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曼
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要以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現實為基礎,探索適合本土文化的現代化路徑。
關鍵詞 中國式現代化 本土化 教育現代化 高等教育
“新時代的‘教育強國需要基于中國的時代語境、國際語境與高等教育自身語境,聚焦中國教育現實問題,協調‘本土化與現代化‘計劃與市場‘供給側與需求側三對關系。”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鄔大光以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道路為切入點,提出從本土化的視角重新審視“現代化”這一命題。
鄔大光表示,直到今天,我們還無法自信地說“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實現了‘ 中國式現代化”,只能說具備了現代化的雛形。其原因之一是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百年發展中,對本土化相關理論的思考是蒼白的,從本土化向現代化的轉型是斷裂的。“‘中國式現代化強調國家特色和國家特性,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要以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現實為基礎,探索適合本土文化的現代化路徑。”
本土化是現代化的根基
在線學習:您在相關會議上就“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發表觀點,請問該如何理解它的內涵?
鄔大光: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思想,為各領域明確了新的發展目標,教育領域也面臨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命題,且高等教育領域的“中國式”命題更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
當前,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本土化與現代化”“計劃與市場”“供給側與需求側”這三對關系。本土化與現代化從價值層面闡釋了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理念,本土化與“中國式”相呼應,突出中國特色與中國文化,它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價值坐標;計劃與市場、供給側與需求側是這一指導思想之下的實現路徑,從實施層面闡釋了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道路選擇和治理模式。因此,在新時代推進高等教育的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首先厘清本土化的內涵。
為什么這么講呢?在我國近代高等教育起步階段,各高校從教科書到教學語言再到課程設置等全面學習西方,起步時的積貧積弱使我們不得不選擇與傳統割裂。新中國成立后,高等教育開始全面學習蘇聯,專業設置、學科設置、學校組織模式等都深深刻上了蘇聯烙印。當時我們認為這就是“本土化”了,其實這只是“中國的蘇聯式”或者“蘇聯的中國式”。改革開放后,高等教育轉向學習歐美,尤其以美國大學模式為圭臬,吸納了學分制、書院制、通識教育、本科生院等諸多經驗做法。一個普遍現象是,歐美高等教育領域任何一個概念和理論一經產生,就會被迅速引進我國,并得到“國際化”的解讀,但“形似神不似”的現象普遍存在,對于實施的效果始終缺少理論反思。
從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來說,歐洲高等教育屬于“早發內生型”,其高等教育模式是自主創立的,后面的國家都是在模仿它。真正開始突破歐洲大學模式的是美國。可見,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本土化需要先學習和吸收國外先進經驗,然后再改造自我;一個強大的高等教育系統都是在超越被模仿者的過程中實現的,這個超越的過程就是本土化,本土化之后才能抵達國際化。
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現代化既應具備體現時代意義的國際特征,更應基于國情構建具有本土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而不是對西方教育價值體系、教育制度的簡單移植。“后發外生型”國家的高等教育都有自己發展的階段性和特殊性,只有在特殊的時間節點,通過國家有目的、有計劃地推進,才能實現自己的本土化。此類案例在國際上很多,如德國在普法戰爭失敗之后的大學改革、美國在殖民地學院之后推進的贈地學院。世界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現代化都是以本土實踐為根基的,這樣的本土化才有這個國家的底色。
在線學習:如何更好地理解“本土化是現代化的根基”?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鄔大光:本土化是一個國家教育體系的價值追求,它是一個國家教育發展的基調;現代化是一個國家教育體系的價值追求,也可以說現代化包括了本土化。但是,如果現代化缺乏本國的文化和傳統,也就缺少了生命力。看一下當今的世界高等教育強國,其背后沒有本土化的根基嗎?沒有本土化的底蘊嗎?美國與歐洲的高等教育是同樣的模式嗎?像我國這樣一個大國的教育現代化,必須體現自己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本土化與現代化存在著兩種邏輯關系。一是發展邏輯。本土化與現代化的關系類似文化與文明的關系。從歷史演進來看,文明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二者有先后之分。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一系列值觀和行為模式的集合,文明則是人類社會在文化基礎上的發展。從演進關系來看,文化與文明、本土化與現代化都呈現出一種遞進的關系,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基礎,而文明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類似地,教育本土化是對外來教育模式的改造,而現代化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在這種關系中,文明和現代化都是在文化和本土化基礎上實現的高級形態。同時,文化和本土化都具有地域性和國家性,以及包容性和創新性。這些相同之處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揭示了文化與文明、本土化和現代化之間的緊密關聯和相互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高等教育現代化有一個永恒的話題:傳統文化與高等教育制度的相互適應。而在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本土化也是調試傳統文化與現代高等教育相適應的重要方式。
二是實踐邏輯。本土化的實踐邏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早發內生型”國家,一類是針對“后發外生型”國家。對于“早發內生型”國家而言,其高等教育模式是“原生”的,不依賴外來的模式。這些國家的現代化實踐是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對自身高等教育系統進行優化和升級。如推進學科專業調整、課程設置更新、教學方法創新、教師培訓改進等方面變革,旨在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以應對日益復雜和多變的社會需求。通過本土化,這些國家的高等教育能夠不斷適應社會和經濟的變化,走向現代化,為國家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而對于“后發外生型”國家而言,其高等教育模式在創立初期往往是“舶來品”,沒有條件進行改造和創新,其發展過程始終存在著外來教育模式與本國教育傳統的沖突,只有度過了這個“陣痛期”,在“舶來”的教育體系中融入本國的價值觀、傳統文化,才能構建具有本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
總之,無論是“早發內生型”國家還是“后發外生型”國家,其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實踐都是將以往的教育模式與國家發展需求相結合,區別在于:“早發內生型”國家的本土化是對原有高等教育系統的自我升級,“后發外生型”國家的本土化是對“舶來”的高等教育模式和經驗進行改造。
我國高等教育還未完成本土化轉型
在線學習:截至目前,我們是否完成了教育模式本土化轉型?為什么?
鄔大光:我認為,直到今天我國高等教育還沒有完成本土化轉型,只能說具備了從本土化向“中國式現代化”轉型的意識和基礎。當下國際形勢日趨復雜,對人才自主培養、科技創新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些壓力與挑戰,都與本土化問題緊密相關。
中國百年高等教育不斷進行對本土化的探索,但扎根中國的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在洋務運動時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理念盛行,但在實踐中一直存在著“何者為先”“何者為重”的分歧,由此出現了“在中國的大學”并非“中國的大學”的現象。抗戰時期,中國大學進行了大規模遷徙,使得其本土化探索無法持續。新中國成立后出現的電大、夜大、職大、函大等高等教育形式都是本土化的嘗試,遺憾的是,在我國走上現代化“富裕之路”的過程中,這些“困難時期”的本土化嘗試陸續地被放棄了,同時丟失的還有本土化意識。正是在這種本土化意識不堅定的影響下,我國高等教育沒有實現真正的本土化。
本土化是具有“國家文化性”的,是一個國家本土社會和文化的現代化,要滿足本國社會的發展需求和特點。本土化體現了一個國家對自身文化和歷史的尊重和繼承,對自身國情的清醒認知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和引領。只有充分認識到本土國情、基于本土問題構建本土模式,才能實現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本土化”與“中國式”在價值基點上是高度契合的,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價值導向和行動指南。
在線學習: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評價標準是什么?
鄔大光:怎么衡量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實現程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現實問題,也是難以回答的。二戰之后,一些國際組織定期發布教育指標體系,那時的指標主要是從規模來考慮。現在,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問題基本解決,如今發布的一些教育現代化標準,正在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教育公平”“教育技術”等維度探索。在這些領域,我國就顯得滯后了。例如,整個教育領域正面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挑戰,而我國在應對這些挑戰時似乎存在著準備不充分的情況。在未來教育現代化的標準中,教育信息化應該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因此,當我們對未來的教育技術沒有一個科學的、理性的判斷時,標準就失去了意義。當然,這對我國來說,也是一個機遇。
需要強調的是,一個國家高等教育體系的現代化,絕不是一個抽象的、外在于這個國家國情和歷史之外的教育理想,也不應該是一套單一的、游離于本國政治、經濟、歷史與文化等現實要素之外的評價標準。我國高等教育的許多深層次問題,都與本土化相關,都與我國的文化相關;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不完全是制度問題。今天,只有深入地理解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文化情境”,回答好我們的高等教育“從哪里來”“今天是什么樣子”以及“為什么會是今天的樣子”,才能更好地指引我們“明天要去哪兒、怎么去”,這才是真正的“本土化”。
在線學習:關于本土化轉型,國際上是否有相應的經驗可供借鑒?
鄔大光:當然有。比如歐洲高等教育現代化就秉承了對自身實現變革與超越的原則,而美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路徑,就是基于本土國情,通過運用市場與計劃的手段,著力平衡高等教育供給與需求的矛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行的改革不謂不多,看似改了很多,但是和經濟社會需求相差很遠,對國家戰略發展、中美貿易摩擦等大國博弈的貢獻相對有限。今天出現的許多“卡脖子”問題,都與此相關。解決這些問題,按照懷進鵬部長的說法就是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要基于社會和經濟需求辦教育,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作用。這也是我提出重新認識本土化與現代化、計劃與市場、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理論起點。
本土創新,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
在線學習:在您看來,我國作為“后發外生型”國家,如何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
鄔大光: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實現路徑,依然需要借鑒各國經驗,讓外來的理論、制度、形態等在我國的土壤上經過改造,為我所用。在此基礎上,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需要結合自身的歷史、文化和國情,以自主創新為基礎,探索具有時代色彩、本國特色的制度和理論。
高等教育現代化一定是本土創新的過程。過去四十年,我們學習西方的做法還少嗎?為什么效果不是十分明顯,這就是改造得不夠。對此,必須進行深刻的反思與總結。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表達了我們希望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模式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的愿景。“中國式大學”不僅是“中國的大學”,更是“世界的大學”。我們要保持開放的態度,在堅持中國高等教育的獨立性和自主發展的基礎上,適應全球化時代的需求,邁向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