數字化教學的深化。基于此,文章闡述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學中數字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中職;公共基礎課;數字化資源
一、“互聯網+”視域下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學中數字化資源的應用價值
(一)數字化資源的內涵界定
數字化資源是文獻信息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將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數字形式發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資源總和。在信息化時代,數字化資源因多元、廣袤、快捷、可復制等優勢深受人們的重視,在多個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在教學工作中,教師通過信息化技術平臺和數據庫,可以針對性地開發數字化資源,打造信息化教學模塊,提高教學質量。
(二)數字化資源的應用價值
1.有利于豐富教師的教學素材與實踐資源
教學資源是課堂教學的依托,也是教學深化的重要載體。在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開發數字化資源,能夠在現有的課程資源與素材之外,集成豐富的信息化素材和教學內容,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數字化資源來源于信息豐富的互聯網,教師借助互聯網、大數據、資源庫等載體,可以開發與公共基礎課相關的海量教學素材與資源,為課堂教學、主題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持。
2.有利于優化學生的課堂學習感受與體驗
學生是公共基礎課教學的核心,也是決定教學成敗的核心要素。在公共基礎課教學中,教師融入數字化資源,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和探究知識,豐富課堂學習體驗。如在講授“三角函數”時,教師可以借助視頻影像和模擬動畫創設互動情境,重點構建、演示三角函數圖象,讓學生從視覺動態的維度全面感知三角函數的構成和要素。教師借助影像對正弦、余弦三角函數圖象進行模擬和演示,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情境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有利于公共基礎課教學模式的交融
教師運用數字化資源進行授課,能夠更好地發揮數字資源多而廣的優勢,實現教學素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如在中職公共基礎課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云班課、嗶哩嗶哩網站、中國知網等數據庫中,搜集相關的教學案例、視頻課文、微課等資源,針對某個疑點、難點或某類例題,整合教學資源,將互動教學、線上演示、課堂作業測評、小組合作學習等不同方法結合起來,從不同角度呈現數學教學的層次性,讓學生在理解、探究的過程中得到進步,切實提高學習質量。
二、“互聯網+”視域下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學中數字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思路
在“互聯網+”視域下,教師要切實把握數字資源的應用思路和方法,將優質的數字化資源嵌入公共基礎課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教學品質的顯著提高。
(一)圍繞課堂教學主題,充分挖掘數字資源
在“互聯網+”視域下,教師要秉持數字化、智能化理念,將開發與利用數字資源作為公共基礎課教學的重要突破口,推動課堂教學向信息化方向轉變。教師借助不同的渠道和方式,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能夠更好地分解課堂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教學的不斷優化。因此,教師要切實圍繞課程教學的主題,充分挖掘數字化資源和素材,為課堂教學夯實基礎。
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和信息技術手段,圍繞不同科目與課程的教學主題,靈活、適時地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夯實課堂教學基礎,優化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表1集中展現了開發與利用數字化資源的類別、功能和例證。因此,教師要科學分析學情,多樣化開發數字化資源,使之有機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數字化教學的深入發展。
(二)關聯課堂教學活動,釋放數字資源效能
在“互聯網+”視域下,教師要把握教學實際需求,將數字資源開發與課堂教學活動密切融合,釋放數字化資源的引領、驅動功能,確保教學活動達到預期效果。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特點,開發主題性的數字化資源,將數字化資源的導入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切入口”,確保課堂教學更具吸引力。無論是常規的圖文、視頻、動漫等教學資源,還是線上線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學資源,都可以成為公共基礎課教學的重要抓手,成為教學深化的“催化劑”。
例如,在講授語文科目中的《蜀道難》時,教師可以預先制作微課,準備相關的展示素材,為授課作準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古詩的內容、主題、思想等要素設計互動議題,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融入古詩的歷史情境中,深切感受“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純粹。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視頻影像模擬“蜀道難”的場景,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古詩中的重點字詞句對學生進行點撥,讓學生“知其意,明其理”,對詩歌的審美意象和文化象征意涵形成全面理解。尤其是通過影像素材的展現,將詩中的“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等場景形象地再現于課堂,學生也可以生動感知李白的筆意縱橫、豪放灑脫與濃郁情感。
(三)強化學科交叉協同,提高數字化資源利用率
在中職學校的教育體系中,公共基礎課與專業技能課一起構成了教學模式的基座。為此,教師要切實把握“學科交叉融合”的現狀,在跨學科基礎上推進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整合,確保數字化資源與公共基礎課深度捆綁,同時為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和積累創造良好條件。教師通過不同科目的有效協同,能夠深入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發揮“一體多用”的優勢,確保數字化資源為公共基礎課與專業知識課提供素材支撐。
首先,對接專業課程,協同開發數字化資源。教師要主動作為,在開發與利用數字化資源的過程中,加強與其他教師的協作,實現數字化資源的有效輪轉,促進教學立體融合。例如,在開發數學課程的數字化資源過程中,教師可以與會計學專業、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教師進行協作,共同開發數字化資源,為教學提供素材保障。
其次,開展教師專業群研修,提高數字化教學能力。從開發與利用數字化資源的維度入手,中職學校要打造公共基礎課的教師研修專業群,讓教師定期進行理論與專業技能研修、互動,重點針對數字化資源開發與數字化教學進行探討,著力提高廣大教師的數字化應用水平和業務能力。通過專業群研修,教師能夠全面掌握數字化資源的利用與轉化方法,為課堂教學提供專業素質保障。
最后,推動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數字資源。在產教融合基礎上推動高水平的校企合作,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數字化教學的質量能得到大幅提高。教師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平臺,推動數字化資源的共建共享,夯實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根基,確保數字資源來源更廣、體系更完備,同時更有應用價值。
(四)建設數字資源庫,實現數字教學常態化
教師作為公共基礎課的“指揮官”,需要發揮更大的功能,推動公共基礎課數字資源庫的建設和利用。中職學校打造高水平的數字資源庫,可以幫助教師隨時隨地開發與利用所需的課程資源和教學素材,實現數字化教學的常態化推進。
目前,在數字化轉型升級過程中,許多中職學校已經陸續建立了包括校園網、多媒體網絡教室、智能化實訓基地、在線課程中心等在內的硬件設施,這些都是數字資源庫建設的基礎。因此,首先,教師要積極爭取學校支持,將開發與利用數字化資源作為重點,為公共基礎課的常態化教學創造條件,發揮數字化資源的實踐功能。其次,教師要結合公共基礎課日常課堂教學情況,定期充實、優化和增補數字資源庫,確保數字資源庫品類豐富、資源充足。
例如,中職學校要以構建專業數字資源庫為目標,打造多層級、多終端、多線路、智能化、開放式的數字化公共基礎課程資源中心,實現數字化資源與多終端資源的動態融合,破除公共基礎教學缺乏多樣化素材的疑難問題。中職學校還要結合公共基礎課的不同科目與課程,構建專業化的數字化資源建設與管理隊伍,從數字資源庫建設入手,將多媒體課件、在線精品課程、視頻課程、大師課堂、優質課例等課堂教學所需的資源體系搭建起來,提高信息化與數字化教學的應用頻次。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數字資源庫及時調取、查閱、利用數字化資源與素材,實現線上線下融通的混合式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預先在數字資源庫中提取多媒體課件與優秀范例等資源,設計20~25分鐘的數字化課件,輔助課堂講解與互動教學。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知識要點、疑點、難點設計課堂學習項目,并以隨堂作業、微任務等形式加以呈現。之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互動、探討的方式分析和解決任務,提高學生驗證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
隨著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的深化,如何更好地提高數字化教學能力,已經成為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現實命題。因此,教師要秉持信息化與數字化思維,將開發與利用數字化資源作為公共基礎課教學的重要支點,提升數字化資源的融合水平,促進教學一體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旭陽,王俊威.中職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模式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7).
[2]孫晨曉.中職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有效應用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9(31).
[3]王雨馨.新時代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改革動因與展望[J].職業教育(下旬刊),2020(12).
[4]鄭復銘.基于數字化校園的中職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策略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8(2).
[5]許輝.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與實踐[J].現代農村科技,2020(5).
[6]郭嵐峰,袁建華.中職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數字化校園建設反思[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12).
基金項目:2021年度柳州市職業教育一般課題“‘課堂革命背景下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創新路徑探究”,項目編號:LZJ2021C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