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葉
摘 要: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渠道之一。教師在進行課后作業設計時應站在單元整體的角度,整合單元內容和素材,以單元主題為中心,以生活情境為背景,合理編排單元作業內容,關注學生發展差異,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從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單元整體;作業設計;小學英語
課后作業是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教師檢驗教學目標完成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實施教學評價的有效手段。作業設計的質量和成效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1]。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具有單元主題意義的英語作業可以有效優化學生的學習策略,改進學生的英語學習方式,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為此,教師設計英語作業時應遵循分層化、合理化、科學化的原則,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單元知識串聯與課內外知識融合。
教師需基于單元整體視角,深入挖掘主題意義,創新、優化和豐富作業形式,注重情境延伸拓展,幫助學生有層次地梳理與反思知識點,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全面認識自我、發展自我,通過作業引導學生進行預習、知識點整理、自主復習,使學生在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同時,完成知識構建以及綜合語言運用。本文以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為例,探索單元整體視角下的作業設計。
一、緊扣單元主題,整體挖掘主題意義
對主題意義進行探究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應把對主題意義的探究視為教與學的核心任務,通過主題作業的形式整合課堂學習內容,借此引領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發展。
教師在設計單元主題作業時應緊緊圍繞單元主題,整體設計學習活動,將作業設計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在作業中體現教學的整體性與系統性,深入挖掘主題意義,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單元內容,促進學生的素養提升。教師在設計英語作業時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層面,要適當減少抄默類和仿寫類作業的占比,從單元整體的視角出發設計作業,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對單元作業進行合理科學的規劃。單元主題作業應與分課時作業相結合,使作業內容設計呈現層次性、進階性,從而助力學生綜合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以六年級下冊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談論感興趣的國家。基于此,筆者進行了以下作業設計。
單元預習作業:①推測作業,根據關于地方風景、特色建筑、人文風俗等的圖片,猜測它們分別代表的是什么國家;②調查作業,從風景名勝、食物、運動、著名城市、動物等方面調查你感興趣的國家,并用英文記錄自己的收獲。
第一課時:①書面作業,通過課堂學習,從多方面描述澳大利亞這個國家;②創編作業,從風景名勝、食物、運動、著名城市、動物等方面出發,用英文口頭介紹澳大利亞,并將介紹過程用視頻記錄下來。
第二課時:①分析作業,能理解Grammar time、Fun time模塊中的目標語言結構,并熟練掌握will的用法,用will進行英文對話;②書寫作業,用目標語言進行寫作,介紹英國這個國家。
第三課時:①感知作業,了解中西方不同的風景名勝;②手繪作業,手繪一張簡單的中國地圖,融入目標語言句型,介紹中國各地的風景名勝。
第四課時:①制作作業,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用英文從多個角度介紹中國;②表達作業,進行資料搜集,在PPT輔助下聲情并茂地從多方面介紹自己的家鄉;③評價作業,客觀評價小組成員的表達作業,并給出意見。
以上作業以單元主題“An interesting country”為中心進行整體設計,每一課時的作業都能在單元話題的引領下進行拓展延伸,起到復習鞏固、優化創新的作用,為下一課時做好鋪墊。其內在邏輯圍繞單元主題展開,能通過豐富的形式,加深學生對單元主題意義的理解,有助于學生提升綜合語用能力與拓寬文化視野。
二、設計分層自主作業,滿足個人發展差異
在英語教學中,學生發展存在差異性。若為學生設計統一化作業,對于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如果作業內容明顯低于他們的發展水平,就會阻礙他們深度學習的步伐;而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如果作業超出他們“最近發展區”的上限,則會給他們增加學習困難與壓力,從而導致他們學習興趣下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教師在設計單元主題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方式、認知能力、心理差異,遵循知識目標從易到難、知識技能目標從低階到高價、思維品質由淺入深的分層作業設計原則。
在初中英語分層作業設計中,教師要預先根據語言能力對學生進行分層,設計的作業既要包括知識點識記、領會運用等基礎層次的內容,又要包括分析、評價、綜合等高水平內容,以促進學生從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發展,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以及學與用的平衡發展的目標。
以四年級下冊Unit 5 Seasons的作業設計為例,教師通過充分評估學情,從基礎知識掌握、社交語言拓展等角度設計單元作業,其中既有鞏固類書面作業、簡單口語作業,又有提升類作業、實踐發展類作業。學生能通過自主選擇靠近自我知識經驗“最近發展區”的作業,針對自己的語言學習薄弱點或發展提升環節進行英語學習。例如,不擅長語言學習的學生可以選擇詞句鞏固類書面作業,運用簡單的目標語言介紹一年四季;有一定語言學習天賦的學生可以運用已學的單詞、語法創編關于季節的英文詩歌;英語水平比較高的學生可以選擇結合PPT或者動畫視頻用英文介紹并錄制“Seasons in hometown(家鄉的四季)”和“Seasons in journey(旅行中的四季)”。這樣的分層作業能讓學生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的同時,體會人們四季生活的多姿多彩,強化人與自然的主題大觀念,引導學生在語言運用中發現美、體驗美。
三、綜合分析板塊特點,豐富作業內容形式
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各單元板塊的設置都圍繞單元主題,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重視整合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采用豐富多樣的作業形式,讓學生進行語言運用,展開對單元主題、語言價值、文化內涵的深入探究。
(一)設計表達模仿類口語作業
表達模仿類的口語作業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教師在設計口語類作業時不應局限于跟讀模仿課文錄音,此類單一枯燥的作業形式容易讓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教師可以在讓學生流利轉述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推薦學生學習與單元主題相關的歌曲和故事,或利用網絡資源布置配音模仿作業,要求同學合作完成對話問答式的口語作業。教師還可讓家長參與進來,通過親子閱讀和表演、親子英文對話交流等作業形式,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
以五年級下冊Unit 1 Cinderella的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基于本單元的童話主題,在Story time的教學中可以布置基于教材文本內容的童話故事敘述作業;在Grammar time和Fun time的教學中可以布置對話問答式作業;Culture time介紹了西方童話和中國神話,教師可以布置好書推薦類口語作業,讓學生用英文介紹有趣的故事書;在Cartoon time和Checkout time中,可以利用軟件“英語流利說”布置動畫電影《灰姑娘》的配音模仿作業,讓學生通過模仿增強語感,錘煉語言表達能力。在復習課中,教師可以布置童話表演作業,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展開一次富有意義的集體情景劇表演,以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發展。
(二)設計鞏固語用類書面作業
鞏固語用類書面作業是最常見的英語作業模式之一,需要學生基于對單元目標語言的理解與掌握,對英文語篇做出整體判斷,完成仿寫和創編作業。例如,四年級上冊Unit 8 Dolls的主題為談論身體特征,在Story time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用文字復述課文中兩個娃娃身體特征的書面作業;在Fun time的教學中,讓學生用文字和圖畫來描述自己設計的雪人的身體特征;針對Cartoon time、Sound time、Rhyme time,設計了手指畫和“寫一寫你自己的身體特征”的趣味書面作業;針對Checkout time、Ticking time單元復習作業,布置了“寫一寫家里的寵物或你設計的卡通人物形象的身體特征”的書面作業,讓學生熟練掌握語言技能,整體感知單元主題。
(三)設計綜合提升類主題實踐作業
在單元收尾時,教師應布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實踐作業,以學生的情感體驗、生活經歷為核心,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實踐作業的內容可以是制作思維導圖、英文海報、英文單元主題手冊、英文研究報告等。
以六年級上冊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的作業設計為例,該單元的主題是環境保護。在單元整體教學接近尾聲時,筆者讓學生結合單元內容,通過網絡調查、繪本學習等,制作關于“What makes our city dirty?”的思維導圖,并結合當前的環境問題設計一張英文海報。通過制作思維導圖和海報,學生可以抓準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核心目標,還可以基于課內外繪本主題閱讀了解關于土壤污染、水污染以及光污染等的拓展內容,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有延伸。
四、注重情境拓展延伸,提升語言思維品質
情境是語言在課堂或生活中傳遞關鍵信息的重要媒介,一個完整的單元主題離不開情境的融合。語言與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教師在設計單元主題作業時,要善于發掘和單元主題契合度高的情境,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找到能有效聯系課內與課外生活的銜接點,進行多方融合,真正實現“用英文做事情”和“用英文體味生活”的教學價值探尋,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例如,六年級上冊Unit 8 Chinese New Year的單元主題是春節文化,話題是“你未來的節日活動計劃”;而五年級下冊Unit 7 Chinese Festivals的主題是中國傳統節日,話題是“中國傳統節日的相關活動”。因此,在教學這兩個單元時,教師可以整合傳統節日這一元素,設計運用“be going to”句型談論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的活動計劃的作業,讓學生在靈活運用知識的過程中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其無窮魅力。
教師通過關注單元之間的主題聯系,充分設計深層次、遞進式的單元主題實踐作業,能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真正實現語言知識的正向遷移,有效解決作業枯燥、乏味的問題,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語言學習興趣。
五、采用多元作業評價,促進學習持續發展
作業作為聯系課堂內外的重要媒介,它在檢驗教師教學成效、學生學習效果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作業評價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科學合理的作業評價也是作業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2]。在作業設計中,教師要豐富作業評價形式,可以采用自我評價、同桌互評、組內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等方式,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融合實時性、階段性、總結性,以激勵為主,批評為輔。
教師在實施作業評價時,要對不同層次的作業進行差異性評價。多元化作業評價不僅強調對學生書面作業、口語作業的評價,還強調對學生作業態度、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評價。例如,對于制作英文海報、英文手冊或思維導圖的實踐類作業,教師可先讓學生分組,進行組內評比,然后在組內推選出一個代表上臺演講展示。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Unit 8 Dolls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布置開放型作業:設計一個卡通人物圖案,并用英文流利介紹這一卡通人物。在實施作業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對不同學生應采取不同態度。這樣的作業評價方式能照顧學生的情感需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對于能畫出卡通人物、描述中沒有明顯語病的學生,教師可以運用“畫笑臉”、加積分等評價形式來評價;對于能在全班同學面前流暢介紹自己設計的卡通人物的學生,教師可以把他們的作業張貼在班級文化墻上進行公開表揚。
多元化的作業評價是一種增值評價,不僅能強化學生對重要知識點、語篇內容的記憶、理解、掌握和運用,還有助于學生拓展語言知識、文化視野和學習策略,有效提升作業效果,讓英語作業煥發生命活力。
綜上所述,對于英語作業的設計,教師應站在單元整體的視角,有效凸顯學生主體地位,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豐富多樣、有梯度、情景融合、綜合實踐性強的主題作業,讓作業變得更整體、更開放、更加創新與生活化。教師要讓作業成為學生英語學習的游樂場,成為學生提供英語學習能力、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媒介,為學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為他們培養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夯實基礎,真正實現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王莉莉.小學英語作業的創新設計之我見[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9(8):119.
侯茜希.優化作業設計 為英語教學“增效”:基于“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英語作業教學嘗試[J].新教育,2022(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