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勝
摘要: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歷史教師在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以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為指引,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為輔助,對課堂教學內容及形式進行全面改革和創新,為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文章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為研究對象,對核心素養培養策略展開了全面分析和深入探究,將趣味性的教學元素、多媒體教學工具以及豐富的歷史讀物引入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對歷史產生了更加深刻的認知,推動歷史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初中;歷史;核心素養;教學實踐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重要的教學目標。在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人文素養,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歷史思維品質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踐行以生為本的原則及理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他們的歷史觀,進而推動其學習能力的提升,這樣才能讓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真正落地。
1? ?堅持立德樹人,確定教學立意
教學立意指的是以課標為導向,從學情出發,在對教材內容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將本節課的主題、計劃及構思確定下來。在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要正確確立教學立意,要在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同時,將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充分發揮出來,為順利達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奠定堅實的基礎。
1.1緊扣課程標準,確定教學立意
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對課程標準進行深入研讀,精準把握各項教學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分析,以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為指引,立足于多個視角,對核心概念進行總結,同時遵照這些核心概念,對教學立意進行細化和細分。
1.2深研課程內容,確定教學立意
在編寫初中歷史教材時,編者以“點—線”結合方式為主,其中“點”指的是重大歷史事件,“線”指的是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熬€”將“點”全面串聯起來,“點”將各條“線”連接在一起。教材這樣編排教學內容,能將各類歷史知識點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對他們的歷史學習是有益處的,而且對教師的教學設計也是有所幫助的;能夠輔助教師立足于歷史發展的視角來全面分析某個歷史事件或者歷史現象,對某個歷史事件或者現象的誘因、演變歷程及影響進行剖析,進而深刻把握歷史發展的本質。對于教師而言,要準確把握教材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圍繞特定的教學主題,通過教學活動的設計和開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從而全面提升其核心素養。
2? ?改變傳統方法,培養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對主動探索、預判和解決問題的一系列思維反應。問題意識的樹立意味著思考活動的正式開始。初中歷史教學活動側重于歷史信息的記憶、史實的了解與掌握,讓學生能夠在某個歷史問題面前,根據史料和歷史教訓,在辯證思想的指引下,展開全面分析和深度解讀,同時樹立正確、科學的歷史觀。教師需要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在多種教學策略的輔助下,幫助學生進行問題意識的樹立和強化,推動其歷史學科素養的全面提升。
2.1創設趣味情境,引發問題意識
學生問題意識的激發和樹立是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它能夠引導學生對歷史事實進行全面了解,對問題進行深挖,并將問題明確地提出來,對某個歷史問題的價值與意義進行深入剖析,并對問題探究過程進行深度體驗。問題是以學生學習和思考興趣的產生為前提。某些歷史問題、事件或者現象非常模糊且枯燥,此時,教師應該借助圖文結合的方式,將知識內容以有趣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并借助特定手段將學生的問題探究興趣充分激發出來。教師對趣味性問題進行精心設計,讓學生愿意思考、敢于質疑,從而全面推動其問題意識的樹立與強化。以《隋朝的統一與滅亡》一課為例,相關的歷史事件主要發生于隋朝,學生對于這個朝代是比較陌生的,如果教師只是對課本內容進行講解,那么教學活動缺乏樂趣,學生對此印象也不深刻。在教學過程中,一位教師借助唐代詩人胡曾的《詠史詩·汴水》和皮日休的《汴河懷古》這兩首古詩進行了導入語的設計。唐詩便于學生朗讀,在古詩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會對學習內容產生較為濃厚的興趣。學生朗讀古詩后,教師可以提問:“以上詩句都對隋唐大運河的開鑿史實進行了講述,而兩位詩人對開鑿大運河持有不同的觀點,原因是什么呢?”這個問題并不簡單,學生要對詩歌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才能找到答案,并且這個問題非常有趣,同時富有挑戰性。有的學生經過思考后答道:“從‘亡隋波浪九天來可見胡曾并不認同隋朝開鑿大運河,在他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成為隋朝覆滅的重要誘因。”還有的學生答道:“‘共禹論功不為多顯示皮日休比較認同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決定。大運河開通后,對后世產生了積極影響。有了這條運河,才真正實現了千里通航。”教師追問:“那么上述兩位詩人的觀點哪一個正確?”學生就此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對相關資料進行了查閱,并據此將各自的觀點紛紛發表出來。學生討論期間,教師提出“隋朝覆滅的原因”“隋大運河起到了怎樣的歷史作用”等問題,在文獻資料和圖示的輔助下,引導學生對課文及參考資料進行深度查閱,進而將問題的答案找出來。古詩詞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據此進行探究,而趣味問題的設計,讓學生置身于歷史情境中。以上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并鞏固了與歷史內容相關的詩文知識,讓歷史課堂的人文氣息變得更加濃厚、教學變得更加有趣。同時,在詩句分析及問題提出的過程中,使學生主動質疑,引導其懷著疑問展開進一步的學習,在學生思考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其問題意識也得到了樹立與強化。
2.2開展任務導學,增強問題意識
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生的學識日益豐富,思維能力不斷增強,求知欲和探索欲也越來越強烈。對于新事物,他們的質疑心理相當強,能夠就此提出很多創新性的觀點。對于教師而言,在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愿意思考、有機會思考。隨著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學生能夠擁有更多的信息獲取渠道且學習方式也更加多樣化。教師要以課程內容為核心進行教學任務的設計與策劃,在任務的驅動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鼓勵其將問題大膽提出來,培養并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實現問題意識的樹立與強化。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授《隋朝的統一與滅亡》一課時,針對如“開創科舉取士制度”這些理解和記憶難度大的內容,進行了小組任務的設計:古代社會,在未推行科舉制度時,是通過何種方式選拔人才的?科舉制選拔人才的具體方式是什么?科舉制正式推行后,產生的影響有哪些?學生分組進行任務的選擇,在教材分析、史料查閱和網上求助等方式的輔助下,深入探究各種問題。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一些小組參照既有任務進行了新問題的創設,如“科舉制選拔人才的具體方式是什么”“科舉制推行后,對既有官員產生的影響有哪些?”“科舉制涵蓋了哪些內容?”等。學生提出了新問題,說明他們進行了深入思考,這也成為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有效方式,同時問題解決的過程使學生獲得了極大的學習成就感。總體來講,任務式教學能夠讓學習活動更具互動性,增強了學習活動的探索性,使學生能夠立足于多個視角對問題展開深度剖析并質疑,其問題意識就此樹立并得以強化。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學習過程離不開任務設計。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各種學習任務,通過完成學習任務,學生能夠精準把握學習方向,并有機會探究和思考,這對其問題意識的樹立與強化大有幫助。
3? ?彰顯學生主體,引導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學習能夠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從學生的現實情況出發,對他們進行恰當的引導,讓學生分組自學,主動進行知識的構建,能夠切實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1基于學生情況劃分學習小組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現實情況來精確地劃分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彼此合作,教師為學生提供恰當的課堂引導,師生配合,小組探究,在彼此競爭、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圍下,更加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這為教學效率及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教師在教授《百家爭鳴局面》這一課時,可以從學生興趣出發,根據不同的學派劃分學習小組。學生分組進行知識內容的搜索和學習,由組內代表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及知識內容展示給大家,這對學生合作意識的樹立和探索精神的培養都是有所幫助的。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成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和幫助者。
3.2發揮主導作用,培養探究意識
初中生的合作探究學習能力還是比較弱的,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對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引導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意識。例如,一位教師在教授《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一課時,通過“從‘貞觀之治至‘開元盛世期間,歷史上發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及‘貞觀‘開元有何意義?”這兩個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并探索知識內容,學習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進一步的探索,學生的合作學習效率自然會更高。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進行教學觀念及方法的改革與創新,要以“課程標準”各項要求及相關內容為核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以促進他們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華楓紅.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途徑探析[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18(11):11-12.
[2]曾治國.小組合作探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 2019(20):80.
[3]鄭林,劉微娜,王小瓊,等.“智慧學伴”促進初中歷史精準教學的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19(1):65-69.
[4]張秀芳.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及實現[J].課程教育研究,2020(2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