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亞蘭
摘要: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然而,當前部分學校的小學語文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設備和方式較為落后、教學未能密切聯系實際生活、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審美情趣不足等,學校和教師自身缺乏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意識,由此導致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不足,也直接影響了實際的教學效果。因此,文章依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際,探討了審美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途徑,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小學生個體差異和年齡特征的語文審美教育實踐方法。
關鍵詞:課堂教學;審美教育;小學語文
1? ?審美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審美教育具有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的含義。廣義地講是運用自然界、社會生活、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給人們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以達到美化人們心靈、行為、語言、體態,提高人們道德與智慧的目的。狹義地講是通過藝術手段對人們進行教育。
本文所涉及的審美教育依據美育理念,在教育實踐中借助社會生活、自然界、物質和精神,結合相應的藝術手段、方式和途徑,以此來教育學生,使其得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展。
審美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它讓學生感受和體驗詩意的、審美的、人文的語文,提升其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它讓語文教師立美育人,以學科為基點,傳承和發揚美的思想,創造美、踐行美,有效構建良好的審美心理機制。
2?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融入審美教育的途徑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文章主要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詳細論述。
2.1創設美的課堂,激發學生審美情趣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彼此之間只有相互尊重、欣賞和信賴,才能營造積極互動、寬松和諧的交流氛圍。學生也會感到輕松愉悅、興趣盎然,進而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展現語文課堂的魅力。
通常而言,語文問題的答案并非唯一的,對于同一個問題,因為認知水平、生活經歷、心理發展等不同,學生的答案也是異彩紛呈的,這正是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直接體現。因此,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其創設美的課堂,營造可自由發揮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大膽質疑,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審美情趣。
2.2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和思考,展現語文課堂特有的魅力和美感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培養學生交流互動的習慣,鼓勵學生與教師互動交流,以此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和思考,激發潛在的創造力,展現語文課堂特有的魅力和美感。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想要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將學習和生活實踐密切聯系,從而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例如,在學習《石榴》一文的過程中,教師告訴學生今天帶來了一位新朋友,讓學生猜猜是誰,學生搖搖頭,表示猜不出來。隨后,教師拿出兩顆石榴,要求學生先朗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詞句來描述石榴,并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之后讓大家一起品嘗石榴。學生迫不及待地閱讀課文,找到了“郁郁蔥蔥的綠葉中,便開出一朵朵火紅的石榴花”“花越開越密,越開越盛,不久便掛滿了枝頭。走近看,仿佛是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接下來,教師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為什么喜歡這些句子,同時讓學生觀察掰開的石榴,體會課文中所描寫的“瑪瑙般的子兒一顆顆緊偎在一起,紅白相間,晶瑩透亮”,接著給每位學生分發一顆石榴,讓他們仔細品嘗,體會它“酸溜溜、甜津津”的味道。最后,要求學生寫一篇小作文,表達自己的感受。
2.3融入審美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審美取向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對審美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融合,以此培養學生的審美取向。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美育因素,結合小學生的年齡、個性、興趣愛好引入審美教育內容,并將互聯網和多媒體視頻、音頻等對多元豐富的語文知識資源進行整合與二次開發,使枯燥乏味的語文學習資料變得生動、形象、有趣、美感十足,且易于被學生接受和記憶。
2.4注重實踐體驗和情感熏陶,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教師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需要保持一種精神的愉悅、情感的澎湃,在這種狀態下,才能更好地感受和體驗語文學科所蘊含的審美意蘊,才能有更加深刻、持久的領略和感悟。
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以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與課本文本展開心靈對話,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人格審美取向,陶冶其情操。教師可以盡可能生動地描繪故事內容、場景,并以此為基礎,讓學生在故事所營造場景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象。同時,結合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利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
例如,在《找春天》一文的課堂實踐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研讀、對話交流和感情誦讀來感悟春天,了解春天的景色特點。教師盡可能地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采取音樂激趣、渲染氣氛、展播、創設情境等多種方式,如播放一曲《春天在哪里》,讓學生邊唱邊跳,進入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播放春天的美景,渲染“花紅柳綠、風箏高飛、楊柳依依、小溪潺潺”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畫面,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講述平日里父母帶自己去過哪些地方踏青、看到了哪些春日的美景、發生了哪些有趣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以此將學生引入思考、回憶、想象和感受的情境之中,通過對聽覺、視覺、感官的沖擊來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體驗感,盡量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實踐中仔細觀察、認真聆聽,同時發現美、感受美,進而提升自身審美情趣。
2.5依托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場景和環境,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新課標指出,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多媒體教學為語文教學創新提供了很大助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創設富有審美情趣的課堂情境,使其與課程內容融合,通過音樂渲染、動畫播放、圖片展示等形式,給學生以聽覺刺激和視覺沖擊,使他們更加直觀地感受文本,讓語文教學的審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充分展現。
例如,在《黃山奇石》一文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從介紹黃山開始,讓學生了解黃山在祖國山河中的地位,以及作者觀賞黃山的緣由;然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仔細體會黃山奇石的奇特、奇怪和神奇。同時,教師可創設“假想旅行”的情境,并配合播放黃山奇石的圖片,以導游的角色泛讀課文,讓學生對課文中有趣、畫面感強的句子所表達的動作進行模仿,如對“它兩只胳膊抱著腿,一動不動地蹲在山頭,望著翻騰的云海”進行動作模仿,讓學生心馳神往、全神貫注地進入情境之中,真切地感受黃山奇石所具有的獨特魅力,體會文中“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的神奇之處和意境之美。課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仿寫奇石,可以選擇“天狗望月”“仙女彈琴”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黃山奇石的千姿百態,在不斷欣賞的過程中感受語言所營造的獨特意境之美。
在《拉薩的天空》一文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以一首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青藏高原》的音樂作為渲染,聲情并茂地導入,讓他們仿佛來到了美麗的拉薩,感受那里湛藍、透亮的天空;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欣賞美麗的圖片,再配樂朗讀課文,讓學生感受拉薩天空的魅力,感受“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的美好畫面。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與同學之間進行小組互動交流。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和欣賞其他名勝古跡的圖片,并鼓勵學生嘗試描寫其蘊藏的美好意境。教師挑選出精彩的文章,讓學生共同欣賞、學習和探討,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審美感知能力和欣賞能力。
總而言之,現行的小學語文課程,文質兼美、形神兼備,蘊藏著無限情感因素。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審美教育,進而達到全面提升小學生審美情趣的教育目標,是值得每位語文教師及教育工作者研究與探討的重要問題,更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潛心挖掘、不斷創新。
當然,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審美教育,進而達到全面提升小學生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的教育目標,是值得每位語文教師乃至教育工作者研究與探討的重要問題,更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潛心挖掘、不斷創新并加以展現。本文緊扣新課標要求,以美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總結和反思,提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審美教育的途徑及建議,以期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基本的審美能力,進而達到全面提升小學生審美情趣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吉.審美教育對小學語文教育的價值研究[J].漢字文化,2022(8):102-104.
[2]蔣雨.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的滲透[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2):110-112.
[3]葉華.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策略[J].科技資訊,2021,19(22):118-120.
[4]王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策略[J].文學教育(下),2021(5):64-65.
[5]王菲.新時期小學語文與審美教育的融合[J].花炮科技與市場,2020(3):240.
[6]楊彥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構建能力培養的作用與策略[J].甘肅教育,201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