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作為廣州老城核心區之一的海珠區,不僅是廣州嶺南傳統文化的重要區域,亦是打造廣州城市名片的關鍵一環。海珠區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將借由這些飽含廣府文化元素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展現在世人眼前。該文通過對海珠區內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整理,梳理出廣州海珠區非遺項目的傳承現狀,在此基礎上分析非遺項目的價值,最后探討其保護路徑。旨在以海珠區為典型,摸索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模式,不僅有利于推進本區域歷史文化的有序重組,為塑造廣州整體城市形象蓄力,也將為其他地區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海珠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性;校園非遺;示范區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c)-0081-05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and Protection Schem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aizhu District, Guangzhou
KUANG Qingqing1, "CAI Wanping2
(1.School of History,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100089, China; 2.School of Law and Sociology,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0,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ore areas of the old city of Guangzhou, Haizhu Distric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area of Lingnan culture in Guangzhou, but also a key link in creating the city's business card. The rich and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of Haizhu District will be displayed in front of the world through these representativ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full of Guangfu cultural elements. This article sorts out the inheritance statu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in Haizhu District of Guangzhou through sorting out relev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in Haizhu District, analyzes the valu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on this basis,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ir protection paths. The aim is to explore a new model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Haizhu District as a typical example, which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orderly restructuring of the region's historical culture,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shaping the overall urban image of Guangzhou. It will als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other regions to carry out relevant work.
Key words: Haizhu Distri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Innov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school; Demonstration area
1 廣州海珠區的非遺概況
海珠區古時因其四周被水環繞,故有“江南洲”之稱,清代時被稱為“河南”。《廣東新語》中記載:“廣州南岸有大洲,周回五六十里,江水四環,名河南。”[1]綿延的歷史孕育出海珠區多樣的民俗文化。隨著2020年《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以下簡稱《保護辦法》)的施行,廣州非遺保護工作又向前邁進一大步。《保護辦法》第三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2]海珠區積極響應,持續推進對非遺代表性項目的認定和保護,截至2023年2月,海珠區成功申報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情況,如表1所示。
據表1可知,海珠區包含的非遺類別十分豐富,有傳統技藝、傳統音樂、傳統醫藥、傳統美術、傳統舞蹈、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民間文學、民俗、傳統戲劇,其中木雕、象牙雕刻、粵繡(廣繡)、核雕(廣州欖雕)、廣州玉雕、剪紙(海珠)、廣式家具工藝、書畫裝裱修復技藝、盆景技藝(嶺南盆景技藝)、古琴斫制技藝、廣彩瓷燒制技藝、打銅技藝等非遺代表性項目承載了嶺南文化豐富的內涵,不僅在手工工藝上講究細致美觀,還注重經濟實用性,將藝術審美融入技藝創作,獨成廣式一派。傳統中醫藥文化(陳李濟傳統中藥文化)、中醫傳統制劑方法(小柴胡制劑方法)、中醫傳統制劑方法(二天油制作技藝)等非遺代表性項目經歷不同時期的改良、創新,既注重繼承古代中藥文化,又不斷調試新藥,改良藥方,在嶺南地區乃至全國的中醫藥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古琴藝術(嶺南派)、木偶戲(廣東木偶戲)、廣州醒獅、洪拳(黃飛鴻派)、咸水歌等藝術表演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則承載著獨特的文化符號,是嶺南地域人文歷史和文化多樣化的見證。迎春花市、賽龍舟(扒龍舟)、龍潭村扒龍舟、洪圣誕、海幢寺傳說、媽祖信仰(龍潭村天后誕)、素馨花傳說等非遺代表性項目都與當地風俗緊密相關,是海珠區民俗性和地方性的體現,具有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小鳳餅(雞仔餅)制作技藝、夏桑菊制作技藝、粵式羊肉煲制作技藝、廣式盆菜制作技藝等非遺代表性項目運用煮、炸、煎、燜、燒、鹵、蒸等多種粵菜烹飪技藝,在選材處理、調料搭配、醬料調制、火候掌握等復雜工序中將嶺南飲食文化中的傳承性和時代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2 廣州海珠區的非遺傳承現狀
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大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文物傳承為主,特點是以靜態形式保存下來;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以傳承人為核心,強調傳承進程動態延續,所謂“人在藝在,人亡藝絕”。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傳承是依靠傳承人口傳身授延續下去。
海珠區內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為了更好地傳播非遺文化,有的創建專門的研究院或者工作室,如海珠區蘭桂堂廣彩藝術研究院、海珠區曉港公園內的曾氏欖雕傳承研學基地等。原本它們是為了避免傳統技藝失傳而成立的,如今對內讓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更專注于自身項目技藝的研究,對外則可作為傳承的載體,接待前來體驗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學生或其他社會團體。在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的介紹和手把手地教學下,對于項目本身的歷史文化及工藝流程會有更直觀的感受,也能在這種動態傳承中更好地品味廣府韻味風情。“文化產業的興起為非遺衍生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此同時豐富的傳播方式和營銷手段, 讓非遺有了更廣泛的宣傳渠道。”[3]以核雕(廣州欖雕)為例,商鋪內琳瑯滿目的核雕作品固然能夠引人駐足,但是對核雕的價值認知并不能只與價格標簽上的數字對應。事實上,要完成一件核雕作品不僅需要精巧的構思,更需要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耐心仔細地一一雕刻。來到海珠區曉港公園內的曾氏欖雕傳承研學基地,該項目廣州市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曾憲鵬和其他工作者將一邊講述核雕在嶺南地區的發展史,一邊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完成簡易核雕作品,這樣能夠充分感受核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在文化價值和非凡魅力。
3 廣州海珠區非遺的多重價值
海珠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衣食、表演、傳統技藝、風俗等多方面,是廣州乃至全國重要的無形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海珠區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特有的地域文化生態。這里豐富多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應了歷史、文學、藝術等多重價值屬性。開放共享既是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多重價值的有效方式,也是持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力支撐。
3.1 歷史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歷史文明成果,是現代歷史和現實的聯結,承載了過去,孕育著未來。“非遺是歷史上產生的,由于它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又是原汁原味傳承至今,所以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歷史,認識祖先文明。”[4]所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從海珠區具體的非遺代表性項目來看,表演藝術類非遺代表性項目有古琴藝術(嶺南派)、廣州醒獅、木偶戲(廣東木偶戲)等,手工藝術類代表性非遺項目有木雕、象牙雕刻、核雕(廣州欖雕)、廣州玉雕、打銅技藝、廣彩瓷燒制技藝等,飲食及民俗類代表性非遺項目有小鳳餅(雞仔餅)制作技藝、廣式盆菜制作技藝、迎春花市、賽龍舟(扒龍舟)等,傳統中醫藥類代表性非遺項目有中醫傳統制劑方法(小柴胡制劑方法)、中醫傳統制劑方法(小柴胡制劑方法)等,體育競技類代表性非遺項目有洪拳(黃飛鴻派)等,都是不同歷史時期留下的精粹,濃縮了廣州最鮮明的地域特色。
3.2 文學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文學是人們感情寄托的重要載體,表現出傳統歷史文化與當地民眾主流思想價值觀的深度結合。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5]可以通過生動的傳說故事更好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海珠區有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的海幢寺,這里至今還流傳著許多與寺中古物相關的故事,有鷹爪蘭傳說、澹歸碗傳說、幽冥鐘傳說等,尤其寺中的鷹爪蘭,更是有“未有海幢,先有鷹爪”的說法。而素馨花傳說則通過講述廣府與素馨花的故事,重新喚起了人們對曾經花城的歷史文化記憶,讓素馨花文化再次活躍起來。總而言之,無論是從文化資源來看,還是從社會功能來看,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備獨特文學價值。
3.3 藝術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大藝術形態,它們具備顯著的活態性[6],尤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的藝術生態植根于本土文化,是地方文化自信的凝結。剪紙(海珠)運用剪刻結合、折剪結合和剪繪結合3種技法所剪刻的花紋圖案精致美觀;粵繡(廣繡)針法多變,色彩豐富,十分注重光和影的和諧運用;玉雕、木雕、象牙雕刻、核雕(廣州欖雕)等所呈現的是巧奪天工、充滿創意的藝術作品;打銅技藝、廣式家具工藝、書畫裝裱修復技藝下制作的成品,既有實物價值又兼具審美價值;另有優雅的古琴藝術(嶺南派)、有趣的木偶戲(廣東木偶戲)、通俗的咸水歌共同組成喜聞樂見的表演藝術體系;而龍潭村扒龍舟等民俗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則以飽滿的視覺形象及群體參與的社會性傳遞著大眾的審美情趣和生活風貌。時代更迭,能夠流傳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歲月留下的寶藏庫,儲存了大量文化藝術創作原型和素材,是進行文化藝術創造取之不盡的源泉。
4 廣州海珠區非遺保護的路徑探析
4.1 非遺知識進校園
學校作為文化傳承最重要的場所,國內很多高校已逐漸發展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主戰場、主陣地[7]。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的必要性不僅在于推動學校文化生活,增強學校辦學特色,更在于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早在201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的《廣東省文化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就提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納入學校相關課程或教學內容”[8],可謂是非遺進校園的先聲。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的要求[9]。在國家及省市的相關政策引導下,海珠區作出了積極響應。近年來,珠海市逐漸在學校創立起非遺代表性項目工作室,并將它們納入學校課程體系。自廣州市非遺進校園活動啟動以來,海珠區一直走在發展前列,根據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公布的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2021—2023年)名單,全市共100個單位入選,海珠區有26個單位名列其中,當中學校占23個。全區多所學校設置非遺相關特色課程,如海珠區基立道小學致力于開創非遺手作基地,校內成立廣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藝、廣彩瓷燒制技藝、核雕(廣州欖雕)的工作室,校外則與“趙蘭桂堂”廣彩工作室、廣繡廠等多個省、市級傳承單位簽訂長期校外實踐基地合作協議。2021年,更是憑借《傳承廣式手作,讓廣式非遺工藝走進校園》入選廣東省“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
學校研發非遺知識進校園課程需要注意區分不同層級學生接收能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為了讓研究者和傳播者能夠最大限度地使用資料,但現實常常由于傳媒傳播流行文化的影響使人民與非遺文化的結合力不斷被削弱。”[10]學生應按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依次分級,按照各年齡層對知識、技能不同的接受度制定適宜方案。如小學生應該以故事性強、具有趣味性的非遺代表性項目為主,如素馨花傳說、咸水歌等;初中生可多接觸具備一定探究性、操作性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如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剪紙(海珠)等;高中生、大學生則以了解、參與多元化的非遺代表性項目為主,如盆景技藝(嶺南盆景技藝)、中醫傳統制劑方法(小柴胡制劑方法)等。
4.2 文旅融合,打造新時期非遺新示范區
海珠區作為嶺南傳統歷史文化薈萃之地,這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串聯嶺南特色文化,顯示出豐富的文化生態。目前,海珠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發展仍未做好銜接,其背后所蘊含的廣府文化內涵亦挖掘得不夠。要想闖出文旅融合的“非遺”新生之路,需要把握當下新的發展機遇,打造新時期非遺新示范區,即通過實現旅游業與文化業完美的結合,打破以往行業間的限制,讓有限資源融合起來,發揮最大作用[11]。
在文旅融合的新形勢下,首先要充分認識并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使命和新價值。每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都是一個典型的城市文化符號,粵繡(廣繡)、素馨花傳說、廣彩瓷燒制技藝等不僅與海珠區發展緊密相連,與廣州城市形象也息息相關。依托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融合,“借整合海珠的旅游文化資源,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雅俗共賞的旅游路線”[12]。旅游路線的統籌規劃是關鍵一步,從文化遺產廊道的角度,統籌不同地區、不同景點之間的旅游規劃,打造“非遺美食廊道游”“手工體驗廊道游”等產品。
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同特點可規劃多種旅游方案,比如海珠區可根據非遺中的飲食文化設計一條海珠區非遺美食之旅。早餐配合粵式早茶可以加入小鳳餅(雞仔餅)技藝制作的點心,它口感細膩,層次分明,咬上一口又香又脆,能夠讓游人感受到傳統中式點心的魅力。中午可以借由盆菜了解廣東迎接喜慶節日的風俗習慣,據傳盆菜是當地村民用以招待皇帝的菜品,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里面有素菜、肉類、海鮮,菜品繁多。到了晚上則可以選擇吃粵式羊肉煲制作技藝炮制的羊肉,傳統技藝下出鍋的羊肉,鮮而不膻,是晚餐的絕佳選擇。此外,還可以設計探尋廣府傳說路線,來到位于海珠區同福中路和南華中路之間的海幢寺,聽著海幢寺傳說中的歷史人物故事、山川風物故事、植物精怪故事等,別有一番領悟。而來到海珠區莊頭公園可以看到里面屹立著一座美麗姑娘的雕像,這與素馨花傳說有關,雕像下有傳說梗概,游客在公園一邊欣賞公園美景,一邊回味素馨姑娘和素馨花的故事,眼前的雕像和素馨花傳說引發人們無限情思。手工技術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則可以打造創意文化產業鏈,精湛的手工藝技法為文化創新工作提供了實現基礎,是打造新時期非遺新示范區的重要內容。如打銅技藝、廣式家具工藝、廣彩瓷燒制技藝等非遺代表性項目,不僅能夠向旅客展示加工工藝,生產出來的手工藝品也可向游人出售,將傳統手工藝品與創意文化有機結合是踐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路徑。打銅技藝曾為當地人們提供了銅筷碗、銅邊爐鍋等日常用品,如今嘗試加入現代美學,設計出符合年輕人口味的一系列銅器藝術品,純手工打造的銅制藝術品因為美觀又有特色,深受好評。通過非遺旅游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向公眾展示時要注意遵循適度原則,不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淪為商業化的產物。
5 結語
總體來說,廣州海珠區自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來,就著力于挖掘自身歷史文化資源。從整理的海珠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可以看出,海珠區擁有豐富多樣、文化底蘊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分類后,嶺南文化特色進一步得到顯現。依據海珠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情況提出的保護、傳承路徑,主要分為兩點:一是以學校為載體,增強校園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效力;二是依托文旅融合,以旅游結合當地非遺,形成海珠區特色文旅品牌。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相關工作,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助力海珠區發展的加速器。
參考文獻
[1] (清)屈大均,著,李育中,等,注.廣東新語注[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38.
[2] 廣州市人民政府.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EB/OL].(2020-02-08)[2023-02-25].https://www.gz.gov.cn/zwgk/fggw/gz/content/post_7954794.html.
[3] 宋俊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藍皮書: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173.
[4] 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的“功”與“過”[J].旅游學刊,2021,36(5):5-8.
[5] 習近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2-12-12)[2023-02-05].http://www.gov.cn/xinwen/2022-12/12/content_5731508.htm.
[6] 陳清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J].大眾文藝,2020(3):7-8.
[7] 鄭琳喆.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9(10):147.
[8] 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文化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EB/OL].(2012-04-23)[2023-02-25].http://www.gd.gov.cn/gkmlpt/content/0/140/post_14064 6.html#7.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EB/OL].(2014-04-01)[2023-02-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4 04/t20140401_166524.html.
[10]陳金怡,朱媛湘,嚴璐.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藝術設計課程的構建研究[J].西部皮革,2020,42(22):125-126.
[11]葉克軍.文旅融合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黑河學院學報,2021,12(11):64-66.
[12]潘劍芬.海珠區文博事業與文化產業的聯動發展淺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9):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