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平
摘 要 在初中語文學科的寫作教學中,創造性地引入古詩詞教學法,以古詩詞中的章法結構、文本立意和表現手法作為參照依據,引領學生學習謀篇布局、深化主題和增強文采的方法,讓他們在寫作實踐中遷移和運用經驗。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寫作教學? 古詩詞? 應用路徑
中國古代詩詞歷史悠久,歷經朝代的更替和文化的發展,其形式豐富、內容也各具特色,為當代文學創作和寫作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可將古詩詞應用到寫作指導和訓練活動中,讓學生廣泛尋找、深度挖掘古詩詞的學習要點,并在新舊知識的遷移和轉化中,把握寫作的方法與技巧。
一、 分析章法結構,學習謀篇布局的方法
古詩詞的章法巧妙、結構精致,出于表情達意的需要,詩人通常會在結構安排上下功夫。初中階段,學生所接觸的古詩詞,大多以首尾呼應、開門見山、欲揚先抑等為主要結構形式,這些結構形式為當代初中生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思路。通過研讀古詩詞的結構形式,學生能夠打破自身的思維局限,創作出形式更為新穎和自由的作文。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帶領學生分析古詩詞的章法結構,了解作者在創作時的意圖,并在這一過程中,學習古詩詞謀篇布局的方法[1]。
古詩詞中最常用的結構形式是“起承轉合”。所謂“起”,即文章的開端,“承”是對上文的延伸,“轉”則是轉折,從正面或反面深化立論,而“合”是收束全文的象征。在古詩詞中,作者以文章的開頭為“起”,中間句為“承”和“轉”,最后一句為“合”,形成一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閉環,使得詩詞的結構更為完整和清晰。如杜甫的《春望》一詩,詩人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為首聯,寫出了安史之亂后國家的殘敗景象;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進一步加深了詩人內心的感傷情懷;而頸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運用了正面轉折的方法,繼續實寫戰亂的嚴重后果;最后,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兩句,以人的衰老收束全文,升華了詩人的哀嘆、感傷的心緒,使得整首詩呈現出通體呼應、首尾一致的章法特征。
仿照古詩詞的章法結構,教師可引導學生鉆研“起—承—轉—合”的結構形式,創建完整的作文結構框架,以主題為核心,循序漸進地表達自身的思想與情感。以“友誼”這一主題為例,按照“起—承—轉—合”的結構范式,學生在文章的開頭,可闡釋“友誼”的具體概念,到了“承”的部分后,可進一步延伸“友誼”的作用和價值,而后,再通過反轉的方式進行說明,最后,以“我們要珍惜、保護好‘友誼這盞明燈……”收束全文,升華整篇文章的主題和情感。借助“起—承—轉—合”的結構形式,學生由淺入深地闡釋了自己的觀點,思想和情感逐層加深。
學生在閱讀和解析古詩詞的過程中,習得了文章謀篇布局的方法,他們轉而將其運用到寫作實踐之中,這是一個自主建構與實踐運用有序銜接的過程。通過此種方式,寫作教學能夠突破“授之以魚”的局限性,真正達成“授之以漁”的效果。
二、 解讀文本立意,學習深化主題的方法
現行的初中語文教材中所編選的古詩詞,其意蘊豐富、內涵深厚,它們往往具備深刻的思想與哲理。比如,以閑適生活為主題,學生在寫作時,通常會以做了哪些事、有了怎樣的感受為文章的主要內容,立意大多會局限在“閑適生活的主觀感受”之上[2]。而王維的《竹里館》卻有著高遠的立意,他以短短二十字,營造了情景交融、聲色交融、動靜交融、虛實交融的意境,通過渲染意境的方式,襯托出自己內心的閑適與淡然,展現出自身對于生活乃至人生的態度。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以立意深厚和高遠為主要特征,在寫作教學中,學生可解讀古詩詞文本的立意,感悟其立意的特征,從而學習深化主題、創新立意的方法。
寫作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古詩詞中的立意,于遷移的過程中,把握深化主題的方法。《秋詞(其一)》一詩,一改寫秋的傳統,不拘泥秋天悲涼的氛圍,而是以激情昂揚的氣勢,寫出了對秋日景象的喜愛,這在古詩詞中是十分少見的。詩的前兩句,詩人以“自古逢秋悲寂寥”起勢,而后摒棄傳統的見解,以“我言秋日勝春朝”寫了自己的獨特感受,其立意的角度新奇、獨具特色。而后兩句則是“秋日勝春朝”的“證據”,增強了整首詩的豪邁氣質。在這首詩中,詩人未延續傳統的立意方式,突破了“悲秋”的立意局限,創造了一種壯闊和豪邁的意境。
當學生了解了古詩詞中別具特色的立意方法后,教師也可以鼓勵他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從看似矛盾和沖突的層面入手,提煉出新穎的立意。比如,在傳統的語言環境中,“春天”往往是希望、生命力的象征,而學生在文本創作時,可以一改常態,挖掘出“春天”中令人感傷、哀愁的因素,將其作為立意。如以“清明時節雨紛紛”為立意,在寫作時,學生可表達自己對故去親人的哀思、對歲月流逝的感傷等,這樣既能加深文章的主題,也可以增強整篇文章的新意。
而創新立意、深化主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立足于實際,建立起長期的寫作指導計劃,著重帶領學生解讀和分析古詩詞的立意、總結詩人的立意方法。經過持續化的訓練,學生寫作的立意深度、創新性即可明顯增強。
三、 探究表現手法,學習增強文采的方法
表現手法是影響文章藝術性和感染力的關鍵要素。古詩詞的作者為了增強詩歌的感染力和審美性,常常運用多樣化的修辭手法、藝術手法和表達方式,尤其是修辭手法,是古詩詞中運用得最為廣泛的表現手法。基于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將焦點轉移到古詩詞的表現手法上,探究古詩詞中采用了哪些表現手法、產生了怎樣的表達效果,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增強文采的方法[3]。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雪比喻為梨花,既增強了意象的深刻性,又從字里行間中展現了邊塞地區的獨特氣候,同時也強化了詩歌的文采。學生在創作文章時,也可以巧妙地運用修辭手法,尋找不同事物之間的共性特征,如“午后花壇邊的小草,仿佛一個個犯了錯的孩子,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巧用擬人修辭寫出夏日午后的燥熱。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別具一格的章法結構、深厚別致的思想立意以及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為學生在寫作中的謀篇布局、深化主題和語言表達等,提供了優秀的范式和參考依據。在解讀古詩詞時,學生不僅可以領會古詩詞本身所具備的魅力,還能體會到它們對文本創作的啟示意義。通過閱讀和研究古詩詞,學生的語言駕馭、謀篇布局、情感立意等能力會大幅提升,他們的整體寫作水平自然也會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陳曉茹. 初中語文古詩詞閱讀與寫作訓練融合教學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23(9):24-25.
[2]張波蘭. 談古詩詞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21(12):89-90.
[3]林玲玲. 品詩詞之韻賞人文之美 ——古典詩詞推動寫作教學的策略研究[J],課堂內外·初中教研,2022(6):42-44.
[作者通聯:江蘇鎮江市伯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