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岑



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中提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非遺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解江蘇省五年制高職院校中非遺文化與設計類專業課程的融合問題,本文以問卷調研的方法,面向省內設計類專業課教師開展調研,在非遺文化認知、非遺文化與設計類學科的關系、非遺文化融入設計類課程的困難及反饋等三方面進行研究探索,并提出可行性建議。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非遺物質文化遺產
1.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構成元素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延續不斷的文明,具有如此長久的連續性,代表著中華優秀文化滋養出偉大的生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的構成元素,包含了經學、史學、文學、哲學等多個領域,其表現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這些傳統理念共同構成并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1.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構成元素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劃分為十大類,涵蓋了文學、藝術、技術、醫藥、民俗等方面。例如:非遺民間文學包括民間故事、民間戲曲、民間曲藝、神話、傳說、歌譜、謎語、諺語等,記錄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風土人情;非遺傳統技藝歷經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過程,蘊藏所屬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價值觀念、心理結構和氣質情感,是文化多樣性的熔爐。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具有重大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1.3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非遺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稱“非遺文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首先,它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長河中傳承至今,成為了珍貴的文化遺產。其次,非遺文化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不僅包含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還融入了當代社會元素,使得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得以延續。非遺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形成了今天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
2 非遺文化資源對于設計類學科的重要性
2.1 以非遺文化資源為主題的研究價值
高職設計類學科涵蓋了藝術設計、動漫設計、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等25個專業,是涉及自然、人文、社會等領域的綜合性、交叉性專業。其專業均以國際視野為先導,以文化品質為內涵,以藝術語言為切入點,以形式表現為手段,以創新性設計實現社會價值為終極目標,具有特殊的意識形態色彩,體現了特定的文化和藝術風格。
(1)非遺文化資源對設計類學科的價值
設計是將藝術的形式、美感結合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因素,再現于生活當中,使生活場景、使用工具等不但具有審美功能,還具有使用功能。非遺名錄中幾乎所有項目都與人們的生活場景、使用工具等元素息息相關,不乏很多成為當今設計的基礎。設計是為人服務的,優秀的設計作品首先應能夠被大眾接受,其次考慮其使用功能。因此設計是人類社會一定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的完美結合,而非遺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國傳統智慧更是當今設計類課程的理論基石。
(2)非遺文化資源對學生人文素養養成的價值
美學家蔣勛說過一句話: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水平。審美不僅代表了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因此,審美力是設計師的核心競爭力。但一直以來,設計類的學科并沒有從“西方中心論”的影響中走出。設計類課程教育以西方現代主義倡導的學科中心思想為基礎,在很多的案例呈現中能看出藝術教育依舊對本土文化不太重視,忽視了對傳統美學的感知。使得許多學生過分推崇西方文化和西式的審美與設計思維,這不利于學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東方文化內涵,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將我國非遺文化中傳統設計思維、美學元素融入課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與文化自信。在中西方意識形態激烈斗爭的當今,如何正確認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乃至非遺文化中智慧結晶的同時,促進審美能力的提升,其本質是為了學生審美素養的全面發展,更是在建立學科專業素養的同時更加注重建立起設計類學科對學生進行的意識形態引領,學會站在民族、文化等角度進行思考,建立文化認同、激發愛國熱情。
3 非遺文化資源融入設計類專業課的問卷調研及反饋
3.1 問卷調研前期準備
(1)調研對象
基于對非遺文化融入設計類專業課程的客觀現狀,需做更深入的調研。設計類專業是寬泛的應用型專業,其中每種專業方向在非遺文化融入的側重點上都具有鮮明特點。為獲得不同學科、職稱、年齡、性別的教師在對于非遺文化融入設計類專業課上的看法,以及各專業方向與非遺文化融入的現狀、困難,筆者做了詳細的問卷,面向江蘇省內高職院校中藝術設計、廣告設計與制作、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等25個專業方向的專業課教師開展。
(2)調研內容
本次調研分為三個主要方面:第一方面為被調研人的基本信息,包含所在地區、專業、年齡、職稱、性別;第二部分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包含非遺文化與學生、教師素養的關系、非遺文化對專業課教學的價值;第三部分是非遺文化融入設計類專業課的現狀,包含非遺文化融入專業課程的資源需求、困難環節等。
(3)調研方法
鑒于問卷調查法是常用調研方法,能在較短時間內收集到大量資料、填寫時間充分并且可以自由表達意見、標準化程度較高、容易量化等諸多優點,本次調研以在問卷網平臺發布線上調研問卷為主。考慮到調研方式的多樣性,以訪談法進行輔助,選擇對象為非遺傳人、以非遺文化傳播為主的從業人員等,以獲得不同角度對于非遺文化融入設計類專業課的客觀看法。
3.2 調研實施過程
2022年5月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下發“十四五”教改課題《非遺文化融入高職設計類專業課教學的策略研究》立項書,編號:ZYB641;11月完成開題工作及問卷設計,12月由江蘇聯院各專職委向各學校專業課教師下發問卷。截至2023年3月,參與調研的人數達237人。其中,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占總人數的54.4%,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占總人數的15.19%。受訪者30歲以下占比15.19%,30~45歲占比67.09%,45~55歲占比16.46%;初級職稱人數42人,占比17.72%,中級職稱人數123人,占比51.90%,高級職稱人數72人,占比30.38%(見表1)。
3.3 非遺文化融入專業課程的調研現狀分析
(1)對非遺文化的認知
受訪教師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對非遺文化不夠了解甚至不了解,占到19%以上;交叉分析發現,這一部分教師絕大部分為中、高級職稱,占到80%,尤其45~55歲年齡段占到大部分,高級職稱的教師中有18人選擇了不太了解,占高級職稱總人數25%。
(2)對非遺文化融入設計類課程的認知
絕大部分老師都非常認同非遺文化的融入對師生素養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同時也非常愿意將非遺文化融入專業課程教學。調研中發現教師對于非遺文化融入的課程形式有一定分歧,37%的教師認為非遺文化更加適合融入專業拓展課,24%的教師認為更加適合融入專業平臺課,另有24%和18%的教師認為更加適合融入于核心課、實訓課中。交叉分析中得出:高級職稱的教師更加偏向于將非遺文化融入拓展課程,而非核心課或平臺課,其數量超過50%。
調研中也發現,有35.44%的教師沒有嘗試過將非遺文化融入專業課程,這其中高級職稱人數達52人,占總體沒有嘗試過的人數的50%。同時看出,在非遺文化融入設計類專業課的實踐中,尤其是設計過多個案例的教師數量中,中級職稱教師占到很大一部分比例。
在曾開展過的非遺類文化融入設計類的課程教學中,非遺工藝體驗和非遺項目介紹占到80.39%,其次為非遺文化資源與設計課程內容的結合。
(3)對非遺文化融入設計類課程的困難反饋
受訪教師中不愿意參與非遺文化融入專業課程的主要原因,選擇所授課程與非遺文化難以融合這一選項的教師占到50%,交叉分析發現多為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教師。
大部分教師認為對于非遺文化融入專業課程最困難的環節為:有效獲取資源的數字平臺較少,占31%(見圖1)。交叉分析得出: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兩個專業教師更偏向于“非遺文化資源與設計類課程的融合深度”是非遺文化融入設計類的課程教學最困難的環節。
對于這一困難,受訪教師認為非遺文化融入設計類課程教學最需要的資源排序前三的為:非遺文化數字化的學習資源、非遺文化融入教學的項目案例及非遺傳人進課堂輔助教學(見表2)。
面對課程研發的問題,教師們對于非遺文化融入設計類課程的教學實踐方式中,由校、企、非遺傳人合作開發課程這一方式更加被認可,占74.68%,其次為校內教師團隊共研課程,占18.99%,跨校合作方式占5.06%。
同時,非遺文化融入設計類課程的建設困難有以下七個方面(見圖2),其中,課程缺乏技術支持、課程內容研發經費不足、課程研發工作量大是三大主要的原因,分別占比72.15%、67.09%和59.49%。
4 高職設計類專業課中非遺文化資源融入的現狀
4.1 非遺文化這一概念過于知識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設計類專業課將非遺文化融入專業課程。但研究發現,由于專業課教師自身知識儲備的缺失,不少學校在實踐“非遺文化”融入專業課程的過程中將“非遺文化”視為一種靜態化的知識,產生了傳統文化片面知識化的取向,并沒有結合非遺文化內涵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構成元素深度剖析文化內涵,也未能與專業課程中的知識進行結合。導致形成以實際傳統文化概念性內容為導向的課程設計和以文化知識掌握為導向的課堂實施,課堂呈現僅為非遺工藝體驗和非遺項目介紹。目前在學科邏輯的支配下,停留在文化作為知識的表層,對“非遺文化”的理解流于機械式的符號記憶,忽視了對內涵的理解。
4.2 非遺文化的內容要素與設計類課程缺乏聯系
目前非遺文化融入專業課程實踐過程中,缺失了對課程內容系統化的架構。對“非遺文化”這一抽象內容的界定,意味著“非遺文化”中的內容要素如不經過分析和轉化,無法與設計類課程進行有機結合,導致當前眾多課程內容和系統凌亂。這就需要課程設計者能夠對“非遺文化”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并根據培養目標進行一定程度的轉化,而教師自身這方面素養的欠缺也導致了非遺文化資源在分析、轉化時費時費力,課程研發難度較大。
4.3 非遺文化資源與設計類專業課融合的深度不夠,浮于表面
(1)課程內容簡單,缺乏深層次的文化體驗
高職院校的教學中更加注重職業技能技巧的訓練,在教學的人文性上處于劣勢。調研中發現很多課程停留在儀式復演和傳統工藝復刻,對文化背后的內涵與人文關懷的挖掘不夠深,對文化元素的挪用多于對文化內涵的再創造。這種形式化的體驗式教學更像是“非遺文化育人”的例行公事,無益于促進學生的文化認同,不能激發學生將文化內涵內化為自身文化素養。
(2)課程設計缺乏系統化的內容結構
現行的高職院校的設計類專業課一般由基礎課、核心課、拓展課、實訓課等組成。在該框架下的課程設計受此限定,知識、技能、信息、媒介、材料及作業要求也較為單一,課程間的知識點升級與進階關系顯得較為割裂,層級和邏輯關系不夠明確。非遺文化內容則呈現出碎片化的現象,缺乏系統性的聯系,學生的認識和實踐往往停留在表層,難以意識到其系統。
(3)教學策略單一,缺乏再創造的有效引導
大多數專業課教師對傳統文化的研究較為薄弱,同時深層次的文化探索與專業設計實踐仍然處于割裂狀態,課程研發難度大、缺乏支持。很少有教師能夠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持續性地將文化內涵的挖掘與文化元素的再創造滲透進教學活動,啟發、引導學生尋求與文化內涵相關的設計資源、元素及表現手法。
4.4 非遺文化資源融入課程的評價策略不完備
課程實施中如何通過從理論到實踐層面評價維度、標準的制訂是文化融入專業課程的重大挑戰。設計類課程往往帶有主觀性的評價標準,這也是設計類作品多元化形式存在的優勢?!胺沁z文化”內容與專業課的融合,更多可以從素養目標的達成出發聚焦在評價維度中,體現為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的行為、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這種觀測和評價是長期的,因此更加需要長期、完整的課程體系來進行持續觀測學生素養的變化,這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去探索和研究。
5 非遺文化融入五年制高職設計類專業課的可行性建議
本次調研中發現,在設計類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諸多方面都會影響著文化貫穿教學的成效,尤其是以非遺文化為資源的案例,更多取決于教學實施者對非遺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教學實施者對內容的提取和轉化,以及對其內容的融入策略、評價等。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是非遺傳人的首要任務,但對于學校來說,更多的需要借助于專業特質,依托學校的人才與專業基礎、科研能力實現非遺文化的創新和活態傳承。
5.1 加強頂層設計
非遺文化融入專業課教學的課程研發工作量大、教師缺乏動力,建議做好學校的頂層設計,通盤考慮非遺文化融入專業課程的內容開發、教師薪資績效等多方面問題,尤其需要激發高級職稱教師主動參與其中的動力。
5.2 提高教師自身素養
提高師資培育,加強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尤其是非遺文化的學習,加深對非遺文化內涵的研究,鼓勵教師參與非遺相關的設計開發、產品開發等。同時積極保持與非遺傳承人之間的聯系,能夠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引入非遺傳承人作為導師,為學生提供更加直觀的展示,以促進非遺文化內涵的表達。
5.3 非遺文化融入專業課程的策略研究
非遺文化融入五年制高職設計類專業課的可行性建議中,應該更加聚焦于非遺文化資源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策略。非遺文化不是靜態的知識概念,而是對學生能夠產生全方位影響的文化資源。因此,融入專業課程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在平臺課、核心課、拓展課及實訓課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教學過程中從教學資源的獲取,到非遺文化的課程內容策劃、課程項目研發;從教學方法的選擇,到教學資源的利用;從評價策略的制訂,再到非遺文化數字資源的建設,以實現非遺文化資源有效轉譯為設計資源,解決與設計類課程融合深度不夠等問題。
6 結語
綜上所述,非遺文化保護是重要的文化發展戰略,而設計類專業既有人才優勢又有技術支撐,既有先進的理念、又有多樣化的藝術表達方式。在非遺活態傳承中有著巨大的引領作用。非遺文化資源融入設計類專業課教學是極具意義的教學實踐,在促進非遺活態傳承的同時,也豐富了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更滋養了師生心智,建立了文化自信并增強了社會責任。
本文系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南京財經分院第五期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非遺文化融入高職設計類專業課教學的策略研究”(編號ZYB641)。
(作者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南京財經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