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順應職業教育發展,各類學科知識交叉教學的需求日益明顯。學生英語職業能力的培養建立在多方需求之上,專業知識的融入和滲透不可忽視。文章通過梳理高職公共英語職業能力,分析目前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將職業能力培養融入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為高職公共英語的學習提供多元化的語境,讓公共英語學習更加生動、有趣,充分激發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助力學生成長為復合實用型人才。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交叉融合;教學改革;英語職業能力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高職教育旨在培養高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職業能力,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教學以培養高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英語能力為主要目標。新的教育形勢下,要求高職公共英語教學逐步和專業學科知識相融合,加強培養學生英語職業能力,增強高職英語教學的實用性和職業性,才能進一步滿足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的更多需求。
一、職業能力概述
《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09年試行)(以下簡稱《基本要求》)中指出高職英語課程是培養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提升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課程,以培養學生在職業環境下運用英語的基本能力為教學目標,培養符合人才市場需求和學生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英語職業能力[1]。加強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滿足就業需求。我國經濟飛速發展背景下,就業單位對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更高,要求學生除了掌握本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之外,還應具備較強的英語交際能力。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結合學生專業知識,能提高其英語職業能力,為學生日后就業奠定堅實基礎,滿足就業需求。其次,提升高職公共英語實用性。傳統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活動過度注重公共英語學科基本知識的輸出,忽略專業特性,英語語言運用能力薄弱。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應明確教學目標,重視基本語言知識學習的同時,注重英語學科的實用性和職業性特點。最后,深化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目標,著力構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的立體化教學模式,更新傳統忽略語用能力的教學理念,結合英語基礎知識和英語職業能力兩方面開展英語教學,深化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實現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目標。
二、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現狀
作為公共基礎課程,許多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教學一般以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為目標,分為聽、說、讀、看、寫、譯六個教學模塊,以期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總體上缺乏實用性和職業性,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起到的作用不大。
(一)教學目標不清晰
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教學存在教學目標設定不清晰的問題,未充分體現職業性的重要價值,公共英語教學過程中忽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很多高職院校將考試成績和能力考試及英語四、六級考試通過率作為衡量公共英語課程價值的指標,忽視公共英語課程教學對學生英語實踐能力的培養[2]。
(二)教學內容同質化
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教學內容未結合高職學生的專業特點開展教學,存在同質化嚴重的現象,學生所掌握的英語知識與專業實踐脫節,學無所用,導致學生漸漸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高職公共英語教學面對各專業學生選用“一本通”的英語教材,“一刀切”的教學內容,難以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三)師資力量待提升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團隊缺少高質量的雙師型教師,很多高職英語教師自身缺乏充足的實踐工作經驗,對學生的專業了解得也不夠深刻,無論面對什么專業的學生,都是同樣的教學內容和傳授方式,與學生專業的融合度比較欠缺。
三、交叉體系融合途徑
英專交叉融合指的是通過創設專業相關的主題語境突破純英語學習基礎知識學習,實現英專交融、學用交叉等多元化的突破。英語學科交叉融合專業課程教學過程如下:課前,教師利用學習通App推送相關學習資源,漸進推送專業與英語學科交叉信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促使學生感受工作任務情境中英語與專業的緊密關系;課中結合學生的專業,通過以學定教的方式選擇進行導學;課后,以教輔學,引入更多學科交叉應用場景幫助學生開展情境模擬練習,融入專業情境的拓展式學習活動,助力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3]。
根據《基本要求》,本文結合公共英語和專業科目融合的實施情況,以筆者所在學院工程機械專業為例,探究高職公共英語與專業知識融合問題,探索行之有效的學科交叉融合途徑。
(一)修訂教學目標
在職業教育不斷改革的背景之下,高職公共英語的教學目標要從知識本位向職業能力本位轉變,應注重英語知識與專業技能的融合,充分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跨語言交際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具備以英語為社交語言的專業技能。根據不同專業的專業性和工作屬性,結合不同學生的專業背景及學習情況,把教學目標定為培養高職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其次,作為一種語言交流工具,英語具有較強的集體性特征。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應加強提升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
(二)加強師資力量
工程機械專業公共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專業英語知識,還要注意提高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公共英語教師應加強與工程機械專業的教師有機聯合,共同確定該專業公共英語的教學目標,培養全面發展的全能型人才。首先,公共英語教師應加強與專業科目教師的溝通協調,掌握工程機械專業的相關知識,在授課過程中結合專業特性和工作情境,體現高職英語的實用性,加強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其次,大力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工程機械專業的英語教師,除了具備英語語言的專業能力,還應積極積累相關工作經驗,迅速成長為復合型教師,更好從事公共英語教學工作。比如,公共英語教師利用假期下企業,參與企業真實工作活動,了解工程機械專業對應工作崗位的行業文化,獲取行業動態信息,助力教師將語言知識訓練轉換成專業相關的語言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與專業的融合能力。
(三)融合教學內容
當今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專業發展規劃及未來職業需求,明確公共英語課程中的學習重點,凸顯英語語言技能為學生職業發展服務的特性。在培養學生聽、說、讀、看、寫、譯的基礎能力要求下,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師要優化與創新教材和教學內容,融入學生的專業特色[4]。例如,根據工程機械專業學生的實際需求選取《新職業英語》作為英語教材,同時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制作活頁式教材,有效融入與專業相關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掌握更多專業相關的英語知識,讓英語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更強,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的今天,教師借助互聯網資源查找不同專業的英語知識和相關資料,通過學習通平臺讓學生對融合了專業知識的英語知識展開自主學習,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也豐富了教學內容,提升了公共英語課程學習的實用性。比如,在講授workplace這一單元的職場行為準則主題時,課前,在學習通平臺上除了教材內容相關的預習任務外,發布工程機械專業的真實工作環境,讓學生展開課前思考“在未來的職場環境里,應該遵守哪些行為準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并分組討論,在線提交討論結果。課中,引入真實工作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展示他們的觀點,根據崗位的特殊性分析工作環境中職場行為準則,做到真誠、平等、誠實,共同創造舒適、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所長。
(四)創新教學方法
在著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背景下,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導向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活動[5]。根據教學內容,教師積極轉變落后的教學理念,合理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任務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教學過程中,積極融合英語學科基礎知識和學生專業工作情境活動,展開教學活動。通過分組討論、情景模擬等教學方法,學習英語語言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未來職場環境的有效融入,實現做中學、學中做、學以致用。同時,教學方法的創新,還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顯著提升高職學生的英語職業能力,為學生今后走向職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過程中,首先要關注課堂教學方式的職業化,以多種方式充分發揮課堂作用。比如,在加強聽說訓練,夯實高職學生英語語言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采用預設場景的情境對話式教學,模擬未來工作場景,讓學生沉浸于場景之中;同時,充分把握高職公共英語與工程機械專業的結合點,通過參與模擬實踐加強英語學科與專業的融合。在公共英語課程學習的Talking About Quality這一主題時,結合工程機械專業技術員的職位需求,引入該專業技術員實際工作崗位,該崗位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通過設計角色扮演 (職員與客戶),談論工程機械產品的質量問題,鞏固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英語職業能力。其次,要關注學習內容的職業化。組織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時,通過結合學生未來職業的英語語言需求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將公共英語與學生未來的工作崗位相結合,展開針對性的學習,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例如,在學習The Brand Growth Journey of DJI這篇文章時,假定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崗位為智能制造工程師,了解了DJI(大疆無人機)的品牌成長之旅之后,結合大疆無人機的創新理念,采用啟發式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制造本企業智能產品的時候,需要關注的核心要求是什么”“要怎樣做才能讓企業產品保持處于行業領先地位”?通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模擬情境對話,展開語言練習的同時,滲透職業發展能力,把學習內容和職業能力要求緊密結合起來。
(五)優化考核評價
建立以提升高職學生未來職業素養為目標的考評機制,提升基于職業能力的英語應用能力。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能夠清楚地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的不足,進一步調整英語學習方式,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以提高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基礎為目標,高職院校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綜合考核評價機制,包含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降低期末考試測試成績的比重,提升職業能力的英語應用能力的評價比重。例如,針對學院工程機械專業的學生,創建了“平時成績+課堂表現+應用能力”的評價體系,建構了由學生、教師、企業導師、學習通平臺及專業協會社團共同參與的立體多元化激勵性評價模式,既全面考核學生的語言素質和綜合應用能力,又考核學生創新、探究、合作與實踐能力。其中,基礎性評價占60%,教師和學習通平臺測試自動對學生個體的日常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探究激勵性評價占40%,教師、企業導師及學習組長對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探究活動中的表現情況進行賦分,小組長的評價由教師完成;成長增值評價占10%,教師對學生參與課后拓展任務及專業協會社團活動的表現情況進行評價。通過這樣客觀全面的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信心大大加強,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也得以明顯提升。
結束語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化,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也愈發凸顯。基于各類職業崗位對學生英語職業能力的要求,高職公共英語教學要不斷深化改革,英語學科學習交叉融合專業課程知識,有機結合英語基礎知識與專業學科知識,加強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凸顯英語學科的職業性,將英語知識學以致用,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褚天霞.基于學生英語職業能力養成的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教學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0(4):42-44.
[2]吳筱明.基于職業能力培養視角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23):185-187.
[3]黃黎容.“產學研一體化”背景下的高職英語專業學科交叉融合教學模式探究[J].河北職業教育,2023,7(1):65-69.
[4]謝水瓔.高職公共英語向專業英語教學過渡與融合:以會計電算化專業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6,3(35):114-115.
[5]張雨曦,麻淑濤.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順應職業教育發展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2(3):65-66.
作者簡介:韓艷玲(1979— ),女,漢族,河南開封人,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應用語言學。
項目基金:2021年度湖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三高四新”戰略背景下高職公共英語立體化教學模式實踐研究——以工程機械專業為例(項目編號:ZJGY20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