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家輝 朱漢易
【摘要】本文以南寧沛鴻民族中學為例,論述立足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促進壯鄉民族中學特色發展的策略:打造五星示范黨建品牌,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護航;創設特色校園文化環境,突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建設民族教育師資團隊,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搭建特色育人發展平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展示特色發展成果,提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信心。
【關鍵詞】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民族中學 特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9-0027-03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壯鄉民族中學應在學校教育場域內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各族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中獲得情感體驗,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南寧沛鴻民族中學(以下簡稱我校)是一所以著名教育家雷沛鴻先生名字命名的全國民族中學示范校、廣西壯族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南寧市直屬唯一的民族中學,共有桃源、江南、同樂等三個校區,師生共計4 000多人,其中有壯、傣、瑤、侗、苗等16個少數民族學生2 600多人,少數民族學生占比約60.0%。多年來,我校充分利用民族學校的天然優勢,致力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探索民族辦學特色,以民族文化、民族藝術、民族體育、民族習俗為主要載體,開展了一系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有效實施了緊緊圍繞壯鄉民族中學特色發展及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策略。
一、打造五星示范黨建品牌,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護航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強調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這指引我們在開展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時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為此,壯鄉民族學校要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校借助推進南寧沛鴻民族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契機,圍繞“一年促規范、兩年抓特色、三年樹品牌”的發展目標,成立了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學校立項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統籌抓好頂層設計,制訂工作方案,同時做好一系列相關方案的任務分解,全面落實各項工作,不斷擴大民族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通過辦有品位的學校鑄造有內涵的教育。領導小組通過建立工作會議制度,定期召開部門聯席工作會議,及時研究解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學校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爭取支持,加快智慧校園建設,突破管理時空限制,實現學校應用互聯、資源共享、數據互通,推進“品質教育 學在南寧”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系統工程實施,從而努力打造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品牌示范學校。
我校堅持把黨課作為提升學校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加快推進黨務人才培養,強化基層黨建能力,著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黨務工作者隊伍,發揮黨組織政治引領和戰斗堡壘作用。我校桃源、江南、同樂三校區每年開展黨務工作專題培訓,組織黨務工作者外出學習,促使黨務工作者的知識結構向多元化轉變,能力素養向復合型轉變。另一方面,加強少數民族干部培養,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我校堅持貫徹“早發現、早培養、早選拔、早儲備”的思路,在儲備、培育、監管、實用四個環節下功夫,通過向民辦學校選派黨建服務專員,把培養少數民族干部作為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工作來抓。5年間,我校共推薦提拔校級干部5名,推薦校際交流校級干部4名;推薦少數民族干部參加跨區域學習交流項目赴區外學校跟崗學習2名,選派干部到市教育局跟崗學習12名;共有29名少數民族干部繼任或提拔到中層正、副職崗位。我校還組織力量精心設計了“絕處逢生——湘江戰役”等四個專題黨課,全年度組織全體師生上黨課5次;由于成效突出,我校還應邀選派人員到廣西南寧鐵旅文化投資有限公司上黨課2次等。由此,我校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響應黨中央決策部署,抓住良好機遇促進品牌示范學校建設,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創設特色校園文化環境,突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而環境也成為建設壯鄉民族中學特色發展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有利條件。壯鄉民族中學要從多方面創設特色校園文化環境,將國家課程本土化,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氛圍,促使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日常化。我校在規劃建設江南校區和同樂校區時,注重突出富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校園建筑風格:兩校區校園的主建筑群以壯錦或壯族銅鼓造型裝飾為主,同時保留了壯族坡屋頂和翹角屋檐;江南校區有遍布校園的古壯文石刻文化,如十二塊石碑有關于世居少數民族的簡介與圖騰;校園里建設了富有壯族特色銅鼓圖案的銅鼓廣場、聳立著壯族“歌仙”劉三姐石像的劉三姐廣場等。我校因地制宜改造了一些校園建筑,讓原本并不起眼的建筑成了學生的駐足地,如劉三姐廣場旁的藝術樓觀影廳外墻上篆刻著壯族《迎客歌》;將教學樓與實驗樓一樓的連廊改造成廣西十二個世居少數民族主題文化走廊等。我校還以現有的民族文化作品展廳、師生民族書畫展廳、書畫教室為載體,培養一部分青年教師擔任民族文化解說員,同時在每屆新生中選拔和培養一批小小解說員,由師生共同負責為前來參觀的校內外師生介紹展廳、教室布局和功能,宣講民族知識,進一步激發師生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的歸屬感,營造和諧進步、同親共屬的校園民族文化氛圍。
三、建設民族教育師資團隊,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黨的民族工作開創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壯鄉民族學校只有團結一致、凝心聚力,大力培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人才,才能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我校通過建立完善的管理人員、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培訓、送教、流動和考核機制,更好地提升少數民族教師的整體素質;通過自治區級“青藍工程”,市級“領航工程”“育秀工程”等開展教師素養培訓,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組織教師學習先進地區的教育教學經驗,促進教師隊伍素質整體提高;通過以老帶新合作開展課題研討活動、觀摩課題開題會、承辦市級及市級以上課題培訓會等,加強教師科研培訓,形成了“校—市—自治區—國家”層級遞進的課題研究網絡。其中課題研討覆蓋各個學科,在體育、藝術學科中重點開展民族體育和民族藝術校本教研,創新學校體育特色,把傳統民族體育活動與現代競技體育項目相結合,抓好高中、初中壯拳大課間活動,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修課程,如探索在初、高中非畢業班開設壯語課程,向學生傳授壯文基礎知識,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壯語會話,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由此,我校建設了高品質師資隊伍,有教壇明星(特級教師)1人,學科帶頭人20人,正高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80人,一級教師110人,其中,一級教師職稱以上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72.5%,有10人入選南寧市教學骨干“育秀工程”培養對象,多人獲得自治區級、市級優秀教師稱號。另外,我校教師參與民族教育研究相關國家級課題1項、自治區級課題5項、市級課題6項、校級課題14項,有多位教師參加自治區級比賽均獲一等獎,并代表廣西參加國家級賽課或展示課活動。2023年,我校引進一批包括19名教育部直屬六大師范高校優秀畢業生在內的優秀教師;與廣西民族博物館雙向聯動,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傳承人為校聘教師,校聘教師到校開辦講座、開展授課指導等,通過傳幫帶形式指導我校教師組織和開展校外非遺實踐活動,提升我校開展各項非遺實踐活動的水平。
四、搭建特色育人發展平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點是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堅持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民族工作重要原則。為發揮民族教育人才培養的搖籃作用,我校積極爭取南寧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自治區教育廳民族教育處的扶持,與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區內外民族大學建立民族教育實訓機制,引進區內外民族大學的壯語、體藝等學科優秀畢業生到校任教,同時輸送校內教師到區內外多所民族大學研修壯語,強化師資培訓;同時,接收區內外民族大學的學生到校實習、跟班上課等。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壯鄉民族學校還要進一步拓寬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渠道,以課程為抓手,以活動為載體,使民族文化教學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我校通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題研究,形成微型課題、市級課題、自治區級課題、國家級課題層層遞進的民族教育課題研究格局,制定了《南寧沛鴻民族中學民族文化課程標準》,并圍繞該標準系統開發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研究性學習課程。自2007年起,我校陸續開設了民俗常識、民族器樂、民族舞蹈、民族服飾等選修課程,開發了《從詩經到劉三姐》《壯族民俗文化》《民族舞蹈欣賞》等10多本獨具民族特色的校本讀本,組織學生開展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性學習;開發了拋繡球、毽球、珍珠球、天地球、扎西巴魯、竹竿舞、民族健身操等10多項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其中,武術、踢毽子、拋繡球等民族體育項目被納入南寧市體育中考項目。
五、展示特色發展成果,提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信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我校進一步挖掘校內外鄉土資源,整理民族文化知識內容,強化各學科教學滲透民族團結知識教育的輔助作用。例如,通過語文教學,讓學生感受少數民族同胞的勤勞、智慧;通過思品教學,讓不同民族的學生共同學習,進一步了解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特點;在體育課上,教師融入壯拳、竹竿舞、板鞋、拋繡球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讓學生感受民族運動的樂趣;在音樂課上,教師把民族歌謠、民族舞蹈、民族樂器引入課堂,讓學生欣賞優美的民族音樂作品,更好地了解各民族音樂、舞蹈的起源、特點和發展過程,從而掌握一種民族樂器演奏技能;在美術課上,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制作民族刺繡、香包、繡球、窗花等簡單的少數民族手工藝品,并學習蠟染、扎染等技藝,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審美情趣,讓學生感受民族藝術文化的魅力。
我校通過搭建民族技藝學生社團,激活校園民族傳統文化魅力,培育和壯大以民族手工、民族誦讀、民族器樂、民族扎染、民族舞蹈(“鴻舞團”)為主體的民族技藝學生社團,并定期開展活動,每周安排固定時間讓學生進行學習訓練,讓民族文化融入教學、嵌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如我校民族文化教育特色社團“鴻舞團”創編了民族舞蹈《溫飄貝哲》《成人禮·蓄發盤山》《天琴神韻》《湘江戰魂》《南珠絲路》等作品,并多次代表南寧市、廣西壯族自治區乃至我國參加重要比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我校自2009年開始每年舉辦“三月三”校園歌圩文化藝術節,經過長期實踐,形成了以“濡染壯鄉文化 璀璨沛鴻生活”為主題的“三月三”系列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且該活動成為我校開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品牌。“三月三”系列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包括民族知識搶答賽、壯族地區民間民俗文化表演、民謠創編誦讀比賽、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比賽、民族歌圩一條街、“三月三”活動徽標設計大賽、“一班一族一風情”民俗文化才藝展示、民族歌舞大賽、篝火舞會等10余個主題,充分展示了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一活動既是學生展現才藝,盡顯風采的舞臺,也是我校展示民族教育特色的窗口。我校以社團培養興趣,以興趣推動傳承,使學生走進民族文化的具體場域,真實直觀地感受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諧圖景。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團結所有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五十六個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形成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我校立足于壯鄉民族文化特色,通過實踐探索,在黨建領導、校園文化、師資團隊、課程實訓以及特色宣傳等方面貫徹黨中央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任務,在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方面不斷開拓進取,積極研究團結廣西十二個世居民族的進步教育可行方案,希望既能體現民族風情、綻放民族文化魅力,又能彰顯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包容性,讓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領域結出碩果。
參考文獻
[1]陳鑄.融于真善,向美而生:香山民族中學融生文化建設的校本嘗試[J].教育科學論壇,2018(31).
[2]杜遠鴻,王艷萍.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物質文化氛圍營造思路及實踐[J].當代家庭教育,2019(26).
[3]馬毅鑫.聚焦民族團結教育提升民族中學德育品質[J].中國民族教育,2019(5).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立項課題“壯鄉民族中學特色發展的行動研究——以南寧沛鴻民族中學為視角”(2017C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岑家輝(1966— ),廣西賀州人,本科,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黨務工作和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朱漢易(1981— ),廣西平南人,本科,高級教師。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