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雨 陳茹玉


摘 要:習近平經濟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拓寬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思想基礎和根本遵循,也是推進我國高校政治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和教學改革的根本指導。推進我國高校政治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和教學改革,必須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將習近平經濟思想深度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探索創新政治經濟學教學模式,高標準建設政治經濟學實踐教育基地。
關鍵詞:習近平經濟思想 政治經濟學 課程思政 教學改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在黨的領導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實踐中形成的習近平經濟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構建起具有時代特點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析框架和理論體系,孕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1]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有生命力,就必須與時俱進,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對政治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開展探索性創新。
現有研究發現我國高校的政治經濟學教學實踐存在較為明顯的困境,突出表現為教學內容與經濟社會實踐嚴重脫節、教學模式單一陳舊等。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課程定位模糊,存在西方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并重”的“雙軌制”現象。經濟學教學究竟是西方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并行,還是以政治經濟學為主導?對這一問題存在分歧直接導致部分學生甚至教師對政治經濟學重視程度不夠,引發了政治經濟學“邊緣化”問
題。[2]二是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尚不完善,主要表現為理論與現實嚴重脫節。一方面,理論構建面臨諸多懸而未解的學術難題,在中國經濟發展實踐中形成的大量特色經濟思想未能轉化為系統化理論化的表述;另一方面,時代變革形成的新問題和新挑戰仍需加強理論探索。[3]三是缺乏權威的統一教材。高校所用教材存在大量內容重復現象,且與思政元素結合度低,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案例,未能很好地隨著時代變化而創新。[4-5]四是教師隊伍建設滯后。一方面,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師隊伍“西化”現象嚴重,難以充分勝任政治經濟學教學工作,部分教師思想觀念陳舊、知識體系僵化,不能與時俱進地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開展教學;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仍然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等傳統教學方法,使得政治經濟學理論在學生中的認可度和接受度降低,進而產生學生厭學的現象。[6-7]
針對上述問題,現有研究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遺憾的是這些方案均未能與習近平經濟思想結合起來。習近平經濟思想是植根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偉大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深刻洞悉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實施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創新,是高校政治經濟學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的重要出路和任務。
本文認為,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探索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創新,是我國高校政治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和教學改革的關鍵。聚焦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實踐存在的系列問題,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創新、政治經濟學教學模式創新、高水平政治經濟學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等方面提出我國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創新的思路和措施,形成的經驗和研究成果可推廣復制到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改革和創新。
一、高校政治經濟學課程思政和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尚不完善
西方主流經濟學難以完全有效解決中國問題,我們必須研究構建適應中國情況、體現中國特色的經濟學基礎理論,并用來解釋和指導中國經濟發展問題。[8]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迄今尚未成熟完善,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建構還面臨諸多問題。
其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邏輯起點沒有獲得一致性共識。對于邏輯起點問題,學者們從三種研究角度提出了不同觀點且差異較大。邱海平、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課題組等從主體視角出發分別提出“國家”論和“人民主體”論,顏鵬飛、榮兆梓則從客體視角出發分別提出“變形的商品”論和“平等勞動”論,張宇從制度視角出發提出了“基本經濟制度”論。[9-13]總體來看,邏輯起點問題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在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
其二,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社會資本運動、轉型論、資本主義危機理論等經典政治經濟學理論未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充分融合。《資本論》產生于特定的歷史背景,揭示的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發展規律。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資本主義條件下發現的“剩余價值規律”“經濟危機理論”等經典理論難以獲得本土化解釋,客觀上限制了政治經濟學理論化水平。
(二)政治經濟學理論內容未能與中國經濟社會實踐充分融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門開放并不斷發展的科學,其理論來源于實踐,反過來為實踐服務,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政治經濟學教材也需要隨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完善。但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成果相比,與高校學生的知識需求相比,與立德樹人的目標相比,政治經濟學的教材建設已經嚴重滯后于現實需要。
一個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很好地解釋現實和預測未來。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西方經濟學憑借實證分析、數理邏輯以及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具有較好的解釋力等優勢,在我國得到廣泛運用,政治經濟學則受到了強烈沖擊和邊緣化。與此同時,政治經濟學教材作為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工具卻更新遲緩,直接導致了教學內容與經濟發展實際相脫節。
一方面,政治經濟學教材中的社會主義部分不夠與時俱進。多數政治經濟學教材只是簡單敘述政府新出臺的政策,沒有起到推動政治經濟學理論發展的作用,反而給學生們留下了“政策注釋者”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然而政治經濟學教材并沒有及時將最新研究成果納入其中。例如,現階段教材缺乏與社會經濟問題的緊密聯系,并且較少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案例相結合。這些問題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政治經濟學解釋現實經濟世界乏力的錯覺,挫傷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政治經濟學教學方式難以適應新時代經濟學人才培養要求
新時代的大學生處于高度信息化數字化的社會環境中,受到多元文化影響,具有更強的獨立思維能力、個體意識和自我表現意愿,期盼更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政治經濟學教學旨在讓學生認識客觀經濟規律,掌握經濟學研究方法,提高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從而指導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我們有必要針對學生特質對教學方法進行相應創新。
高校政治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落后的現象。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授課形式主要采用傳統注入型授課模式,缺乏課堂互動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之政治經濟學中的許多概念較為抽象,導致很多學生感覺這門課程晦澀難懂、枯燥乏味。“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不適用于政治經濟學課堂。一些教師忽略了講授法在把控教學進度,講解抽象性、邏輯性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方面的優勢,片面追求課堂氛圍活躍,使用所謂的“案例教學法”,拋開政治經濟學理論和結構,讓講案例變成了講故事,表面看起來能使課堂氣氛活躍,效果明顯,但長此以往學生只能獲得零散的知識點,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此外,教師的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還需提升,在教學時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倫理品質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14]不合理的教學方法難以適應培養新時代經濟學人才的要求。高校教師亟須創新教學方法,增強政治經濟學課堂的理論深度和吸引力。
(四)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難以滿足現實需要
課堂理論學習與校內外教學實踐相結合有助于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為了實現培育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大多數高校既積極開展了大量校內實踐活動,如開展影音賞析活動、舉辦專家講座、組織學生情景劇表演等,也注重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將其視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舉措。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學以致用的社會科學同樣需要將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然而高校的政治經濟學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存在許多問題。
一是缺乏支撐基地可持續建設的機制。部分企業響應國家號召積極與高校開展人才培養合作,但缺乏成熟的合作機制,與高校合作投資回報率較低。二是基地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上的功效尚未充分發揮。雙方往往將合作的重心放在組織機構、學生實習和生活平臺建設方面,忽視了人才培養方案研制、學生實習環節銜接、教學管理與考核體系構建。三是尚未形成資源共享、交叉融合的基地體系。基地建設模式較為單一,主要以高校與企業或者地方政府開展“一對一”合作為主,缺少高校聯合共建模式。基地涉及學科專業過于強調專業化,阻礙了學科間資源流動與交叉融合,難以實現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
二、高度重視習近平經濟思想對高校政治經濟學課程思政和教學的指導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重大問題和實踐,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習近平經濟思想具有豐富內涵,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1+7”,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和“七個堅持”。新發展理念代表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向,充分體現出習近平經濟思想理論性和實踐性的高度融合,對提高學生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培養高素質經濟學人才具有重大意義。“七個堅持”科學地指出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根本立場、歷史方位、指導原則、主題主線、戰略舉措、工作方法等基本問題,極大地豐富了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部分的教學內容。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導下的經濟實踐,如推進共同富裕、全面深化改革、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等經濟舉措,為學生深入學習經濟學知識增添了很多理論聯系實際的案例。
習近平經濟思想批判地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考察對象、研究方法、經濟發展、宏微觀經濟、開放性經濟、經濟體制上的創新,對著力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習近平經濟思想科學地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本質特征、重大原則等基本理論問題,不斷充實著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15]將習近平經濟思想寫入教材,并在教材中對新發展理念、“七個堅持”等內容開展專題研究,將是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基礎薄弱的關鍵一步,也是改革政治經濟學課堂教學的迫切要求。
推進習近平經濟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強化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和政治經濟學在經濟學學科中的主導地位,為政治經濟學教材體系、教學體系、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在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經濟學目標引導下,我們必須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政治經濟學教材建設工程的根本遵循,以建設具備堅實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基礎、掌握多樣化教學方法的新型教師隊伍為主要手段,創新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
三、國內知名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經驗與啟示
為了提高政治經濟學課程育人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西北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在優化教學內容和創新教學模式方面做出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提供了許多可供借鑒的教學改革范本(見表1)。
教學指導方面,南開大學明確提出要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高校經濟學專業基礎課程中的主導地位,協調好政治經濟學的指導作用和西方經濟學的借鑒價值,參考借鑒西方經濟學中的有益成分,學習西方經濟學研究分析方法,剔除西方經濟學中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容,抵御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在高校經濟學基礎理論課程的學時分配、課程設置、考核方式上體現政治經濟學的主導地位,切不可本末倒置。[16]
教學研究方面,清華大學成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的研究作為重點,致力打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型智庫和思想庫、資料庫、成果庫,并以新思想為主題,舉辦學術論壇、發布研究課題、發表學術論文,推動理論研究進一步深化。清華大學提出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提升高校政治經濟學理論學科發展水平,以理論發展促進學科建設,推進經濟學人才培養和教育研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增強政治經濟學教師教學水平,開設面向國內外的系列網絡公開課,提升教育質量。
教學內容方面,中國人民大學依托《資本論》教學與研究中心引導學生加強對政治經濟學經典著作的研讀,在經濟學專業課程設置上長期開設“資本論”課程,突出“資本論”的核心地位,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資本論”對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解釋力。同時完善政治經濟學教材體系,出版基礎理論課教材、輔助教材和延伸性教材等系列教材。西北大學圍繞“兩史一論”開展政治經濟學教研工作。[17]“兩史”是指經濟史和經濟學說史,“一論”是《資本論》。經濟史是經濟學的“源”,教師在“經濟史”教學中注重講授各經濟學流派理論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分析各流派思考問題的不同角度,鍛煉學生分析經濟問題的思維能力。經濟學說史的教學內容以歷史人物為線索,主要介紹魁奈、威廉·配第、亞當·斯密、李嘉圖、西斯蒙第、馬克思等著名經濟學家的生平經歷、主要作品、核心思想以及思想評價。復旦大學鼓勵開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比較研究,從發展歷程、研究對象、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開展比較研究,建立“比較馬克思主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創新。
教學模式方面,北京大學要求從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師生互動型教學模式轉變。堅持主體性教學理念,注重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面提升學生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須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靈活使用問題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創新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改革考核形式,綜合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文字表達能力、邏輯推演能力、創新能力和聯系實際能力。將實踐調查報告成績納入總成績,鼓勵學生深入社區、農村、企業進行實地調研,運用政治經濟學知識分析現實經濟問題,撰寫實踐調查報告。
四、 創新高校政治經濟學課程思政和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
推動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創新首先要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建構問題,做好繼承與發展。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我們必須一如既往地繼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立場、主要觀點、研究方法。解決政治經濟學邏輯起點共識問題,可行方法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上達成共識,提倡持有不同觀點的學者獨立探索、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是繼承的必然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時代的精華,這一偉大思想的創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次理論飛躍。要將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社會資本運動、轉型理論等經典政治經濟學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充分融合,以習近平經濟思想作為推動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創新的根本遵循,將中國式現代化、新發展理念與高質量發展等習近平經濟思想中的全新概念融入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建構中,嘗試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典理論闡釋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系統性與科學性。
(二)將習近平經濟思想深度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根本,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實施政治經濟學教材創新工程,編寫理論精、實踐強的政治經濟學教材,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推動高校政治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教材編寫的特點決定了教材內容一般是滯后于社會現實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材編寫時聚焦理論與現實脫節的問題,將習近平經濟思想寫入教材是解決當前理論與實踐難以融合的關鍵抓手。
首先,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運行規律,準確回答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拓展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任務,把以新發展理念與“七個堅持”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經濟思想納入重點研究內容。其次,在教材中增加新時代經濟建設的新材料。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三期疊加”的復雜局面,政治經濟學在理論探索上取得許多重大成果和新材料,教材既要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各項重大戰略選擇的理論依據,也要增加熱點問題的剖析,用習近平經濟思想闡釋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實際問題,增強理論對現實的解釋力。最后,教材編寫要更加注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以中國問題為導向,對新發展理念和“七個堅持”進行專題研究,將習近平經濟思想更好地融入政治經濟學學科體系之中,構建一個科學嚴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加強“術語革命”,不斷提升政治經濟學學術話語的原創性與影響力。在新時代改革和實踐中出現的一系列新的經濟范疇,諸如新發展理念、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為開展政治經濟學“術語革命”提供了優秀的素材。
(三)探索“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政治經濟學教學模式
借鑒國內知名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經驗,探索實施“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教學模式(見圖1)。
“一個中心”是指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著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能力,讓知識、技能和價值導向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明確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予學生更多自我管理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負責控制和管理學習活動并積極投入課堂建設和活動規劃中。教師發揮引導、輔助作用,注重對學生積極主動性的激發和思維的培養,“授人以漁”,同時梳理課程內容,融入思政元素,幫助學生了解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和品德塑造。
“兩個基本點”,第一個基本點是堅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以知識傳播、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為引領,以實踐案例為素材將習近平經濟思想有機融入教學內容,提高習近平經濟思想對現實世界的解釋力,增強學生“四個自信”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明確“為誰培養人”,培養具有經邦濟世、經世濟民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第二個基本點是堅持多樣化教學,創新運用“翻轉課堂”、情景教學、沉浸式教學、專題研討式教學、實踐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發揮各種教學方法優勢互補的作用。改變過去教師主導的“滿堂灌”教學方法,根據教學知識點的不同特點,選擇與之相匹配的多元教學方法。運用“翻轉課堂”法教授較為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的課程內容;綜合使用情景教學、沉浸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講授比較抽象晦澀、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的教學內容;利用專題研討形式講授社會主義部分的課程內容,重點研究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體系、原理和方法論;加強實踐教學,深化理論認識和鞏固學習成果,引導學生結合實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促進學生素養的提高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四)高標準建設高水平政治經濟學實踐教育基地
實踐教育基地是開展政治經濟學實踐教學的主要場所,是將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有效銜接的重要載體。適應新時代政治經濟學教學需要,需要高標準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實踐教育基地,讓學生深入學習習近平經濟思想,并在中國經濟實踐中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知識。
構建立體多元的校地校企共建政治經濟學實踐教育基地機制。校地校企以科研和實踐項目為支撐,堅持成果導向教育理念(OBE),聯合制定政治經濟學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明確培養方式、課程與實踐內容,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踐教育基地要發揮連接窗口功能,實現校地校企人員的無縫對接,發揮教育實踐基地作為人才培養單位和社會生產單位的雙重價值。共同構建考核評價機制,對教育基地的科研和實踐項目進行科學考核,保障教育基地建設與發展方向。加強高校政治經濟學教研交流合作,組建“名校+”發展共同體。積極創新交流與合作形式,推動中國政治經濟學教學主體團結協作,推動高校共建政治經濟學區域教學聯盟和實踐教育基地,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15] [16] 張雷聲. 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研究和教學[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5):86-91.
[2] 郭旭紅,武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創新探索[J]. 湖北社會科學,2019(11):72-77.
[3] [17] 任保平. 加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學的思考[J]. 中國大學教學,2016(8):19-23.
[4] 逄錦聚.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進中國經濟學教材建設[J]. 中國大學教學,2021(3):91-96.
[5] 韓麗麗. 經濟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實現路徑探索[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5):126-131.
[6] 劉偉. 推進中國經濟學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J]. 中國高等教育,2021(1):10-11.
[7] 張桂文. 政治經濟學創新應從高校教學改革入手[J]. 經濟縱橫,2011(5):6-10.
[8] 李明彧,高延子,李宇軒,等. 新時代經濟學教學科研與服務國家社會發展——“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綜述[J]. 經濟科學,2019(1):120-125.
[9] 邱海平. 論中國政治經濟學的創新及邏輯起點——基于唯物史觀對于中國現代歷史適用性的思考[J]. 教學與研究,2010(3):19-24.
[10] 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課題組,白暴力,方鳳玲. 人民主體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J].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1):31-36.
[11] 顏鵬飛. 馬克思關于政治經濟學體系構建方法再研究——兼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邏輯起點[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22-29.
[12] 榮兆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綱要——以平等勞動及其生產力為主線[J].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7(4):16-45,73.
[13] 張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怎樣一門科學[J]. 學習與探索,2016(9):1-8,158.
[14] 畢晶. 構建“課程思政”的“三位一體”——以《經濟學》課程為例[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0(S2):57-60,71.
基金項目: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面向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經濟學復合型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 (2021100049),2021年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探索雙一流建設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創新” (2021jyxm0093)。
(責任編輯:劉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