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傳統的初中體育教學評價方法已不能滿足新課標視域下的初中體育教學需求,如何基于新課標要求革新初中體育教學評價,已成為初中體育教學的重要課題。文章基于新課標對初中體育教學評價的影響,提出“選擇多維的評價內容”“選擇多樣的評價方式”“選擇多元的評價主體”三大策略,以期為教師貫徹新課標精神、優化初中體育評價手段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體育;新課標;教學評價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晉江市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新課標視域下初中體育教學評價的創新研究”(立項編號:JJ2022-ZX4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建升(1979—),男,福建省晉江市新僑中學。
為適應新一輪課程改革,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教學內容、方法、過程、評價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本文圍繞新課標視域下初中體育教學評價的改革展開探究。
教學評價是初中體育教學的最后一環,是完善初中體育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落實教學評價,合理利用其反饋、導向、激勵、改進等功能,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改進學習方法,并為教師優化教學模式提供參考。隨著新課標的提出,傳統初中體育教學評價模式已然相對落后,教學評價改革勢在必行。
一、新課標對初中體育教學評價的影響
新課標提出后,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以核心素養為中心,更加關注學生在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方面的發展。因此,在新課標視域下,初中體育教學要求更加嚴格,教師應積極貫徹新課標精神,培養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全方位發展的學生[1]。教學評價對此有促進作用。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教學評價的價值,以核心素養為重點,以融合為手段,在全面尊重學生主體性與發展性的前提下,改革評價內容、方式、主體,積極優化初中體育教學評價。
二、新課標視域下初中體育教學評價策略
基于新課標對初中體育教學評價的影響,筆者認為,教師可采取以下策略改革初中體育教學評價。
(一)選擇多維的評價內容
首先,教師應以評價內容為改革中心,基于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核心素養內涵,在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方面,選擇多維的評價內容[2]。
1.運動能力的發展
運動能力是體育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由體能狀況、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體育展示或比賽三個維度構成,是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教師應從這三個維度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體育運動情況,同時,緊扣實際體育運動項目中的運動能力目標,評價學生的運動能力。
例如,七年級“立定跳遠”體育運動的運動能力目標為掌握立定跳遠預擺、起跳的動作要領,用力蹬地,協調擺臂,擺蹬充分,把握合理的起跳角度,發展彈跳力。教師可以在學生依次展示立定跳遠動作技能后,分別從“預擺和起跳動作”“蹬地力度”“擺臂姿態”“起跳角度”等方面評價學生,確保通過評價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運動能力的不足,進而有針對性地鞏固動作技巧,準確調整立定跳遠姿勢,努力提高立定跳遠成績。
2.健康行為的形成
健康行為指的是學生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積極適應外部環境和增進身心健康的綜合表現,由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健康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運用、情緒調控、環境適應等要素組成。教師應結合具體的體育運動過程及其健康行為教學目標,評價學生健康行為的形成情況,為學生形成健康行為提供更有效的指導。
例如,七年級“足球腳內側傳球”教學的健康行為目標為積極參與足球運動,探索腳內側傳球動作要領,跟進練習足球腳內側傳球技能;培養耐力和頑強拼搏的意志,形成積極向上的體育運動態度。教師應在講解動作要領,引導學生練習足球腳內側傳球技巧后,緊密觀察學生活動,特別關注學生自主練習的主動性、持續性、深入性。然后,教師應基于“一般”“良好”“較好”三個評價等級,對學生在足球腳內側傳球運動過程中的健康行為做出分層評價,準確指出學生的問題,如“耐力不足,容易放棄”“缺乏對足球腳內側傳球技巧的自主深入探索”等,同時表揚學生“樂于探索”“堅持不懈”等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情緒調控和環境適應能力,讓學生由此改進其行為。這對學生運動能力的發展、體育品德的養成有促進作用。
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觀察和評價學生的課后自主鍛煉行為,如能否主動運用校內體育運動器材進行鍛煉,能否主動鞏固課堂所學體育運動技能等。這種由課內延伸至課外的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評價,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持續優化健康行為。
3.體育品德的養成
相較于以上二者,體育品德內涵更加豐富。體育品德指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體育倫理,以及形成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品格均為其關鍵組成部分。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體育運動的體育品德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在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品格三方面的具體表現,評價學生的體育品德養成情況。
例如,七年級“籃球交叉步和前轉身突破技術”教學要求學生將基本的技戰術運用到實戰中。為此,教師可組織“籃球交叉步和前轉身突破技術”實戰演練活動,讓學生按照一定規則組隊,展開實戰訓練。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觀察學生在實戰中是否積極進取、不怕困難,表現出團隊精神,是否尊重對手與裁判,誠信自律,堅持公平競爭,并且勇于承擔個人責任,有正確的勝負觀,從而展開客觀評價。對于為取得勝利而“不擇手段”的學生,教師要及時進行糾正,指導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實戰勝負;對于始終表現出良好的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其積極回應,以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促進學生體育品德的進一步養成。
(二)選擇多樣的評價方式
其次,教師要選擇多樣的評價方式。教師能否通過評價得出客觀的結論,從而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評價方式是否具有多樣性在某種意義上起著決定性作用。教師應依據評價目的、內容、主體等實際因素,選擇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健全綜合評價體系。
1.運用多種評價方法
初中體育評價方法多種多樣,有不同特點和優勢,分別適用于不同類型的體育活動和運動過程,如清單式評價、觀察評價、等級評價、展示或比賽評價、書面測評、成長檔案袋等。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避免將初中體育教學評價局限在某一種方法中,應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和評價需求,綜合運用不同評價方法。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接發平擊球”時,為促成有效評價,同時使學生熟練運用乒乓球推擋技術,教師可以設計“乒乓球接發球”比賽活動,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比賽。比賽第一回合,3~5個小組同時開始比賽,教師依據同等時間內接發球數量選出各組優勝者,同時基于“乒乓球接發平擊球比賽技能清單”,記錄學生的發球手法,發球隱蔽性,對來球旋轉性能、飛行弧度以及落點的判斷能力。各小組全部完成比賽后,比賽進入第二回合,各組優勝者繼續比賽,展示接發平擊球技能。教師可以一邊引導其他學生觀察、學習,一邊對其進行強化評價。教師綜合運用展示評價、比賽評價與清單式評價方法,發揮不同評價方法的優勢,能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指導。
2.平衡多類評價模式
除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外,教師還應注重平衡多類評價模式,如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模式、相對性評價與絕對性評價模式。不同的初中體育教學評價模式同樣具有不同作用,只有將其有機結合,找到最佳平衡點,才能使初中體育教學評價真正符合新課標“人性化”“均衡全面”等要求[3]。教師應避免只以某一種模式評價學生,特別是要杜絕“唯絕對性”“唯終結性”評價模式,重視過程性評價、相對性評價。
例如,八年級“跨越式跳高”教學的教學目標是通過練習,使95%以上的學生能夠學會跨越式跳高的基本動作,培養學生勇敢、堅定、沉著、果斷的意志和品格,讓學生在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增強體育運動成就感與自信心。在評價時,教師不能將重點完全集中在教學目標達成度上,忽視學生為實現目標而付出的努力。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學習和練習跨越式跳高基本動作的實際過程,評價學生主動練習跨越式跳高基本動作、互助指導跨越式跳高基本動作、沉著冷靜、堅持不懈等表現,給予學生成長與發展過程充分的肯定。這樣,即便學生最終的學習成果與預期存在一定差距,可能得到“不完美”的評價,學生也能在積極的過程性評價中,增強體育自信與成就感,進入良性循環的學習狀態。相對性評價要求教師依據學生體育運動綜合實力在班級總實力中的等級展開評價,也稱“常模參照性評價”,具有分層性、個性化特點。教師應避免以相同的標準要求學生,而是基于學生的日常表現設定一個基準,將學生的表現與該基準進行比較,得出更有層次性、更加符合學生個性的評價結果,更準確地判斷不同學生的體育運動優勢。
3.加強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現代信息技術不僅能夠服務于初中體育教學活動,還對教學評價有一定的支持作用[4]。同時,新課標對初中體育“加強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實時和精準的評價”做出了特殊強調。這說明,教師可以選擇信息化評價方式,落實初中體育教學評價。
例如,在八年級“排球上手雙手傳球”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一些運動監測設備監測和記錄學生運動負荷情況及其課堂表現,采集一些必要的評價數據。之后,教師可以借助大數據分析結果,向學生提供精準、系統的評價,將評價報告通過微信、QQ等發送給學生。教師也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建立信息化評價檔案,動態記錄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過程。教師還可以將信息化評價報告和檔案發送給家長,幫助家長了解學生體育素養的進步情況,這對家長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體育運動大有助益。
(三)選擇多元的評價主體
最后,多元評價主體的選擇也必不可少。傳統初中體育教學評價的最大弊端就是以教師為主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在評價中的話語權?;谛抡n標進行改革,教師必須杜絕相同問題,將學生視為重要的評價主體,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之外,給予學生相對自由的自主評價空間。
1.學生評價
學生評價是指尊重學生在初中體育教學評價中的話語權,鼓勵學生以“評價者”的身份參與到教學評價中,將其從傳統單一的“被評價者”角色下解放出來。在形式上,學生評價可分為學生自主評價與學生相互評價[5]。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評價,再組織學生在同桌、小組、班級范圍內,有序展開相互評價,以便最大限度發揮學生評價的作用。同時,為保證學生評價的順利進行,教師應及時向學生提供評價量表。
例如,在九年級“雙人合作跳繩”教學中,教師可依據實際教學目標,設計以下評價量表(見表1)。
2.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即教師在學生結束自主評價與互評后,對學生評價中遺漏或不當內容進行補充,完善教學評價,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取長補短。
同樣以九年級“雙人合作跳繩”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學生結束自主評價與互評后,檢查其自主評價量表,同時了解學生評價自己、評價他人以及被他人評價的真實感受與想法。之后,教師可以簡要總結學生評價,以“還可以……”“還能……”“我建議……”等語言補充評價,提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方向。
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視域下的初中體育教學提倡多樣、多元、多維、多主體參與的評價。以新課標為導向改革初中體育教學評價迫在眉睫。教師應認真對待初中體育教學評價環節,正視科學評價在學生發展中的重要價值,立足于實際教學情況和學生真實成長需要,完善初中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選擇多維的評價內容、多樣的評價方式與多元的評價主體,在發揮專業優勢的同時,積極利用學生力量。
【參考文獻】
[1]郭東風.新政策背景下的初中體育教學創新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A1):118-120.
[2]馬峰.教學評價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體育視野,2021(24):57-58.
[3]許青.多元評價 多元發展:初中體育多元化評價策略探討[J].新智慧,2019(33):22.
[4]林志紅.初中體育課堂教學評價對學生的正面影響分析[J].考試周刊,2019(57):135.
[5]劉偉.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評價的研究[J].體育風尚,2018(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