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碳市場是以碳排放權為交易對象的環境權益市場,已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管控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工具。福建碳市場于2016年開市運行,逐步摸索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發展之路。文章梳理了福建碳市場管理機制、MRV體系、交易情況、運行效果等基本情況,認為福建碳市場仍存在政策體系有待健全、碳價機制有待完善、碳減排意愿有待提高、碳資產價值有待挖掘等問題。為更好發揮福建碳市場作用,助力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碳市場政策體系、進一步健全碳配額定價機制、進一步提升企業碳減排意愿、進一步強化碳市場基礎支撐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碳市場;碳交易;高質量發展;福建省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3)35-0010-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35.010
1?引言
碳市場是以碳排放權為交易對象的環境權益市場,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性工具[1]。20世紀90年代末,以英國、丹麥、荷蘭為代表的歐洲國家率先開展溫室氣體減排活動。2000年歐盟通過的《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綠皮書》推動了歐盟成員國開展碳排放權交易活動[2]。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碳排放權交易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工具,2020年全球共有31個地區和國家建立了碳市場[3],到2022年增長至34個[4],2023年1月,奧地利、黑山和美國華盛頓州也正式開展碳市場交易[5]。2011年開始,我國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福建、四川等省(市)啟動碳交易試點市場建設,2021年7月啟動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的市場交易,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碳排放總量超45億噸[6]。截至2023年8月31日,國家碳市場累計成交總量2.54億噸,成交總額119億元。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016年,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明確地提出支持福建省深化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福建碳市場納入了電力、鋼鐵、化工、石化、有色、民航、建材、造紙、陶瓷九個行業。目前,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達5000噸標準煤以上(含)的在管企業350家(含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發電企業43家),碳排放總量占全省的八成,福建碳市場發展的成熟程度直接影響全省主要行業的碳減排效果。
因此,福建碳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對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建設美麗福建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福建碳市場的理論研究方面,李若山(2021)有效地將時間序列分析應用在碳交易價格的擬合和預測方面[7];李彥(2018)總結了福建碳市場建設以來的經驗做法[8];江悅庭(2019)研究提出福建應建設海峽兩岸碳匯交易市場[9];張慧、施緒(2022)則選取上海、福建等七個碳市場試點,通過定量定性分析,評估全國碳市場的運行效果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10]。
文章從福建碳市場的現狀入手,分析福建碳市場高質量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對策建議。
2?基本情況
2.1?管理機制
福建省先后出臺了《福建省碳排放權管理暫行辦法》(福建省政府令第176號)、《福建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實施方案》(閩政﹝2016﹞40號)等“1+1+7”政策體系(見表1),從管理職責、排放報告、核查規范、配額分配、市場交易、抵消管理、履約清繳等方面進行了規范,為碳市場建設與管理提供了依據。
2021年12月,根據國家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新要求,福建省制定出臺了《福建省大型活動和公務會議碳中和實施方案(試行)》,建成并上線了福建省碳市場綜合服務平臺和“八閩碳惠”小程序,為全社會在碳減排、碳普惠等方面提供更加全面、更加系統的“一站式”服務。
2.2?MRV體系
MRV體系是指可監測(monitoring)、可報告(reporting)、可核查(verification)的碳排放量化和保證過程(簡稱MRV),是碳市場運行的數據基礎[11]。MRV制度體系完善與否直接關系著碳市場的科學性、穩定性和公平性。在福建碳市場,碳排放企業、第三方核查機構、政府主管部門共同構成了MRV制度體系的主體(見圖1)。近年來,為科學、準確采集重點排放企業碳排放數據,福建碳市場始終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碳排放數據核查復查,多層次、多角度、多維度開展碳排放企業的數據采集和管理。同時,針對第三方核查機構,不斷加大監管力度,定期跟蹤數據核查復查,并建立動態淘汰機制。
2.3?交易情況
福建碳市場交易的主要產品有福建碳排放配額(FJEA)、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福建林業碳匯(FFCER)。2016—2022年,交易量、交易額總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福建配額(FJEA)的交易量和交易額顯著下降,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的交易量和交易額顯著上升(見圖2)。同時,依托森林資源優勢,福建碳市場還制定出臺了《福建省林業碳匯交易試點方案》,開發福建林業碳匯(FFCER)項目23個,創新林業碳票、一元碳匯等模式。截至2023年8月31日,累計成交總量5459萬噸,成交總額13.9億元,其中:福建配額(FJEA)成交量3565.2萬噸,成交額7.8億元;福建林業碳匯(FFCER)成交量408萬噸,成交額6346萬元;CCER成交量1485.7萬噸,成交額5.5億元。
2.4?運行效果
針對福建碳市場納管九大行業的碳排放企業進行滿意度調查發現,福建碳市場建設運行六年間,除2016年度碳排放企業的履約率為99%以外,其余年度履約率均達到100%,碳排放企業對碳市場制度體系完善程度的滿意度為83.02%,對政府管理的滿意度為87.6%,對碳排放數據質量的滿意度為89.22%,對第三方核查復查工作的滿意度為95.15%,對履約清繳工作的滿意度為88.41%,對市場信息透明度的滿意度為84.91%,對碳配額交易容易程度的滿意度為81.4%,對碳金融產品豐富性程度的滿意度為76.55%,碳市場建設運行效果總體良好。
圖2?2016—2022年福建碳市場交易量、交易額
數據來源:海峽股權交易中心。
3?存在的問題
3.1?政策體系有待健全
政策法規是碳市場健康運行的保障。
第一,政策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隨著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實施,如何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是一個重要課題,福建碳市場的政策體系目前除了《福建省碳排放權管理暫行辦法(試行)》(福建省政府令第176號)于2020年重新修訂過外,配套的政策性文件尚需根據最新形勢和工作要求進行修訂和完善。
第二,法律權屬有待進一步明確。對碳排放權的法律權屬問題,目前全國范圍內既無國家法規條例的規定,也無地方性規章,因此在碳排放權的確權、抵押、質押、交易等關鍵環節缺少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三,配套政策有待研究制定。針對碳資產的金融、財稅、個人碳普惠等政策舉措迄今尚未出臺,碳交易所適用的稅制,國內也并無統一規定,碳減排領域的政策降碳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3.2?碳價機制有待完善
碳市場機制的作用機理是通過碳資產的稀缺性形成的碳價,將企業碳排放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從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長遠看,碳資產是一種重要的生態環境權益。福建碳市場自開市運行以來,碳配額(FJEA)價格月均最高價39.26元/噸,最低價7.48元,平均價22.1元/噸;林業碳匯價格月均最高價100元/噸,最低價10.19元/噸,平均價15.5元/噸,兩者穩定性弱,波動較大,碳交易過程主要依靠政策調控,符合本地經濟發展水平的碳價機制尚未健全完善。同時,市場中碳配額(FJEA)的供需不平衡,以致碳配額(FJEA)的價格不高,資本對市場中的碳資產的前景普遍持觀望姿態,碳金融產品缺乏創新,市場的自主調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碳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
3.3?碳減排意愿有待提高
碳排放企業的自主碳減排意愿不強。
第一,重點行業碳減排存在較強的履約驅動,自主性較差。從交易情況看,交易主要由履約需求驅動產生,交易活躍期主要集中在政府主管部門要求碳排放企業履約清繳前的1~2個月,除此之外的交易時間,碳排放企業的交易積極性較低,形成了明顯的“淡旺季”。
第二,企業參與碳交易的意愿較弱。從福建碳市場的企業主體構成看,企業數量占據最多的是陶瓷行業,數量大、覆蓋面廣,但碳排放總量不高,碳排放強度較大,碳減排成本較大,加上近幾年新冠肺炎疫情對整體經濟形勢的影響,導致企業的碳減排成本加大,自主碳減排的意愿普遍不高。
3.4?碳資產價值有待挖掘
第一,碳市場交易活力明顯不足,由履約驅動交易造成碳配額(FJEA)交易活躍度不高,在交易市場中的換手率較低,資產的流動性受到一定程度影響。
第二,碳資產流動性不足,表明市場對碳配額(FJEA)的需求相對不足,導致碳價偏低,與以歐盟為主的國際碳市場及國內主要試點碳市場的碳價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對碳配額金融產品創新開發還不夠,綠色金融產品有待進一步開發和創新。
第三,企業碳資產管理能力不強,企業的碳相關人才總體較為匱乏,在現有碳排放企業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等大型企業的碳專業技術力量較強,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力量則相對較弱,把碳資產作為企業的資產進行經營和管理存在一定難度。
4?福建碳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4.1?進一步完善碳市場政策體系
政策法規的約束力是碳市場有效運行的基礎和保障。一是加快地方性條例立法進程,以《福建省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為基礎,參照國務院《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的立法計劃,推動福建碳交易地方性條例立法,明確碳配額(FJEA)、福建林業碳匯(FFCER)等碳資產的法律權屬。二是研究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出臺規范碳交易的稅制適用范疇,制定出臺碳資產、碳金融、碳普惠等配套政策措施,發揮政策協同效應,推動經濟社會綠色全面轉型。三是修訂完善現行政策法規,加快出臺或完善碳匯核算標準、碳匯碳普惠項目開發管理辦法的操作指南、補充細則、地方標準等。四是進一步明確各級主管部門職責,發揮市縣兩級主管部門在參與碳市場建設中的職責和作用。
4.2?進一步健全碳配額定價機制
一是優化配額分配方案,充分考量總量目標、排放強度、技術水平、企業困難等方面因素,差別靈活,適度有償,科學制定配額分配方案,適時開展配額有償拍賣,真正做到鼓勵先進、淘汰落后。二是加強交易市場監管,加大生態環境執法力度,強化對碳排放數據質量和市場主體交易行為的監管,打擊數據造假、違規操縱、信息造謠等惡意市場行為,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信用信息評價。三是加快健全碳價機制,以碳減排為目標,尊重市場規律,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既做“有為政府”,又建“有效市場”,進一步破解了碳配額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碳價偏低等難題,真正實現資源有效合理配置。
4.3?進一步提升企業碳減排意愿
一是深入幫扶企業,重點幫扶碳排放強度較高、減排技術水平較落后的企業,進一步降低其能耗水平。同時,發揮企業碳減排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實施針對碳減排效果較好的企業給予政策性獎勵、綠色貸款優惠、行業碳減排技術改造補助等措施。二是建立規范的碳數據標準,盡快完善陶瓷行業數據報送標準體系,逐步建立陶瓷行業統一計量標準,推動建立全社會、全行業、全領域的碳排放核算標準體系,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性。三是推動碳數據管理智能化建設,加強核查過程的監管力度,確保碳數據的一致性、連續性和可比性。同時,支持本地核查機構發展,調動市縣兩級主管部門全過程參與,發揮社會組織、媒體、市民等監督作用。
4.4?進一步強化碳市場基礎支撐
一是加強排放監測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福建碳市場綜合服務平臺,拓展功能應用模塊,對接生態云平臺,開展碳排放實時監測試點,為碳市場提供科學、準確的數據支撐。二是加強教育培訓體系建設,在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增設碳管理相關專業,探索建立碳排放管理員職業資格認證,抓好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加強對地方職能部門和企業管理人員的能力提升培訓,建立碳相關的科學技術創新、技術應用、經濟管理、高端智庫等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建設。三是加強科創人才隊伍建設,緊緊圍繞碳技術創新的現實需求,培養和引進一批能夠駕馭碳減排關鍵性技術的團隊和能夠開展低碳零碳負碳的技術研發、應用和推廣的科創人才,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的人才體系。
參考文獻:
[1]?劉侃.中國2060年碳中和目標及其落實路徑研究[J].生態經濟,2021,37(11):13-17,39.
[2]?王毅剛.中國碳排放交易體系設計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
[3]?World?Bank.?State?and?trends?of?carbon?pricing[R].Washington?DC:World?Bank,?2020.
[4]?王科,李世龍,李思陽,等.中國碳市場回顧與最優行業納入順序展望(2023)[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2):36-44.
[5]?ICAP.Emissions?trading?worldwide:2023?ICAP?status?report[R].Berlin:International?Carbon?Action?Partnership,2023.
[6]?王科,李思陽.中國碳市場回顧與展望(2022)[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2):33-42.
[7]?李若山.基于ARIMA模型的福建碳排放權市場價格分析[J].中國林業經濟,2021(3):121-124.
[8]?李彥.福建碳排放交易試點的現狀、問題與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8(2):66-71.
[9]?江悅庭.福建海洋碳匯交易及其法律問題研究[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2(1):93-98.
[10]?張慧,施緒.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效果評估[J].中國市場,2022(14):33-36.
[11]?郝海青,毛建民.《巴黎協議》下中國“可監測、可報告、可核查”技術管理體系的構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6):262-266.
[基金項目]福建省環保科技計劃項目“福建碳市場運行效果與政策響應”(項目編號:2023R018)。
[作者簡介]陳文盛(1988—),男,漢族,福建安溪人,博士,經濟師,研究方向:生態經濟、低碳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