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平
摘要:在小學教育階段,數學學科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和思維能力,為學生未來發展助力。課堂練習是小學數學的主要教學手段之一,練習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思維,并學會應用數學知識。但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練習中依舊存在不足之處,教師需要進一步優化課堂練習。文章對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整合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具體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有效整合
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要學習數學知識,如果在小學階段沒有打好基礎,將會影響后續的數學學習效果。小學數學教師要優化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充分整合各種課堂練習手段和方法,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掌握數學知識,為未來的學習奠定基礎。學習數學科目要求具有較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抽象思考能力,教師在開展課堂練習時也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并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及時調整練習內容,使其能夠循序漸進地提升能力和素養。為了提升課堂練習的有效性,教師不能只讓學生依靠練習題冊進行練習,而要進一步擴充練習資源和練習內容,使課堂練習更具深度和趣味性,讓學生在課堂練習過程中收獲更多。
1? ?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現狀
1.1練習內容有限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完課堂教學之后,一般會準備課堂練習內容作為教學的補充,練習內容的知識范圍和難度大多不會超過課堂教學內容。因此,在大部分教師看來,課堂練習更大程度上是讓學生牢固掌握課堂所學內容,確保學生能夠理解教學中的知識點,這使課堂練習內容十分有限,不具備較強的延展性,無法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在課堂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教師會安排大量重復的課堂練習,也就是很多項練習內容考查的都是同一知識點,學生只是通過課堂練習更加熟練地得出了正確答案,而沒有從中收獲新的知識,這種缺少新鮮內容的課堂練習比較枯燥,很容易使學生失去課堂練習的興趣。
1.2練習方式單一
小學數學教材當中大多配有練習題,學生也會有一兩本統一的數學練習題冊,而做練習題往往就成了課堂練習的主要形式。數學科目沒有太強的實踐性,更多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但做練習題絕不應該成為課堂練習的唯一方式。因為練習題考查的內容有限,很多練習內容只是考驗學生的記憶能力和計算能力,反而對最重要的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考能力、應用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沒有太大幫助。在學習更加高深的數學知識時,反而是思維能力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決定著學生對數學科目的理解。
1.3練習動力不強
聽課和練習都是重要的學習手段,但聽教師講課和自己進行練習,對學生來說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課堂練習需要學生進行更多的思考活動,而當學生聽完教師講課后正需要放松一下頭腦來消化內容,而教師在講完課之后自己也需要休息,在學生進行課堂練習時,教師也會放松下來,對學生的管理不會像講課時那樣嚴格,因此,學生可能就會不太重視課堂練習,導致練習效果不佳。興趣能激發學習動力,教師只有合理安排課堂練習的時間,完善課堂練習規劃,豐富課堂練習形式和內容,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喜歡上課堂練習。
2? ?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作用
2.1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數學知識邏輯性較強,充滿各種各樣的符號和概念,遠遠不如童話故事那樣容易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很多學生在學習完數學知識后,無論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學內容,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遺忘,甚至會產生新的困惑。課堂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尤其是會起到很好的溫習作用,能夠讓學生再次熟悉之前所學過的數學知識。小學教育階段,學生上課時間有限,而所學科目又相對較少,課后作業也不會太多,所以學生真正思考數學知識的時間有限,課堂練習則給予了學生充分思考數學知識的機會,能夠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對數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2.2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學科知識的應用性較強,在經濟、建筑、物理、化學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雖然小學數學內容還涉及不到這些應用內容,但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在生活中也有機會用到數學知識。不過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學習的都是數學語言,較少有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注重解釋概念和方法,忽視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在課堂練習中,學生要面對具體的數學應用場景,只有通過數學手段才能解決各種各樣與生活相關的問題,所以課堂練習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使其能夠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從而進行綜合思考。
3? ?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有效整合的方法
3.1開展分層型課堂練習
教育首先要因材施教。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對待同樣的知識會產生不同的理解,這就體現出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強弱和學習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促使學生慢慢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小學教育階段,師生數量差距較大,教師很難進行細致的差異化教學,而課堂練習則可以彌補這一點。因為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不同層次的課堂練習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自由選擇,從而實現差異化練習,使其既能夠在完成課堂練習的過程中收獲成就感,又能夠由易到難逐步完成更具難度的課堂練習內容,這樣學生才更有動力完成課堂練習。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小數乘法”時,本單元主要包括小數乘整數、小數乘小數、乘積的四舍五入等內容,比較考驗學生的計算能力。在開展課堂練習時,教師可以按相乘數字的大小將課堂練習內容分層,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到,對學生來說,得出正確結果并不困難,因為學生以前已經做過大量的乘法計算練習,學生真正有可能困惑的是乘積中小數點的位置。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按小數點后的位數情況進行分層。這樣課堂練習的難易程度就會有所區分,并且學生在課堂練習的過程中會進行遞進思考,從而對小數的概念和性質以及小數乘法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3.2組織探究型課堂練習
不同于語文和英語科目,小學數學課堂練習內容開放性較差,大多有唯一固定答案,學生完成練習的方法和思路也趨于一致,這導致學生在完成課堂練習時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只是記住了完成課堂練習的步驟。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開展探究型課堂練習,設計開放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和思考,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思路和想法,使學生勇于說出自己的見解,從而增強課堂練習的開放性。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思維較為活躍的時期,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想法,雖然不一定正確,但都很有創造力。教師不應打壓學生的想法,而應帶領學生一起探究驗證,這樣學生才能明白想法和現實之間的差距,進而不斷校正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本單元主要包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點線面、表面積、體積、容積等內容。因為生活中隨處可見長方體和正方體,所以學生理解基本概念不成問題,理解表面積的概念對學生來說也沒有難度。但在學習體積和容積概念時,學生就很容易將其混淆,因為兩者的計算方法一樣,很多學生就將兩者當成了同一概念,教師就可以針對這一問題設計探究型課堂練習,讓學生通過畫圖和實驗來探究其中的概念區別。這樣學生在探究之后就會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容器都有一定的厚度,不存在理想中沒有厚度的容器,那么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容積勢必小于它自身的體積。盡管容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相同,但假如長方體或者正方體內注滿水,那么容積計算的是水的體積,而不是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體積。這樣學生通過問題探究,學會了分辨較為復雜或者相近的數學概念,他們也會因為自己思維能力的提升而感到高興。
3.3創設課堂練習情境
小學生普遍擁有較強的具象思維能力,喜歡在具體情境中理解事物規律,而數學內容抽象性較強,學生的思維如果沒有轉換過來,就很容易理解不了所學的數學知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創設課堂練習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和思考數學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實現從具象到抽象的轉化,讓學生理解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和數學知識中潛藏的規律。創設具體情境已經在各學科教育教學中廣泛應用,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創設情境時,教師要注重拓展練習內容,填充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信息,使學生熟悉情境內容,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創設情境同樣要結合教材內容,不能夠偏離數學教學的主題,也不能過于娛樂化,否則就達不到課堂練習的目的。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時,本單元主要包括位置坐標、角度、方向等內容,這節課的實用性很強,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辨別方位,但教材只展示了平面視角下的路線圖,學生沒有較強的代入感。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體設備展示北京和上海的地鐵線路圖,這兩個都是超大型城市,地鐵線路密密麻麻,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數學意識和數學思維的關鍵期,教師要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前提下,有效整合課堂練習,通過分層課堂練習內容、創設課堂練習情境,使課堂練習更加人性化和個性化,以此充分激發學生的練習動力,并開展探究型課堂練習和實踐型課堂練習,優化課堂練習的形式和內容,幫助學生在課堂練習的過程中收獲更多的知識,從而打好數學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學良.“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指導優化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20):93-94.
[2]林春遠.如何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J].家長,2022(27):69-71.
[3]王穎潔.學科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24):86-88.
[4]趙潔晴.“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效率提升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2(34):94-97.
基金項目:
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課題《研究小學高年級數學課程模塊整合在雙減背景下對數學練習的作用》(課題批準號:DX〔2022〕GHBZ0260)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