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3.23.048
[摘 要]大學生勞動教育是國家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其成效直接決定大學生的勞動價值取向、勞動精神面貌和勞動技能水平。勞動教育是新時代大學生的必修課,也是教育工作者要認真研究的新課題。各高校在勞動教育落地實施上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積極探索,但也存在認識不到位、地位邊緣化、體系不健全、保障不充分等問題。高校要遵循勞動教育的自身規律,從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設勞動高尚校園文化、建立勞動教育協同體系和構建勞動素養評價體系等方面進一步優化強化,實現勞動教育目標,培養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優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明確規定各個學段應掌握的勞動知識與技能,提出加強勞動教育的具體措施[1]。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因此,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切實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是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國家深化教育改革的題中之義,也是教育工作者要認真研究探索的時代課題。鑒于此,本研究將分析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特征、勞動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現存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旨在為高校深化勞動教育提供借鑒和參考。
1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特征
大學生勞動教育是高校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讓大學生參加自我服務勞動、公益勞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培養大學生養成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的教育。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完善人的整體素質的必然要求,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特點如下。
1.1 實踐性
勞動教育作為一種體驗式教育活動,著重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勞動獲得對真實世界和現實生活的價值體驗,不是課堂上的“講”和“聽”、網絡和視頻上的“看”這類表面或形式上的外部灌輸,而是激勵學生通過勞動實踐切實感悟勞動的真諦和價值、理解勞動的內涵和勞動者的崇高品質,真實體驗通過勞動而獲得的價值感和成就感,通過實踐更好地認識世界并改造世界,進而更好地塑造自我。
1.2 合一性
勞動教育有助于將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跟社會實踐有效對接。大學生勞動教育依然屬于一種認知層面的教育形態。校園之外的實踐活動對勞動者的勞動有隱性化和顯性化要求。隱性化要求如責任性、使命意識、勞動品質、勞動紀律等,顯性化要求如守時、合作、高效等。為此,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重點在于教育者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讓大學生準確理解勞動價值觀的概念、勞動品質的內涵、勞動技能的要求等。大學生在深入了解了這些勞動文化內涵之后,還要通過積極參與社會勞動實踐,將這些文化內涵轉化為文化行動,達成知行合一。
1.3 創新性
在新的歷史坐標上,知識和技術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機械化、電子化和智能化成為新時代的特征,隨之勞動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新時代要求每位勞動者必須轉變勞動觀念,新青年需要了解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特點,正確理解勞動教育的意義,熟練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在勞動實踐中的應用,在不同的工作領域中培養創新精神,從而實現創造性地轉化勞動成果,通過創新思維、創新方式、創新能力來創造財富,從而趕超時代飛速前進的步伐,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3]。
1.4 主體性
從教育對象來看,大學生是勞動教育的客體;從勞動教育成效看,大學生是勞動教育的主體。在大學生勞動教育中,高校教師要立足中國大地,把握育人導向,緊密圍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人,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教育目標,掌握大學生認知規律和行事風格特點,發揮大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大學生勞動教育必須與德智體美教育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為此,高校教師需要摒棄單一的“滿堂灌”或“機械式”道德說教,引導大學生既要感悟“五育”內涵,更要理解勞動內涵,體會勞動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大學生認知外在世界的主觀能動性,促其自覺自愿參加勞動、熱愛勞動。
1.5 奉獻性
教育家馬卡連科指出:“勞動最大的益處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發展,這種精神發展是由和諧的勞動產生的。”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讓廣大青年大學生通過義務勞動、志愿勞動等實踐活動,養成良好的生活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培養時代新人艱苦奮斗和樂于奉獻的精神品格,形成助人為樂的美德,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堅定理想信念,從而培養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2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現狀
《意見》和《綱要》頒布以來,高校在大學生勞動教育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把勞動教育納入“三全育人”的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方案,完善勞動教育課程大綱,營造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教育氛圍,大學生勞動教育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不可否認,目前大學生勞動教育仍是高校立德樹人的一塊短板,勞動教育實踐中還存一些有待完善和優化的問題。
2.1 勞動教育認識不到位
大學生作為高校勞動教育對象,對勞動教育的整體認知直接影響高校勞動教育的質量。事實上,部分學生的勞動觀念淡薄,存在有意逃避勞動教育的情況。比如,大學生作為勞動觀教育的主體,本應主動參與勞動實踐活動,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部分大學生反感學習勞動的相關理論,對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也不夠重視[4]。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勞動教育在高校長時間的缺失,二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大學生的勞動觀提出了挑戰。智能化技術的革新使得很多繁重的勞動被人工智能設備代替,人類作為主導對機器人進行指揮,致使傳統勞作形式在生活中被弱化或重視不夠。在各類新興媒體增長、大眾傳媒飛速發展的時代,大眾傳媒“泛娛樂化”對部分大學生勞動觀的確立產生了負面作用。
2.2 勞動教育地位邊緣化
縱觀新中國教育發展史,勞動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一直體現在我國的教育方針中,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勞動教育被歸為德育的一部分,這使得勞動教育成了德育的附屬內容,從某種程度上說掩蓋了勞動教育本身的獨立性,弱化了人們對勞動教育的關注度和重視性,這也是勞動教育一直處于邊緣化的原因之一。很多家庭和學校的關注重點仍在大學生的學習、升學、就業等方面,對勞動觀的教育不夠重視,甚至趨于邊緣化。目前,不少高校的勞動教育是以課程滲透、專業實習、實踐活動、勤工儉學等方式開展的,相對于堅持“教學中心地位”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專業教育而言,大學生的勞動教育處于邊緣化地位。
2.3 勞動教育體系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校勞動教育處于零碎化、隨意性的狀況,尚未形成科學完整的勞動教育體系,勞動教育實踐難以規范化、可持續、有成效地落實實施,不利于勞動教育目標的實現和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勞動實踐教育是一項綜合教育,通過勞動的教育對前期勞動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的檢驗和提升。在勞動理論知識學習之外,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加生活勞動和其他服務型勞動,促進學生在實踐勞動中提升生活技能,夯實成長成才的基石。而勞動教育過程中的腦力與體力的分離,勞動與教育的分離以及勞動與實踐理性的分離,致使勞動教育囿于品格或能力培養的單向維度。因此,要構建家校聯動的責任體系、完整科學的課程體系、全面合理的保障體系、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等勞動教育體系。
2.4 勞動教育保障不充分
勞動教育是實踐教育,沒有全面及時的保障,勞動教育就會面臨空中樓閣的尷尬。一方面,很多高校沒有獨立的專門用于勞動教育的基地,缺少勞動教育場所和基地,校園內有限的勞動教育實踐方式和場地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勞動教育需求,從而限制了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技能的提升和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師資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很多思政課教師或者輔導員成了勞動教育教師。勞動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沒有專業的勞動教育教師,勞動課程就難以走上專業化和規范化的道路,學生也就無法獲得專業、系統的勞動技能教育。此外,評價機制不完善。當前,很多高校勞動教育的評價缺乏具體、科學的評價標準,無法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多元化、全面化的分析,難以促進學生勞動能力和勞動意識的養成。
3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優化對策
3.1 健全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高校加強勞動教育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融合性課程體系建設為依托,將勞動教育融入學科課程教育體系,要“整體優化學校課程設置”,根據教育目標、針對不同學段、類型學生特點,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為主要內容開展勞動教育,這樣的課程體系設置有助于高校培養的人才滿足社會需求,為社會輸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現代勞動者。勞動教育課程可以劃分為理論教育課程、實踐教育課程和主題教育課程等模塊,分別側重不同的學習目標和理論實踐,以深化學生對勞動本質的認知,培養學生積極的勞動意識,發展學生的勞動精神,不同模塊的動態交互以合力形式為勞動教育質量的實效化奠定課程基礎。
3.2 組建高素質教師隊伍
針對目前部分高校勞動教育師資嚴重缺乏、知識結構單一、人員構成比例失調等問題,有必要組建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由學科課程教師、行業教師和其他類型教職工組成,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勞動教育的本質并非單一地給學生灌輸勞動知識和技能,而是要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實現專業學習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鑒于此,高校必須發揮專業課程教師、行業教師和其他類型的教職工在勞動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全面推動勞動教育的開展和落實,營造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良好氛圍,在勞動實踐中育人,為學校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注入新活力。
3.3 打造勞動高尚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屬于精神文化范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認知和行為。校園文化以教師和學生為文化傳承主體,體現在制度、物質和行為等層面,有綜合育人的功能。勞動教育屬于大學校園的一種特殊教育形態,同樣是一種文化。長期以來,很多高校學科課程教學因“偏智”而使“勞育缺失”,使得勞動教育文化在大學校園眾多文化體系中的地位并不高。在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大背景下,高校需要借助勞動教育建設勞動高尚的校園文化。學校管理層、教師、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做好管理評價、教學設計和實踐認知,為學生步入社會后高效開展勞動奠定基礎。
3.4 建立勞動教育協同機制
勞動教育是家庭、學校和政府通力合作的系統化工程。家長要經常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家庭勞動,為大學生提供參與勞動實踐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學校要配置好勞動教育所需硬件和師資,推動勞動教育和其他課程的深度融合,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和責任感。政府應為大學生勞動教育提供實踐基地和各方面資源,保證勞動教育家、校、社會協同發展,發揮教育的合力作用,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勞動態度和價值觀。
3.5 構建勞動素養評價體系
學校和教師可采用綜合評價和間斷性問卷調查兩種方法來監測和評價勞動教育的效果。綜合性評價教師可從學生的生活表現、課堂參與度、實踐活動參與度以及學生在勞動中的創造性、合作力、組織力等方面給予客觀評價;間斷性問卷調查可從學生勞動認識、勞動態度、勞動評價及對教育教學的建議等方面開展調查,以分析結果為依據,改善勞動教育方式和內容。大學勞動教育要結合時代特征和教育實際,探索并踐行新時代勞動教育模式,幫助大學生塑造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促進大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
4 結語
大學生勞動教育屬于眾多教育形態體系中的一個分支。明晰勞動教育特征旨在為實施勞動教育實踐提供認知基礎,探究勞動教育問題有助于匡正勞動教育運行機制,針對勞動教育現存問題提出解決策略,旨在為提升勞動教育體系提供智力資源。勞動教育特征、問題和策略研究構成了勞動教育“三位一體”協同推進構架。本研究僅從這三維視角出發進行了一些探究,期望能給勞動教育研究體系的建設加磚添瓦。
參考文獻
[1]孫泊,戴敏.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方式[J]. 高教學刊,2023,9(31):103-106.
[2]李妮.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實施途徑探索[J]. 成才之路,2023(28):141-144.
[3]吳垚. 新時代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J]. 四川勞動保障,2023(9):31-32.
[4]豐嫻靜. 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時代內涵與實踐路徑[J]. 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9):95-98.
[項目名稱]商洛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2jyjx114)。
[作者簡介]房曉靜,女,陜西商州人,商洛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