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對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確了“教—學—評”一體化是今后音樂教學的主要趨勢。因此,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時,要立足學生的能力形成和素養培養,明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計劃,改進評價方式,推進“教—學—評”一體化,使教學、學習、評價緊密結合,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文章從教、學、評三方面入手,以蘇少版初中音樂八年級上冊《嘎達梅林》的教學為例,闡述初中音樂“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學—評”一體化;《嘎達梅林》
作者簡介:季碧薇(1983—),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袁灶初級中學。
“教—學—評”一體化指的是以清晰的目標為前提,使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教學評價具有目標的一致性[1]。長久以來,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學、評存在彼此獨立、相互割裂的問題,這也是導致教學效率低下、教學效果有限的原因之一。新課標背景下,“教—學—評”一體化模式可以很好地將教、學、評三個環節緊密聯系起來,以教學為基礎、以學習為中心、以評價為依據,三者互為依托,促進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高,助推學生音樂素養的發展。本文以蘇少版初中音樂八年級上冊《嘎達梅林》的教學為例,淺談初中音樂“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策略。
一、以教為基,統一學與評
(一)立足課程標準,制訂教學目標
“教—學—評”一體化落實的關鍵在于教學目標要基于課程標準來設定,并能精準指導課堂教學[2]。教學目標對教學、學習和評價都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落實“教—學—評”一體化的第一步,就是要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結合學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師應立足課程標準,全面解讀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制訂針對性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嘎達梅林》這一課時,針對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第四學段的學生要能聽賞結構稍復雜、思想內涵較豐富的不同地區、民族和國家有代表性的優秀音樂,聯系相關文化背景解釋其風格形成的原因,培養民族文化自信的目標要求,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旨在幫助學生整體把握歌曲的學習方向。
首先是歌唱能力目標,要求學生能夠連貫、準確地演唱歌曲,把握歌曲風格,理解歌詞內容。其次是文化理解目標,要求學生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風俗,包括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生活習慣等,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音樂特色及其風格形成原因。最后是情感表達目標,借由歌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的瑰麗與絢爛,體會少數民族民歌與漢族民歌之間的區別,培養學生對少數民族英雄的熱愛與敬佩之情,培養學生的民族和文化自信。
以上三個目標分別從知識能力、文化素養、情感態度三個角度出發,既緊扣課程標準要求,又迎合單元教學要求,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這首蒙古族民歌,培養音樂素養。教學目標不僅可以指導教學活動,還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的指路明燈,以及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促進教、學、評三個環節的有機統一,讓教學有指導、學習有目標、評價有依據。
(二)基于教學目標,豐富教學內容
在“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下,教學內容的規劃與設計是教學的重要環節,確定好教學目標后,教學內容的設計才有了依據,教學活動的開展是為了教學目標的達成[3]。
《嘎達梅林》是一首蒙古族的長篇敘事民歌,是基于真實的歷史故事而創作的,具有深厚的故事性和人文性。教材只展示了這首歌曲的其中一個選段,并不完整,要想讓學生完全掌握歌曲的基調和特色具有一定的難度。于是,教師在原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不斷為學生豐富和擴展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歌曲的文化內涵。
首先,教師準備了豐富的歷史資料,向學生詳細介紹蒙古族的風土人情和民族風俗,讓學生了解蒙古族傳奇英雄嘎達梅林的故事,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歌曲創作的時代背景。其次,教師還為學生播放了電影《嘎達梅林》,方便學生了解歌曲的背景信息,更加準確地理解歌詞的含義,深刻把握歌詞“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所蘊含的民族情感。最后,教師將《達那巴拉》《富饒遼闊的阿拉善》《天堂》等其他蒙古族民歌整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聽賞這些歌曲總結出蒙古族民歌的風格與特色,了解蒙古族長調與短調、馬頭琴、呼麥等具有強烈民族印記的音樂形式,從而把握蒙古族民歌的演唱特點,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以教材內容為藍本,從歌曲背景出發,不斷擴充和豐富教學內容,講解與蒙古族有關的內容和知識,如地理位置、風土人情、民族風俗、歷史故事、音樂特色等,讓學生對蒙古族民歌有了更為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蒙古族民歌時更加輕松。
二、以學為主,融合教與評
(一)創設生動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教—學—評”一體化下的初中音樂教學應強調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原本被動地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主導的主動地學,以學定教,學評統一,促進教與評的融合。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創設情境,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習內容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連,學習結果與評價標準緊密相連,促進“教—學—評”一體化。
《嘎達梅林》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有著很強烈的民族特色,對于初次接觸少數民族民歌的學生來說,既新奇,又陌生。教師在教學時,就創設了極富蒙古族風情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融入情境中。
首先,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內蒙古幅員遼闊的大草原,以及落在草原上的一個個顯眼的蒙古包,讓學生感受蒙古族民歌遼闊悠長的基調。其次,播放蒙古族賽馬、摔跤、舞蹈、祭祀等文娛活動的視頻,讓學生了解蒙古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情。這樣學生在學習歌曲時,就能夠準確把握歌曲的演唱特色。最后,教師還為學生帶來了幾套蒙古族的民族服飾,讓學生近距離觀察蒙古族服飾,比較其與漢族服飾的異同,從而發現蒙古族獨特的民族特色。這些服飾還可以作為活動教具,供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培養學生對少數民族民歌的探究熱情。
在具體、生動、豐富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可以在學習歌曲的同時,了解更多關于蒙古族的知識。隨著對民族文化和歌曲背景了解的愈漸深入,學生對《嘎達梅林》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對歌曲情感和內涵的把握也會更加準確。
(二)設計實踐活動,落實能力培養
為促成音樂課堂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師要讓學生憑借自己的感知、探究和體驗,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藝術感知和情感體驗。而實踐活動便是最好的學習途徑。教學時,教師要緊扣教學目標,以能力培養為導向,設計實踐活動,將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統一起來,將活動結果納入評價當中,使教、學、評真正融為一體,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例如,在教學《嘎達梅林》這首歌時,教師就設計了豐富的實踐活動。在提高學生歌唱能力方面,教師設計了示范演唱、模仿演唱、隨音樂跟唱等多種演唱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歌曲旋律;還安排了準確度擊打練習,讓學生掌握歌曲的節奏、力度、強弱、速度等,了解歌曲的音樂節奏、強弱規律和演唱速度,幫助學生提高歌曲演繹能力。
在文化理解方面,教師舉辦“我是蒙古族講解員”活動,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以PPT演示的方式向大家科普蒙古族的相關知識;還舉辦了蒙古族歌曲及舞蹈大賽、蒙古族知識競答、馬頭琴演奏、蒙古族美食體驗等各種活動,讓學生全方位了解蒙古族文化。
在情感體驗方面,教師讓學生搜集一些蒙古族的小故事,結合蒙古族音樂的特點,自行創編樂曲,并配合蒙古族舞蹈進行表演;還鼓勵學生創編小型的音樂劇或綜合表演活動,表達自己對蒙古族音樂的喜愛以及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
通過這一系列實踐活動,教師不僅徹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提高了學生的歌唱、表達、創作、舞蹈等各方面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音樂素養,順利達成了教學目標,真正實現了教、學、評的一致性。
三、以評為據,反哺教與學
(一)豐富評價主體,促進評價的多元化
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檢驗教學成果、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師應豐富評價主體,將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社區等都納入評價體系中來,促進評價的多元化,讓教師和學生可以收獲多方面的反饋,進而結合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和學習計劃。
例如,在教學《嘎達梅林》時,教師就進一步豐富了評價主體,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形成全面的了解。如教師向每一個學生發放了一張《嘎達梅林》的歌曲演唱評價表,并給出了具體的評價標準,要求學生從節奏、音準、力度、情感、表現力等多個方面,對自己和他人的歌曲演唱表現進行評價。
首先,由演唱者本人對本次演唱進行自我評價,說一說自己唱得怎么樣,指出表現好的地方和表現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方法,讓學生學會反思與改進。接著,教師挑選幾名學生,讓他們對照評價標準,進行相互評價,以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同時也讓學生發現自己未曾發現的問題,通過評價他人和傾聽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收獲成長。最后,教師再給出總結性評價,幫學生補充一些他們沒有發現的問題,從而讓評價更加全面、具體和專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邀請蒙古族專業歌者對學生的演唱進行更加專業的點評,讓學生不僅能熟練演唱歌曲,還能深刻感悟歌曲的民族文化內涵,從而更好地演繹歌曲。
教師通過豐富評價主體,將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等納入評價機制中來,不僅促進了評價的多元化,還發展了學生的鑒賞、分析、總結、反思能力,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養。
(二)完善評價體系,確保評價的有效性
教師實施“教—學—評”一體化的音樂教學時,要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指導性作用,以教學評價為依據,不斷改進和提高教學和學習效果,讓評價來反哺教與學,促進教、學、評的一體化。教師要不斷完善評價體系,將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以及發展性評價等都融入評價體系當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收獲,從而抓住學生成長的關鍵節點,幫助學生提高藝術表現能力。
例如,在對學生演唱《嘎達梅林》的表現進行評價時,教師就用了多種評價方式,讓學生能夠通過評價收獲成長與進步。如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從情感態度、知識與技能、表現力與創造力等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改變了“單以結果論成敗”的局面,使教學的重點聚焦到學生能力的培養和鍛造上,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師還針對學生的演繹進行表現性評價,從學生的演唱表現、藝術處理和情感態度等角度,圍繞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互助合作能力、歌曲演唱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展開評價,促進學生實現綜合發展。
教師還針對學生的發展可能性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如學生能否完整演唱歌曲、能否為歌曲選擇合適的樂器進行伴奏、能否對歌曲進行一定程度的創編等,這樣不僅能了解學生現階段的能力和水平,還能對學生可能達到的能力和水平進行準確的估測,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教師通過完善評價體系,不斷拓展評價方式,從多個角度、不同側面捕捉學生的閃光點,指出學生需要改進的地方,真正發揮了評價對教學和學習的指導及激勵作用,促進了“教—學—評”一體化。
結語
總而言之,“教—學—評”一體化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主流教學模式,對音樂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中學音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實踐“教—學—評”一體化模式,以學定教,以教促學,教評一致,提高音樂課堂的質量與效率,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于笑.關于初中音樂教學“教-學-評一致性”策略探究:以《鐘聲嘀嗒》教學實踐為案例[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20):100.
[2]盛虹.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初中音樂“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以《多彩的漢族民歌》為例[J].新課程評論,2022(1):103-111.
[3]郭慧君.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初中音樂教學探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