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萍(1985~),女,漢族,江蘇泰州人,泰州市姜堰區城西實驗學校,研究方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摘 要:在國家強調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加強法治思想的宣傳與滲透至關重要。能讓群眾更好地認識法治思想內涵,遵守法治的有關制度,共同努力構建文明和諧的法治社會。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識,能促使其在今后有效適應法治社會環境,提升學生整體的法治素養,降低初中生發生違法犯罪的概率。所以,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時需要明確法治教育目標。在整合法治資源的前提下,有效開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動。促使學生能通過課程學習,得到有效的啟迪,樹立起正確的法治思想觀念。文章主要分析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有效融入法治教育的意義,并探尋更有效的滲透舉措。
關鍵詞:法治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47-0134-05
在初中階段,加強法治教育和道德與法治課堂之間的有效融合,是適應立德樹人指導思想的重要舉措。能突出課程本身的德育功能,促使學生通過課程系統學習,掌握更豐富的法治文化內涵,積累豐富的法治常識。以便其在今后的成長和生活當中,能基于自身所具備的法治意識與法治素養,規范自身的言行,為構建法治社會而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所以,教師在今后的課程教學期間,需要遵循法治教育滲透要求,在整合法治資源的前提下,就具體的育人舉措加以優化。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融入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升華課程功能,彰顯德育地位
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不僅是常規的文化課程,其所具備的德育功能價值也比較顯著。尤其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法治文化內涵,對啟迪學生的法治思想意識、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綜合發展學生的品質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將法治教育有效融入課堂教學當中,能彰顯課程本身所具備的德育功能地位,使得課程的教學更具有深度和高度。也能促進學科在法治教育有效支撐和助力下,實現素質深化改革與創新。
(二)培養法治意識,提升法治素養
在新時期的教育改革形勢下,加強初中生的品質教育十分必要。能切實滿足立德樹人的改革要求,為社會培養更多優質的素質型人才。在這一目標導向下,教師需要重新審視和定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目標,加強法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滲透和融入,能給予學生思想上的啟迪。促使其在課程學習與資源分析的過程中,掌握更豐富的法治常識。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識,能促使其在今后的成長和生活當中,基于自身所具備的法治知識儲備,以正確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問題,全面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
(三)助力社會文明,實現法治建設
在初中階段的教育領域,教師需要緊跟社會改革的發展步伐,對具體的教育舉措加以革新,以培養更多優質人才,助力社會文明和諧發展。正確看待法治教育所具備的驅動作用,通過規范開展法治教育能啟迪學生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使得其在今后的成長中遵循社會的法律法規,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同時,也能驅動法治社會的建設和發展進程,切實滿足國家所提出的依法治國行動思想和戰略方針。在意識到法治教育所具備的實踐意義后,在今后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規劃與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真正從德育目標考量,分析融入法治教育的有效舉措和思路,這樣才能讓整個道德與法治課堂呈現出新的面貌。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融入法治教育的路徑分析
(一)發掘課內外法治教育資源
在初中階段開展法治教育,能啟迪學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識,助力其培養優秀的法治精神。并在建立良好法治素養的前提下,更深入地參與到法治課堂的研究和探索活動當中。教師為了保證法治教育在課堂上的融入效果更加突出,需要以身作則,做好全面性的準備工作。這樣能保證學生在后續參與課程學習的過程中,積累更豐富的法治文化知識,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法治思想觀念。首先,需要圍繞教材內容進行有效解讀,分析課程的教育目標。從法治教育角度著手進行深入思考,提煉教材中的重要文化資源。然后,按照一定的主題和模塊進行科學劃分,進而保證所掌握的法治內容更加全面。更要秉承著有效拓展和延伸的行動準則,重點加強課外法治素材的有效搜集和整理。加強課內外知識的有效銜接,保證學生所掌握的法治素材更加系統。助力其在獲得豐富法治常識的前提下,圍繞具體問題展開深入剖析,以增強學生的法治學習感悟。比如說,教師可以提煉教材中關于憲法的有關內容,讓學生能認識到依憲治國的意義,并圍繞憲法監督的相關案例進行資源整合。促使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能真正加深對國家憲法常識的認識。
同時,教師也可以圍繞法治精神進行資源搜集,提煉教材中所包含的重要內容。之后,引領學生在參與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增強自主學習意識,基于自己對法治內容的了解,進行課外的有效延伸和拓展。比如說,可以圍繞現實生活中關于法治思想內涵以及具體的實踐應用表現進行資源整合。然后,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身所獲得的法治常識。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能讓學生認識到法治對社會和諧文明發展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探索實施法治的重要意義。
此外,在整合法治教育資源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對所搜集到的課內外法治文化素材進行集中整理,并關注初中生的學習興趣需求表現,對具體的模塊進行創意化設計。可以從不同維度著手構建法治教育模塊,搭建微課資源中心,以便學生能在平時參與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基于自己對法治的認識和了解,有針對性地檢索法治文化要素。在拓展延伸的過程中,能讓學生增強對法治思想內涵的認知與理解。助力其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基于自身所具備的法治涵養,對現實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有效剖析,綜合發展學生的法治素養。
(二)搭建鮮活法治教育情境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目前所具備的法治思想認知基礎,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維、增強法治學習體驗和感悟為出發點,加強對教學模式的有效改革和創新。基于所搜集與整理的豐富法治資源,構建更鮮活且生動的教學情境,渲染一個更直觀的法治課堂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在圍繞教材內容進行有效閱讀和分析的過程中,能基于自己對整個情境的理解和認識,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對情境要素進行有效梳理,從而提煉更加豐富的法治內容,也能讓學生對法治案例有一個更加深刻的思考。首先,在構建情境之前,教師需要圍繞教材內容,就基本的法治思想和基礎認識進行有效整理。以“夯實法治基礎”這節課為例,在組織教學期間,教師需要立足于核心素養導向,從政治認同、道德素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幾個維度著手合理設置課程目標,確定接下來的教學方向。之后,立足于生活實際,搜集極具代表性的案例。以保證所構建的情境更具有想象空間,也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比如說,教師可以將一些新聞報道,通過動畫視頻的方式在課堂上播放。然后,引領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思考維護社會法治的重要意義,從安全、有序、自由等多個角度著手進行討論和交流。之后,向學生播放詳解法治的宣傳和科普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有效認識法治給現實生活所帶來的重要影響。最后,結合兩會關于立法的相關戰略方針進行資源整合,在視頻與情景展示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
此外,教師還需要從生活視角著手,搜集比較經典的案例內容。然后,以此為基準構建有趣的游戲體驗情境,讓學生在情景模擬和展示的過程中加深對法治內涵的了解。比如說,可以根據現實生活中一些違反法治法規的不良事件進行要素整理。之后,在課堂上引領學生就主要人物和情境進行扮演和模擬。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加強學生對法治的理解,促使其在今后的成長中,形成良好的法治思想意識,懂得運用自身所掌握的法律常識解決各項問題,降低初中生犯罪的發生概率,真正構建更加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同時,也能在提升初中生法治素養的前提下,助力整個社會實現文明和諧的建設與發展。
(三)組織法治主題探究學習活動
教師為有效融入法治教育,需要結合課程教學要點確定育人主題,組織探究式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在課堂上基于自身對法治內涵的了解,從正確的法治視角出發,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有效剖析。并在合作探究與討論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法治思想含義的了解和認識,以促使其在今后的成長和學習中,基于自身所形成的法治精神,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實踐,綜合發展學生的法治品質素養。
比如說,在初中階段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圍繞“法不可違”這一節課合理設置趣味性的主題探究活動。引領學生思考:現實生活當中存在哪些違法行為?具體的行為表現是怎樣的?如何做到遵章守法警惕身邊的違法行為?之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基于教師所提供的微課資源以及構建的鮮活課堂情境,就現實生活中的違法案例進行有效搜集整理。然后,基于自己的認識思考法律的作用以及現實生活中違法行為的主要分類和區分。在整個探討的過程中,學生的法治思想意識能受到有效啟迪。也能促使其在今后的實踐生活當中,基于自身所形成的法治思想意識規范自己的言行,降低違法犯罪等不良行為的發生概率。再比如說,可以從初中生校園暴力的角度著手,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法律知識。然后,引領學生從控制校園暴力風險、做遵紀守法的優秀初中生這一角度著手展開話題討論。在互動的過程中,能真正增強學生對法治精神的感悟。
此外,在開展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綜合探究表現。然后,發揮教師所具備的思想啟迪和行為引領作用,給予學生適當的思路和方法指導。使得學生能在面對主題探究活動任務時,保持端正的學習態度。以良好的法治精神去審思和探究,綜合發展學生的法治素養,提升學生的法治品質。比如說,教師可以啟迪學生形成良好的思辨精神,指導學生基于所具有的法治常識,圍繞具體事件梳理法治思路。
(四)開展課外法治辯論比賽
以趣味生動的辯論形式,組織法治實踐體驗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還能促使其在參與辯論活動的過程中,形成靈活的法治思維。以便在今后的生活當中,以正確的法治視角去看待和審視各種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法治觀。比如說,教師在組織法治辯論比賽活動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合理設置辯論主題。然后,引領學生在分好小組的前提下,自主搜集和提煉有效的資料,以形成更加清晰的法治辯論思路。隨后,根據自身所總結的論點、論據進行有效表述。在整個過程中,既能強化學生的法治觀念建設,也能使得其通過辯論比賽的參與,形成良好的語言思路,綜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助力學生的素質發展。
比如說,在初中階段,教師可以圍繞校園暴力這一經典話題合理設置辯論活動。引領學生思考校園暴力所帶來的危害,然后進行法治辯論。或者,教師也可以緊跟時事政治,就現實生活中國家所制定的一些重要政策方針進行資源整合。在確定了法治話題之后,開展主題辯論活動。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既能更全面地了解國家的時事政治內容,也能促使學生的法治思維、精神品質得到充分的鍛煉與提升。
此外,教師在開展辯論比賽活動的過程中還需要有效發揮激勵機制的助力作用。要全面記錄學生的辯論過程表現,在呈現學生辯論成果的前提下,給予學生有效的激勵,促使其能增強參與法治辯論活動的自信心,以便其在今后基于自身所形成的法治思維和觀念進行深入探索和實踐,綜合發展法治素養。
(五)拓展生活化法治實踐活動
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需要重點關注法治教育融入的意義。并秉承著生活化教育思想導向進行有效拓展和延伸,促使學生在平時的生活當中主動參與趣味多元的實踐活動,以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綜合發展學生的法治素養。首先,教師需要收集與提煉教材中所包含的法治思想內涵。其次,合理安排趣味的拓展實踐活動,引領學生搜集生活當中與法治有關的各項素材。再次,結合自己的認知與其他同學展開互動交流,在探討的過程中有效積累經驗。最后,還需要遵循滲透法治教育的思想導向,合理安排生活化的作業任務。結合教材中的單元主題設置作業內容,明確作業任務實踐方向。指導學生利用多種渠道和載體,有效搜集并整理法治文化資源,促使學生在加深思想認識的前提下增強整體的學習感悟。
比如,教師在組織“遵守社會規則”這一節課的教學時可以從法治角度著手,有效提煉其中所包含的法治要素。然后,布置生活化作業任務,指導學生立足于生活角度考量、分析現實社會生活中所包含的各項規則內容。并從法治角度著手,分析遵守社會規則對促進法治社會有效建設的重要影響。學生在生活化實踐調研的過程中,真正增強了法治精神的思想感悟。
此外,教師還需要在組織生活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遵循家校協作的思想導向和驅動作用,與家長進行溝通。發揮家長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在平時的家庭生活當中,家長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向其滲透豐富的法治常識,使得學生能逐漸形成正確的法治思想觀念。更要發揮社會資源的助力作用,在全面整合社會資源的前提下,組織趣味的法治主題實踐活動,引領學生以小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到社會法治思想的宣傳和推廣活動當中。讓其在實踐中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法治常識與實踐經驗。
(六)注重法治常識積累習慣的培養
法治精神的培養和品格的塑造,需要在生活中慢慢積累。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從培養學生形成良好法治意識、綜合發展法治素養出發,重點培育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使得其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形成良好的思想認知,有效整理現實生活中所包含的豐富法治內容,積累更全面的法治常識和實踐經驗,以便在今后面對生活中的各項問題時,能從容冷靜地分析。基于自身所具備的法治素養,獲得更有效的問題解決思路,提高學生的生活實踐水平。
首先,教師需要引領學生善于利用網絡平臺,搜集更豐富的法治資料,可以在拓展延伸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對法治在社會生活中的積極影響加深了解和認識。在生活當中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積累,結合具體事件展開分析,從而獲得正確的法治思想啟迪。促使學生在今后能運用所具備的法治思想意識和積累的常識,處理好各類實際問題,也能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使得其在日常生活當中懂得遵守法律法規,避免做出違法犯罪行為。
其次,在引領學生積累的過程中,還需要發揮大數據平臺的助力作用。可以將課內外有關的法治文化知識進行系統整合,構建資源儲備和共享中心。方便學生在平時生活當中利用碎片化時間,有效檢索和閱讀重要的法治內容。在拓展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逐漸積累了豐富的法治知識。
最后,教師還需要重點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法治常識積累習慣。在日常的教學和生活當中,需要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共同圍繞比較經典的法治話題展開討論。在交流的過程中,能認識到學生當前所形成的法治思想認知基礎,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和鼓勵,讓學生明確接下來的學習方向。并在平時逐漸規范自身的日常行為,展現優秀的法治素養。或者,也可以引領學生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多關注時政新聞,了解時事,全面掌握國家的重要法治政策方針,以促使其實現自身法治精神與品質的有效建設和提升。再或者,發揮新媒體載體優勢,引領學生在平時生活當中,通過關注微博、微信等一些官網平臺的公眾號,來了解和獲取更多的新聞資訊,從中提煉有效的法治思想內涵以及國家所制定的重要方針政策,以不斷完善自身的法治知識體系。
(七)加強學生法治精神評價與輔導
首先,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需要以促進法治教育工作有效落實為導向,就學生現有的法治精神以及所形成的品質素養進行科學的評價。結合學生在課程中的綜合表現,包括其所呈現的法治思想認知以及在法治辯論活動中所呈現的觀點進行科學評價。以此來判斷學生目前的法治認知基礎,確定接下來的教育方向。
其次,在展開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將學生在法治主題實踐活動課堂上的具體表現,以可視化的形式進行呈現。以便學生能加深對自身現有的法治思想認知的認識,并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分享自己的經驗,更清晰地認識到當前法治教育與課堂融合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能確定今后的改革方向。以便教師在全面掌握學生具體情況的前提下,以促進法治教育有效融合為目標導向,對接下來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內容以及具體的實施方案進行優化設計,以全面提高學科的德育教學水平。
再次,需要在評價工作實踐的過程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激勵和輔導。在掌握學生當前的法治思想認知以及所形成的法治素養之后,需要先從精神上給予激勵,讓其產生一定的自信。之后,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表現,為其制訂更詳細的輔導工作方案。讓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漸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綜合發展學生的法治素養。
最后,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利用信息化載體,助力構建學生的成長檔案,全面記錄和呈現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中的綜合表現,了解學生在課外實踐中所收獲到的法治內涵以及所積累的法治常識。在為其提供評價和指導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擺脫當前的學習困境。使其能以正確的眼光去看待法治要素,在積累法治常識的前提下,助力學生健康成長。而教師在展開評價的過程中,也需要對自身進行有效反思,分析當前法治教育融入工作的具體實施效果。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和訴求,明確接下來的改革目標,精準定位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未來發展方向。并在整合法治資源的前提下,構建更具有創新性的教育體系,讓法治教育和課堂教學真正做到有效融合,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開展法治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秉承著以法治驅動課程高效教學、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行動準則,加強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入。讓整個課堂更具有深度,促使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法治思想觀念。并在扎實掌握豐富法治常識的前提下,有效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從容處理和分析,以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促使其逐漸形成優秀的品質。
參考文獻:
[1]沙榮婷.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路徑探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7):26-28.
[2]陳鐘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素養的思考[J].亞太教育,2022(13):181-183.
[3]張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7):212-213.
[4]楊春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法律素養的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2020(11):39-43.
[5]段亞麗.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優化措施[J].才智,2020(15):168.
[6]梁家妍,景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法治素養培育探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3):54-56.
[7]荊玉東.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之我見[J].才智,2019(3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