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提倡注重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體育家庭作業是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育課堂的延伸,是連接體育課內外教學的橋梁,是培養學生終身運動意識的重要形式?!半p減”政策落地,學校體育教學迎來新的發展契機,落實體育家庭作業具備了較好的客觀條件。體育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基于新課標教學理念不斷創新教學思路,并且有效結合“雙減”政策,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家庭作業的設計,讓家庭作業更有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小學體育;“雙減”政策;家庭作業
作者簡介:鄭利寶(1988—),女,福建省福鼎市實驗小學。
“雙減”背景下,小學階段學生的課余時間逐漸增多,學生有更多時間和精力進行體育鍛煉。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小學體育作業的布置越來越受關注。教師應當重視布置體育家庭作業,讓學生通過體育鍛煉來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健康成長。
家庭作業的設計是教師教學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在課外時間鞏固課堂學習內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鍛煉習慣。在“雙減”背景下,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課業壓力得到了有效緩解,教師有足夠的空間重新設計體育課程以及體育家庭作業。對此,本文對“雙減”背景下小學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進行了探究。
一、“雙減”政策概述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這一意見的主旨是通過減少學生校內學習期間的作業量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該意見還特別指出要減少學生校外培訓的負擔。
在“雙減”政策的支持下,學生有足夠的空閑時間可以利用,教師也可以依照“雙減”理念對學生傳統的家庭作業進行創新設計,通過改變作業類型和作業模式來緩解學生的壓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半p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小學階段學校與教師對體育課程和學生體育能力的重視,對小學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體育家庭作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合適的場地和器材
體育家庭作業的內容大多以身體鍛煉為主,而身體鍛煉離不開適宜、必要的場地和器材,活動場地和器材是體育家庭作業能否正常完成的物質保證。然而,很多家庭的居住環境中沒有合適的運動空間,無法為學生的體育活動和身體鍛煉提供幫助。為此,教師應開發和利用現有場地資源,確保學生更好地完成體育家庭作業。
(二)忽視學生的身體素質差異
小學階段學生的身體素質存在差異,運動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師在進行家庭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往往會忽視學生的個人特點與身體素質差異,在同一階段、同一班級布置相同的作業。教師需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和運動能力,設計不同的作業,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從而提升體育教學效果。
(三)體育作業內容重復枯燥,形式單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如果對作業內容有足夠的興趣和動力,就會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提高身體素質。受傳統應試教育的教學理念影響,部分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仍然遵循以量取勝的作業安排思路,作業內容重復枯燥,作業形式單一。教師要重視作業內容的多樣性與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保持對體育的熱愛,這樣才能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長,完成體育家庭作業。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策略
(一)合理規劃,確保安全
科學的體育活動不僅可以從本質上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運動方法,養成正確的運動習慣,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半p減”背景下,教師在設計體育家庭作業時要合理規劃場地,選擇合適的器材,以安全為重心,讓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的同時,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形成自我安全保護意識。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完成體育家庭作業的過程中提高身體素質,迎接新的挑戰,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為未來的學習生活做好充足的準備。
體育教師在設計體育家庭作業時應該進行合理規劃,在場地的選擇上要考慮場地的空間大小,選擇較開闊的場地,如家中客廳、院子、小區空地等;在器材的選擇上注重簡單輕便,選擇容易獲得的器材,如橡皮筋、跳繩等,還可以讓學生利用家中常見的物品,自己制作運動器材,如用紙張和膠帶制作紙球,把礦泉水瓶當作小啞鈴,等等;在作業內容的選擇上,設計簡單易學、實用有效的作業內容。教師要按照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合理設計練習強度、練習時間,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讓學生鞏固課堂掌握的技術和技能,提高學生身體各方面素質,增強學生的體質[1]。
例如,三年級體育教師可以設計簡單、易操作的“踢毽子”體育家庭作業。學生通過簡單的踢毽子運動,不僅可以實現身體平衡能力及身體協調性的提高,還可以提高注意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設計課堂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更多踢毽子的動作技巧。另外,教師可以制作小視頻,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簡單的毽子來完成作業。這樣的體育家庭作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趣味設計,提高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會在興趣的驅使下投入學習。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根據學生的興趣,設計趣味性的體育家庭作業。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體育家庭作業,不僅可以實現運動能力的提升,還可以提高專注力和學習效率,更有效地學習小學階段的其他科目[2]。
體育家庭作業是教師培養學生鍛煉習慣,幫助學生形成終身運動意識的有效形式。對此,教師要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激發學生自主鍛煉的熱情。教師在設計體育家庭作業時,要在關注學生不同階段的身心特點及身體素質的同時,從學生的興趣著手,將學生平時喜歡的游戲、體育活動列入體育家庭作業中。教師可以布置觀看體育比賽視頻的任務,讓學生收集運動員的成長史,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創編體育游戲。除了布置必選作業,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自選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體育運動需求,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
例如,在完成五年級“耐久跑”的教學活動后,教師針對耐久跑的技術特點,布置了原地擺臂100次×2組、原地小跑和呼吸節奏練習1分鐘×2組兩項必選作業項目;針對提高學生體能,布置了跳繩150個×2組、波比跳10個×2組、開合跳30個×2組、爬樓梯5層×2組四項自選作業項目,學生可以選擇2個或2個以上的項目完成,男、女生可根據自身能力進行調整。教師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設置不同類型、難度的作業,讓學生在完成必選作業的基礎上,靈活選擇自選作業,能從本質上激發學生參與鍛煉的興趣,讓學生完成自己感興趣的作業,使體育課堂在課外得到延續,促進學生良好運動習慣的養成。
(三)家長參與,調和促進
“雙減”背景下,讓家長參與學生體育家庭作業的完成過程,不僅可以提高家長對體育家庭作業的重視程度,還可以督促學生完成作業,在保證學生安全運動的同時,讓家長和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增進親子關系。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另外,這一階段的學生體質普遍較弱,運動技術相對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難以保持對事物的興趣。對于枯燥單一、技術性的體育作業內容,學生不易接受,興趣較低;相反,對于直觀的、易于模仿的運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針對這一現狀,在設計體育家庭作業時,采用親子游戲項目較為合理。親子游戲項目能夠提升學生對體育家庭作業的適應能力和接受能力,讓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得到相應的提高。
例如,針對一年級的學生,教師設計了“開合跳”這一親子體能游戲作業。作業內容為家長坐在地上,雙腿伸直,學生跨站在家長雙腿兩側,聽家長“張開”“合攏”的口令,隨著家長腿部的開合做相反的開合跳躍動作。學生和家長可以互換角色,還可以選擇動感的音樂進行練習,增加練習的難度,提高練習的強度。這一趣味性游戲作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還能鍛煉學生的下肢力量和協調能力,更能促進學生與家長的深入交流,增進親子關系[3]。
(四)注重評價,綜合培育
反饋和評價是檢驗體育家庭作業布置效果的方式。體育家庭作業與其他學科的書面作業有所不同,它沒辦法通過簡單的對和錯來評價學生的完成作業情況和成效。體育家庭作業需要呈現學生練習的過程,幫助教師有針對性地改正學生的錯誤動作,通過作業呈現的練習次數、運動量來追蹤學生的練習進步幅度,在整個過程中幫助學生獲得成就感及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督評價機制對體育家庭作業的有效實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對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保證體育家庭作業完成的實效,真正達到提高學生體質的目的,教師要建立檢查評價制度,讓學生根據作業的完成情況填寫體育家庭作業本,對作業的完成程度進行自我評價,表達對作業難度的感受,讓家長負責監督檢查,對學生的完成態度進行評價,最后簽名確認。體育教師既要進行過程性評價和結果評價,又要有針對性、目的性地在體育課堂中點評和指導學生,以表揚和鼓勵評價為主,并將體育家庭作業成績列入期末體育考核成績,促使學生認真對待體育家庭作業,積極主動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4]。
體育教師還可以利用微信群,讓學生分享運動情況,在群里發運動視頻及運動路線圖等,還可以利用運動APP,如天天跳繩、釘釘等,讓學生每天打卡,及時上傳自己的運動過程和情況。教師在APP上能夠直觀看到各班學生運動的情況、運動的效果并及時作出反饋和評價。學生可以在平臺上進行互評,向優秀的同學學習。這樣的方式能夠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促進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實現體育家庭作業與課堂教學的有效互動[5]。
結語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小學階段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是小學體育教學未來主要關注的內容。教師在設計小學體育家庭作業時要盡可能地結合學生的綜合能力,設計有效的體育家庭作業,讓學生在深切感受體育活動魅力的同時,緩解學習壓力,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保持充足的熱情,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國軍.基于創新角度的小學體育教學方法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1):75.
[2]李輝輝.小學實施體育家庭作業初探[J].新課程(上),2015(6):168-169.
[3]鮑鋼城.體育課外作業影響小學生體質的實證分析[J].運動,2016(1):58-59.
[4]李佳川,孫潔,唐金根.對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育家庭作業相關問題的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8(5):79-83.
[5]黎雪娟.家庭體育作業應常態化[J].廣西教育,20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