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樓夢》和《白鹿原》兩部小說都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力作,讀者眾多,影響了一代代人,而比較文學經典才能讓我們體會小說的藝術創造力和超高的藝術價值。雖然兩部小說相隔時間較長,但有人把《白鹿原》稱為“當代《紅樓夢》”,可見兩者不乏相似之處。本文主要從創作的結構、手法、內容方面進行共通性的比較,論述《白鹿原》對《紅樓夢》從創作上的一脈相承的關系。具體來說,《白鹿原》遵循了《紅樓夢》創作結構的古典性、手法的魔幻性和人物主題的焦點性。經典的小說大作想要獲得成功,必須能抓住焦點問題,構思布局宏大,沖突多元化。《白鹿原》的創作成功抓住了《紅樓夢》這部偉大小說的核心構架,相信《白鹿原》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歷久彌新,成為一部偉大的小說,傳世不朽。
【關鍵詞】結構古典;魔幻色彩;女性形象;共通性
【中圖分類號】I207.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5-0021-03
小說《紅樓夢》和《白鹿原》是深受學者、讀者推崇的經典長篇小說代表。特別是《紅樓夢》,既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經典巨著之一。曹雪芹撰寫《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成就了我國古代文學不朽的經典。陳忠實的《白鹿原》創作六年,發表前也批閱幾載,增刪三次,陳忠實也獲得了茅盾文學獎,很多學者評價這部長篇小說足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亞于獲得諾獎的作品,在我國當代文學的地位也是首屈一指。廣大文學愛好者和研究者對《白鹿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表相關研究文章迄今為止有三四百篇之多,還出版了多部研究專著,這種研究情況的熱度除了《紅樓夢》外,可以說在我國文學史特別是近代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文學現象。因此,《紅樓夢》與《白鹿原》雖然創作時代不同,但兩者具有很多共通性的存在,值得研究。
一、結構古典、具有世界性
《紅樓夢》和《白鹿原》這兩部歷史宏著結構非常古典,有著高度的時空跨越性。從空間上講,小說展開的情節故事既有有限性又有無限性,主要聚焦的就是家族和家庭內部成員的一些瑣事和經歷,這是有限的;而在外部,與之相應的故事情節卻具有無限延展性,特別是兩部小說都有神話傳說的成分在里面,借助神話傳說,把小說的空間格局打開了,人間天上,穿越宇宙。《紅樓夢》空間上在宗教的大背景下特別是仙道在里面的出現又拉長了小說的空間維度,故事布局場景宏大,驚心動魄,氣度恢宏;《白鹿原》中“白鹿”的神話傳說也在無形中打開了故事空間上的維度,像書中的白鹿意象一樣蹦蹦跳跳地給讀者打開了無限的空間張力。從時間上看,《紅樓夢》這部小說的歷史背景跨越了清朝雍正、康熙、乾隆三位皇帝,時間維度較長,小說中詳細反映了清朝的社會歷史狀況,是一幅各個階級生活的真實畫卷,歷史價值豐富。《白鹿原》跨越中國的近代史,縱橫幾十年,歷經晚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幾個歷史階段,故事以陜北大地白鹿原上普通人的生活為主線,刻畫了白、鹿兩大家族和原上人民一系列鮮明的人物形象,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國人的性格,正是由于這一性格的反映和解讀,使這部小說具有世界性。雖然兩部小說的創作年代不同,但這種長跨度的小說在我國當前的文學作品中不多,都是民族歷史的現實主義經典之作。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人類共通的思想,是可以引起世界共鳴的作品,《白鹿原》和《紅樓夢》都屬于具有民族性、世界性的作品,我國現當代小說中可以媲美《紅樓夢》創作高度的是很少見的。
長篇小說結構很重要,是個有機物,結構和故事達到水乳交融才是力作,《白鹿原》和《紅樓夢》在篇章結構上有較強的一致性。《紅樓夢》是我國傳統小說的章回式結構,每回故事都有一個題目引領;《白鹿原》的篇章也類似章回式,故事呈現單元性,事件高度集中,每章開始先把結果交代出來,設置懸念,再逐步去解釋說明這個結果,順藤尋根。例如《白鹿原》開篇的第一句是:“白嘉軒一生最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里娶過七房老婆。”①隨后,就把原因和每個老婆逐一娓娓道來。還有個章節第一句是:“黑娃收秋時回到原上的,回來時,還帶了個女人。”然后,又娓娓道來,黑娃這么久都去往何處,經歷了什么。這樣的寫作結構充滿懸念,吸引讀者,把全書貫穿起來了。
兩部小說敘事手法也具有相似性。《白鹿原》故事的發生地是黃土高原上一塊聚族而居的坡塬,名字叫白鹿原,在這片地域上散落著幾個大大小小村子。白鹿村是原上最大的村落,由白、鹿兩大姓組成,形成一個比較大的宗族,在農村生活過的都知道這一點,每個村子都是由幾大宗族構成,白鹿村就是一個典型的基層文化單元,一個由于血緣相近而構成的初級社會群體;《紅樓夢》也是聚焦在榮國府、寧國府這樣的文化單元的一大家人,是一個貴族共同體,這種構成具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相對于整個社會、整個中國,這確實是一個小單元,但可以以小見大,管中窺豹,它的外延很方便地就可以伸向整個社會,內涵又是整個大社會的縮影。同樣,《白鹿原》也采用了“通過一個小型社會群體來反映整個社會”的方法。事實上,《白鹿原》和《紅樓夢》從大的結構框架來說都是如此,采用歷史和家族敘事的手法。
二、魔幻現實主義色彩濃厚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現代派文學重要流派,以小說體裁為主,是20世紀50年代產生于拉丁美洲一種文學現象,大多使用神奇、魔幻的創作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把現實的敘事和描寫借助于神奇和怪誕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反映出來,使現實的社會變成了一種現代神話,在文學作品中營造一種離奇幻想的意境,幻覺和現實相混,從而創造出一種“魔幻”而不失其真實、魔幻和現實融為一體的獨特風格。因此,人們把這種創作手法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的魔幻色彩具有很強的神秘感,能夠很快地吸引讀者探究真偽,發人思考。《紅樓夢》和《白鹿原》這兩部小說雖然都是現實主義力作,但從理論上講都使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兩者都基于現實,順應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魔幻與現實切合得當,使讀者不覺得突兀。《紅樓夢》在西方“魔幻現實主義”提出前就使用了這種創作風格,這種風格也是我國志怪小說的繼承發展,只不過我國文學沒有形成相應的文學理論。《紅樓夢》中的女媧補天掉落人間的頑石成為通靈寶玉,賈寶玉銜玉而生,失玉而瘋,得玉痊愈,穿插于小說始終。還有許多關于夢境的描寫、彌留之際的幻覺,一會天上,一會人間,故事有現實骨感,虛幻又極具浪漫,天上人間轉換自然。而《白鹿原》中的“白鹿”也有文獻依據,它在小說中玄幻般地出現,活靈活現,造福人類,白鹿出現的地方就是福地,草木繁茂,人丁興旺,這就是一只“神鹿”“福鹿”。這一玄幻的意象同樣貫穿小說始終,給整部小說帶了神秘的色彩。可以看出兩部小說中“通靈寶玉”“白鹿”都有各自的象征意義,是小說的一條明顯線索,通過相關的人物體現出來。這兩個意象在今天來說都代表了正能量:那塊頑石通靈寶玉通過在主人公寶玉身上體現了反封建、反男權、反傳統、追求自由的含義;白鹿象征真善美的存在,也是正義、先進思想的象征,代表人物有白靈、朱先生、鹿兆鵬等。
兩部小說除了神話意象,虛構的人和事也有不少,特別是死亡意識,這其實也是西方文學理論中俄國形式主義的陌生化手法的運用,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的人和事在小說中正常出現,令讀者覺得不可思議,從而達到震撼讀者內心和發人深省的作用。《紅樓夢》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人的死亡到來很快,如風吹殘燭,人的生命轉瞬即逝,似乎有悖于現實。還有癩頭和尚對寶玉的治療——湯藥無效,和尚的點化卻能化腐朽為神奇。《白鹿原》中一開篇寫道白嘉軒一連死了六個老婆,這樁在現實極難發生的奇事成功吸引讀者。朱先生的能掐會算也是現實中很難存在的情形,他就像《紅樓夢》中的兩個癩頭和尚,把他神仙化了,通古博今,能掐會算,神通廣大。還有小說中出現的白狼形象,人獸不分,交織在一起。此外,還有小娥被鹿三殺死后,她的鬼魂到處飄蕩,制造了一場瘟疫,報復百姓,后來又附身在鹿三和黑娃娘身上,通過二人訴說自己的被害經過和內心感受。總之,這兩部小說的這種魔幻現實主義的寫法都使作品增加了神秘感和很強的藝術吸引力,使小說更有畫面感,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三、女性悲劇的深入刻畫
世界小說中女性主題是一大主流,我國的文學作品也不例外,歌頌女性、母性的作品不勝枚舉,圍繞愛情、親情的主題較多。自古以來在封建傳統的影響下,女性的權利一直被壓制,女性一直在抗爭,女性悲劇層出不窮,這類作品特別能引起讀者的情緒變化,產生共鳴。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文學作品的主題之一就是人與外在環境的沖突,追求自身的解放和自由成為文化的最強音,在男權社會,在宗法制傳統道德的統治下,活動在男性舞臺中的女性的悲劇命運,不禁讓人唏噓不已。《白鹿原》在這一方面和《紅樓夢》在這一主題的選擇上也具有相通性,把女性的悲劇寫得淋漓盡致。兩部小說中都存在著對女性大量的描寫,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在從一個大的方向來歌頌贊美女性的優秀品質。女性是弱勢群體,極易讓讀者產生憐憫之心,或抱打不平,女性角色的塑造成功對作品的成功意義重大,同樣也反映了各自作品的主題。《紅樓夢》中出現大量的受社會制度殘害的悲劇女性,既有小姐又有丫環,都有閉月羞花之貌,命運不一,令人唏噓不已。代表女性有:寶玉侍女晴雯被逼出大觀園慘死在哥嫂家里;尤二姐身懷六甲被王熙鳳下毒殘害;迎春遠嫁,無力反抗,被丈夫折磨致死;主人公林黛玉在寶玉與寶釵大婚的當天,淚盡凄冷地死去。小說集中反映了這些女性的傳統美和美的毀滅,無論如何也無法逃脫封建禮教的罪惡。小說《白鹿原》里面雖然描寫的女性數量不多,但比較典型集中,大多數的女性具有傳統美,相夫教子,悲劇女性的代表主要集中體現在田小娥身上,她有反封建的一面,向往自由,但力量弱小,最終也死在舊有的社會制度和傳統上。小說中對她的描寫筆墨較多,她也有姣好的容貌,像妖精一般,生于書香門第,讀過書,年輕就嫁給了七十多歲的郭大財主當妾,后來和黑娃偷情,又被鹿子霖玩弄,勾引白孝文……她成了傷風敗俗的女人,千夫所指,不能進祠堂,依族規受到“刺刷”的懲罰,最后被鹿三刺傷,死在一個破窯洞內。一個弱女子無依無靠地死在封建禮教下,令人同情,何其可悲。
傳統道德女性,默默無聞,謹守婦道,本身也是一種悲劇,作者在這種女性描寫上傾注的筆墨不多,她們是傳統女性的標桿、楷模,相夫教子,從一而終。
《紅樓夢》中典型的女性形象有以下幾位:李紈早年守寡,獨養兒子到金榜題名;史湘云婚后一年就守寡;還有賈寶玉出家后,薛寶釵獨守空房。《白鹿原》中的吳仙草,在白嘉軒眼里她能算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女人,操勞家務,忙里忙外,就算得了瘟疫,還是一日三頓地為家里做飯,替他生兒育女,完成了女人的天職;鹿冷氏,遵從三從四德,從一而終,一生守活寡,壓抑性本能,直至精神壓抑,得了淫瘋病,被自己的父親為了顏面而毒啞,最終死去。當然,兩部小說也都有一些貞潔烈女、頑強抗爭的女性代表,《紅樓夢》中最剛烈的是鴛鴦、司棋、尤三姐,她們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為了生命的價值寧死不屈進行抗爭。鴛鴦由于鄙視賈赦的為人,百般威脅下拒絕做妾:“別說大老爺要我做小老婆,就是太太這會子死了,他三媒六聘的娶我去做大老婆,我也不能去。”②老太太死后,她深知逃脫不了賈赦的玩弄,懸梁自盡證明自己的清白。司棋敢作敢當,沒有小女子的依附性,完全就是一副俠女的氣魄,為了執著的愛情撞墻而死。尤三姐也是一位貞潔烈女,以死向愛人柳湘蓮表明心志。
《白鹿原》中女性抗爭的精神集中體現在白靈身上:拒絕裹腳,進城讀書,拒絕指腹為婚,追求獨立自由,戀愛自由,后來愛上了兆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與舊有家庭決裂,最后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犧牲生命。總之,兩部小說關于女性人物的刻畫特別成功,體現出了女性美,無論是傳統女性還是抗爭的女性,不論是受過教育還是未受過教育的女性,都難逃離悲劇命運,成為男權社會的犧牲品,富含悲劇美,這讓我們看到了傳統禮教在當時社會對人性的種種壓抑和迫害,讓讀者深入思考她們悲劇命運的根源,在探討如何對待傳統文化上具有深刻而長遠的現實意義。
兩部小說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和現當代現實主義小說的頂峰之作,卷帙浩繁,體量巨大,高度反映了我國的時代變遷和真實的生活畫卷,堪稱秘史級別的民族大作,文化大作,影響深遠,作品的價值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日益凸顯。《紅樓夢》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目前我國古典小說創作的頂峰,偉大的作品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通過對照可以看出《白鹿原》的創作與《紅樓夢》有諸多共通之處,但《白鹿原》在時代變遷方面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這也為后世作家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鑒。通過創新發展,類似《紅樓夢》的大作也會層出不窮,其中運用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和我國傳統文化更好融合的獨立的作品還未出現,筆者認為,在現實主義創作的基礎上,魔幻內容的豐富和系統化是今后作家創作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的必由之路,這個創作方向是走向國際讀者視野的一個很好的選擇,通過文學作品對外推介我國的歷史和各方面文化,有利于我國文學擴大國際影響力,同時也能擴大我國的文化影響力。
注釋:
①陳忠實:《白鹿原》,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
②曹雪芹、高鶚:《紅樓夢》,岳麓書社,2012。
參考文獻:
[1]喬美麗.魔幻現實主義:《百年孤獨》與《白鹿原》 [J].殷都學刊,1995(04).
[2]李建軍.景物描寫:《白鹿原》與《靜靜的頓河》之比較 [J].小說評論,1996(04):30-35.
[3]王曉薇.試論《紅樓夢》的敘事藝術及主題寓意[D].重慶:四川外國語大學,2017.
[4]童慶炳.《紅樓夢》、“紅學”與文學經典化問題[J].中國比較文學,2005(04):41-56.
[5]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白鹿原〉》評論集[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王曉(1982-),山東濟寧人,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漢語言文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對比語言學、文藝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