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推動鄉村發展的精神力量之一。黨的十九大以來,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文化建設在實現自身進步的同時,也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動力、提供了新方案,位于順德區勒流街道的黃連社區通過推動文化建設縱深發展,帶動鄉村各項事業穩步提升,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鄉村全面振興之路。該文對黃連社區文化建設進行案例分析,梳理其對本村文化資源挖掘、活化及轉化的先進經驗,分析鄉村的文化建設與產業發展、人才隊伍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環境升級改造的關系總結鄉村文化建設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正向作用和路徑選擇,為順德區內其他文化底蘊深厚的農村地區的發展提供有益借鑒,推動農村現代化轉型。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文化;文化建設;文化資源;路徑研究;順德黃連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8(b)-0091-05
Exploring the Path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 Case Study of Huanglian Community in Shunde
HE Haiqi
(School of Marxism, Shunde Polytechnic, Foshan Guangdong, 528300, China)
Abstract: Rural cultur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ina's rich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cts as a driving force for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modern era. 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and has become a catalyst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The Huanglian community located in Leliu Street, Shunde District, has achieved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promoting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driving steady improvement in various aspects of rural affairs. It has embarked on a distinctive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ase analysi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Huanglian Community, examining its advanced practices in exploring, revitalizing, and transforming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It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alent cultiv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The study also emphasizes the positive impact and strategic choices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findings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culturally significant rural areas in Shunde District,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region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ulture; Cultur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resources; Path research; Huanglian, Shunde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2018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發〔2018〕1號)提出,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體目標是2020年取得重要進展,2035年取得決定性進展,2050年實現全面振興,該文件為我們描繪了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該文件同時強調,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等[2]。中國社會幾千年以來一直以鄉村為基礎,費孝通先生曾指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3]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在農業社會里,農村不僅是生活和生產的主要場域,還孕育出燦爛的農耕文明。鄉村文化在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中誕生,并隨著農耕文明的不斷演進而發展,描繪出豐富多彩、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主體。因此,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而鄉村文化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核。
1 相關研究綜述
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國內學者對鄉村文化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關系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指出了當前鄉村文化發展振興的困境,包括文化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文化建設主體缺位、對鄉村文化缺乏科學認知與正確價值判斷[4],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變化下,面臨內生動力不足、外部供血不足、運行機制不暢和管理效率不高等問題[5];闡述了鄉村文化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關系,提出鄉村經濟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6]、鄉村振興為鄉村文化發展提供新契機[7]等論述;探討了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開展鄉村文化建設的路徑分析,并對其方式方法進行了理論分析,提出實現文化振興應注入文化元素、教化鄉村居民、保護村落遺產、挖掘民間手藝、活躍民俗節日[8],要發揮農民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積極發展鄉賢文化,重視農民群體的文化知識教育,延續鄉村文化的根脈[9],要在文化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考慮可接受性、可選擇性、精準性和信息化,改變傳統的單向供給方式等[10]。從當前的研究成果來看,鄉村振興與鄉村文化建設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建設的支持,鄉村文化振興能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2021年《佛山市順德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創新性地提出“營造鄉村文化氛圍”,要“深入挖掘村莊文化遺產”“推動民間傳統工藝的保護和傳承”及“加大村志、村史等地域文化建設”等[11],明確對鄉村的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和活化的要求,更加強調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切實關注到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本文在當前的理論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順德區鄉村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和政策,通過區內鄉村文化建設的典型案例分析,進一步探索鄉村文化建設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有效路徑。
2 黃連文化建設案例分析
開村于唐朝的黃連社區(以下簡稱“黃連”)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名人輩出,村內遍布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建,文化底蘊深厚。黃連位于順德區勒流北部,地理位置優越,是順德在農業經濟時期的重要商路,昔日商業氛圍濃郁、經貿發達,一度是順德“四小鎮”之一,也有“小廣州”之稱。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讓黃連成為順德鄉村文化的代表和集大成者。
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黃連的文化建設啟動時間早、形式豐富、多面開花,取得了一定成效,曾獲首屆廣東社區文化節“優秀文化社區”、廣東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示范點及廣東粵菜師傅名村等榮譽稱號。黃連的文化建設為該村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并源源不斷輸送新的發展動力,是順德區內開展鄉村文化建設的典型案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回顧黃連文化事業發展,經歷了對本村文化資源挖掘、活化到轉化的3個重要階段。
2.1 挖掘文化資源,重現文化魅力
2013年,黃連被確定為順德區綜合改革試點,以重構社區自治體系為目標,推進落實基層工作實務化、工青婦社會化及社區黨代表定向聯系群眾等具體的改革措施[12]。在綜合改革的推動下,黃連居委會于2014年起引入專業的社工機構,成立社工綜合服務中心,為黃連社區提供專業社工服務。社工機構結合黃連擁有深厚歷史文化的特色,組織開展了社區文化保育項目,包括發掘最美十景、風俗重現、口述歷史等活動,不僅帶領村民義工重現黃連歷史文化,還組建了一支熱心文化保育的年輕隊伍。與此同時,黃連居委會成立了專門的非遺文化保護小組,通過加大專項資金投入、整理史料、修繕廟宇和舉辦廟誕等方式,深入保護和重現鄉俗,有序地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自2015年起,黃連恢復了有著140多年歷史的倉沮圣廟其傳統儀式“開筆禮”,延續崇文重教的良好氛圍,并成功將黃連倉沮信俗、龍虱游藝申報為區、市、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在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上取得豐碩的成果。
2.2 活化文化資源,豐富文化體驗
黃連在整合文化資源基礎上,以水鄉文化保育活化工程為抓手,開展了多樣化的保護及活化項目,積極創建文化工作示范社區。一方面修復古樹、古廟、古橋、古祠、古閘門等傳統遺存,推進數十項修繕工程,重現黃連歷史面貌。另一方面,為傳統建筑注入新元素,推動傳統建筑轉型發展,黃連依托現有建筑,打造了村史館、西市工業遺址公園、石龜祠公園和古廟公園等休閑娛樂場所。此外,經過深入調研考察,黃連把傳統建筑與現代生活場景緊密結合起來,令傳統建筑在新時代找到新定位,先后活化改造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澳心何氏先祠成為圖書館、社工工作站和書法協會等,為村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升級改造澳心街為“丹青藝術文化街”,優化了鄉村人文景觀;改造雪圃學校為黃連社區大學,舉辦社區大課堂,開設“社區議事廳”,培養村民的社區意識與認同;改造雪圃紀念堂為“畫家藝術村”,開設畫家工作室和藝術家創作驛站,打造出一個占地面積約4 000m2中西畫學習課室和大型作品創作室的現代藝術場館。其中,畫家藝術村自2017年底開村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了數十場高水平的藝術展覽,其不僅是黃連古村活化的重要標志形象,還是省內村級藝術館中的佼佼者。在2018年亞洲都市景觀獎中國區選拔賽中,“黃連古村落活化項目”入圍“美麗鄉村營建優勝獎”前三名。2019年,黃連古村落活化項目通過佛山市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驗收,評分位列全市第三名。
2.3 創新文化活動,打造文化品牌
隨著文化建設不斷拓展,黃連積極探索文化傳承與社區發展的良性互動,將文化發展融入生產生活與鄉村發展規劃中,實現傳承中創新、創新中發展。每逢端午節期間,黃連都籌辦“龍舟游龍”“賽龍虱(龍虱:單人競技的龍舟。“龍”指用作賽龍競技,“虱”代表其形體小。)”等活動,鼓勵村民參與傳統節慶和民俗活動中,再現傳統節日的熱鬧場景,還吸引了周邊地區的游客前往觀看,打造了響亮的民俗活動品牌。2017年5月,黃連舉辦了一場廣繡百家繡展,將各界的目光聚焦于這個曾在黃連生根發芽而隱藏于街巷之中的民間技藝,還成立了黃連廣繡協會、廣繡傳承社和廣繡大師工作室,邀請佛山市工藝美術大師曾劍琴、曾劍侖和蔡少珍走進校園開展廣繡課堂,吹響振興黃連廣繡的號角。經過多年的努力,黃連文化資源不斷積累,文化活動日益豐富,文化場所逐漸完善,初步具備了發展文旅產業的基礎。黃連社區經過全方位整治提升人居環境,創新融合水鄉特色、文化產業、美食旅游于一體,于2020年啟動國家AAA級景區創建,出版了黃連手繪地圖、手繪美食地圖,成立文化導賞員服務站、建設設施齊全的黃連古村游客服務中心,在水鄉生態修復、鄉村美食推廣和民宿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積極擦亮文旅品牌,努力打造特色水鄉文旅小鎮。如今,除了廣繡、龍虱、美食等傳統文化代表外,藝術場所、休閑民宿已成為黃連的新文化名片,得到周邊地區年輕消費者的青睞,吸引了一批批網民前來“打卡”體驗,伴隨新晉的“網紅”景點的涌現,黃連文旅產業順利起步,迎來了鄉村發展新貌。
3 文化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路徑研究
全方位、多渠道協同推進鄉村文化的創新發展,促進鄉村文化與鄉村產業、鄉村人才、鄉村文明和鄉村環境等深度融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
3.1 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經濟支持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關乎鄉村長遠的發展規劃,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空心化”“老齡化”日趨嚴重,以農業為基礎的鄉村經濟受到了多重沖擊,經濟發展失去了應有的活力。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文旅產業發〔2022〕33號),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機制[13]。在新的發展條件下,鄉村文化建設要進一步與鄉村產業發展的各領域緊密聯系、加強互動。
維護鄉村文化建設成果,重視鄉村文化的經濟價值。加強對鄉村古建古跡、民間文化活動場所的保護,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展,舉辦蘊含地方文化特色的節日慶典活動,并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文化創意設計和新媒體傳統平臺充分展現鄉村文化魅力,開發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提供鄉村文化體驗。構建“文化+”產業模式,以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鄉村新消費,活躍鄉村文化消費市場,吸引外來消費群體,把擴大農村消費和增加農民收入結合起來,為鄉村經濟注入新動能。同時,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鄉村旅游業深度結合,積極引進旅游產業和創意產業等,完善餐飲、觀光、住宿和零售等產業要素,因地制宜打造文化旅游路線和品牌,搭建完整的文旅產業鏈,創新發展鄉村經濟業態,助推鄉村產業升級,從而實現鄉村產業結構現代化轉型,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支持。
3.2 提高村民認同感,完善人才隊伍建設,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智力支持
群眾的支持是干事創業的關鍵因素,無論是文化振興還是鄉村振興,都需要依靠人的力量,都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建設。
強化村民文化教育,夯實鄉村振興的群眾基礎。通過舉辦豐富的文化活動、挖掘歷史名人名勝故事,村民重新學習本村的歷史文化知識,認識到本村的地域特點、特色民俗和獨特人文景觀,不僅增添生活樂趣充實業余生活,還增強了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加自覺、主動參與到村民議事和志愿服務中,進一步激發當家作主的責任感和主體意識,從而實現文化建設反哺鄉村振興事業。在挖掘、傳承和創新鄉村文化的過程中,本村的文化愛好者和文藝活動骨干積極響應、熱情參與、大施所能,長期扎根基層的鄉土文化“百事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重新得到重視和支持,充分激發了人才活力和干事創業的積極性。與此同時,作為鄉村建設的新生力量,頗具名望的“新鄉賢”、年輕的本土志愿者及高素質有情懷的返鄉知識分子,也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和發展規劃中。在鄉村振興建設中,充分保障各類文化人才的知情權、參與權,通過組織座談會、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等方式,收集文化人才的建議,為鄉村產業升級、人居環境改造等提供新思路新方向,以文化發展帶動全方位發展,謀劃鄉村發展的新藍圖。由此,逐步組建一支來源豐富、結構多樣、素質優良的鄉村文化人才隊伍,補齊了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短板”,實現農村人才隊伍從“輸血”向“造血”的轉化,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3.3 增強文化自信,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精神支持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內容日益豐富。然而,與鄉村的物質文明建設相比,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存在缺口和不足,有較大的進步空間,需要科學謀篇布局。鄉村文化建設給予我們重新審視鄉村的歷史文化、重建鄉村文化價值、提高鄉村文化自覺的機會。
歷經風雨的古建筑、百年傳唱的民間故事、名震四方的歷史名人及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都是講好鄉村故事的重要素材。立足本村文化,書寫歷史脈絡,舉辦獨具創意的文化活動,結合現代傳播手段,變“被動”為“主動”,加強村民尤其是年輕人對本村歷史文化的認識,吸引村民主動傳唱歷史故事、展示文化面貌,重塑村民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傳承優秀鄉村傳統文化,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豐富其表現形式、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滿足新的時代要求。利用祠堂、寺廟、古街、古橋等傳統文化建筑,開展開發性保護和資源活化,把古建筑改造成為新型公共場所,打造出鄉村圖書館、鄉村講堂等活動區域,為舉辦集體活動提供具有歷史底蘊和文化記憶的公共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實踐活動,讓村民享受高質量的文化體驗,豐富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注重發揮鄉村優秀文化無可替代的作用,汲取鄉村傳統文化的精髓,強化鄉村文化陣地建設管理。重視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的教化育人功能,潛移默化地開展精神文明教育;重視傳統信俗中崇文、尊師和重教等良好氛圍,培育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文明鄉風;重視農村傳統節日慶典的精神內涵,提升村集體凝聚力和向心力,創建和諧鄉村,實現優秀鄉村文化引領風尚、教育群眾和服務社會的功能,營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圍。在優秀鄉村文化的浸潤下,村民思想道德素質得到提升、精神風貌得到改善,鄉村煥發文明新氣象,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精神支持。
3.4 重塑文化景觀,建設美麗鄉村,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環境支持
目前,城市化發展導致農村地區常住人口急劇減少,一些鄉村傳統建筑疏于維護管理,導致傳統文化景觀日漸式微,而破舊的古建、落荒的古廟和凌亂的古樹無論是拆舊還是改建都成了難題,無疑增加了鄉村居住環境的改造負擔。
隨著鄉村文化建設的深入,在修繕的過程中重新挖掘傳統建筑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故事,統籌傳統建筑及人文景觀的開發利用,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記憶景觀,突顯歷史特色,傳承文化價值,活化場所功能,以鄉村文化發展賦能人文景觀和環境的保護利用,并引領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立足現實需求,把傳統建筑改造成為鄉村的公共空間和藝術場所等,延續鄉村文化特色,實現傳統建筑的價值再現,打造擁有歷史厚度的鄉村人文景觀。破舊的建筑被修復活化、臟亂差的舊街巷改造后煥然一新,既破解了改造難題,又實現了人居環境改造,打造宜居生活環境,更新了鄉村人文面貌,提高村民居住幸福感,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環境支持。
4 結束語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文化不僅是歷史的積淀,也是鄉村發展延續的內生動力。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通過梳理黃連近年來文化事業發展經驗,總結出黃連對文化資源進行挖掘、開發、轉化的3個重要階段,由此探索文化建設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具體方法,總結提煉了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村民認同感,完善人才隊伍建設;增強文化自信,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重塑文化景觀,建設美麗鄉村的發展路徑,并梳理文化建設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關系,為順德區內具有濃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鄉村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村現代化轉型提供借鑒與參考,實現以文化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1).
[3]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9.
[4] 范建華,秦會朵.關于鄉村文化振興的若干思考[J].思想戰線,2019,45(4):86-96.
[5] 陳運貴.關于鄉村文化振興的理論檢視與現實思考: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研究視角[J].皖西學院學報,2018(6):30-34.
[6] 劉枕.鄉村振興戰略與鄉村文化復興[J].中國領導科學,2018(2):91-95.
[7] 何白鷗,齊善兵.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的建議[J].領導科學,2018(12):4-5.
[8] 龍文軍,張瑩,王佳星.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解釋與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19(12):15-20.
[9] 邵晨.鄉村振興不可忽視鄉村文化力量[J].人民論壇,2018(9):130-131.
[10]徐勇.鄉村文化振興與文化供給側改革[J].東南學術,2018(5):132-137.
[11]佛山市順德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佛山市順德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EB/OL].(2021-05-15)[2023-01- 12].http://www.shunde.gov.cn/sdqrmzf/zwgk/fggw/qtwj/content/post_4802169.html.
[12]黃連社區居委會.黃連——熟悉的地方有風景[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7:31.
[13]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文旅產業發〔2022〕33號)[EB/OL].(202-03-21)[2023-01-2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07/con- tent_5683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