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雁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1] 融創課程是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中學(以下簡稱“西交大蘇州附中”)課程體系的總稱。在“大思政”視域下進行融創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旨在積極響應黨的教育方針,通過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各學科教師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教學過程之中,擴展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式,充實和豐富課程體系,促進學科教學與價值引領的統一與融合,努力發揮思政課程的主渠道作用和課程思政浸潤式教育的協同作用。克服傳統思政課存在的時空局限性,強化系統思維,突出協同意識,打破封閉狀態,實現每門學科都有思政功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一、“大思政”視域下高中融創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
1. 整體性原則
“大思政課”要從整體性出發,既要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又要高效地完成教書育人目標。一方面,融創課程體系和思政課程要協同發展,精準契合教學目標,從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背景出發開展思政課教學。另一方面,將思政課程和課外教育活動有機結合,使學生具備系統性、學理性思維和與時俱進的思想,促進其實現“知行信合一”。
2. 整合性原則
教學實踐應充分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有機整合并且提供優質且充足的教學資源,形成優秀品牌示范活動,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協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同時通過項目研究帶動和推進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
3. 實效性原則
實效性體現為三個“統一”。一要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既教給學生知識,又發掘各門課程的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實現立德樹人。二要堅持層次性與遞進性相統一, 充分把握各層次課程的具體教學目標,以及各階段學生心理認知發展特點,并結合時代對于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堅持橫向縱向統一發展。三要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將黨和國家對于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融入教學目標中,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個人發展,既要從整體上把握學生學習情況,也要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具體化教學,充分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二、“大思政”視域下高中融創課程體系的實施策略
1. 基礎課程—基礎課程有思政,人人講思政
基礎課程要挖掘盤活思政育人元素,充分挖掘學科育人內涵,開發思政課程能力,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將語文教學內容與人文思政元素相結合,豐富語文課程內涵。以課文《與妻書》教學為例,在認真賞析如泣如訴的書信文學價值外,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英語課堂可以通過教材選取、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師榜樣作用及豐富的課余生活等方面體現出來,以Festivals and Customs 教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收集家鄉的傳統習俗并做課堂展示,這既貼合本單元話題,又能加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認同感,將文化價值寓于英語課堂中。美術課“東西文化碰撞中的藝術嬗變”從徐悲鴻《奔馬》的創作年代背景、畫家的人格與作品的關系分析徐悲鴻作品蘊含的思想內涵,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對美術進程的重要意義,激勵學生以更為自信和自覺的姿態參與到未來的中國美術文化建設中去。化學課程與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緊密聯系,蘊含著豐富的隱形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如“萃取和分液”相關內容可以屠呦呦從青蒿中萃取青蒿素的原理為基礎,引入現代中國在萃取理論的研究、新型萃取劑的合成與應用方面的案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不懼失敗、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數學課堂中,解三角形、立體幾何中有許多中國古代素材,教師可以恰當選取,幫助學生認識到古代數學家們和勞動人民的智慧。物理課可以通過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及物理規律的引申意義來體現育人的價值,如在萬有引力與航天章節中,可以列舉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從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到神舟載人航天,從天宮實驗室到嫦娥探月,在用生動的實例講解知識的同時還起到增強民族自豪感的作用……
2. 特色拓展課程—立足校本“紅”“靈”“融”
充分利用融創課程體系中的拓展課程和榮譽課程,擴大豐富選修社團和社會實踐資源,開展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活動,如團員青年走進蘇州市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精神;學生代表參觀中共蘇州獨立支部舊址,回溯蘇州的紅色歷史,感受先輩的革命精神;學校體育節運動會開幕式融合思政教育,探索中學體育運動新范式;利用升旗儀式等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融合;利用學校黨建基地建設紅色文化教育數字博物館,讓廣大學生通過電腦云端身臨其境暢游紅色文化教育數字博物館,實現紅色文化教育、傳承、傳播“活”起來,不斷推動思政課因時而進,增強思政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構建“場內+場外”全場域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3. 國際課程—培育世界眼、中國心
在國際課程中融入思政要素,是探索一條既堅守中國文化,又吸納世界文化精華的教育新途徑,目標是培養兼具中國情懷與世界眼光的未來公民。比如,項目課程“我們的未來是星辰大海”,課程注重加強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師生共同討論如何在自己的日常學習中進行長遠規劃,實現自我超越,達到理想目標。“中西文化概論”則通過對中西方文化起源、文化心理和一些具體表現的介紹,讓學生感知中西文化差異,開設多個文化學習、主題研學等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強化國際理解及健全人格。
4. 家校社聯盟課程—三方共行,有力支撐
西交大蘇州附中探索多種教育力量的有效整合,積極尋求最佳契合點,與周邊初中學校、高校、教育教學科研機構合作,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三方共行,為“大思政課”持續推進提供有力支撐。例如,學校聯合家長、社會資源推進黨建品牌項目“十日的故事”,系列推出,品質出新;在蘇州文化藝術中心舉辦的“湖東好聲音,同心唱未來”的專場演出中,家長藝術團、社區其他學校共同參與,歌頌紅色基因,講述教育故事;與兄弟校黨委結對共建,引領校企深度融合發展。
三、“大思政”視域下高中融創課程體系的實施展望
1. 打造“活”“潤”“透”的思政課堂
立足“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構建“立起來”“活起來”的“大思政”課堂。打造有意義與有意思相融合的思政課堂和“教學評一體化”“三駕馬車”。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素養和掌控調節課堂的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教學能力,在把握好整體課堂前進方向的同時,能將教學關注點轉移到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和學習能力的提升上來,同時也能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導向選取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真正讓思政課“活”“潤”“透”,潤物有道,立德樹人,春風化雨。
2. 深度探索“大思政”視域下跨學科融合性教學
在“大思政”背景下,壯大學校課程基地群,培育一批高峰課程基地,用豐富的優質課程保障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學校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完善課程思政教學管理制度,為推進“大思政”視域下跨學科融合性教學提供制度保障。各學科教師加強自身教學能力建設,落實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準確挖掘學科教學內容與思政課程教學內容的結合點,推動思政課程與其他課程形成育人合力,協同育人。
3. 開發與實施更高質量的校本課程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真實路徑方法,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前提。應拓寬場域空間,打造全域育人模式,開發更多的德育校本課程,如紅色經典路線研學活動,將“課程思政”與德育活動協同發展;開展“國旗下的思政課”,讓學生獲取精神力量;挖掘學校活動中的思政元素,開創系列“行走中的思政課”,將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融入德育活動,不斷推動德育課程特色化。結合“好老師”的“四有標準”和思政教師的“六要”素養,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大思政”育人格局。
4. 學生學習能力和評價體系的重構
通過融創課程體系的建立,學生能夠將具體的專業課程知識與思政課程相融合,在學習和生活中,能夠首先以正確的政治觀點和思想,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為個人全面發展找準正確的方向、奠定堅實基礎。學生學習能力和評價體系的融創重構,強調學生學習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有機整合,同時注重提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思政知識的主動性,實現教學評價由成績導向轉為素養導向,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在“大思政”視域下所構建的評價體系,既要注重評價標準的轉變,還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以及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既要重視學校與教師的評價,也要重視學生自身的評價;既要重視終結性評價,也要重視過程性評價,通過多途徑、多角度、多主體的教學評價,促進教學評價質量的有效提升。
“大思政”視域下高中融創課程體系,努力做到思政課程與高中各門基礎課橫向貫通,各個學段縱向統合,系統化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真正實現每門課都有思政功能,每位教師都有育人責任,每項活動都有育人元素,做實做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7-25)[2023-09-01] .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孫昕