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嵐 王三鳳



【摘要】 目的 探討基于移動信息技術平臺的健康教育對產婦產后盆底功能鍛煉情況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高安市婦幼保健院自然分娩的78例足月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采取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采用基于移動信息技術平臺的健康教育,持續干預至產后3個月。對比2組盆底功能鍛煉情況、盆底功能、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干預前2組盆底功能鍛煉知信行量表中認知、態度、行為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盆底功能鍛煉知信行量表中認知、態度、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2組盆底肌力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盆底Ⅰ類與Ⅱ類肌纖維肌電壓高于對照組,Ⅰ類與Ⅱ類肌纖維疲勞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為5.13%,低于對照組的20.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2組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GQOLI-74問卷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4.87%,高于對照組的79.4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基于移動信息技術平臺的健康教育能夠改善產婦盆底功能鍛煉相關認知及行為,提高鍛煉依從性,從而促進盆底功能恢復,減少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有效提升產婦生活質量,獲得更高的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自然分娩;移動信息技術平臺;健康教育;盆底功能鍛煉;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714.69?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33-0121-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3.040
妊娠與分娩是引發盆底功能障礙的獨立高危因素,妊娠期間隨著胎兒不斷發育,子宮與胎兒質量逐漸增加,持續壓迫盆底組織,加之妊娠期激素水平變化會影響膠原與結締組織代謝,易導致盆底肌肉松弛,降低盆底功能[1]。自然分娩時胎頭擠壓刺激產道,會過度牽拉、擴張盆底組織,甚至造成部分纖維斷裂,進而導致盆底功能障礙發生,嚴重影響產婦預后[2]。臨床有研究顯示,產后積極開展盆底功能鍛煉,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盆底功能[3]。但產婦出院后因生活或工作繁忙、健康認知缺乏等,難以堅持完成盆底功能鍛煉,不利于盆底功能康復,臨床有必要強化產婦盆底功能知識宣教。基于信息技術平臺的健康教育依托互聯網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為產婦提供持續性、多樣性健康教育,以期提高教育效果[4]。本研究將基于移動信息技術平臺的健康教育用于產婦產后盆底功能鍛煉中,旨在觀察對盆底功能康復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高安市婦幼保健院自然分娩的78例足月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39例。觀察組年齡20~36歲,平均年齡(29.63±2.25)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88±0.41)周;新生兒體質量2 485~3 746 g,平均體質量(3 152.55±123.87)g;11例初產婦,28例經產婦。對照組年齡21~37歲,平均年齡(29.80±2.38)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74±0.52)周;新生兒體質量2 493~3 751 g,平均體質量(3 155.04±125.97)g;10例初產婦,29例經產婦。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足月自然分娩產婦;產檢資料完整;產婦及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泌尿系統感染者;存有膀胱惡性腫瘤者;既往存在盆底功能障礙史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2組產婦住院期間均予以飲食指導、情緒疏導、飲食干預等護理;指導產婦行盆底功能鍛煉,仰臥位、站位均可,鍛煉前排空膀胱,身體放松緩慢呼吸并縮緊會陰、肛門等處,堅持5~8 s后放松,休息10 s后重復上述動作,10次/組,2組/d,每日堅持鍛煉不少于5 d。
對照組采取傳統健康教育:出院前向產婦發放盆底功能鍛煉手冊,再次細致講解盆底功能鍛煉的目的與意義,囑咐產婦堅持居家鍛煉;產婦每月定期回院復查,現場進行再教育;出院后1次電隨訪行遠程健康教育,持續至產后3個月。
觀察組實施基于移動信息技術平臺的健康教育:出院前發放《盆底功能鍛煉手冊》,講解手冊內容后要求產婦掃描關注醫院盆底遠程隨訪系統中心的微信公眾號;公眾號主要包括3種教育形式,以音頻教育、視頻教育為主,圖文教育為輔,產婦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音頻或視頻教育方法;產婦出院后每日上午10:00與晚上7:00通過公眾號語音推送語音提醒,并發送盆底功能音頻解說或動畫視頻解說;語音提醒包括需督促產婦填寫盆底功能鍛煉日記。持續觀察至產后3個月。
1.3 觀察指標 (1)盆底功能鍛煉情況。干預前后使用盆底功能鍛煉知信行量表評價產婦對于盆底功能鍛煉的認知、態度與行為[5];認知包括是否聽說過盆底功能障礙、是否知道盆底功能鍛煉該如何做等7個問題,知道計1分,不知道計0分,共7分,評分越高表示認知越好。態度包括是否有興趣了解盆底功能鍛煉相關知識、是否會持續做盆底功能鍛煉2個問題,共2分,評分越高表示態度越好。行為包括不鍛煉、偶爾鍛煉、有時鍛煉、經常鍛煉、每天鍛煉5個問題,最高分為5分,評分越高表示鍛煉行為越好。(2)盆底功能。干預前后用PHENIX康復系統測定2組患者Ⅰ類肌纖維的肌電壓與疲勞度、Ⅰ類肌纖維的肌電壓與疲勞度。(3)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包括壓力性尿失禁、性功能障礙、盆腔臟器脫垂、慢性盆腔疼痛。(4)生活質量。干預前后以GQOLI-74問卷評價,總計74條目,包括心理、軀體、社會功能和物質生活4個維度,評分范圍為0~100分,評分高則代表生活質量高。(5)護理滿意度。干預后發放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s,NSNS),共19題,用Liket 5級評分法1~5分計分,滿分95分,分為滿意(>76分)、一般滿意(57~76分)、不滿意(<57分)。滿意度=(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盆底功能鍛煉情況的比較 干預前,2組盆底功能鍛煉知信行量表中認知、態度、行為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盆底功能鍛煉知信行量表中認知、態度、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盆底功能的比較 干預前,2組盆底肌力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盆底Ⅰ類與Ⅱ類肌纖維肌電壓高于對照組、Ⅰ類與Ⅱ類肌纖維疲勞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生活質量的比較 干預前,2組GQOLI-74問卷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GQOLI-74問卷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盆底支撐結構缺陷、薄弱、損傷或功能障礙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包括性功能障礙、壓力性尿失禁、慢性盆腔疼痛、盆腔臟器脫垂等[6-7]。盆底功能障礙雖不會危及產婦生命健康,但會造成生活質量不斷下降,甚至導致心理性疾病的發生,影響日常工作與社交[8]。近年來,隨著我國二孩、三孩政策的開放,再生育女性逐漸增多,盆底功能障礙的發生率隨之升高。
當前臨床多通過指導產婦行規律盆底功能鍛煉,收縮肛門、會陰等部位,促進盆腔血液循環,增強盆底肌肉力量,從而加快盆底功能恢復,減少壓力性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9]。盆底功能持續時間較長,見效慢,需要產婦長期堅持鍛煉方可達到理想鍛煉效果[10]。但多數產婦出院后因忙于照護新生兒,鍛煉依從性欠佳,隨著出院時間的延長,盆底鍛煉相關知識逐漸遺忘,進一步降低鍛煉依從性,影響盆底功能鍛煉效果,延緩盆底功能康復。因此,臨床應加強盆底功能鍛煉相關健康教育,以改善產婦認知水平,提高鍛煉依從性,促進盆底功能康復。而常規盆底功能健康宣教以出院前指導及復診時再次宣教為主,缺乏持續指導與監督作用,且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教育效果欠佳。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盆底功能鍛煉知信行量表中認知、態度、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Ⅰ類與Ⅱ類肌纖維肌電壓高于對照組,Ⅰ類與Ⅱ類肌纖維疲勞度低于對照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低于對照組,GQOLI-74問卷評分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基于移動信息技術平臺的健康教育用于自然分娩產婦中,可有效提高產婦鍛煉依從性,增強鍛煉效果,從而改善產婦盆底功能,預防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提升生活質量,促使護理滿意度的提升。葉麗靜等[11]研究顯示,基于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延續性護理能夠加快陰道分娩產婦產后盆底功能康復,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基于移動信息技術平臺的健康教育是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健康教育內容,不受隱私性、地點、時間的限制,并具有快捷、操作方便、普及率高等優勢,便于產婦居家期間隨時進行學習,進而有效提高其健康認知水平與鍛煉依從性,保障盆底功能鍛煉的落實。因盆底功能鍛煉位置不好掌握,產婦較難感知收縮力量,普通圖文教育比較晦澀難懂,影響健康教育效果。基于移動信息技術平臺的健康教育以音頻教育、視頻教育為主,圖文教育為輔,便于產婦掌握,語音及動畫視頻還可增強鍛煉的趣味性,使得產婦能夠堅持完成正確的盆底功能鍛煉,有效提高鍛煉效果,加快盆底功能康復,減少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有效提高產婦生活質量,改善護理滿意度[12]。語音教育與視頻教育通過聽覺與視覺的多感官刺激,可增強大腦的記憶與學習能力,提升教育質量。同時基于移動信息技術平臺的健康教育采取語音提醒功能定時提醒產婦功能鍛煉,配合鍛煉日記的運用可發揮持續監督作用,促進盆底功能鍛煉的落實,增強盆底功能康復效果,幫助產婦恢復正常生活,利于獲得較高的護理服務滿意評價。此外,通過信息技術向產婦傳輸健康教育,不僅方便信息儲存與提取,還可減少對產婦日常生活的打擾,容易推廣實施。
綜上所述,基于移動信息技術平臺的健康教育可提高產婦盆底功能鍛煉健康認知,改變鍛煉態度,提升鍛煉依從性,有效加快盆底功能康復,預防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從而有效提高產婦產后生活質量,獲得較高的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陳曉丹,李小銀,黃少華,等.凱格爾運動訓練聯合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對順產婦盆底肌早期康復的效果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20,35(24):4661-4664.
[2] 張紫琪,廖碧珍,楊光靜,等.盆底康復延續性護理模式對初產婦產后性功能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8,32(14):2256-2261.
[3] 丁林娟,馮麗萍,褚小梅,等.產后婦女盆底肌鍛煉持續干預對輕中度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效果評價[J].現代醫學,2018,46(2):187-191.
[4] 張富春,陳亞萍,張麗文,等.健康教育聯合產后盆底功能訓練對經陰道分娩產婦盆底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9,34(11):2432-2434.
[5] 喬建紅,張欣,曹丹鳳,等.孕期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知信行量表的編制[J].護理學雜志,2015,30(4):11-13.
[6] 張秀紅.盆底康復訓練結合護理干預對產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價值[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24):4400-4401.
[7] 李娟,張娟.信息化時代性健康教育對初產婦產后性生活質量及恢復的影響[J].中國性科學,2019,28(7):154-156.
[8] 吳君梅.盆底康復鍛煉對產婦盆底肌肉肌電活動及盆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8(2):126-128.
[9] 賀軼萍,陳雪梅,徐曉蕾.盆底肌功能訓練對產婦產后盆底肌電值,盆底組織狀態及下尿路功能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20,19(16):1760-1764.
[10] 岳潔雅,侯睿,吳婉華,等.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對產婦盆底康復認知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8):883-886.
[11] 葉麗靜,陸艷,潘圓圓,等.基于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對經陰道分娩產婦盆底功能康復的影響效果[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7):1192-1193.
[12] 崔紅霞,樊少磊,方惠,等.基于微信平臺的產前健康教育對孕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18,45(24):4456-4459.(收稿日期: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