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心
摘 要 以2022年高考語文新高考I卷現代文閱讀II第9題為例,探索文學類文本閱讀主觀題答題的有效路徑。依據新高考考查方向和語文學科的性質,我們在文學類文本閱讀備考中,要把握“讀明題意”“強化細讀”“多維思考”“提升探析”諸要素,以提升學生必備知識和能力素養為要義,層層夯實,高效操練。
關鍵詞 文學類文本閱讀 主觀題答題 有效路徑
《高考試題分析(2022年版)》指出:近年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題越來越重視對文本內容的深層把握和理解。因文設題,強化對理解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審美鑒賞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考查,而不再過多強調答題模式等方面。可以說,近幾年新高考卷現代文閱讀II的主觀題,呈現因文設題、問法靈活、角度多樣等特征,要求學生在閱讀理解文本時,要具備對語言技巧、藝術形象進行審美鑒賞,對文本體現的價值觀念和作者的創作意圖進行探究等方面的能力,考查全面且立體。
2022年高考語文新高考I卷現代文閱讀II第9題呈現如上特點,原題如下:
漁夫拒劍是一段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漁夫是一位義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劍之后,更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慮而自盡。本文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漁人,這一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
在流傳的歷史故事中,漁夫用“自盡”的方式激勵伍子胥復仇,呈現出悲壯的色彩,而本文將這樣的一位義士改為普通人,給讀者帶來了全新的閱讀和審美體驗。該題重視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解析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對比的視野下結合文本探究文學效果,從題面上看有一定難度。
不少學生存在“審題不精準,未理解題意”“忽視問題情境和文本的相關內容”“生搬硬套,答題角度單一”等問題。如沒有注意到題干中“歷史故事中漁夫是自盡的義士,本文的漁夫是一個普通漁人”的暗示,而去糾結“漁夫”與“漁人”的區別,或答歷史故事中的漁夫帶來的文學效果。有的學生答案空泛套路化,忽視問題的具體情境和文本的相關內容,直接套用“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突出主題”等空洞的術語。有的學生僅從人物角度分點作答,每一點都從“漁夫”本身的特征出發,答案看似豐富,實則簡單重復。
高考考查形式雖然不斷創新,但核心的考點和關鍵的能力點不變,因此,我們可以從“讀明題意”“強化細讀”“多維思考”“提升探析”等方面進行相關探索和提升。
一、 讀明題意,強化細讀
1.切分題干,挖掘子問題
當面對一個陌生的問題無從下手時,可將問題分解成幾個有內在邏輯關聯的子問題,緊扣隱含的子問題作答,可避免跑偏現象的發生。
以2022年高考語文新高考I卷第9題為例,顯然,“漁夫”是題中一個重要的信息點,根據題目信息可知,歷史故事中的漁夫是一個冒死救人且最終自盡的義士,改寫后的漁夫是一個擺渡的普通人,以“漁夫”為基點,切分題干信息,這道題可以分解成如下幾個“子問題”:第一,歷史故事中的漁夫是個怎樣的人? 第二,改寫后的漁夫有怎樣的特點?第三,“歷史故事中的漁夫”和“普通的漁夫”有何區別?第四,這一改寫帶來哪些方面的文學效果?對以上問題一一思考,答案的基本方向便能確定。
2.強化細讀,讀懂關鍵詞
高考現代文閱讀的設題著眼于“整體”背景下對“局部”的細化考查,主觀題的題干有許多暗示性的關鍵詞,隱含著答題的方向與具體要求。
此題中,要注意題干中的“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漁人”,以關鍵詞“普通”為切入點深入分析,“普通”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普通人物,原故事側重表現漁夫的俠義精神,本文的漁夫只是一個普通人,不知伍子胥身份與仇恨,不了解伍子胥贈劍的意義,這樣的漁夫很真實,具有生活氣息,而他給予伍子胥心靈的慰藉,體現出了普通人的影響力和感化力;二是普通場景,這里的普通區別于歷史故事的緊張且悲壯,以“悠揚的歌聲”“西沉的太陽”“金色的蘆葦”“半圓的月顯露在天空”“漁夫搖櫓的姿態”構成“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鄉”,使得伍子胥“享受到一些從來不曾體驗過的柔情”,這樣的場景呈現出優美且詩意的藝術美;三是普通情節,歷史故事矛盾沖突激烈,充滿了濃郁的傳奇色彩,改寫后的文本轉向了對伍子胥細膩豐富的心理、神態等細節的描寫,使文章節奏舒緩。
二、 多維思考,提升探析
1.立足文本,作答多角度
基于以上,我們可以從結構、內容、手法、語言等方面進行多角度理解。
從人物漁夫的角度看,文本中“覺得這漁夫是他流亡以來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一句,說明普通漁夫讓伍子胥體驗了不一樣的美好,體現了平凡的人也有價值和偉大之處。
從故事內容上看,改寫后的普通漁夫,用“美好世界”讓伍子胥有了靈魂片刻的安適,使他對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讀者更全面細致地關注到伍子胥既有復仇的一面,也有柔情的一面。
從主題上看,“你渡我過了江,同時也渡過了我的仇恨……”,在復仇主題之下,普通漁人代表的是人生的平和,子胥承受的則是生命的沉重,漁夫無心之渡,淡化了伍子胥的仇恨,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平和與美好。
從情節結構上看,歷史故事中的漁夫“自盡”的情節,呈現了一種悲壯意味,也富有傳奇色彩,而改寫后的“普通”漁夫沒有冒死、自盡等情節,減弱了悲劇色彩,淡化了傳奇色彩和矛盾沖突。
以上角度是思考方向,而非答案本身。學生在答題時,應立足文本,找出人物和情節特征,從人物形象、情節構成、情節節奏等多維角度去思考作答。
2.提升探析,理解有深度
“探析”即發現作者苦心孤詣之處,包含“發掘”“探討”和“解讀”,并作出恰當評價。“普通漁人”改寫效果,涉及人物關系、人物特征、人生態度、生命價值等,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與復習中,將文本閱讀與鑒賞訓練作為教學重點之一,努力建構與運用合適的語言文字外化文本創作特點和審美鑒賞內容。同時也要強化思維訓練與閱讀拓展,將閱讀的深刻與高度相結合。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審美鑒賞、評價反思等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以綜合考查作為命題導向,通過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考查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加強作為備考重要環節的審題訓練,提升解題思維能力,是強化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也是把學生從做題的層面提升到在應對復雜而真實的情境時,能解決靈活多變的問題的層面上。
[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研究)“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語文課堂思維可視化教學策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SZJ22131(福建教育學院資助)]
[作者通聯:福建沙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