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莎莎 王琳琳



【摘 要】 為促進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共同進步,韓國建立了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體育課程標準,其課程性質與目標、內容體系與成就標準、教學建議和評價體現了課程標準系統化、課程內容通達化、課程評價多樣化和安全措施針對化等特點。鑒于此,我國應注重“最小調整”原則,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融合教育體育課程體系,強化多學科課程內容整合與通達的體育活動構建,建立融合教育中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及建設多元化支持系統,從而更好地推進體育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 韓國;融合教育;體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 G769
開展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體育課程教育教學,不僅可滿足特殊學生的教育需求,改善特殊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提高其社會交往能力,促進普特學生間的彼此接納。為促進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共同進步,在探索如何幫助特殊學生在體育課程中提升身體素質方面,韓國積累了大量的課程開發和實施經驗。韓國教育部于2015年10月7日發布了《特殊教育課程(修訂版)》[1],在《體育教育課程(2011年版)》[2]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適合中小學階段的融合教育體育課程標準。本文將從這一標準出發,對韓國融合教育背景下體育課程的性質與目標、內容體系與成就標準、教學建議和評價三大部分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融合教育體育課程的實施及改革提供參考。
一、韓國融合教育背景下體育課程的性質和目標
(一)體育課程的性質
體育課程的性質由體育課程本身所教授的內容和形式所決定[3]。韓國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體育課程是希望通過身體活動價值的內化和實踐,進行教育。它是以身體活動為基礎,以學生的核心力量(即健康管理能力、身體鍛煉能力、執行比賽能力和身體表達能力)為重點,以五大價值領域(即健康、挑戰、競爭、表現、安全)為活動內容,促進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素質課程[4]?!短厥饨逃n程(修訂版)》強調全部國民都可以達到自主創新的融合教育理念,相信特殊學生通過融合課程的學習,可以養成良好的社會品德、健康的生活習慣與必需的身體素質[5]。該課程的性質,既體現了“融合”的教育理念,強調課程要面向所有學生,充分保障了每一位學生參與體育課程學習的機會,又體現了體育學科的特征,強調讓全體學生通過身體活動進行體能鍛煉,開拓生活空間,提高身體素質。
(二)體育課程的目標
韓國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體育課程以健康、挑戰、競爭、表現、安全五大身體活動價值領域為中心,提出了具體的課程目標[6](見表1)。其目標結構以“總目標—學校分級目標—不同學段各價值領域目標”的形式呈現,構成多層次性課程目標體系。其中,學校分級目標分為3—4年級、5—6年級和7—9年級三階段目標。在目標體系中,對每一階段的教學目標、任務進行統一明確的規劃,以五大價值領域為主線,強調不同年級目標的側重點,以“內涵了解—方法學習及實踐—能力和精神培養”的順序和方式呈現各價值領域的目標。該課程的目標既有層次性又有連續性,體現了低年級目標向高年級目標的連續發展和深化。韓國重視體育在生活中的運用,強調課程的設置要體現實用性與生活化的特點,要培養特殊學生的自主實踐態度,以及通過身體活動獲得成就感和養成克服困難的意志。
二、韓國融合教育背景下體育課程的內容體系與成就標準
(一)體育課程的內容體系
體育課程的內容體系以健康、挑戰、競爭、表現、安全五大價值領域為基礎,根據不同年級劃分每個核心知識的學習內容板塊,通過內容的實施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第一,內容體系的五大價值領域分別代表不同的價值期望?!敖】怠笔莻€人生命安全的確保,是追求生活的基礎,是社會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和價值;“挑戰”是為實現新目標而努力成長,是從身體鍛煉到精神追求的價值;“競爭”是培養公平競賽和體育道德,建立社會共同體意識的價值;“表達”是滿足運動需求和鍛煉審美意志,是建立審美、人際關系和情緒管理的價值;“安全”是維持生命的基礎,是確保個人和社會安全的價值。第二,每個領域都有不同的核心知識。例如,健康領域的核心知識是健康管理和增強體力,挑戰領域的核心知識是速度、動作、距離、目標四大挑戰活動。第三,根據不同的年級劃分不同的內容板塊。例如,在健康領域中將核心知識劃分為三個內容板塊,其中小學3—4年級學習生活習慣與休閑板塊,小學5—6年級學習健康與運動體能板塊,中學7—9年級學習生活環境和休閑板塊[7](見下頁表2)。
整體上來看,內容體系中五大領域是以個體身體發展到精神追求、社會安全到共同體意識培養的邏輯安排;核心知識是隨領域的不同從基礎知識到實踐活動逐漸細化;在內容板塊分配上,將五大領域的簡單概念、基礎運動技能的學習安排到低年級,將身體活動的原理理解、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等內容安排到高年級,內容隨年級的升高呈現復雜化與實操性,使得教學目的向自主態度、精神追求和實踐能力深入。
(二)體育課程的成就標準
成就標準是學生在學習某一內容后應達到的水平,韓國體育課程規定了各年級學習內容的成就目標,包括小學3—4年級、小學5—6年級、中學7—9年級的標準內容。每個年級群的成就標準以領域目的、學習內容、教學要求、身體活動四大板塊呈現,但各年級群的成就目標側重點會有所不同。例如,中學安全領域的成就標準,側重于理解體育和安全的關系,學習各種安全事故和預防措施,培養妥善的緊急應對能力[8](見下頁表3)。此外,韓國融合教育體育課程結合不同年級的學習內容及成就標準,設置了相應的運動項目示例。學??筛鶕约旱膸熧Y隊伍、場地器材的配置情況和特殊學生對應的教學要求,在不違反國家規定的課程課時數的前提下,依據實際情況選擇與調整身體活動[9]。
三、韓國融合教育背景下體育課程的教學建議和評價
(一)體育課程的教學建議
體育課程的教學是通過教師與學習者的積極互動來探索和運用學習內容的。韓國強調教學需要摒棄“教師為中心”的單向教學,應以“尊重學生發展”、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指導的教學[10]?;诖?,韓國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體育課標提出了三大教學建議,包括教學方向、教學計劃和教學活動等方面。首先,在教學方向上規定了6個方面的要求:采用合作與創造的教學方法、考慮個體差異的分級授課、營造“教與學”自主的教學環境、整體設計教學活動、運用有效教學方法、其他課程活動的聯合教學。其次,在教學計劃方面強調考慮五大領域的特性和學習主題、學生預學習的經驗及發展特點分析、確保設施和器具的配備與安全。最后,在教學活動方面,指出要重構學習活動、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組織整合性的學習活動、注重學習者的管理和安全考慮。這三大教學建議綜合體現了韓國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體育課程以學生學習與發展為本的核心思想。
(二)體育課程的評價
對課程的評價應當確保課程的銜接性、評價內容的平衡性、評價方法的合理性,建立并適用符合學生能力發展和個體差異的評價標準。韓國教育部和地區一級的體育課程規定了評價應與課程掛鉤、與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一致,在評價內容上強調要針對五大價值領域的內容和比重、學生教育經歷和身體特點進行評價。同時,體育課標還強調要摒棄以一次性記錄測量為主的評價方法,明確學校和教師應根據授課目標和教學內容,使用過程性與結果性評價、量化與質性評價、一般評價與個性化評價、互評和自我評價等多種評價方法,還要針對不同的活動領域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觀察日志[11](見表4)、紙筆檢查、體能測驗、體驗報告書、活動累加記錄等。
四、韓國融合教育背景下體育課程的特點
(一)體育課標系統化
韓國教育部強調體育課程應以“健康管理能力、身體鍛煉能力、執行比賽能力和身體表達能力”為出發點,安排與“健康、挑戰、競爭、表現、安全”五個價值領域相聯系的課程內容,構建了一套“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體系—成就標準—教學與評價”五級縱向系統的課程標準[12]。體育課標還包括翔實的活動示例、合理的教學建議以及多樣的評估方式,既為體育教師的授課提供指導,也利于融合教育背景下體育課程的有效實施和特殊學生的充分參與。
(二)課程內容通達化
“通達”是建筑學用語,表示大多數人能夠便捷、有效地進入和使用相關服務[13]。韓國融合教育背景下體育課程所具備的通達化特點,在課程內容的領域目的、學習內容、教學要求、身體活動等板塊得到了全方位的貫穿和體現。例如,在中學階段競爭領域的內容中[14](見表5),活動示例不僅有普通學生參與的足球、籃球和棒球等運動,也有腦癱足球、輪椅籃球、視覺棒球和坐式排球等特殊學生進行的活動。韓國強調尊重學生個別化差異,體育課程為特殊學生提供了不同領域的身體活動、內容要求與體育活動示例,幫助教師更好地選擇與運用課程內容,也為特殊學生的體能發展提供了方案。
(三)課程評價多樣化
韓國強調評價時要注重課程的銜接性、評價內容的平衡性、評價方法的合理性,要根據障礙程度重新構建評價程序及標準,如根據學生的性別、能力、發展階段等個體差異進行評價。同時,利用表現性與替代性評價方法來交替評價不同學生在運動中的表現水平。如,對視力、輕度肢體障礙學生,采用個別化教學評價和表現性評價;而對重度肢體障礙學生,就采用替代性評價來反映學生的表現水平。該課程還強調要實施多樣化評價方法,要求學生的體育課成績要結合健康、挑戰、競爭、表現、安全的全領域課程計劃,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成就程度,利用調查表、面談和觀察等多種方法進行綜合評價,確保體育教學成果能得到全方位的評估。
(四)安全措施精準化
特殊學生對體育場地、設施及器材的安全需求更高,學校需要配備無障礙體育設施器材與場地,使學校體育教育真正符合特殊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促進教育內容與特殊學生活動參與有機結合,培養特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15-16]。韓國明確規定學校需要設置無障礙環境,為特殊學生制定針對性的安全保障措施,促進每位學生順利參與課堂活動。因此,特殊學生的安全保障是課程標準中經常提及的問題。一方面,針對視力障礙、肢體障礙與腦癱學生的活動安全保障都分別進行了說明與解釋。例如,視障學生活動時提供特殊的體育裝備和保障用品,活動前要給予視障學生足夠的時間確認和掌握器具或設施的形狀、功能等,還要仔細了解視力障礙的程度和原因,避免發生次生障礙;肢體障礙學生活動時,要提供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在了解學生障礙類型特點和個人技能水平的同時,近距離觀察學生并及時采取適當的安全保護措施;對腦癱學生來說,安全措施是針對他們活動中可能突發病癥而進行的,例如提前戴上頭盔或腰帶等,預防其摔傷或掉落。另一方面,針對風險性或者危險性運動(冰上和水上運動等)提出了相應的保障要求。如在冰上、水上運動時,教師需要選擇較平坦的冰雪競賽場地和安全系數達標的游泳館,提前準備好冰上和水上運動裝備、運動保障用品和防凍防水裝備等,活動按照“簡單慢速—適應—提高”的順序進行,還強調要有專業醫務人員陪同及安全防護,確保特殊學生安全地活動。由此可見,韓國特別重視制定有針對性的安全措施,強調設施配置因人制宜,并配置體育運動安全設施和輔助設施,為融合教育背景下體育課程的開展提供了環境保障。
五、啟示
(一)注重“最小調整”原則,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融合教育體育課程體系
目前國際特殊教育課程改革的主流趨勢是以融合為導向,將普通教育課程內涵納入特殊教育框架中,或將特殊教育的教學策略、調整理念融入普通教育教學,為特殊學生參與普通課程學習創造條件,進而提高其學業水平[17]。而韓國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體育課程是基于《體育教育課程(2011年版)》改編的,遵循了“最小調整,最大融合”原則,滿足特殊學生體育教育的需要[18]。我國可借鑒韓國經驗,在已有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基礎上,改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以及課程實施和評價的內容,開發適合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合作的體育項目,適當加入傳統體育游戲(如打紙包、揪尾巴和投壺等)、民間體育活動(如舞龍、舞獅和踩高蹺等)、韻律打擊活動(如打腰鼓、打跳舞和擺手舞等)和其他適宜的內容。同時,還可根據特殊學生的能力,加入輪椅健美操、輪椅現代舞、坐式排球和視覺棒球等活動,進而建設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融合教育體育課程體系。
(二)注重多學科課程內容整合,滿足特殊學生成長需要
韓國體育課程結合了許多學科課程知識,將藝術課程的舞蹈元素和體操動作運用到身體表達活動中,讓特殊學生通過肢體運動展示自己對活動的理解,在創意改編中表達出藝術感受,進行情緒宣泄與精神意志的表達。我國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體育課程也可整合藝術課程(如舞蹈元素、體操動作、美術色彩和音樂律動等)和生物課程(如身體結構知識、安全運動與衛生保健知識等)的內容。根據特殊學生的情況,最低程度地對學科內容、活動程度進行調適,在適應特殊學生特征的基礎上,保證體育項目的趣味性,給予特殊學生更多實踐的機會,滿足其全面成長的需要。
(三)注重通達的體育活動建構,促進全體學生共同發展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體育活動要滿足無障礙和普遍適用的條件,即通達的狀態,具有多種途徑、多種方法和顧及所有學習者需要的特點。基于此,在體育活動中可增加一些能夠讓普通學生和特殊學生共同參與的內容(如運動與安全課、身體表達游戲,以及各類冰上、水上和球類等戶外活動),依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將每個活動劃分簡單、中等和復雜三種難易程度,適應學生不同階段的發展需要,也保障特殊學生能共同參與體育運動的權利,滿足特殊學生發展體能和學習生存能力的需要,促進全體學生共同發展。
(四)注重課程評價體系建立,關注特殊學生個性化發展
為了解不同學生的體育運動和成長發展狀況,更好促進特殊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建立融合教育體育課程評價體系,以確保體育教學成果能得到全方位評估。具體而言,這樣的課程評價體系具備以下特征:一是選定課程評價的內容要素,學校組織教師成立評價小組,通過方案研制和投票確定評價內容,包括課堂目標、教學過程、學習成果、師生與生生互動等;二是定期對特殊學生進行導向性評價,包括知識理解、目標完成和技能掌握情況等,反映近期學生身心發展情況;三是建立學校課程委員會、個別化教育支援組以及包含教師、家長、學生的評價隊伍,可根據各學校資源和人員分派情況,對特殊學生安排周評價、月評價、學期評價;四是重視量化與質性評價、個性化與生成性評價,評定體育成績時,要結合全領域的課程計劃,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成就程度,體現學生的活動過程、身體發展情況、掌握程度以及發展趨勢。
(五)注重多元化支持系統建設,推進融合教育背景下體育教育發展
韓國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體育課程得到政府在政策與資金方面的支持,著重強化社會體育促進體系,重點支援各學校的特色體育項目[19]。我國要不斷完善融合教育背景下體育課程體系,逐步構建多元化的體育教育支持系統,包括:需要政府提供資金支持,以及建立健全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體育教育政策;學校提供體育場所和體育器械,做到體育活動多樣化、合理化和科學化;支持非政府社會組織興建適合特殊學生活動的文化體育場所和設施;完善“家庭-社區”體育組織運行機制,為普特學生提供更多的共同活動的機會,促進他們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4][6][7][8][12][14]韓國教育部.特殊教育課程(修訂版)[EB/OL].(2015-10-07)[2022-09-07].https://www.moe.go.kr/boardCnts/fileDown.do?m=0404&s=moe&fileSeq=2c9b6e6ed22f19d6a229f71dd53b81cc.
[2]韓國教育部.體育教育課程(2011年版)[EB/OL].(2011-08-09)[2022-09-13].https://www.moe.go.kr/boardCnts/viewRenew.do?boardID=294&lev=0&statusYN=C&s=moe&m=020402&opType=N&boardSeq=34653.
[3]季瀏.我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J].體育科學,2018(2):3-20.
[5][10]李宰旭,鄭允宇,宋智雅,等.2015年修訂版《特殊教育課程》中特殊教育課程政策的推進過程與爭議分析[J].特殊教育課程教學研究,2017(2):141-164.
[9]宋恩淑,崔振赫.從2015年修訂版《特殊教育課程》看出特教教師對特殊教育課程的關注度分析[J].教育創新研究,2019(2):297-321.
[11]王昭.韓國融合學校體育課程標準實施現狀調查研究[D].天津:天津體育學院,2021.
[13][18]韓文娟,鄧猛.融合教育課程調整的內涵及實施研究[J].殘疾人研究,2019(2):70-76.
[15]戴昕,王蒲,楊鐵黎.我國殘疾人體育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10):23-26.
[16]楊亞茹,郝傳萍.基于ICF構建智力殘疾兒童適應性體育課程體系[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2(6):659-669.
[17]何紅艷,王世瀅,馬蘭,等.融合教育背景下美國重度障礙學生數學課程標準對我國的啟示——以路易斯安那州為例[J].現代特殊教育,2021(16):36-40.
[19]金承妍,金正妍,許有成.2015年修訂版《特殊教育課程》里初中特殊班的課程運行情況分析[J].特殊教育課程教學研究,2020(3):127-149.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