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杏英
摘 要:筆者以理論學習為先導,以實踐探索為手段,以文明創建為中心,融勞動教育于勞動實踐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內外勞動教育實踐。通過勞動教育,提高廣大學生的勞動素養,促使他們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關鍵詞: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立德樹人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勞動教育十年來第一次寫進黨代會的報告。
廣州市發布《關于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勞動教育的指導意見(2021年修訂)》《廣州市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2021年修訂)》《廣州市推進大中小學新時代勞動教育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該指導綱要分年齡、分學段將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目標從認知性、參與性、體驗性、技能性、創造性目標進行設定,教育目標具體、合理。通過勞動教育,提高廣大學生的勞動素養,促使他們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度,使他們樹立“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的勞動觀念,培養他們勤奮學習、自覺勞動、勇于創造的勞動情感,努力構建勞動教育特色明顯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
在勞動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希望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以及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實踐。而學生更喜歡以活動為主的動手實踐,其次是教師講課與學生動手實踐相結合,最后是以知識為主的教師授課。不同的教學方式同樣會影響教學活動開展的質量。本文立足于學校本地實際情況,解決學校實際問題的需要,落實學生發展、學校發展的需要,提出三方面的問題:為什么要進行勞動教育?進行哪些勞動?怎樣勞動?希望從價值層面、事實層面、技術層面解決問題。
二、研究方法
為全面了解小學生勞動教育開展情況,我們編制了小學生勞動教育開展情況調查問卷,分教師問卷、學生問卷和家長問卷。教師問卷對學校勞動教育開展情況進行調查,內容包括課程開設情況、課程類型與課時安排、課程內容以及師資與教學方式等。學生問卷包括家庭勞動教育開展情況、學校勞動教育開展情況以及社會勞動教育開展情況三個方面。家長問卷針對居家勞動習慣的養成、勞動的方式。
教師問卷發放給全校34名教師,34份問卷全部有效,回收率100%。學生問卷發放選取了高年級學生,發放264份,回收有效問卷264份,回收率100%。家長問卷發放510份,回收有效問卷482份,回收率94.5%。
對“市橋汀根小學學生勞動實施現狀及策略”進行現狀的調查,梳理問題并進行分析,主要的研究工作就是逐步解決這些問題,使研究工作達到一個新的層次。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在“理論準備”階段采用文獻研究法、歸納綜合法;在指導“勞動實踐有效教學策略研究”階段采用比較研究法、實證研究法;在“反思結構”階段采用演繹歸納法、統計分析法。
三、研究結果
(一)學校勞動教育開展情況
學校勞動課程開設情況:按政策規定開設相關課程。
課程類型與課時安排:勞動教育在綜合實踐課中開展,每班每周一節。
學校勞動課程類型: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主題實踐活動。
課程內容:內容一是校內勞動實踐基地耕作;內容二是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選取不同的主題,并結合傳統節日,開展一定的家務、公益、生產勞動等。
(二)家庭勞動教育開展情況
勞動教育在家庭中以家務勞動的形式呈現,因此在對家庭部分的勞動教育調查中,研究選取264份學生問卷進行統計。學生對家務勞動具有良好的認知,90%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10%的學生選擇一般有必要。
在家長對學生家務勞動的教育情況調查中,約60%的學生家長會經常或一直教孩子做家務的知識和技能,而約40%的學生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偶爾教或不教自己的孩子做家務的知識和技能,總的來說這一情況還是不夠樂觀的。小學階段是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家庭是孩子學習生活最重要的場所之一,家長應起到引導作用。
有見及此,我們從實際出發,制定了自己的勞動教育方案:
1. 向全校師生發出主題為“勞中實踐,動中成長”的勞動倡議。
2. 學校的總務處因地制宜,按本校實際,制定了分三個階段的校內勞動實踐基地建設、工程改造的方案(勞動基地建設一、二、三期),專人統籌,按計劃有序實施。
3. 由學校德育處統籌開展系列勞動教育活動,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選取不同的主題,并結合傳統節日,開展一定的家務、公益、生產勞動。
4. 在勞動教育期間,教師展示精品課例,聘請相關專家到校指導。
5. 教師整合資源,形成教學案例篇、教學敘事篇、教研論文篇、工作總結篇成果。
綜上所述,我們致力于以“務本教育”文化理念為依托,搭建家庭和學校共同參與的勞動平臺,構建學生參與勞動體驗的體系。
四、問題反思
在勞動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秉承以體驗式教學使學生感悟自身的變化與成長,理解辛勤勞動對于豐富和發展自我的重要性,提高勞動素養,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教師在指導開展勞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研究勞動體驗的育人成效、實施策略。學生每月從計劃、體驗、創業中感受勞動的樂趣,學習勞動的技能,創造勞動的成果。項目所體現的創新教育理念如下:
(一)以科學培植活動為媒介,促進學生發展
如五年(2)班開展的“科學培植”活動,學生帶著問題,通過上網、書籍資料收集,到大夫山森林公園尋找身邊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開展校內勞動基地綠豆,蔬菜等種植實驗,觀察記錄,探究綠色蔬菜的種植方法,認識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相關知識,知道綠豆及其生長如何使用等。學生知道了本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本地區的變化和發展,加深對家鄉的自豪感。
通過種植活動,學生可以掌握科學研究的心智技能和方法技能,包括對植物生長現象的好奇、提問、探究、調查、討論、反思以及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理論。在種植活動中,學生要運用點數、測量、排序、分類等數學技能來完成種植任務,感受種植活動所蘊含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趣味性。通過種植活動,學生能發現各種植物的外形特征、生長周期、生長需求及植物與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等,在接觸自然、探索自然的基礎上,學生能萌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養成尊重生命、保護環境的態度。
(二)以傳統文化為主題勞動實踐,促學生德能發展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我們以此為勞動教育的載體,學生親身體驗,動腦思考,動手創作,收獲勞動成果的喜悅。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2020-03-26)[2023-10-26].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廣州市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M].廣州:廣州出版社,2019.
[3]何云峰,宗愛東.中小學勞動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青年學報,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