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丁一洹
摘要: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傳統制造企業所處的環境復雜多樣,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多主體協作已成為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的不貳選擇。為了充分了解多主體協作驅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的運行機理及影響因素,本文首先通過文獻梳理,總結出關于多主體協作驅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的底層理論邏輯研究較少的研究現狀;其次,基于內因、外因兩方面系統分析多主體協作動因,研究發現多主體協作能夠驅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最后,針對現有實踐過程中協作效率低下問題,本文從利益分配、數據安全性、生產可靠性、溝通協調能力、風險投資五個維度梳理出多主體協作驅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的影響因素集,為后續實現多主體協作驅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奠定了理論分析基礎。
關鍵詞:傳統制造企業;多主體協作;動因分析;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6-0316.2023.11.002
文章編號:1006-0316 (2023) 11-0009-07
Study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Driven by Multi-Entity Collaboration
YANG Tao1,2,DingYihuan1
(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
Abstract:With the arrival of the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era,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re in a complex and diverse environment, an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multi-entity collaboration has become necessity for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o innovate and develop.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ulti-entity collaboration to driv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his paper firstly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of few researches on the underlying theoretical logic of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on to driv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combing.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e motivation of multi-entity collaboration is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and it is found that multi-entity collaboration can driv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Finally, in view of the low efficiency of collaboration in the existing practice, this paper combs out the set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ulti-entity collaboration to driv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from the five dimensions of benefit distribution, data security, production reliability,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ability, and risk investment, which lay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ound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realization of multi-entity collaboration to driv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Key words: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multi-entity collaboration;motivation analysis;evaluation indicators
制造業是一國經濟的支柱,是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基石,是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基礎[1]。目前,我國傳統制造企業一直面臨著市場適應能力不足、競爭力弱、多元制造主體數字化協同能力欠缺以及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低下等諸多困境[2-3]。為促進傳統制造企業有效開展創新活動,實現傳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我國政府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計劃,旨在推動我國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并期望在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Blockchain(區塊鏈)、Cloud computing(云計算)、Big data(大數據)等底層數字技術的推動下,加速我國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4-5]。本文將數字化和智能化結合,簡稱為數智化。在數智化背景下,傳統制造企業在實施其創新發展和創新管理活動時,由于數字技術的高強度基礎投入、行業異質性、投資專用性、資源需求多樣性等特征,使得制造企業難以完全依靠自身力量進行企業的創新行為,進而降低了企業的創新效率、競爭能力和發展進度。現實中,通過與協作伙伴的深度合作,實現全面、徹底的智能化發展,是促使傳統制造企業適應我國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和不斷變化的發展格局的重要手段[6]。
協同創新是協作各方之間關于分工的合同協議,目的是以資源和風險共享為代價,打破主體之間的壁壘,共同實現技術創新[7]。它需要將政府部門、生產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供應鏈、消費者等主體整合起來、分工協作、密切配合,通過知識、技術、資金等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各協作主體間利益互補的共同體。所以,多主體協作已成為當前傳統制造企業適應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發展,突破傳統發展路徑的重要途徑。
綜上所述,為推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的轉變,如何系統性地梳理出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多主體協作效率影響因素是當前傳統制造企業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發展情境下,實施多主體協作驅動創新發展戰略中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難題,探究多主體協作驅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的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1 文獻回顧
目前,國內外學者就數智化背景下企業創新發展方面的已進行大量研究。國外學者Lyytinen等[9]認為企業創新發展是其適應數智經濟的必然結果,在數智化背景下企業正在使用更智能化的工具來為整個企業及其價值鏈設計、生產和支持產品和服務。Hinings等[9]認為數智經濟涉及組織在各個方面和多個層面的轉型和現代化,企業可以利用數字技術來改善組織賴以生存和保持競爭力的價值創造方式(包括商業模型、運營流程、客戶體驗方法等),幫助企業提升能力,促進創新和發展。陳劍等[10]從簡要描述供應鏈管理的演變開始,構建了數智化環境下供應鏈生態系統的基本框架,并認為企業未來的創新和發展將以供應鏈生態系統為重點,應重點關注參與者行為、產品創造策略、競爭模式等方面。王莉娜等[11]基于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數智化對制造企業創新質量的非線性影響機制,發現數智化和企業創新質量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
此外,國內外學者對于企業創新發展多主體協作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Seo和Hwangl[12]研究表明,創新型組織之間的知識共享和技術合作對發展多方之間的深度協作具有重要影響。李柏洲等[13]通過建立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行為形成機制的理論分析框架,表明中小企業對協同創新的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等對協同創新行為有積極影響。張雪峰等[14]提出一種以產品創新任務為利益分配單元的產品創新任務客戶協同分配機制,研究結果表明經濟激勵及非經濟激勵對客戶協同創新具有促進作用。楊劍等[15]構建合作創新博弈收益感知矩陣,表明多主體協作的穩定性受成本、收益分配和成本分擔等因素的影響。
然而,對于多主體協作效率評估方面的實質性研究成果還是十分有限。Anderson[16]指出多主體協作技術轉移過程涉及技術創新研發、創新資源積累、創新成果轉化等環節,在此基礎上,應針對技術轉移系統中的各項不同活動,全面評估多主體的協作績效。姜彤彤等[17]運用DEA方法探索我國62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及變動趨勢,研究得出結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政府對企業的資助和政府對高等教育機構的資助與多主體協作創新的效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李秋燕[18]分析了影響雙方合作收益分配的因素,指出合作雙方的收益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司的風險規避程度和談判能力,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可以有效保障公司的收益和合作的效率。
綜上,目前學者們的研究大多側重于數智化背景下企業的創新發展、多主體協作模式、多主體協作利益分配、多主體協作路徑等方面,而關于數智化背景下傳統制造企業實施多主體協作驅動其創新發展的底層理論邏輯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針對多主體協作驅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以期為傳統制造企業進行協同創新提供參考。
2 多主體協作驅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的動因分析
多主體協作是數智化背景下傳統制造企業未來發展趨勢,為了充分了解多主體協作驅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的運行機理,本文從外因、內因兩部分對多主體協作驅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的動因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2.1 驅動外因分析
從外部來看,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發展,傳統制造企業所處的環境復雜多樣,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一方面,隨著物聯網技術在制造業的廣泛應用和快速普及,傳統制造企業管理的數據量、種類和復雜程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工業領域已進入以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為特征的大數據時代[19]。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的逐步普及改變了人們的消費需求和習慣,使其個性化、多樣化和差異化[20];消費者期望通過簡單的點擊來完成一系列的消費活動,消費習慣呈現出多功能、多類型、集成式的特征。
受到外部環境的威脅,如今企業外部環境的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復雜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特征日益凸顯,迫使傳統制造企業選擇借助并擁抱人工智能、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來應對外部環境沖擊。然而,由于數字技術的高強度基礎投入、行業異質性、投資專用性、資源需求多樣性等特征,使得傳統制造企業難以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實現其創新發展,進而選擇借助并調用外部資源,通過多主體協作形成各主體間優勢互補的
共同體,以提高傳統制造企業的創新效率、競爭能力和發展進度。
2.2 驅動內因分析
從內部來看,數字技術正通過縮短新產品生命周期、降低成本、增強靈活性、提高生產率等途徑不斷重塑組織的業務生態與價值創造方式。于是,面臨著貿易摩擦頻發、要素成本上漲、競爭優勢日漸遞減、發展空間日趨縮小等多重壓力的傳統制造企業亟需通過數智化轉型以突破發展困境[21]。多主體協作通過建立合作關系,各協作主體間信息共享、數據互通、資源互補,驅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具體如下:
(1)成本驅動。交易成本理論認為多主體進行協作是為了降低自身交易成本,為解釋組織之間的合作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在數智化背景下傳統制造企業所管理數據的規模、種類和復雜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數據已成為企業最寶貴的資產之一[22]。而通過建立合作關系,在多個主體之間信息共享,并使信息數據具有互操作性,可以降低多主體內部管理成本和沉沒成本,提高運行效率。
(2)資源互補。資源互補是指不同協作伙伴之間為實現預期共同目標而對資源的相互需求程度。隨著人工智能、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制造企業對外部資源的需求及對協作伙伴資源的依賴程度也不斷提高。多主體協作為傳統制造企業應對數智化背景下技術發展挑戰的同時,也為其技術學習、能力提升找到了有效途徑,不僅具有協同效益,還提高了創新效率。
(3)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反映了生產要素集中程度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在數字技術不斷進步、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傳統制造企業賴以生存的經營模式和發展路徑已經受到破壞,為了提高其自身的組織應變能力,一些傳統制造企業選擇通過多主體協作的方式來承接本身無法實現創新發展的大型科研項目,從而在穩固甚至提高市場占有率的同時采用新技術,實現基于規模經濟的利潤增長。
(4)風險分攤。數智化的快速發展導致新產品的生命周期縮短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造成不同類型風險的疊加和快速轉移,這一點在獨立研發中已經有所體現。通過多主體協作,使得風險在各參與方之間進行了分攤。此外,傳統制造企業在多主體協作過程中,將研發成果延伸到其他領域,并在此基礎上拓展核心競爭力,這有助于解決創新資源和能力的瓶頸問題,同時提高創新成功率、減少傳統制造企業的整體創新風險。
綜上所述,多主體協作能夠驅動傳統制造企業的創新發展,有其必然的內在驅動力。而這種驅動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基于成本屬性、資源互補、規模經濟以及風險分攤等內部驅動因素,促進各協作主體之間資源要素的優化整合,形成共攤費用、共擔風險、共享成果的多主體協作共同體,從而獲得持續競爭優勢,在數字化、智能化背景下獲取先發優勢,在實現各協作主體共同利益的同時驅動傳統制造企業的創新發展。
3 多主體協作驅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多主體協作已成為當前傳統制造企業適應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發展,突破傳統發展路徑的重要途徑。然而,在現有實踐過程中仍然大量存在協作效率低下問題。例如,在多主體協作過程中基于數據共享性特征,協作主體之間是否愿意共享數據、能否充分利用數據已成為阻礙該有效驅動模式的阻力。故在認清和找準多主體協作驅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動因的基礎上,構建良好的合作關系將直接關系到協同創新能否有效運行。上述多主體協作驅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過程如圖1所示。
為了充分厘清多主體協作驅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的影響因素,通過梳理和總結已有研究,結合數智化背景下多主體協作動因,本文從利益分配、數據安全性、生產可靠性、溝通協調能力、風險投資五個維度構建關鍵影響因素集。基于所得關鍵影響因素集,以及多主體協作驅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的動因、傳統制造企業特征和多主體協作創新應用情況,深入探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對傳統制造企業的影響,并對每一個關鍵影響因素分解得到影響因子,形成完整的影響因素,如圖2所示。為多主體協作驅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客觀有效的依據。
3.1 利益分配(C1)
多主體協作是一種復雜的涉及多方利益相關者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滿足各合作方的利益訴求,合理、有效地進行利益分配。公平分配利益是防止協作成員投機取巧的有效措施,從而有效確保協作目標的實現。主要包括投入比重(C11)、風險分擔(C12)、創新能力(C13)、貢獻度(C14)等影響因素。
3.2 數據安全性(C2)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推動了工業數字化、智能化經濟的快速發展,數據已經成為一個企業重要的戰略資產。在多主體協作過程中,數據共享對多主體協作創新發展與數據資源的高效利用至關重要,與此同時協作主體也面臨著保護數據安全的挑戰。對數據安全性的研究主要是涉及數據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真實性以及宿主系統的安全性等方面。在數據信息交互共享時應充分考慮政策(C21)、數據平臺資源全面性(C22)、數據價值(C23)等影響因素。
3.3 生產可靠性(C3)
生產可靠性是多主體協作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傳統制造企業選擇通過多主體協作形成各主體間優勢互補的共同體,以實現其自身創新發展的同時,希望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一方面,產品質量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非常重要,而產品質量關系到生產過程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由于企業之間的分工細化,專注于技術研發的企業可能沒有生產線,因此在尋求協作伙伴時需充分考慮履約自覺性(C31)、訂單滿足率(C32)、訂單履行程度(C33)、準時交貨率(C34)等因素。
3.4 溝通協調能力(C4)
溝通包括協作成員之間對有價值數據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共享,是關系質量的一個基礎構成要素。合作必然涉及溝通,無論是傳統制造企業內部部門和員工間的溝通協調,還是協作主體間的溝通協調對于整個合作過程都非常重要。頻繁而及時的協調溝通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加強信息轉移,可以提高多主體協作效率。具體包括信息交換的及時性(C41)、信息交換的有效性(C42)、溝通途徑(C43)、溝通配置(C44)等影響因素。
3.5 風險投資(C5)
由于數字技術的高強度基礎投入、行業異質性、投資專用性、資源需求多樣性等特征,使得傳統制造企業難以完全依靠自身力量進行創新行為,這也意味著傳統制造企業無法控制這一活動中可能產生的風險。風險投資為多主體協作項目注入了豐富的資金、資源,在激發創新能力,提高創新質量,促進多主體協作效率等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據其特征可劃分為高持股比例風險投資(C51)、低持股比例風險投資(C52)、私有風險投資(C53)、國有風險投資(C54)等。
4 結論與展望
在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情境下,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底層數字技術不斷發展,推動著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對于傳統制造企業來說,只有抓住時代機遇,迎接挑戰,通過與協作伙伴的緊密結合,實現全面、徹底的智能化、柔性化發展,才能適應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和不斷變化的發展格局。
本文基于識別出的數智化背景下多主體協作驅動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動因,構建了包括利益分配、數據安全性、生產可靠性、溝通協調能力、風險投資五個維度的關鍵影響因素集,以期豐富和拓展現有的研究體系,對數智化背景下傳統制造企業創新發展多主體協作提供參考。下一步研究將選擇合適案例對傳統制造企業在實施多主體協作驅動創新發展中的協作效率進行評估,以驗證所識別影響因素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隆國強.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J]. 中國發展觀察,2019,227(23):16-17.
[2]程傳喜. “十三五”時期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困境及出路[J]. 改革與戰略,2017,33(9):178-181.
[3]戴建平,駱溫平. 協同創新視角下我國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策略——基于常州市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實證[J]. 中國流通經濟,2021,35(1):79-88.
[4]易樹平,劉覓,溫沛涵.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云制造服務研究綜述[J].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6,22(4):871-883.
[5]戚聿東,肖旭. 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管理變革[J]. 管理世界,2020,36(6):135-152.
[6]吳衛紅,趙鯤,張愛美. 企業協同創新風險對創新績效的作用路徑研究[J]. 科研管理,2021,42(5):124-132.
[7]陳勁,陽銀娟. 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 科學學研究,2012,30(2):161-164.
[8]KalleLyytinen,YoungjinYoo,Richard J. Boland Jr. Digital product innovation within four classes of innovation networks[J].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2016,26(1):47-75.
[9]BobHinings,Thomas Gegenhuber,Royston Greenwood. Digital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J].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2018,28(1):52-61.
[10]陳劍,劉運輝. 數智化使能運營管理變革:從供應鏈到供應鏈生態系統[J]. 管理世界,2021,37(11):227-240.
[11]王莉娜,郭譽森. 數智化和制造企業創新質量——來自中國上市企業的經驗證據[J]. 工業技術經濟,2023,42(4):13-23.
[12]Seo D,Hwang H D. The impact of EUs R&D focused policy on the innova -tion edge of mobile industry[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2:595-601.
[13]李柏洲,徐廣玉,蘇屹. 中小企業合作創新行為形成機理研究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解釋架構[J]. 科學學研究,2014,32(5):777-786.
[14]張雪峰,楊育,于國棟,等. 面向產品創新任務的協同客戶利益分配機制[J].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5,21(1):13-20.
[15]楊劍,方易新,杜少甫. 考慮參照依賴的企業合作創新演化博弈分析[J]. 中國管理科學,2020,28(1):191-200.
[16]Anderson T,Daim T,Lavoie F. Measuring the effiency of university tech -nologytransfer[J]. Technovation,2007,27(5):306-318.
[17]姜彤彤,吳修國. 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J]. 統計與決策,2017,482(14):72-75.
[18]李秋燕. 多方合作的高鐵快運服務企業收益分配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8.
[19]王建民. 工業大數據技術綜述[J]. 大數據,2017,3(6):3-14.
[20]Tao Yang,Yulin Li,Jiafu Su,et al.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Product Configuration Update Design Based on RS-ISM:A Customer Preference Perspective[J]. Design Engineering,2020(4):58-75.
[21]李婉紅,王帆. 智能化轉型、成本粘性與企業績效——基于傳統制造企業的實證檢驗[J]. 科學學研究,2022,40(1):91-102.
[22]劉檢華,李坤平,莊存波,等. 大數據時代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新內涵與技術體系[J].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22,28(12):3707-3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