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景觀不僅僅是大眾意義上的概念性景觀,更具備重要的社會屬性。大多數的紅色文化景觀設計都會運用許多敘事性的手法讓人們更加了解歷史,銘記歷史。基于敘事理論來探究紅色文化景觀設計,通過實地調研和設計實踐提出了溯源、魂定、營境、升華的策略,以期在未來紅色文化景觀設計中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敘事理論;紅色文化景觀;設計策略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紅色文化景觀是一個重要的存在。它不僅代表著一段特定時期的歷史和文化,更承載了人民群眾對于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以及偉大事業的崇敬和緬懷之情。然而,在當今社會背景下,由于城市化進程加速等原因,許多紅色文化景觀或被改造成為商業場所,或逐漸消失。如何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并通過設計手法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歷史內涵與價值。本研究基于理論與實踐提出相關設計策略,這些設計策略不僅能保護和傳承紅色文化遺產,更是提高人們對于歷史、文化以及社會發展進程認識的有效方式。
一、敘事理論與景觀設計的發展
(一)敘事理論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敘事理論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里被引入了更多不同的領域,并有了延伸出來的新定義。在設計領域中,敘事就是采用一系列的方法用空間、產品等虛擬地闡述構建一個故事,也是一種概念敘事。景觀敘事作為敘事設計的一種,迄今為止已經有很多學者研究并探索了景觀敘事這一理論。早在20世紀初期就有學者針對景觀敘事的理論方法進行了一系列的討論。著名學者簡·賽特斯懷特通過設置一些特定場所,比如紀念館、歷史街區等來勾起人們對于歷史的回憶。此后,又有學者提出要將景觀敘事關注的焦點從空間的形式轉到故事情節上來,在拉維萊特公園這一經典作品中,伯納德·曲米就充分系統地表達了景觀敘事理念[1]。1998年,馬修·波泰格在《景觀敘事——講故事的設計實踐》中對景觀敘事手法進行了歸納和總結,最終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二)紅色文化景觀設計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社會經歷了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和政治運動。在這個時期,紅色文化景觀設計以宣傳革命、弘揚社會主義思想為主要目的。許多標志性的建筑和紀念碑如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毛主席紀念堂等都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它們的設計風格簡潔、大氣、雄偉,充滿革命和英雄主義的氣息。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展開,紅色文化景觀設計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設計師們開始注重景觀的審美價值和人性化設計,強調景觀與人的互動和融合。同時,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逐漸落實,紅色文化景觀設計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更加注重歷史的傳承、文化的傳播和社會的發展。例如,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在1989年進行了重大改造,將原來的單一大片廣場改為以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中心的多功能廣場,同時增加了一些文化設施,使其成為一個集游覽、休閑、文化交流為一體的現代化城市廣場。在保護紅色文化景觀方面,中國政府也一直非常重視。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和措施以加強對于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第二批)》等文件都明確規定了對于紅色文化遺產的特殊保護措施。
總的來說,紅色文化景觀設計在初期強調革命和英雄主義的主題,注重對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而在中期則更加注重景觀的審美價值和人性化設計,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不再局限于紅色文化的宣傳,而是結合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紅色文化景觀設計更具有時代感和人文關懷。未來,紅色文化景觀設計將繼續發展,更多地融入當代城市生活和文化旅游,成為城市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將敘事理論引入紅色文化景觀設計
紅色文化景觀設計是一種以某段歷史或某歷史事件為載體的景觀設計,它在視覺上給人帶來強烈的沖擊力和情感體驗。紀念性紅色文化景觀是向大眾展現和傳播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的重要媒介,在紅色革命遺址資源的保護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將敘事理論引入紅色文化景觀設計中,可以使這種設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內涵。紅色文化景觀設計不僅僅是對于空間的一種簡單的設計,還能夠傳遞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例如,在一座公園和廣場中設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紅色建筑或雕塑來展示革命時期的英勇事跡或者進行紀念,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歷史革命和文化。同時,在紅色文化景觀設計中引入敘事理論也要注意平衡度和合理性,過多地強調情感體驗而忽略實用性會影響使用效果;過于依賴故事情節而失去美學價值則會降低設計設計水平。
綜上所述,引入敘事理論是紅色文化景觀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可以幫助設計者構建一個完整而富有內涵的故事情節,并讓游客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感知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并積極參與其中。同時,在應用敘事理論時也需要考慮游客群體的不同需求和背景。注重平衡故事情節與游客體驗之間的關系,并保持故事情節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通過這些努力,紅色文化景觀設計可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并為旅游業提供新的發展方向和機遇。
三、紅色文化景觀設計策略分析
紅色文化景觀設計是以中國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公共空間,具有重要的宣傳、娛樂和教育功能。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紅色文化景觀設計建設完成并開放,如延安革命紀念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等。這些景區都以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著游客。同時,也有許多其他類型的旅游景點與之競爭,如自然風光類、人文古跡類等。在開發和經營紅色文化景觀設計時,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來達到預期效果。
(一)溯源
“景以境出”[3],溯源通常用于描繪歷史事件或文化傳承的過程。在紅色文化景觀中,溯源可以更好地幫助人們理解革命斗爭的歷史背景和歷程,以及紅色文化的淵源和發展。紅色文化景觀代表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所創造的豐富而獨特的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歷史性的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尋根求源,設計師們在設計時需要充分了解其歷史文化,不僅要了解眾所周知的事件,更要去發掘每個故事背后的小細節以及其中的一些小插曲,了解清楚才能做出讓人身臨其境的設計。首先,通過溯源可以回顧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社會狀況和政治環境。這包括晚清時期國家衰落、民族危機加深、封建制度崩潰等因素。同時也需要了解當時各種思想潮流對中國未來走向所做出的貢獻與限制。其次,在探究紅色文化景觀時,設計師們需要追尋革命斗爭中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和代表性事件。例如:毛澤東領導長征、劉少奇領導的南昌起義、周恩來組織的秋收起義等。通過溯源,我們可以深入了解這些事件發生的背景和歷史意義,及其對中國革命進程產生的影響。最后,在紅色文化景觀中,溯源也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紅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過程,每一次變革都是在前人經驗基礎上的不斷創新與完善。
通過溯源,我們可以看到紅色文化在不同歷史階段中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并探究其如何逐步成為現代中國精神與價值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革命歷程和紅色文化傳承發展的過程,從而更好理解現代中國精神與價值體系中紅色文化所占據的重要位置。同時,在探究紅色文化景觀時,也需要結合其他敘事手法進行綜合分析和闡述。
(二)魂定
魂定是紅色文化景觀敘事手法中的一種,它強調通過人物形象來表達主題和情感。在紅色文化景觀中,很多地方都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故事,這些故事往往與英雄人物密不可分。通過對英雄人物的塑造和描寫來展現他們所代表的精神力量和價值觀念,這些英雄人物可以是革命先烈、民族英雄、勞動模范等。例如,在延安革命舊址中,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周恩來等偉大領袖留下的足跡;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有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革命先烈的銅像和紀念館,這些形象展現了他們所代表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意識。魂定手法不僅可以讓觀眾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還能夠激發觀眾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4]。在參觀紅色文化景觀時,我們不僅是在欣賞美麗的風景和建筑,更重要的是體驗其中蘊含著的歷史沉淀和英雄氣息。因此,在設計紅色文化景觀時,應該注重對人物形象進行塑造,并通過生動逼真的描寫來展現其中蘊含的價值與思想。只有這樣,才能讓游客真正領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歷程,感受革命先烈們為民族和人民事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同時,也能夠激發觀眾對于愛國主義、革命精神等價值觀念的認同和傳承。
通過對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寫來展現其所代表的精神力量和價值觀念。在設計紅色文化景觀時應該注重運用這種手法,并且結合其他敘事手法來打造一個更加生動、深刻、具有感染力的場景。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并且激發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這種手法讓人們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愛國主義等價值觀念,讓紅色文化景觀成為一個具有教育意義和思想性的場所。
(三)營境
營境是指一種特定的環境或場所,通常被用來表達某種情感或意義。在紅色文化景觀中,營境經常被用來敘述革命歷史、英雄事跡和人民群眾的生活。例如,在中國的延安革命時期,延安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紅色文化景觀,也成為了一個象征著中國共產黨早期發展歷程和精神風貌的地方。通過描述延安城市建筑、街道布局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等細節,可以更加深入地展現這個地方獨特而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還可以通過對環境的描繪來表達人物情感和心理狀態。例如,在紅軍長征途中,紅軍戰士們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旅程,他們在草地、山林、河流等自然環境中奮勇前行。這些自然景觀不僅是紅軍長征歷史的“見證者”,更反映出紅軍戰士堅韌不拔、頑強抗爭的精神風貌。此外,在描述營境時也可以運用象征手法來增強價值深度。例如,在延安革命時期,黨中央曾設立“破四舊”運動,以推翻封建主義文化傳統為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四舊”代表著封建思想和制度,即封建道德、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和封建習俗。因此,在描寫延安的營境時,可以通過對“四舊”文化遺址的描述來表達推翻舊思想、倡導新文化的意義。營境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通過對環境場所及其細節描寫來展現歷史背景和人物情感,運用象征手法增強意義深度。
(四)升華
景觀設計是一項注重審美、功能和文化價值的綜合性工作,紅色文化景觀設計則是一種強調歷史、文化和情感價值的特殊景觀設計方法。升華是紅色文化景觀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通過詩意的表達和意象的提煉,將景觀設計的美學和文化內涵推向更高的境界。紅色文化景觀設計和升華的運用,可以更好地傳達景觀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內涵,讓人們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鳴。具體來說,紅色文化景觀設計方法之升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在景觀設計中,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歷史、人物、事件等內涵,通過對其進行解讀和闡釋,使其成為景觀設計的靈感源泉。
2.創新表現手法。在表現紅色文化元素時,可以采用多種創新手法,如雕塑、壁畫、水景等形式,在視覺上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效果。
3.強調情感共鳴。在紅色文化景觀設計中,要注重情感共鳴的營造。通過巧妙地運用材料、構圖等手段,在場所氛圍上營造出濃郁而真實的情感氛圍,使人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紅色文化所傳遞的思想和精神。
4.強調教育意義。在紅色文化景觀設計中,要注重強調其教育意義。通過對歷史事件、英雄事跡等進行展示和解讀,引導人們學習和領悟紅色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念。
5.融合現代元素。在紅色文化景觀設計中,可以適當地融入現代元素,如科技、藝術等因素,在保留傳統特點的同時,增加時尚感和互動性。
五、結語
建筑是歷史的載體,每個空間都有屬于其獨特的空間記憶。通過運用敘事手法,我們可以讓景觀設計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同時也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空間和環境。我們可以通過景觀元素的布局、顏色的配合、材料的選擇,來塑造不同的情境和故事。這些敘事手法可以基于自然、文化、歷史等方面,也可以基于個人的感知和情感。不管是哪一種手法,都應該遵循適度、合理、不過分渲染的原則,以達到優美、舒適、實用、可持續的設計效果。
參考文獻:
[1]任震,王鈺.基于景觀敘事理論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以任繼愈先生紀念廣場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2(10):100-102.
[2]彭軍,李志龍.紀念性紅色文化景觀設計探究——以安幸生烈士故居為例[J].創意設計源,2023(1):29-34.
[3]楊茂川,李沁茹.當代城市景觀敘事性設計策略[J].新建筑,2012(1):118-122.
[4]蔣粵閩.空間記憶與景觀敘事——以無錫城市耦合空間設計為例[J].美術大觀,2020(5):123-125.
作者簡介:王章葉,博士,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